❶ 如何查詢歷史匯率
若是招行外匯牌價,招商銀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 外匯內實時匯率」網頁容查看。如需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年6月15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公布為准。)
❷ 匯率變動的歷程
1948/12/1中國人民銀行成立,並發行了第一套人民幣
[span]1949/10/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確定了人民幣作為唯一法定貨幣的地位。因為人民幣並未規定金比價,最初與美元的匯率是根據「購買力平價」方式確定。但建國初期惡性通脹的蔓延,造成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一降再降,從1949年1月18日1美元=80元舊人民幣,調低至1950年3月13日的1美元=42,000元舊人民幣。從1950年3月至1952年底,隨著國內物價由上漲轉變為下降,以及朝鮮戰爭造成美國及其盟國接連宣布一系列對中國的「封鎖禁運」的措施,中國為推動本國進口亟需的物資,逐步調高人民幣匯價,到1952年12月份,人民幣匯價已經調高至1美元=26,170元舊人民幣。
[span]1955/3/1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第二套人民幣,新人民幣按照摺合比率1:10,000兌換舊人民幣,人民幣匯率也隨著大幅調整至1美元=2.4618元新人民幣左右。
[span]1955-1971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直是1美元摺合2.4618元新人民幣。
1962年 第三套人民幣發行。
在整個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中國經濟盡管曾出現過通脹等情況,但是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一直維持相對的穩定,這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內是高度計劃的經濟體制,幾乎所有的物價都是受到嚴格計劃控制的,人民幣匯率也是如此。
[span]1971/12/18布雷頓森里體系出現問題,美國不再追求美元與黃金的固定比價,宣布美元兌黃金官價貶值7.89%,人民幣匯率相應上調為1美元合2.2673元人民幣。
1972-1979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解體,西方國家普遍實行了浮動匯率制。中國這一時期頻繁調整匯率,在確定匯率時,中國採取盯住加權的「一籃子」貨幣的方法。這一時期人民幣匯價政策的直接目標仍是維持人民幣的基本穩定,針對美元危機不斷發生且匯率持續下浮的狀況,人民幣匯率變動較為頻繁,並呈逐漸升值之勢。1972年為 1美元=2.24元人民幣;1973年1美元=2.005元人民幣;1977年為1美元=1.755元人民幣。
[span]1978中國開始市場經濟改革之路。
1979作為經濟改革的一部分內容,並為了刺激出口,中國政府啟動外貿管理體制改革,允許企業留有一定比例的外匯。
[span]1981/1由於中國的物價一直由國家計劃控制,存在嚴重的價格失調,形成了國內外市場價格相差懸殊,外貿企業虧損的狀況,這就使人民幣匯價不能同時照顧到貿易和非貿易兩個方面。為了加強經濟核算並適應外貿體制改革的需要,國務院決定從1981年起實行兩種匯價制度,即另外製定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並繼續保留官方牌價用作非貿易外匯結算價。這就是所謂的「雙重匯率制」或「匯率雙軌制」。從1981年1月到1984年12月期間,中國實行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貿易外匯1美元=2.80元人民幣;官方牌價即非貿易外匯1美元=1.50元人民幣。
1983/9中國人民銀行開始執行央行的職責,剝離傳統商業銀行業務。
1985/1/1中國取消了貿易外匯內部結算價,重新恢復單一匯率制,1美元=2.80元人民幣。
1987第四套人民幣發行
