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匯率比價屬性而言,就是指匯率的水平由其他宏觀經濟變數如國外收支貨幣供應量物價產出等等。所謂匯率的杠桿屬性,就是指匯率水平變動會帶來其他宏觀經濟變數的變動。匯率比價屬性可以稱為匯率決定的被動屬性,匯率的杠桿屬性可以稱為匯率決定的主動屬性,置於更詳細的可以自己再去了解一下。
② 如何認識匯率水平決定的杠桿屬性和比價屬性
所謂的匯率的比價屬性,就是指匯率的水平由其他宏觀經濟變數如國際收支貨幣供應量物價產出等等。所謂匯率的杠桿屬性,就是指匯率水平變動會帶來其他宏觀經濟變數的變動。匯率的比價屬性可以稱為匯率決定的被動屬性,匯率的杠桿屬性可以稱為匯率決定的主動屬性。
③ 急急急 什麼是貨幣杠桿 什麼是對沖基金匯率
杠桿交易,顧名思義,就是利用小額的資金來進行數倍於原始金額的投資,以期望獲取相對投資標的物波動的數倍收益率,抑或虧損。由於保證金(該筆小額資金)的增減不以標的資產的波動比例來運動,風險很高。
對沖基金,也稱避險基金或套利基金,是指由金融期貨和金融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與金融組織結合後以高風險投機為手段並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它是投資基金的一種形式,屬於免責市場產品。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對沖基金名為基金,實際與互惠基金安全、收益、增值的投資理念有本質區別。
④ 「桿杠」是什麼意思
常見的是「杠桿」:初中物理學中把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叫做杠桿。杠桿可以是任意形狀的硬棒。
介紹:杠桿是一種簡單機械。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轉動的硬棒就是杠桿。
另外,金融里的「杠桿」指的是放大資金,比如5倍杠桿,就是1元錢可以訂5元錢的貨,收益和風險同時翻五倍。
⑤ 通俗的給我解釋下匯率
匯率亦稱「外匯行市或匯價」。一國貨幣兌換另一國貨幣的比率,是以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由於世界各國貨幣的名稱不同,幣值不一,所以一國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要規定一個兌換率,即匯率。
匯率是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調節杠桿。因為一個國家生產的商品都是按本國貨幣來計算成本的,要拿到國際市場上競爭,其商品成本一定會與匯率相關。匯率的高低也就直接影響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和價格,直接影響商品的國際競爭力。
例如,一件價值100元人民幣的商品,如果美元對人民幣匯率為8.25,則這件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12美元。如果美元匯率漲到8.50,也就是說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1.76美元。商品的價格降低,競爭力增強,肯定好賣,從而刺激該商品的出口。反之,如果美元匯率跌到8.00,也就是說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則該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就是12.50美元。高價商品肯定不好銷,必將打擊該商品的出口。同樣,美元升值而人民幣貶值就會制約商品對中國的進口,反過來美元貶值而人民幣升值卻會大大刺激進口。
你現在應該明白為什麼日本和美國佬總愛叫嚷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升值就會大大增加中國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成本,打擊中國商品的競爭力,並反過來刺激中國大量進口他們的商品。同時你也應該明白在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為什麼說中國堅持人民幣不貶值是對國際社會的重大貢獻了?如果人民幣貶值,其他國家的金融危機將更糟糕!
