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杠桿的平衡螺母
(2)便於測量動力臂和阻力臂
(3)鉤碼到支點的距離
(4)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Ⅱ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杠桿兩端的調節螺母,是起調節杠桿 平衡平
(1)杠桿兩端的調節螺母,是起調節杠桿平衡的作用的;
(2)實驗前先要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是為使杠桿所受的重力通過支點,從而可以不考慮杠桿的重力對其轉動的影響,如果杠桿左高右低,應將杠桿左端的螺母向左調或將右端的螺母向左調;
(3)調節好以後,仍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如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應通過調節鉤碼的數量或位置來實現,而不能再調節平衡螺母.
(4)本實驗的結論是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或
F1 |
F2 |
L2 |
L1 |
Ⅲ 如圖是同學們在做「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時出現的問題情況,請完善和糾正:(1)小華的實驗:實驗沒
(1)杠桿重心左移,應將平衡螺母(左端和右端的均可)向右調節,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重心移到支點處,使杠桿重力的力臂為零,這樣就使杠桿自重對杠桿的平衡不產生影響;力臂等於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便於測量力臂.
(2)在(2)步驟之前還要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個步驟的目的是為了便於讀出力臂大小.
根據圖中所示的情況和杠桿平衡條件:FALA=FBLB
4×3L=3×4L,因原來B處掛著2個鉤碼,因此再在B點掛1個鉤碼即可.
(3)第1次實驗:F1L1=6N×20cm=120N?cm,F2L2=20N×6cm=120N?cm.
第2次實驗:F1L1=8N×10cm=80N?cm,F2L2=8N×10cm=80N?cm.
第3次實驗:F1L1=3N×5cm=15N?cm,F2L2=1N×15cm=15N?cm.
所以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故答案為:(1)右;便於測量力臂;(2)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1;(3)F1L1=F2L2.
Ⅳ 跪求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具體步驟。先後順序分好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Ⅳ 在「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發現杠桿處於如圖(a)所示的狀態,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
(1)如圖(a)所示的狀態,左低右高,應將平衡螺母向右調;
(2)如圖(b)所示的狀態,左低右高,可以將右端鉤碼的位置向右移;
(3)使杠桿平衡在水平位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
(4)該實驗小組只做了一次實驗,不能得出實驗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5)得出「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結論是錯誤的,因為數據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規律,單位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故答案為:
(1)右;
(2)右;
(3)便於測量力臂的長度;
(4)不能得出實驗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具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5)錯誤的;數據具有偶然性,不能得出普遍規律,單位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加.
Ⅵ 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的方法是什麼
(1)不能只憑一組實驗數據得出結論,必須在多次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分析才能得出結論;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實驗結果偶然性出現。
(2)單位不同的兩個物理量不能直接相加
1、(1)、平衡螺母水平
(2)、水平
(3)、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桿原理
3、實驗前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消除杠桿本身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實驗中不能再旋動兩端的螺母
實驗中是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測量力臂。
在進行多次實驗的目的是避免實驗結論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Ⅶ 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1)實驗前應先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發
解(1)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偏高,則重心應向左移動,故應向左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
(2)實驗中,如圖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平衡是杠桿的左側在多個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採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的.這主要是因為杠桿的力和力臂數目過多.
(3)不改變支點O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第三個鉤碼的下方,即左側的力是三個鉤碼,根據杠桿平衡的條件,F1×L1=F2×L2,2個×3格=3個×n格,n=2;即保持左側第2格的鉤碼不動.
(4)不能得出探究結論;因為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
(5)杠桿在水平位置的方案好;
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杠桿在傾斜一定角度的位置進行實驗,力臂不在杠桿上,不方便測量;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於測量力臂大小.
故答案為:(1)左;(2)D;(3)2;(4)不能;一次實驗獲得的數據有偶然性,不能反映普遍規律;(5)水平;便於測量力臂,同時又可以消除杠桿自重的影響.
Ⅷ 物理實驗杠桿結論怎麼寫
某同學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時,設計了一份探究性實驗報告,報告的內容如下:
探究目的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器材
杠桿(含支架)、鉤碼盒一套、彈簧測力計、細線、和
a
。
探究假設
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動力和動力臂的乘積」、「阻力和阻力臂的乘積」有關。
實驗方案
設計
步驟1.調節杠桿兩端的
b
,使橫梁平衡。
步驟2.在杠桿的左右兩端分別用細線依次懸掛個數不同鉤碼,(假設左端砝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阻力f2,右端鉤碼的重力產生的拉力為動力f1,)先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再選擇適當的阻力f2,然後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分別記錄下此時動力f1、動力臂l1、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將實驗數據記錄在表格中。
步驟3.固定f1大小和動力臂l1的大小,改變阻力f2的大小,再移動阻力作用點,即改變阻力臂l
2大小,直至杠桿平衡,記錄下此時的阻力f2和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記錄表格中。
步驟4.改變動力f1的大小,保持動力臂l1的大小以及阻力f2大小不變,再改變阻力f2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f1大小和阻力臂l
2的大小,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記錄表。
步驟5.改變動力臂l1的大小,保持動力f1和阻力f2不變,移動阻力作用點,直至杠桿重新平衡,記錄下此時動力臂l1、阻力臂l
2的數值,並填入到實驗數據表中。
步驟6.整理實驗器材。
數據記錄
實驗數據記錄表如下:
動力f1
(n)
動力臂l1
(cm)
動力×動力臂
(n•m)
阻力f2
(n)
阻力臂l2
(cm)
阻力×阻力臂
(n•m)
1
10
c
2
5
0.1
分析論證
根據實驗記錄數據,探究結論是:
d
。
(1)依次完成上述探究報告中的a、b、c、d四個相應部分的內容:(每空1分)
a
;
b
;
c
;
d
;
(2)在上述探究實驗中,為什麼每次都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
(3)在探究報告中,該同學所設計的實驗數據記錄表是否存在一些缺陷,如何改進?
1)a、b、c
b、螺母
c、0.1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2)便於在杠桿上測量力臂(讀取力臂)(3)記錄數據只有一組,應多測多記幾組數據
(你自己想一下吧)
Ⅸ 「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如圖左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把杠桿的中點掛在支架上,在掛鉤碼前必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發現杠桿右端下傾,左端上翹,無論左端還是右端的平衡螺母都向上翹的左端移動.
(2)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有力豎直作用在杠桿上,力臂在杠桿上,便於力臂的測量;
杠桿上所掛鉤碼阻礙杠桿順時針轉動,所以在杠桿的左端施加的力要使杠桿順時針轉動,所以施加的動力向上;
總之,在杠桿左端施加豎直向上的力.
(3)設杠桿的分度值為 L,一個鉤碼的重為G,
F2L2=2G×2L=4GL,
根據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得,在杠桿右端掛鉤碼的情況有三種:
①1位置處掛4個鉤碼;②4位置處掛1個鉤碼;③2位置掛2個鉤碼.
(4)①探究物體所受重力大小與物體質量的關系,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②用刻度尺某個物體長度,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多次測量求平均值來減小誤差;
③探究使用定滑輪的特點,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④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需要測多組數據,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
故答案為:(1)左;(2)豎直;上;(3)1位置處掛4個鉤碼;4位置處掛1個鉤碼;(4)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