[span]1991/4/9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人民幣被嚴重高估,出口企業虧損嚴重。中國開始對人民幣官方匯率實施有管理的浮動運行機制。國家對人民幣官方匯率進行適時適度、機動靈活、有升有降的浮動調整,改變了以往階段性大幅度調整匯率的做法。實際上,人民幣匯率實行官方匯率與市場匯率(即外匯調劑價格)並存的多重匯率制度。
1994/1中國實行人民幣匯率並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定為1美元兌換8.70元人民幣。同時,取消外匯收支的指令性計劃,取消外匯留成和上繳,實行銀行結匯、售匯制度,禁止外幣在境內計價、結算和流通,建立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改革匯率形成機制。這次匯率並軌後,中國建立的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
[span]1994/4外匯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負責銀行間的外匯交易。
1996/4中國消除了若干在經常帳戶下非貿易非經營性交易的匯兌限制;7月,又消除了因私用匯的匯兌限制,擴大了供匯范圍,提高了供匯標准,超過標準的購匯在經國家外匯管理局審核起初後即可購匯;將外商投資企業也全面納入全國統一的銀行結售匯體系,從而取消了經常項目匯兌限制。
1996/11/27中國人民銀行正式致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國實現人民幣經常項目可兌換,從此不再限制不以資本轉移為目的的經常性國際交易支付和轉移,不再實行歧視性貨幣安排和多重匯率制度。但此時中國對於資本項目仍加以限制。由於中國擔心金融危機可能引發資本外逃,所以中國對資本流出的限制非常嚴格。
[span]1999第五套人民幣發行。
2001/12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2003美國參議員Schumer首次向國會提出人民幣匯率問題。
2004中國銀行(2.62,0.04,1.55%)壟斷外匯業務的年代成為歷史,金融機構被允許從事外匯交易。
2005/7/21中國啟動匯改,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人民幣立即升值2.1%。
2006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上升到創紀錄的2,330億美元,兩位美國參議員聯合向國會提交提案,若中國不允許人民幣升值,將對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課以重稅。
2007美元兌人民幣的即期匯率波動幅度擴大到0.5%。
2008人民幣自2005年匯改以來已經升值了19%,但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人民幣停止了升值走勢。中國央行與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香港、白俄羅斯和阿根廷簽署貨幣互換協議
2009人民幣依然是只能在經常項目下自由兌換,由於中國擔心資本的跨國流動會沖擊到金融體系,資本項目下的兌換仍然受限,人民幣離完全的自由兌換的目標似乎還遙不可及。
2010中國穩定人民幣幣值的策略,遭遇到來自美國和歐洲的巨大壓力。
❸ 哪裡可以查到人民幣歷年的匯率,急用啊啊啊
關於您的問題,通過查找網路網得到:
國家外匯管理局網站網址http://www.safe.gov.cn/進入後首頁下方就有歷年來的匯率
以上回答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杭州圖書館
❹ 縱觀歷年中韓匯率 中美匯率 以及韓美匯率,是什麼影響了他們的變化
提供一些回答,僅供參考:
1. 中國實行的是半浮動匯率,人民幣直接與美元掛鉤,所以不會有太大的變動;而韓國則實行的是完全自由浮動匯率,美元的變化直接影響韓幣的匯率,可以說是牽一發動全身,因為存在較大差異.
2. 如果實現中韓匯率直接兌換,那人民幣大幅升值的可能性很大,如果中國完全放開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也會大幅升值.韓國鑒於中國金融市場的不健全性,與中國完全開放匯率是不太現實的.現在中韓之間的貨幣互換協議已經大量簽署.中國經濟地位持續上升,人民幣的地位也將持續上升,當信賴度達到某種程度之後,還是存在這種可能性.
3. 可以得出的結論:
1) 半浮動匯率與完全自由匯率存在差異
2) 國家經濟地位決定本國貨幣的地位
希望能有所幫助,呵呵.