正是由於匯率的波動會給進出口貿易帶來如此大范圍的波動,因此很多國家和地區都實行相對穩定的貨幣匯率政策。中國大陸的進出口額高速穩步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穩定的人民幣匯率政策。
⑥ 結合中國實際,如何認識人民幣匯率水平決定的比價屬性和杠桿屬性
比價屬性是其他宏觀經濟變數決定匯率的過程,杠桿屬性針對的是匯率反過來影響其他經濟變數的過程,比如央行為了刺激需求放鬆銀根增加貨幣供給,利率會降低,在外匯市場上本幣貶值,匯率降低。有可能會導致國際流動資本逃離本國,此時為了吸引外資又要提高利率。只是一個相互作的過程。杠桿屬性和比價屬性就是之間作用的機制渠道。
⑦ 什麼是匯率杠桿
匯率杠桿成央行重要政策選擇
匯率和利率都是價格型的政策工具,1998年央行宏觀調控由直接向間接轉變之後,央行更多的是倚重利率杠桿對宏觀經濟進行調控,匯率杠桿基本上保持平靜微調之中。但現實的市場環境之下,利率杠桿的運用空間己經在縮小:一則我國人民幣利率市場化改革逐步深化,構築起"貸款利率管住下限,存款利率管住上限"的模式,利率政策的制度性和體制性改革己經基本構建完成;二則我國宏觀調控己經初見成效,CPI增幅己經由5.3%的峰值逐步回落至1.80%,資金價格失衡問題己經得到相當程度的修正。在利率杠桿陷入"兩難"選擇境地時,央行啟動了擱置己久的匯率杠桿,這意味著匯率這一重要的宏觀經濟杠桿在未來將承擔起更多的宏觀調控職責。市場主體對匯率政策的研究必須投入更多的注意力。
⑧ 匯率是什麼意思盡量解釋的通俗一點
匯率是兩國貨幣之間的兌換比率。貨幣都有價值度量的功能,匯率就是解決不同貨幣關於價值度量的問題。 通過匯率實現統一的價值度量。好比現在1美元兌換6.8人民幣
這就是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說明美元比人民幣更具購買力。
匯率的本質是國家間的經濟貿易戰爭中最關鍵的分母,是國際貿易國際結算的命門所在。如果說製造和出口能力是分子,一個國家你想多出口,減少進口,可能也能實現,比如像我們之前的出口退稅政策,鼓勵出口,但是如果一個國家不能自主決定自己的匯率,那就很危險了。
因為國際上現在都是使用的信用貨幣,也就是紙幣,但紙幣都是以國家信用發行的。一個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央行的利率以及外匯儲備多少和黃金等硬通貨的多少是信用貨幣的根基,該國經濟在國際決定了該國際分工中所處的地位和經濟實力及其進出口的能力決定了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匯率的頻率,而一個國家的匯率政策是否有漏洞才決定了其匯率是否被操控。
在金本位條件下,不同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是「相對公平」的,因為有同一個價值度量的標准——黃金存在。但是,在沒有了黃金這個價值標准之後,進入了單純的法定紙幣時代,情況就不一樣了。這時的匯率,就變成了一個可以用來製造陰謀、施行陰謀的工具了。
誰會從這個陰謀中得利呢?自然是能夠控制的了匯率的一方。而吃虧的一方,必然是駕馭不了匯率的一方。比如,當年美歐聯手逼著日本簽定了廣場協定迫使日元升值。誰賺誰賠?自然是施壓的歐美賺了,被迫升值的日本虧了。
在法定紙幣時代,匯率實際上是一個杠桿——一根撬動對方國家財富的杠桿。為什麼這么說呢?還是舉例子說明吧:現在人民幣兌美元1:6.8,1美元可以買6.8元的東西。如果人民幣貶值到了1:10000(貶值1470倍),則美國人用20億美元就可以「交換」到中國人民一年創造的財富。
⑨ 評論:去杠桿對匯率仍有信心 人民幣貶值不值
6月6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即期匯價連續兩日雙雙調升,其中在岸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收漲59個基點,連續三日上漲,擺脫了上周人民幣連續下跌的趨勢。一時間市場意見擺脫上周灰色論調,又開始集中認為人民幣有望繼續延續穩定,甚至有意見提出人民幣應該成為避險貨幣。
近兩年來,人民幣幣值變動一直是市場的關注點。相對來說,海外投機者看法搖擺比較快,從2014到2017年上半年看空到2017年下半年看多,再到現在相對中性。總結下來,主要有三個角度,金融體系崩潰論,貨幣超發論與海外分散投資論。崩潰論主要發自於對中國杠桿水平的擔憂,超發論拿M2說事兒,而海外投資論基於中國居民金融資產的自發性全球配置敘述。
短期來看,因為巨大的外匯儲備與並未全面開放的資本賬戶,人民幣幣值依然處於可控水平,但這顯然不是大家最關心的。筆者試圖從三個角度分析下,中長期來看人民幣的走勢可能也並不似上面三種論點所預期的弱勢,相對每個論點都可以找到反例。筆者將這三個角度歸納為人民幣(RMB)的利率(Rates)貨幣(Money)與信仰(Belief)。對應上述三個論點,可以理解為利率對應配置,貨幣對應超發,信仰對應崩潰。
