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杠桿平衡公式: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如果算上杠桿自重,如何計算
需要使用微積分知識來處理這種情況,其基本原理仍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鐵棒上的一個質量微元 密度*橫截面積*長度微元,即rho * s * dl
該微元的重力為:rho * s * dL * g
然後該微元的力矩:l * rho * s * dl * g,其中l為該微元距離支點的距離。
再對l積分,積分下限為0,上限為鐵棒的端點。
應該明白了吧,自己算算,不明白再討論哈
B. 杠桿原理的計算公式!在線等!!!!!!!!!
F1*L1=F2*L2力乘以力臂等於力乘以力臂
杠桿平衡條件:F1*l1=F2*l2。
力臂: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杠桿平衡是指杠桿處於靜止狀態下或者勻速轉動的狀態下
(2)杠桿計算重量擴展閱讀:
杠桿可以讓「小力」做出「大力」能做的功。
任何機械所輸出的能量,都不可能比輸入它的能量還多,這是「能量守恆定律」的要求。因此,對於一個理想的機械,它的「能量輸出」最多與「能量輸入」是相等的,這個時候,機械所輸出的功,等於輸入它的功。
可以想像一個用杠桿來翹起物體的例子。在過程中,杠桿所輸出的功,是「物體的重量」與「物體被抬起的高度」(或者說「輸出距離」)的乘積。而輸入杠桿的功,則是人所施加的「力」與「向下壓的距離」(或者說「輸入距離」)的乘積。
在理想的情況下,「輸出的功」與「輸入的功」相等,也就是「物體的重量」與「輸出距離」的乘積,等於「力」與「輸入距離」的乘積。這就意味著,在物體的重量一定的前提下,「力」的大小取決於「輸入距離」與「輸出距離」的比例。
通過調整「力」和「物體」與「支點」的相對遠近,使「輸入距離」大於「輸出距離」,或者對於上面的例子來說,只要讓下壓的距離稍大於物體需要被抬起來的距離,那麼用「小力」所做出來的功,便完全可以等同於一個「大力」所做的功。能夠看出,這就是杠桿省力的背後的原因。
參考資來源:杠桿原理
C. 杠桿原理中距離乘重量得到什麼
杠桿原理有五要素
(1)支點:杠桿可以繞其旋轉的點O;
(2)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3)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4)動力臂:從支點O到動力F1作用線的距離L1;
(5)阻力臂:從支點O到動力F2作用線的距離L2;
杠桿類型也有很多種,具體內容可以參考什麼是杠桿,生活中有哪些常見的杠桿及分類,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D. 杠桿的計算題
解:設木棍重 a ,粗頭重量為x,細頭為y,
則在支點在0.8時有0.8x=(2-0.8)y,可得到粗頭與細頭的重量比為x:y=1.2/0.8=3:2
所以x=3/5a y=2/5a
所以支點在中央時,有3/5a*1=(2/5a+4)*1
可解得 x=20N
E. 如果要計秤桿重量,杠桿平衡該怎麼算
意思差不多,就是力臂取的不正確。按你的思路應該改成:
重物重*左邊部分杠桿長+提紐左邊部分杠桿的重*左邊部分杠桿長的一半(重心位置)
=秤砣重*右邊部分杠桿長(指的是提紐到掛秤砣的部分)+右邊部分杠桿重*右邊部分杠桿長的一半
其實完全可用這個思路:
重物重*左邊部分杠桿長=秤砣重*提紐到秤砣的長度+整個秤桿的重*秤桿重心到提紐的距離
結果是完全一致的,一定要理解後重心到提紐距離這句話。
F. 在杠桿計算中,杠桿自身重量再實際中存不存在影響
如果杠桿的質地均勻,則杠桿自身重量再實際中不存在影響,不均勻當然會有影響,一般題中都假設是均勻的
G. 利用杠桿原理計算時如果杠桿自身重量較大或者粗細不均是不是會影響計算結果啊
是的,一定要計算在內,如果杠桿長端比短端重5倍[如5kg],那麼就等於起始力已經作用於物體5kg乘上長短比的力矩了,.
H. 用杠桿原理進行計算時 物體重量為什麼不用乘g
裡面有關於單位計算
I. 杠桿的重力
一半來說要算,如果不算的話。那麼題目不會給你這些條件的,且在後文會說什麼什麼該不記。
如果杠桿指硬棒,只給出半徑算不出體積,也就算不出重力.
除非體積可以算,根據m=pv 算出質量。
乘以9.8N/KG 算出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