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92英鎊危機的貨幣單位
歐洲貨幣單位是當時歐共體12個成員國貨幣共同組成的一籃子貨幣,各成員國貨幣在其中所佔的比重大小是由他們各自的經濟實力決定的。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制度以歐洲貨幣單位為中心,讓成員國的貨幣與歐洲貨幣單位掛鉤,然後再通過歐洲貨幣單位使成員國的貨幣確定雙邊固定匯率。這種匯率制度被稱之為格子體系,或平價網。
歐洲貨幣單位確定的本身就孕育著一定的矛盾。歐共體成員國的實力不是固定不變的,一旦變化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對各成員國貨幣的權數進行調整。雖規定每隔五年權數變動一次,但若未能及時發現實力的變化或者發現了未能及時調整,通過市場自發地進行調整就會使歐洲貨幣體系爆發危機。1992年9月中旬在歐洲貨幣市場上發生的一場自二戰後最嚴重的貨幣危機,其根本原因就是德國實力的增強打破了歐共體內部力量的均衡。當時德國經濟實力因東西德統一而大大增強,盡管德國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用馬克表示的份額不變,但由於馬克對美元匯率升高,馬克在歐洲貨幣單位中的相對份額也不斷提高。因為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成員國商品勞務交往和資本流動的記帳單位,馬克價值的變化或者說德國貨幣政策不僅能左右德國的宏觀經濟,而且對歐共體其它成員的宏觀經濟也會產生更大的影響。而英國和義大利經濟則一直不景氣,增長緩慢,失業增加,他們需要實行低利率政策,以降低企業借款成本,讓企業增加投資,擴大就業,增加產量,並刺激居民消費以振作經濟。但當時德國在東西德統一後,財政上出現了巨額赤字,政府擔心由此引發通貨膨脹,引起習慣於低通膨脹的德國人不滿,爆發政治和社會問題。因此,通貨膨脹率僅為3.5%的德國非但拒絕上次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要求,反而在92年7月把貼現率升為8.75%。這樣,過高的德國利息率引起了外匯市場出現拋售英鎊、里拉而搶購馬克的風潮,致使里拉和英鎊匯率大跌,這是92年歐洲貨幣危機的直接原因。
對德國昨率提高首先作出反應的是北歐的芬蘭。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自動掛鉤,德國提高利率後,芬蘭人紛紛把芬蘭馬克換成德國馬克,到九月芬蘭馬克對德國馬克的匯率持續下跌。芬蘭央行為維持比價不得不拋售德國馬克購買芬蘭馬克,但芬蘭馬克仍不瀉不,芬蘭央行的德國馬克有限,在9月8日芬蘭政府突然宣布芬蘭馬克德國馬克脫鉤,自由浮動。
芬蘭馬克與德國馬克的脫鉤成為這場貨幣危機的導火索 當時英法政府就深感問題的嚴重性而向德政府建議降低利率,但德國認為芬蘭馬克脫鉤微不足道,拒絕了英法政府的建議,德國央行行長施萊辛格在9月11日公開宣布,德國絕不會降低利率。貨幣市場的投機者獲得這個消息後就把投機的目標肆無忌憚地轉向不斷堅挺的德國馬克。9月12日,歐洲貨幣體系內一直是軟貨幣的義大利里拉告急,匯率一路下挫,跌到了歐洲貨幣體系匯率機制中里拉對馬克匯率的最大下限。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意政府曾在7日和9日先後2次提高銀行貼現率,從12%提高到15%,同時還向外匯市場拋售馬克和法郎,但也未能使局外緩和。9月13日意政府不得不宣布里拉貶值,將其比價下調3.5%,而歐洲貨幣體系的另外10種貨幣將升值3.5%,這是自1987年1月12日以來歐洲貨幣體系比價的第一次調整。
到了此時,德國政府才出於維持歐洲貨幣體系的運行而作出細微的讓步,於9月14日正式宣布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由8.75%降到8.25%,這是德國五年來的第一次降息。德國的這一舉運受到美英法的高贊賞,但為時過晚,一場更大的風暴在英國的外匯市場上颳起。就在德國宣布降息的第二天,英鎊匯率一路下跌,英鎊與馬克的比價沖破了三道防線達到1英鎊等於2.78馬克。英鎊的狂跌使英國政府亂了陣腳,於16日清晨宣布提高銀行利率2個百分點,幾小時後又宣布提高3個百分點,把利率由10%提高到15%。一天2次提高利率在英國近代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英國作出這種反常之舉的目的是要吸引國外短期資本流入,增加對英鎊的需求以穩定英鎊的匯率。但是,市場的變化是微妙的,一旦信心動搖,大勢已成,匯率變動趨勢就難以遏阻了。
