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民國麵粉交易所

民國麵粉交易所

發布時間:2021-06-09 00:13:57

㈠ 中國近代經濟有那些事件(1900-1940)

(一)清末社會經濟狀況1。帝國主義對中國經濟侵略的擴大
各國對華進行資本輸出在甲午中日戰爭之前就已經存在,但規模不大,數量不多,主要集中在航運業、銀行業、船舶修造業以及一些出口產品的加工業等方面。當時各國對華資本輸出,主要是為商品輸出服務,在華外國銀行業的業務也局限在進出口貿易和國際匯兌方面。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帝國主義各國為把中國變成它們各自獨占的市場,對華資本輸出大量增加,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清政府的借款。從清光緒二十年(1894 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清政府共向各國借款120,382.5 萬庫平銀兩,實收借款66,053.596萬庫平銀兩①,主要用於戰爭賠款、鐵路、軍械、財政支出等方面。這些借款不但條件苛刻,利息高,折扣大,而且大都以中國的關稅、鹽稅及內地稅為抵押,而這些又是清政府的重要財政收入。
第二,對鐵路和工礦業的投資。在鐵路方面,從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 年),清政府舉借用於鐵路修建的外債共計2.8 億兩白銀。列強通過這些借款取得了中國鐵路的建築權、經營權、收益分配權等。至清宣統三年,中國修建鐵路9,618 多公里,但自主鐵路只有665.2公里,僅佔6.9%,帝國主義經營、控制下的鐵路達8,800 多公里,佔91.5%②。當時中國絕大部分鐵路為帝國主義所佔有,如中東鐵路、膠濟鐵路、滇越鐵路等。在工礦業方面,帝國主義增加投資也很快,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中華民國二年(1913 年),帝國主義在華設立的重要廠礦約136 家,資本1 億多美元,幾乎為此前50 年各國在華工礦業投資的13 倍③。
第三,帝國主義的銀行成為控制中國金融的中樞。甲午戰爭前,外國在華設立的銀行有8 家,16 個分支機構,而在清光緒二十一年至民國二年,外國在華設立了13 家銀行,85 個分支機構。帝國主義在華銀行的作用也有新的發展,成為帝國主義資本輸出的指揮、執行機構,帝國主義國家對華借款、投資、儲蓄、貿易等經濟活動,大都通過銀行來進行。帝國主義國家的在華銀行,憑借各種特權及雄厚資本,控制著中國的財政金融。
甲午中日戰爭之後,在帝國主義國家擴大對華資本輸出的同時,帝國主義國家也加緊了對華商品輸出和對中國貿易的控制。清光緒二十一年,中國凈進口貨值為171697 千海關兩,凈出口貨值為143 293 千海關兩,入超28404千海關兩。到清宣統二年(1900 年),上述三個數字分別為211070 千海關 兩,158997 千海關兩52074 千海關兩①。進口貨值、入超額都增加很大。中國的對外貿易也為外商所控制,民國二年中國外貿總額為9.7 億海關兩,其中90%都操縱在外商手中②。
2。中國傳統自然經濟的分解.在中國2000 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小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一直居於統治地位。近代以來,隨著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和沖擊,從19 世紀70 年代以後,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分解。
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和沖擊下,中國農產品商品化在發展,農業進一步捲入到商品經濟中來。鴉片戰爭後,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由於外國資本加強了對中國農業產品的掠奪,農產品的出口迅速增加,從而引起了中國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在農產品輸出方面,清同治十二年(1873 年),輸出值為280 多萬元,清光緒十九年(1893 年)為2800 多萬元,清宣統二年(1910 年)達8900 多萬元②。茶葉、生絲、棉花等出口量增加都很大。另外,隨著中國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近代工商業、交通業等的興起,對農產品的需要也在增加,從而刺激了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在農產品商品化的發展中,糧食生產的商品化程度提高很大,糧食的流通規模、范圍都有較大擴展,長沙、武漢、蕪湖等地成為著名的糧食集散中心。
外國資本主義勢力的侵略沖擊,一方面使中國傳統自然經濟開始解體,另一方面也促使了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中國封建的自然經濟解體的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商品經濟發展的過程。應該看到,上述過程隨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不斷加劇(特別是在甲午中日戰爭後)而得到加快。由於中國當時商品經濟的發展是在外國侵略的直接影響下發生的,因此,舊中國農業經濟的商品化發展並不相應地導致農業資本主義的發展,而主要地是小農經濟產品的商品化。在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雙重剝削壓迫下,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並沒有給農民帶來生活的幸福,廣大農民仍然生活在貧困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非常緩慢。
3。中國近代經濟的興起.