❺ 94年到98年的中國匯率的變化
8.26
❻ 中國從2005年進行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如何
2006年人民幣升值歷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以8.0702起步,人民幣匯率經歷了從緩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過程。按照12月29日的匯率中間價7.8087計算,人民幣在這一年中升值了2615個基點。
2006年1月4日的報價與上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完全相同。從這一天開始,詢價交易這一國際主流交易機制被引進中國,揭示了外匯交易方式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也被賦予了更為市場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幣匯率註定在這一年裡以更富彈性的方式運行。
5月15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1美元對8元人民幣。在此後的2個月內,人民幣匯率始終圍繞著這個重要關口上下波動。7月20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次「破8」後一路向下,從此告別了這個關鍵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幣匯率突破7.88。此後的一個月間,人民幣匯率相繼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關口,12月4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再破7.83關口,以7.8240再創匯改以來新高。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累計升值幅度已超過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舉行的當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首度突破了7.82關口。第二天,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又以7.8185再創匯改後的新高。按照當日的數據計算,匯改之後人民幣已累計升值超過3.72%。12月29日,人民幣匯率再創匯改以來的新高,並首次突破7.81關口達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7.80關口告破,同時貴過港幣;
3月8日保爾森訪華,人民幣突破7.73關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人民幣突破7.70關口;
7月3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突破7.60關口;
10月24日G7財長會議舉行後,人民幣突破7.50關口;
11月23日中國10月份貿易順差以270.5億美元創出新高,人民幣突破7.40關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歐領導人峰會後,人民幣對歐元匯率從11.007一路上漲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後,人民幣對美元連續5日上漲,連破3關破;
12月20日中國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加速,連續6個交易日上漲;
2007年,人民幣匯率整體上呈現單邊升值狀態。其中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在振盪中不斷改寫匯改以來歷史新高。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終以7.3046收,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6.5%。這一升值幅度較年初市場普遍的年內5%左右升值預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幣相對於其它主要貨幣,如英鎊、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現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對歐元表現為貶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幣中間價破7.0大關 。
❼ 中國匯率變化
針對中國這么一個封閉的市場(之前人民幣在境外不能交易,因為境外沒有人民幣,目前雖然離岸人民幣兌換市場已逐步發展起來,但目前對國內人民幣匯率的定價沒有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作用,暫時不考慮境外人民幣市場對境內市場的影響,即假設境內仍是個封閉的市場),國際收支出現順差,代表外幣資金(美元)凈流入,凈流入部分的大部分會在境內變成外幣資金的凈賣出,如果凈賣出部門需要讓市場進行消化,則美元要下跌人民幣要升值;反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來說美元會升值,人民幣會貶值。所以你的說法的對的。
但對於美元,歐元這種貨幣在全球自由流通的貨幣,國際收支順差和逆差對匯率的影響作用會小很多。
❽ 查詢歷史匯率
您可以參考招商銀行外匯「實時匯率」,請進入招行主頁,點擊右側的「外匯專實時匯屬率」網頁鏈接查看,具體匯率請以實際操作時匯率為准。查詢歷史匯率,在對應匯率後點擊"查看歷史"。匯率實時波動,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19年11月18日,最新業務變動請以招行官網公布為准)
❾ 90年代至今人民幣匯率變化歷程
下表列出了1971年至2015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變化:
注:年平均值,1美元兌換人民幣金額。特別說明:1949年-1952年採用浮動匯率換算,53-71年都是2.462。
率是指一國貨幣與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或比價,或者說是用一國貨幣表示的另一國貨幣的價格。匯率變動對一國進出口貿易有著直接的調節作用。在一定條件下,通過使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即讓匯率下降,會起到促進出口、限制進口的作用;反之,本國貨幣對外升值,即匯率上升,則起到限制出口、增加進口的作用。
影響匯率變化因素:
(1)國際收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如果一國國際收支為順差,則外匯收入大於外匯支出,外匯儲備增加,該國對於外匯的供給大於對於外匯的需求,同時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則該國外匯匯率下降,本幣對外升值;如果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的巨額貿易逆差不斷增加,但美元卻保持長期的強勢,這是很特殊的情況,也是許多專業人士正在研討的課題。
(2)通貨膨脹率。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通貨膨脹,如果本國通貨膨脹率相對於外國高,則本國貨幣對外貶值,外匯匯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對於外匯匯率的影響是通過不同國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資金流動導致外匯需求變動。如果一國利率提高,外國對於該國貨幣需求增加,該國貨幣升值,則其匯率下降。當然利率影響的資本流動是需要考慮遠期匯率的影響,只有當利率變動抵消未來匯率不利變動仍有足夠的好處,資本才能在國際間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