英鎊狂跌,宣布退出歐洲貨幣體系 從1992年9月15日到16日,各國央行注入上百億英鎊的資金支持英鎊,但也無濟於事。16日英鎊與馬克的比價又由前一天的1英鎊等於2.78馬克跌至1英鎊等於2.64馬克,英鎊與美元的比價也跌到1英鎊等於1.738美元的最低水平。在一切機關用盡之後,9月16日晚上,英國財政大臣拉蒙特宣布英國退出歐洲貨幣體系並降低利息率3個百分點,17日上午又把利率降低2個百分點,恢復到原來10%的水平。
義大利里拉在13日貶值之後,僅隔了3天又一次在外匯市場上處於危機,馬克對里拉的比價再次超過了重新調整後的匯率下浮的界限,意政府為了挽救里拉下跌花了價值為40萬億里拉的外匯儲備終未奏效,只好宣布里拉退出歐洲貨幣體系,讓其自由浮動。
歐共體財政官員召開了長達六小時的緊急會議後宣布同意英意兩國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西班牙比賽塔貶值5%。從1987年1月到1992年9月,五年多時間內歐洲貨幣體系的匯率只進行過一次調整,而在92年9月13日至16日,三天之內就進行了二次調整,可見這次歐洲貨幣危機的嚴重性。
直到1992年9月20,法國公民投票通過了其中心思想是把在文化政治上仍有很大差別的國家建立成一個近似歐洲合眾國的政治實體,其成員國不僅要使用同一種貨幣,而且還得奉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馬斯特赫條約》,才使歐洲貨幣風暴暫時平息下來,英鎊、里拉趨向貶值後的均衡的狀態。
歐洲貨幣危機的教訓 這場貨幣危機有不少深刻的教訓,僅就確保香港金融市場穩定而言,也有重要的啟示,這就是要加強國際貨幣金融政策的協調和配合。西歐金融九月風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歐共體主要工業國家貨幣金融政策的不協調。當時德國在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馬克堅挺的情形下,還偏執於本國利益,不顧英意兩國經濟一直不景氣,而為了他們本國經濟發展要降低利率的要求,不僅拒絕了七國首腦會議要求其降息的呼籲,反而提高利率。在芬蘭馬克被迫與德國馬克脫鉤的情況下,還意識不到維持歐洲貨幣體系運行機制的迫切性,甚至公然宣布其絕不會降低利息率。等到外匯市場風暴驟起,才宣布將其貼現率降低半個百分點,但這只能給外匯市場上的投機者以這樣的預期,即他們認為德國過去提高利率是為了抑制通貨膨脹,現在降低利率僅僅是對通貨膨脹的讓步。當然,這場危機的過錯不能全部歸罪於德國,不過,需要強調的是,在經濟一體化、全球化的今天,盡管各國間各種經濟矛盾日益加劇,但任何國家都不能一意孤行,各國只能在合作與協調中才能求得穩定的發展。世界正在朝著國際合作與政策協調的方向發展,這一趨勢現在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所謂政策協調就是要對某些宏觀經濟政策進行共同的調整,對相互間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進行聯合的干預,以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這主要是由於各國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spill-overeffect),即一國所採取的政策往往會影響其它國家的經濟運行。由此,各國採取協調的經濟政策就會促進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各行其是,往往會產生不利的後果。
B. 英鎊的發展歷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
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
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2013年2月22日穆迪信評公司正式宣布調降英國債信評級,由Aaa降至Aa1,繼2011年的美國、2012年的法國之後,如今調降輪到了英國。這是英國首次失去權威評級機構的最高評級。其實,穆迪早在去年2月就將英國主權和央行的評級展望由穩定降至負面,歷經一年的觀察,終於正式出手調降。回顧穆迪於1978年3月授予英國政府債券Aaa最高評級,標准普爾與惠譽都給予英國AAA最高評級,但後兩者對英國的評級展望均為負面,估計他們亦將重新評估英國。