最早在中國出現的近代機器工業,是19 世紀四五十年代外商經辦的船舶修造企業。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從60 年代開始,清政府的一些官僚掀起了洋務運動,先後創辦了一些軍事工業、民用工業,較著名的有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大冶鐵礦等等。清政府創辦的近代軍事工業,是中國自己開辦的最早的機器工業。從70 年代開始,民營資本企業也開始出現,主要集中在繅絲業、綿紡織業、麵粉業、火柴業、造紙業和印刷業等行業,較著名的企業有陳啟源創辦的繼昌隆繅絲廠、朱鴻度創辦的裕源紗廠、徐潤創辦的同文書局、嚴信厚創辦的通久源紗廠、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孫多森創辦的阜豐麵粉廠等等。據統計,從清咸豐八年(1858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 年),中國共設立資本在1 萬元以上的民用工礦企業共953 家,創設資本額共20380.5 萬元①。中國早期民營工業無論規模、資本、技術設備等都還非常小,十分薄弱。從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來看,它與西方資本主義工業由手工工場經過產業革命過渡到大機器工業的道路不同,中國最初的近代工業是直接由外國機器工業引進移植而來的。
中國新式交通運輸業,最初大多是由政府創辦經營的。在鐵路修築方面,清政府於光緒七年(1881 年)完成從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鐵路的修建,後來這條鐵路先後分別延長到天津和山海關外。在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在台灣巡撫劉銘傳的主持下,分別建成台北至基隆的鐵路、台北至新竹的鐵路。到清宣統三年,中國鐵路里程有9618 公里,其中中國自主鐵路665 公里,佔6.9%,大部分鐵路為外國控制。在輪船航運業方面,中國輪船航運業最早由外國輪船公司完全壟斷,到清同治十一年(1872 年)輪船招商局成立,中國才有了自己的輪船航運業。在辛亥革命前,輪船招商局一直是中國自辦的最大的輪船航運企業。此外,南通的大達內河輪船公司、煙台的政記輪船公司、上海的寧紹輪船公司等也是著名的民族航運企業。民族航運業的興起,在中國航運業中,其作用逐漸顯露出來。
清光緒三十年(1904 年),清政府在北京成立戶部銀行,這是中國第一家國家銀行。該行訂有章程,規定其營業項目為:"專作收存出放款項,買賣荒金荒銀,匯兌劃撥公私款項,折收未滿限期期票及代人收存緊要物件"①;並有鑄造貨幣、發行紙幣等權利。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 年)改名為大清銀行。這一年,清政府採用官商合辦形式,在北京創辦了交通銀行,該行經營范圍除了經辦交通、郵政、電訊等方面的金融業務外,還參與普通的存、放款及匯兌、貼現、生金銀買賣等業務。此外,各省地方政府還設立了一批官銀錢局號,它們採用官督商辦形式,除經營一般銀行業務外,還發行地方紙幣。在中國自辦銀行中,私人創辦的銀行也已出現,如上海的信誠銀行、四明商業儲蓄銀行、鎮江的信義銀行、杭州的浙江鐵路興業銀行等等。到清宣統三年,中國自辦的銀行達30 家左右。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經濟政策 南京臨時政府是在炮火中誕生的,自其成立後,財政困難威脅著政權的生存。為解決財政困難,臨時政府採取了許多辦法,如發行公債、發行軍用鈔票、向外國借款、向私人借款等等,但這些辦法效果甚微,財政危機遠未解除。日益嚴重的財政危機,加劇了南京臨政府政治、軍事的危機,南京臨時政府很快為北京政府所取代。