中國利率配置的優勢
首先談利率(Rate)。影響匯率的因素很多,但不管業界還是學界,利率一直被認為具有重要的影響。可比利率水平上,近兩年中國比美國高很多。這裡面不僅有美國QE遺留下來的因素,也有中國為了去杠桿所執行的中性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
銀行層面,中國三個月SHIBOR為4.35%而美國三個月LIBOR比中國要足足低兩個百分點,只有2.31%。市場另外一個擔心是美聯儲持續加息的影響。按現在的dot plot,聯儲利率會在3.375%見頂然後會下降,加上常態的libor-ois價差25bp,三個月LIBOR利率的頂點也不過3.625%,依然遠遠低於中國的SHIBOR或者AAA級NCD的利率水平。零售端,美國貨幣基金利率在1.8%左右,而中國的貨幣基金利率持續維持在4%附近。另外一個可比利率是美國10年聯邦機構債的3.2%與國開債的4.45%(因稅收差異國債不直接可比),利率相差1.25個百分點,中國債券依然具有明顯優勢。
人民幣的利率優勢不僅反映在名義利率差,同時也反映在實際利率差上。截至4月,美國CPI與核心CPI分別為2.5%與2.1%,而中國的對應數字僅為1.8%與2.0%。因此,人民幣的實際利率優勢比名義利率還要高上0.1到0.7個百分點。
利率吸引力之外,中國債券與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也非常低,利率變化13周滾動相關性過去5年的時間里基本在-0.5到0.5之間震盪。而其他國家的債券相關性如此之高,有些機構去年甚至放棄了分散投資而專注於少數幾個發達市場。同樣的,中國股票與其他國家的股票相關性也非常低。金融學原理告訴我們,金融唯一的免費午餐就是風險分散。因為中國債券股票與其他國家相關性低,因為外資在中國債券股票市場佔比低,隨著中國資產規模的壯大(中國債券市場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規模),隨著中國資產逐步進入各種指數,外資對中國的資產配置會有相當大的增長。放眼望去,外資在開放的債券市場,如美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佔比都在25%以上,最高甚至到70%。即使是日本歐元區這種零利率負利率的國家,外資佔比也接近總市場的10%到20%,拋去日歐央行所持,外資佔比更高。所以,中期的視角來觀測,外資流入中國光是債券市場至少是萬億美元規模之上。此類配置型流入會對沖中國的配置型流出,對人民幣形成支撐。
高M2並未導致通脹
第二個角度,貨幣(Money)。市場上流行的觀點是,中國的M2如此巨大,按現匯價格,中國可以買下全世界,所以人民幣必須貶值才行。這種說法雖然貌似有理,但更多是情緒化宣洩。同樣的論述曾經應用到日本,但日本經濟停止增長近30年,日元雖然大幅波動,但並沒有趨勢性貶值。
從中國台灣的角度來看,特別關注M2也沒有道理。事實上,很多熱衷於炒作中國M2/GDP比例2以上的人並不了解中國台灣的M2/GDP比例在2010年左右達到了2,現在已經上升到2.4。中國台灣的M2存量規模接近世界第十大經濟體的加拿大的GDP規模,介於俄羅斯與澳大利亞之間。同期美元對新台幣基本在29到33之間波動,一個多月前還曾回到了29。
貨幣貶值與否,相當程度上決定於新創貨幣是否帶來足夠的產出。一個簡單的貨幣超發度量可以定義為M2增速——名義GDP增速。中國貨幣超發通常在正的2%,但去年是負數,年底8.1%的M2增速對應11%的名義GDP。按此指標,去年中國的貨幣超發速度遠遠低於美國,於是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許並不完全出人預料。今年以來,美國的M2增速在下滑,名義GDP在回升,而中國的M2增速穩定,但名義GDP增速略有下滑,所以美元的回升從這個角度也能看出一些端倪。
在中國,貨幣發行帶來的另一個擔憂是很多人認為中國實際物價很高,出國對比覺得比發達國家都高。具體到某個特定產品上,這很有可能,比如說豪車,豪包,豪表。但這些觀察都有明顯的選擇誤差。這些偏差分為兩類,一是稅收效應,奢侈品中國的關稅高。二是購買效應,出國旅遊與媒體具有話語權的以高收入群體為主,而此類人群容易為高端品牌支付溢價。
兩個觀察點說明中國的整體物價雖然比以前上升了很多,但依然低於發達國家水平。第一個觀察點是IMF、世行甚至CIA按PPP計算的中國GDP都遠高於名義匯率計算的GDP;第二個觀察點是最近UBS的一個報告,給77個全球大城市的物價與收入排名。物價方面,中國最貴的兩個城市,北京與上海僅僅排在45到50之間,落在了後半段。
