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投行對於資產證券化

投行對於資產證券化

發布時間:2021-04-26 12:25:48

A. 資產證券化是屬於什麼業務

資產證券化是指將一組流動性較差的貸款或是其他債務工具進行一系列的組合,將之包裝,是改組資產在可預見的未來所產生的現金流保持相對穩定,在此基礎上配以相應的信用增級,提高其信用質量或評級後,將該組資產的預期現金流的收益權轉化為可以在市場上流動、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型證券的技術和過程。具體來說,資產證券化就是發起人把持有的不能隨時變現的、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分類整理為一批批資產組合轉移給特殊目的載體(SPV),再由SPV以該資產作為擔保發行資產支持證券,收回購買資金的一個技術和過程。
商業銀行可以做資產證券化,投行也可以,而且國內已經有這方面的案例。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商業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機構開始推動資產證券化的實踐。代表性項目有1992年的海南三亞首先嘗試房地產證券化運作,1997年的中國遠洋運輸公司北美航運應收賬款支撐票據證券化推出,2000年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的住房按揭貸款資產證券化設計方案,2003年的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132億元不良資產處置信託證券化項目等,標志著我國商業銀行在資產證券化方面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從2005年12月15日國家開發銀行首筆資產證券化的試點進入了發行的階段開始,正式推出「信貸資產支持證券(ABS)」和「住房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我國的資產證券化進程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B.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為什麼說資產證券化對發行者,投資者,借款者和投資銀行各方都是一種有益的融資方式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專式。對發起人而言屬一是增強資產的流動性;二是獲得低成本融資;三是減少風險資產;四是便於進行資產負債管理。對於投資者,一是可以提供了比政府擔保債券更高的收益;二是使投資者達到投資多樣化及分散、降低風險的目的;三是可以幫助投資者擴大投資規模;四是為投資者提供了多樣化的投資品種。

C. 資產證券化對商業銀行的意義是什麼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是想問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是什麼吧?對於版商業權銀行而言,資產證券化是其投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區別於以利差收入為主的傳統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將企業的各種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企業的應收賬款等,分類整理為一批資產組合,然後放到市場上賣。
相對於證券公司而言,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大多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由人民銀行、銀監會主管,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基礎資產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證券公司的資產證券化由證監會主管,在交易所市場發行,基礎資產為企業所擁有的收益權及債權資產。但在實際操作中,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往往通過各類通道業務相互配合滿足各類企業的需要。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讓你滿意,如果哪裡不清楚歡迎再來咨詢!

D. 應屆生在銀行的投行部做資產證券化有前途嗎

說的好像在銀行投行部能掙很多錢一樣。。。。基本上是按照中收的比例計提獎勵的,但是講真!資產證券化手續費比例比較高,但是實話說,市場太小,和發債來比的話,所以 量變引起質變,還是做發債。最後說一句,你不可能在一個銀行裡面說,我只做發債不做資產證券化,所以,別想太多。

E. 投資銀行業務的資產證券化

資產證券化是指經過投資銀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資產作為擔保而進行的證券發行,是一種與傳統債券籌資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資方式。進行資產轉化的公司稱為資產證券發起人。發起人將持有的各種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應收款等,分類整理為一批資產組合,出售給特定的交易組織,即金融資產的買方(主要是投資銀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組織以買下的金融資產為擔保發行證券支持資產,用於收回購買資金。這一系列過程就稱為資產證券化。資產證券化的證券即資產證券為各類債務性債券,主要有商業票據、中期債券、信託憑證、優先股票等形式。資產證券的購買者與持有人在證券到期時可獲本金、利息的償付。證券償付資金來源於擔保資產所創造的現金流量,即資產債務人償還的到期本金與利息。如果擔保資產違約拒付,資產證券的清償也僅限於被證券化資產的數額,而金融資產的發起人或購買人無超過該資產限額的清償義務。

F. 對於商業銀行而言,什麼是資產證券化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是想問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業務是什麼吧?對於商業銀專行而言屬,資產證券化是其投行業務(投資銀行業務),區別於以利差收入為主的傳統業務,商業銀行可以將企業的各種流動性較差的金融資產,如住房抵押貸款、企業的應收賬款等,分類整理為一批資產組合,然後放到市場上賣。

相對於證券公司而言,商業銀行的資產證券化大多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由人民銀行、銀監會主管,在銀行間市場發行,基礎資產為銀行業金融機構的信貸資產;證券公司的資產證券化由證監會主管,在交易所市場發行,基礎資產為企業所擁有的收益權及債權資產。但在實際操作中,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往往通過各類通道業務相互配合滿足各類企業的需要。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讓你滿意,如果哪裡不清楚歡迎再來咨詢!