(三)北京政府時期的社會經濟 1。北京政府的財政和金融①北京政府的財政收支北京政府成立後,就建立了中央、地方財政機構。在中央,民國元年五 月在清政府度支部的基礎上,設立了財政部籌備處,下設會計、賦稅、財務3 個司,不久又增加公債、庫藏2 個司。民國三年(1914 年),修正財政部組織,確定財政部內設一廳四司,即總務廳、賦稅司、會計司、泉幣司、庫藏司,後又增設稅務處、鹽務署。這樣,初步建立起了北京政府的中央財政組織機構。在地方,北京政府於中華民國元年提出在各省成立國稅司,次年各省相繼成立國稅司,不久又改名為財政廳,地方財政機構基本建立。為加強中央對地方財政的控制,民國三年六月,袁世凱頒布《財政廳辦事許可權條例》,規定各省的財政廳長由大總統任命,財政廳直隸於中央財政部。但由於許多地方為地方軍閥所盤踞,他們擁兵一方,各自為政,中央實難控制,故北京政府難以建立起統一的財政體制。在北京政府時期,一些具有資產階級思想的人或資產階級人物曾擔任過財政總長,如熊希齡、周學熙、梁士詒、陳錦濤、李思浩等人,他們都曾提出過一些近代理財主張,在一定程度上為政府所採納。
北京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稅收和舉借內外債。
稅收是主要財政收入,包括關稅、常關稅、鹽稅、田賦、厘金、統捐、工商稅、各種雜捐等,其中以關稅、常關稅、鹽稅、田賦為主。關稅包括進口稅、出口稅、過境稅等。田賦收入,清代以來田賦徵收混亂,北京政府曾兩次清丈土地,以圖整頓田賦,但收效甚微。民國八年以後,田賦收入多為地方截留。在整個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國家稅收初期尚能保證,後來各省截留逐漸增多,國稅收入日減,中央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
舉借內外債是北京政府財政收入的另一主要來源。從民國元年至十六年(1927 年),北京政府共舉借外債387 項,借款額為12 億多銀元,實收9.2億多銀元③。比較重要的外債有善後借款、鐵路借款、西原借款、工礦借款等等。這個時期,內債的發行也是驚人的,從民國元年至十五年,北京政府共發行內債27 種,實際發行額共為6.12 億元。此外,還有國庫證券、鹽余借款、國內銀行短期借款、銀行墊款,至民國十四年底止,這四項借款合計共 據估計,北京政府財政收入每年約在4 至5 億元之間。
北京政府的財政支出主要包括軍費、償付內外債、政務費、教育費等幾類。②金融業的發展北京政府時期,金融業發展較快。
在國家銀行方面,確立了以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為兩大支柱銀行。民國元年四月,北京政府決定以原大清銀行為基礎,在北京設立中國銀行籌備處。八月,中國銀行籌備處正式開業。次年四月,北京政府頒布《中國銀行則例》,規定中國銀行為官商合辦的"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6000 萬銀元,計分60 萬股,其中政府認墊30 萬股,其餘由民間認購。規定中國銀行營業范圍為:國庫證券、商業確實期票及匯票之貼現或買入;辦理匯兌及發行期票;買賣生金銀及外幣;經營各種存款,代管證券、票據及其他一切貴重物件;代素有交易之銀行、公司、商號及個人收取各種票據之款額;以金銀貨及生金銀為抵押之借款等。還規定其具有經理國庫券及募集或償還公債事務、代理發行國家貨幣之責。故中國銀行是北京政府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初時實際資本不足300 萬元,到中華民國九年時增為1229 萬元,其中官股為500萬元,私股中以江浙財閥擁有較多。民國三年(1914 年),北京政府頒布修改的《交通銀行則例》,規定交通銀行為"股份有限公司",股本總額由500萬兩擴大為1000 萬兩,分為10 萬股,其中官股佔四成。規定交通銀行除具有一般銀行的經營業務外,還具有掌管特別會計之金庫、受政府之委託分理金庫、專理外款及承辦其他事項等職權。故交通銀行具有國家銀行性質,實際上是北京政府控制下的又一家中央銀行。中國、交通銀行的存款在這時期增加很快,民國二年至十一年(1922 年),中國銀行存款由1800 萬元增加到1.87 億元,交通銀行存款由3442 萬元增至7115 萬元。