去杠桿對匯率仍然有信心
最後一點,信仰(Belief)。中國近些年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杠桿問題。這方面,經濟體杠桿速度增長過快確實帶來了更高的風險。政府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防範風險被列為三大攻堅戰之首。但是,中國的杠桿水平是否一定必然會對匯率帶來威脅,這點是值得商榷的。
日本,如此高的負債率,國際市場上有個風吹草動,大家第一想到的是買日元,看日元升值。
所以,這里的核心不是中國的絕對負債率高低,而是中國到底是個傳統的新興市場國家,還是一個跟美國一樣「例外」的大國經濟。按新興市場國家經驗,如此高負債率的國家最後都崩潰了。但按照發達國家經驗,很多經濟可以在高負債水平下穩定一個相當穩定的匯率。
這里澄清一個常見的錯誤概念,正如我們看股票除了看PE,更要看PEG一樣,看一個國家,我們除了看其負債水平,更要看其增長水平。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中國的負債率與發達國家處於同等水平,但其名義增長至少為發達國家的2倍,那麼為什麼不是發達國家先出危機而一定要是中國呢?匯率是比誰更好同時也是比誰更爛,比爛的話,很多發達國家更不樂觀,其債務率遠高於新興市場,但增長率卻低很多。
過去很多年國際投資者豪賭做空人民幣失敗的一個核心原因並不一定完全是因為中國政府的干預,而是其屢試不爽的模型出了問題。傳統的新興市場危機演化路徑是資產價格下跌帶來資本外逃帶來本幣貶值帶來通脹上升帶來加息帶來資產價格進一步下跌的閉環。這個閉環應用在中國有兩處鏈接被打斷,一是資本外逃(法理上,中國的資本賬戶依然沒有開放),二是匯率貶值並不必然地帶來通脹,給了中央銀行支持經濟恢復信心的空間。
還有一個層面是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含金量。傳統的經濟發展演化路徑是第一到第二到第三產業,前兩個佔比越低,經濟就越發達。但金融危機之後,很多國家在反思這個問題,美國與各國最近的貿易爭端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美國希望製造業回歸的舉措。如果把製造業作為一個經濟韌性的度量指標,那中國自加入WTO後的演化是驚人的。中國製造業附加值全球佔比從2001年的7%不到上升到了2015年的近30%,幾乎等於美國日本與德國的總和。全產業鏈結構,也使得中國可以更有效地抵禦沖擊。
製造業是中國匯率穩定的基礎
最近的貿易爭端還可以提供另一個角度來分析人民幣的估值。自2005年人民幣升值以來,中國出口產品佔全球貿易份額一直在上升。直到今天,中國出口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產品沒有競爭力,而是貿易壁壘。很多企業抱怨人民幣升值導致利潤缺失,但同時他們所面臨的競爭對手經常不是鄰國而是鄰居。鄰國與鄰居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需要低匯率保持國家的競爭力,後者不用,只需要時間調整。
關注未來,全球對美國的「信」及對中國的「不信」也可能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第一層面可能來自赤字。事實上,今年幾乎所有的賣方經濟學家都開始拿美國的雙赤字說事,順差逆差這個事實很難用來短期交易,很多分析師今天可能希望他們並沒講過美元弱的故事。但這個問題會一直存在:一個雙赤字的貨幣其支撐或底氣從哪裡來?答案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答案也可以反過來:有則信無則不信。反過來這個角度,中國是「有」的國家,一個製造業佔比如此之高的國家生產出足夠多的產品提供了讓其他人持有其本幣的「有」的基礎。一個進口量最大的面對眾多出口方的中國,也許不一定有原油定價權但有一定的買方貨幣選擇權不足為奇。這里順便提一下上海的人民幣原油期貨交易。短短的兩個月,上海原油期貨持倉量已接近紐約或者倫敦原油期貨持倉量的2%,而其交易量已經達到了後兩者的15%~20%。未來幾年內,部分原油貿易的人民幣化可能會讓市場從「不信「到」信「,進而影響到美元與人民幣的供需格局。
匯率水平一直是個多維度的難題,預測匯率跟預測很多金融產品的價格一樣,通常結果是讓人失望的。筆者的目的不是預測,而是想提供一個分析角度,討論下為什麼人民幣貶值並不像近幾年很多分析所講的與很多人預期的那麼必然。其實,貶值甚至不值得期待,就像人們不該期待其所持物產貶值而是應該把辦公樓或者住宅裝修得更有吸引力。天下國家,本同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