穆迪總結此次降調評級的關鍵動因有三;首先是英國中期增長前景持續疲弱,穆迪預計,今後五年都將持續疲弱增長。其次,中期增長前景有限對政府財政整頓方案形成挑戰,這將持續到下屆國會。最後更糟糕的是,英國債務高企且還在不斷增加,政府資產負債表消化能力逐漸惡化,而這種形勢在2016年前不可能扭轉。
C. 英鎊的演變史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英格蘭銀行發行。輔市單位原為先令(Shiling)和便士(Penny),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New Penny),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目前,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 50新便士及1英鎊的鑄幣。
英國於1821年正式採用金本位制,英鎊成為英國的標准貨幣單位,每1英鎊含 7.32238克純金。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廢除金本位制,金幣停止流通, 英國停止兌換黃金;1925年5月13日,英國執行金塊本位制,以後又因世界經濟大危機而於1931年9月21日被迫放棄,英鎊演化成不能兌現的紙幣;但因外匯管制的需要,1946年12月18日仍規定英鎊含金量為3.58134克。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1973年3月19日,西歐八國組成聯合浮動集團,英國未參加,繼續單獨浮動;翌年1月,英鎊實際匯率製成為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同年,英鎊區縮小,僅包括英國、愛爾蘭、開曼群島和海峽群島,英鎊發行的黃金准備至少相當於26.5億英鎊以上;1990年10月8日,英鎊加入歐洲貨幣體系,其對貨幣體系內各種貨幣匯率的波動幅度為6%;1992年9月16日,英國宣布英鎊暫時脫離歐洲貨幣體系。
D. 英鎊最近為什麼一直在緩慢下跌,以後情況可能怎樣
10月20日周三鎊美下跌遇阻回升,今日操作藍色區域向下啟穩試空,止損綠色通道內部,目標暫定,有贏利可做保護。
英鎊近期下跌主要是以下的一些原因:
英國在周三宣布的降低支出措施中,將削減50萬就業,調高退休年齡並縮減福利,作為削減支出努力的一部分,此舉將測試經濟和政府的實力。財政大臣奧斯本(George Osborne)稱退休年齡將在2020年前調高至66歲,而未來四年內公共部門職位可能減少49萬人,福利預算每年將再減少70億英鎊,但醫療、教育和海外援助等預算仍受到保障。
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在10月分成三派,一委員呼籲恢復刺激政策,另一委員重復加息論調,其餘七位委員投票支持不做變化。周三公布的10月6-7日英國央行會議記錄,可能增加央行正進一步靠向量化寬松措施的預期,周二英國央行總裁金恩發表悲觀的言論之後更是如此。英國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MPC)委員普森在本月表示希望將央行量化寬松規模擴大500億英鎊,這是央行2009年11月推出2,000億英鎊資產購買計劃後,央行委員中首次出現要求擴大刺激規模的呼籲。
森坦斯連續第五個月投票支持將利率自目前的紀錄低位0.5%上調0.25個百分點。盡管多數MPC委員認為各風險力量對比的變動還不足以令央行採取行動,但一些委員感到近幾月來擴大刺激規模的可能性上升。決策者對經濟所面臨的風險看法不一。他們表示,11月通脹報告的分析結果對更好地把握通脹與經濟前景,將至關重要。多數分析師仍認為英國央行將維持政策不變直至明年,但有愈來愈多的少數人認為最早可能在下個月進一步放寬政策,因全球經濟惡化且英國大幅縮緊財政。
英鎊兌美元周三上漲,最高曾升見至1.5878;但英國央行可能透過重啟量化寬松政策向經濟挹注更多刺激措施的可能性令英鎊漲幅受限。圖表走勢所見,RSI及STC均已出現回落跡象,周二跌破上周低位1.5750水平,亦是觸頂訊號。估計支持將為50天平均線1.5650,倘若英鎊進一步跌破此區,將可更為確認英鎊之回調展開。以黃金比率計算,61.8%回檔位在1.56水平;續後重要支撐將在250天線1.5540以至1.55關口。至於上方阻力則仍會參考10天平均線1.5880,關鍵見於1.60關口。
相關要聞:
- 英國央行總裁金恩呼籲,主要經濟體間就匯率、資本流動規范以及調整內需達成"大妥協",否則可能引發類似1930年代經濟崩盤的情況。
- 英國央行(BOE)周三公布的數據顯示,英國9月M4貨供額初值較上月減少0.3%,較上年同期增長0.9%。