G. 資產證券化對我國投資銀行發展的利與弊

資產證券化對投資銀行的有利點:

分散風險和擴大資本規模是證券化對抵押貸款市場發展的最大貢獻。通過證券化,抵押貸款的風險不再集中在貸款發放部門,而是分散到了願意通過承擔風險獲得更高收益的各種投資者手中。這大大增加了貸款人的貸款意願,由此導致來自資本市場的資金的增加。在抵押貸款市場發展的早期階段,任何有一定規模的違約的增加都可能威脅抵押貸款機構的安全,使之面臨破產,因為傳統上,這些機構是用來自儲蓄者的短期資金提供抵押貸款這樣的長期債務。證券化不僅把抵押貸款的風險分散給了相當多的願意接受這些風險的機構,也有助於資本市場更好地匹配抵押貸款的期限與用來為之提供資金的債券的期限。
資產證券化也推動了抵押貸款行業競爭,有利於市場效率的提高。在證券化的推動下,銀行存款作為貸款資金來源的重要性不斷下降,市場上逐漸出現了獨立的抵押金融公司。隨著競爭的加劇以及技術進步改變了過去主要依靠門店的貸款發放體系,這些專業化的抵押貸款公司加快了整合的步伐,出現了全國性的獨立抵押企業,它們與銀行組織在全美抵押貸款市場上激烈競爭。與此同時,一些專業化的次級貸款機構也開始通過合並來提高競爭力和實現規模經濟。結果,次級貸款市場的集中率大幅度上升。根據Joint Center(2004)的數據,最大的25家次級貸款機構在整個次級市場中所佔的份額從1996年的47%上升為2002年的88%,同一時期,最大的5家次級貸款機構的市場份額從20%上升到了47%。
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的發展使更多的美國家庭、特別是少數族裔和低收入家庭成了房屋擁有者,住房擁有率從1995年的65%上升到了2006年的69%。擁有房屋也幫助許多家庭開始建立財富,而不斷累積的住房權益成為家庭的金融儲備,使它們更可能以低成本獲得其他形式的信貸。當然,由於脆弱的信用歷史和財務狀況,次級借款人面臨更高的成本,更可能違約,也更可能面臨住房被收回或損失已累積的房屋權益的問題。不過,與19世紀80年代初的不穩定時期相比,風險不再集中在儲蓄貸款機構和銀行。