- 英國9月公共部門收支短差為207.36億英鎊,市場預估為短差156.5億,創1984年有紀錄以來的9月最高短差。英國9月公共部門凈借款為156.07億英鎊,預估為142億英鎊,為1993年有紀錄以來的9月最高。
E. 英鎊貶值帶來意外之喜嗎
英國「脫歐」公投已經過去了15個半月,至今仍然餘波未平。而該國首都倫敦則顯然是受此沖擊最大的區域,許多跨國金融企業在脫歐風波之下都打算將全部或者部分業務從倫敦金融城撤離到其他歐盟國家。然而,至少在剛剛這一周中,倫敦的娛樂服務業及零售業的營收卻出現了井噴,原因無他:中國的國慶黃金周又來了。
據倫敦當地一家賭場預測的數據,在國慶黃金周期間,將至少有30萬名中國遊客駕臨倫敦,與之相比,今年整個一季度,前往英國出遊的中國遊客數量也只有5.4萬人,雖然這個數字相比2016年同期已有27%的增幅。
零售業研究公司Global Blue的數據則顯示,截止到今年7月,國際遊客在倫敦西端購物區的消費額同比增加了20%,其中來自中國遊客的增幅最大。平均每個中國內地遊客在英國逗留期間會在購物方面消費1478英鎊,約合人民幣1.3萬元。而之前截止到7月,來自中國的赴英遊客數量已經同比增加了31%。
而分析機構指出,在整個黃金周期間,光是來自中國遊客的消費就足夠讓倫敦的各大百貨公司賺得盆滿缽滿。當地商場、賭場及其他娛樂消費場所還為之特意聘請了會說中文的服務人員來針對性地招徠中國遊客。
來自英國旅遊官網的數據也顯示,今年9月到11月間,從中國各大城市飛往英國的機票預訂銷;數量同比增加了10%。而此後,英國旅遊部門還會與多達65家中國旅行社開展合作,招攬更多的國內遊客赴英國旅遊。
而這,或許也是在英國經濟在不可避免遭受了「脫歐」沖擊後,所得到的為數不多好消息之一了……
F. 英鎊在哪些國家使用
英鎊只在英國使用。
英鎊為英國的本位貨幣單位,由成立於1694年的英格蘭銀行(Bank of England)發行。輔幣單位原為先令和便士,1英鎊等於20先令,1先令等於12便士,1971年2月15日,英格蘭銀行實行新的貨幣進位制,輔幣單位改為新便士,1英鎊等於100新便士。
流通中的紙幣有5、10、20和50面額的英鎊,另有1、2、5、10、20、50新便士及1英鎊、2英鎊的鑄幣。
(6)英鎊匯率走勢9月11擴展閱讀:
英鎊在歷史中的發展:
到20世紀初葉,英鎊一直是資本主義世界最重要的國際支付手段和儲備貨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鎊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趨於衰落,逐漸被美元所取代。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7年7月15日,英國宣布英鎊實行自由兌換,由於外匯儲備迅速流失,於同年8月份又恢復外匯管制。
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
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
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G. 英鎊為什麼比美元貴
英國是美國之前的上一任世界霸主,英鎊曾是世界貨幣。現在的1.71是經過了幾十年貶值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期,英國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將英鎊匯率固定在1英鎊兌換4.03美元的水平上;1949年9月,英國宣布英鎊貶值30.5%,將英鎊兌美元匯率貶到2.80美元,1967年11月18日,英鎊再次貶值,兌美元匯率降至2.40美元,英鎊含金量也降為2.13281克;1971年8月15日美元實行浮動匯率後,英鎊開始以不變的含金量為基礎確定對美元的比價,同年12月18日美元正式貶值後,英鎊兌換美元的新的官方匯率升值為1英鎊兌換2.6057美元。實際匯率可在1英鎊兌換2.5471美元至2.6643美元的限度內浮動,波幅為4.5%左右
H. 何時兌換英鎊比較合適(英鎊匯率走勢)
我個人覺得還是盡早出手吧 因為你知道英鎊跌到10快 11快錢真的已經算是夠不錯的了 我之前去英國參加夏令營15塊多呢 那也沒辦法 而且我看它還要漲些呢 很難再跌了 況且你9月上學 如果跌了就到時候多換一些用於生活費用啊 什麼的
我之前學經濟和商業的 不過大學改科目了呵呵~
我也是去英國 第一次 不知道你去英國哪裡 或者哪個學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