資產證券化的潛在風險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表明,證券化在提供風險分散功能的同時,也會通過激勵機制的扭曲產生一系列潛在的風險。
首先,證券化降低了貸款人對借款人進行甄別的積極性,可能導致貸款標準的惡化。當抵押貸款的發起人把貸款和與之相關的權利出售給其他金融機構時,風險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轉移給了貸款購買人。由於貸款發起人的收益與貸款數量緊密聯系,這樣的激勵結構可能使增加貸款數量而不是保證貸款質量成為貸款人的首要目標。在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初期,貸款購買人有權利把那些「早違約貸款」——在啟動後幾個月內借款人就違約的貸款——退回給發起人,並通過某些合約條款對貸款過程實施影響,但由於發起人很少自有資本,在違約率大幅度上升時並不能承擔回購的義務,加上貸款購買人能通過證券化把風險轉移給華爾街的投資者,自然對貸款過程也就缺乏監督激勵。此外,在低利率的環境中,由於投資者對高收益債券的需求強烈,一些貸款人明顯放鬆了貸款發放標准,零首付的可調整利率貸款以及不需要收入證明文件的貸款被擴大到了很多風險性的借款人。這些很少信息資料的借款人可能誇大還款能力,也可能被貸款人誤導,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理解他們簽訂的復雜的合同條款,借貸雙方都只是期望高漲的房價會拯救這些不健康的貸款。由於財富少、收入不穩定,這些借款人對利率風險的承受力相當弱,一旦貸款利率上升且房價回落,違約率就大幅度上升。2006年,次級貸款中的可調整利率貸款的嚴重違約率——抵押物進入收回階段或拖欠還款90天及以上的貸款所佔的比率——上升到了11%,與2005年的最低點相比高了一倍。在2006年的第四季度,大約有31萬起收回房屋的訴訟被啟動,其中次級貸款佔了一半以上。可以說,本次抵押貸款危機從根本上講是資產支持證券背後的貸款資產質量出了問題。
其次,由於證券化加劇了信息不對稱,抵押貸款提供鏈條上的各種專業服務提供者很容易出現嚴重的道德風險問題。在美國的住房貸款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通過代理機構發放的,代理公司只要發放出更多的貸款,收入就越多,這些以收取手續費為目的的代理公司可能並不是為了貸款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動。在華爾街對次級抵押債券的需求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代理機構甚至在客戶的財務狀況出現問題時,也給二次抵押貸款申請人發放貸款。同樣,由於證券化,貸款資產的所有權與控制權發生了分離。一些負責證券打包和發售的公司在購買抵押貸款後往往再把貸款資產委託給專業公司進行管理,這些專業服務提供者通過管理包括問題貸款在內的整個貸款池獲取傭金,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收入,而不是最大化貸款資產所有者的利益。同樣出現代理問題的還有債券評級機構,這些獨立的機構在提供第三方信用風險評價上發揮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面對復雜的信用工具時,評級機構更是具有專業上的優勢,但以收取手續費為目的的激勵機制卻可能誘導它們過快地對復雜的結構性證券進行評級,有時甚至是欺騙性的評級。
再次,證券化使不同層次的信貸市場更緊密地相互依存,但當不確定性出現時,風險也更容易波及到優質市場。當市場環境開始逆轉時,首先遭受損失的投資者會從一個市場轉到另一個市場,通過「動態對沖」來防止未來的損失,從而加劇各層次市場價格的波動。在金融創新的推動下,信貸衍生產品以及結構性的金融產品也日益復雜,風險轉移市場的不透明性大大增加,沒有人知道風險會在哪個市場層次結束。當不確定性出現,市場開始面臨緊張壓力時,構成復雜的、捆綁式的投資工具很難被正確定價。恐慌使投資者開始爭相清算手中資產,這種羊群效應會很快觸發一種或多種資產的市場流動性的蒸發,使個別資產的非流動性轉化為系統性的流動性緊縮,即使是優質市場也會遭遇流動性不足的打擊。2007年八月初,美國住房抵押公司——一家很少涉足次級抵押貸款的企業——宣布破產,這讓人擔憂危機可能已蔓延至高質量抵押市場。更嚴重的是,由於全球經濟前所未有的緊密聯系,恐慌也波及主要金融市場,致使全球金融系統的風險陡增。
最後,證券化只是提高了銀行或儲蓄貸款機構把風險轉移出自己平衡表的能力,但並沒有消除這些風險再回來的可能性。風險仍然存在於那些與銀行有關的特別投資渠道和投資工具中,盡管這些渠道和特別投資工具在法律上與銀行是分離的,因而是在「平衡表外」,但這些工具的所有者卻可能以此為擔保向銀行融資,或者通過有約束的信貸額度與銀行發生聯系。因此,當不確定性增加、這些投資工具的市場流動性受阻時,銀行和其他中介可能被迫為這些資產融資或直接購買這些資產。

H. 投資銀行中為什麼對資產證券化進行收益和風險期限分級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簡而言之,就是「各取所需」一般來說 收益和風險是成正比的。投行把一大堆風險不同收益不同的資產進行各種「包裝」處理,規格相近的(風險收益)放在一起,這樣就人為將資產分為了不同的風險等級,對應不同收益。

或者說,分級就是一種把現金流按投資者(隨市場變化)需求來拆分的方式,有些級別承受較大風險,相應期望回報也更高。有些級的現金流長度相對固定,有些相對承受現金流長短變化的風險。分級設計,就是設定一系列規則來按優先順序分配利息或本金,或者兩者皆有。

一般來說,資產證券化產品優先順序風險低,優先兌付,這是對相對保守型投資者提供的「產品」,相應就有風險高,對付順序靠後的「產品」但同時收益也高,所以說,投行這種做法就是「蘿卜白菜,各取所愛」。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助到你,如果哪裡有疑問歡迎給我留言。

閱讀全文

與投行對於資產證券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融服務專業屬於什麼類 瀏覽:364
基金持倉越來越多 瀏覽:563
杠桿系數說法 瀏覽:699
建信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電話 瀏覽:467
微金所是什麼理財產品 瀏覽:997
錸本股票 瀏覽:499
pp基金官方理財下載 瀏覽:514
薩斯病毒股票 瀏覽:9
高杠桿之殤華為員工落淚事件 瀏覽:712
房貸金融服務費合不合法 瀏覽:5
11月鋼管價格會回落嗎 瀏覽:18
伊利股東劉春海 瀏覽:590
青島銀行理財到期後幾天到賬 瀏覽:635
銀行匯率有關的實證論文 瀏覽:645
建華科技股票 瀏覽:922
光大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怎麼樣 瀏覽:152
未來金融服務行業 瀏覽:509
ndf與即期匯率之差 瀏覽:261
貴金屬icp檢測機 瀏覽:240
6月23日英鎊匯率 瀏覽: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