除中國、交通兩行外,北京政府還在北京成立了殖邊銀行、勸業銀行、中國農工銀行、新華儲蓄銀行、中國實業銀行(後遷上海),在上海設立了興華匯業銀行,在成都設立了中國惠工銀行等。這些銀行專業性強,資金大部分靠發行股票,具有官商合營性質,但實權操在掌握主要股金的軍閥、官僚、商人之手。
除國家銀行外,各省地方銀行紛紛設立。各省銀行主要由清政府設立的各省官銀號改組而成,如廣東省銀行、江蘇銀行、山西省銀行、富滇銀行、浙江地方銀行、湖北省銀行、陝西省銀行、河北省銀行、河南省銀行、四川地方銀行、湖南省銀行、廣西銀行、江西民國銀行、福建東南銀行等。這些銀行資本主要由地方當局從地方金庫中調撥,基本為官股官辦,大多數對地方金融實行壟斷。
在這時期,私營銀行業發展也較快。辛亥革命前,中國有銀行30 多家,但純粹私營的很少。辛亥革命後,私營銀行發展迅速,僅民國三年至十年期間,全國新開設的私營銀行有96 家,其中"北四行"(鹽業銀行、金城銀行、大陸銀行、中南銀行)和"南三行"(浙江興業銀行、浙江實業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已成為頗具實力的銀行。隨著銀行業的發展,各地還出現了銀行同業組織銀行公會。民國六年(1917 年),北京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由私營銀行組織的銀行公會。此後,上海、漢口、天津、蘇州、杭州、哈爾濱等地銀行公會相繼成立。銀行公會的出現,反映著新興銀行資本勢力的發展。這時期舊式信用機構錢庄也有所發展,以上海錢庄發展較為典型。民國元年上海營業的錢庄有28 家,資本總額為106 萬兩,到民國十五年發展到87 家,1341 萬兩資本。從盈利來看,民國元年21 家錢庄盈利額為47 萬余兩,平均每家23000 余兩;民國十四年82 家錢庄盈利額為323 萬余兩,平均每家39000 余兩①。
這時期隨國內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信託公司和交易所作為中國金融業中的一個新興行業開始出現。最早的信託公司出現於上海,民國十年上海首先出現了12 家信託公司。最早的交易所為民國七年在北京開設的證券交易所。上海的交易所發展較猛,民國九年七月由華商組織的證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後又成立華商證券交易所、麵粉交易所、雜糧油餅交易所等等。民國十年一年間,全國創立交易所達136 家。信託公司和交易所是資本主義社會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但在資本主義經濟尚不發展的中國,信託公司和交易所的膨脹,也引起金融風潮的出現,民國十年冬爆發的"信交風潮",造成許多信託公司和交易所紛紛倒閉,此後,信託公司和交易所所剩不多。
③對貨幣的整頓.
北京政府時期,紙幣的發行既亂且濫,國家銀行、地方銀行、私人銀行、外國銀行都發行紙幣,濫發紙幣情況較嚴重。為統一紙幣發行,北京政府於民國四年(1915 年)十月公布了《取締紙幣條例》,規定禁止新設的金融機構發行紙幣,停止原有的金融機構增發紙幣,並限期收回其發行紙幣;在中國銀行內設置貨幣交換所,負責貨幣和紙幣的兌換;實行領用兌換券制度,使原有發券的私營行庄,得領用中國銀行券等等。
2。北京政府的經濟政策
在工礦業方面,民國三年一月,北京政府農商部頒發《公司保息條例》,規定由國家撥出專款,專備新開企業保息之用。同年十一月,農商部又頒布《公司條例》,規定公司是以商行為業而設立的團體,凡公司均認為法人。條例還詳細地規定了公司的種類及業務則例。為方便公司注冊,民國二年政府頒布了《公司注冊章程》18 條,民國三年又頒布《公司注冊條例》,在公司注冊條件、注冊費方面都一再放寬、降低。民國三年三月至五月,農商部頒布了《礦業條例》、《礦業條例施行細則》、《礦業注冊條例》等法規。其中《礦業條例》規定,凡民國人民或依中華民國法律成立之法人,得依本條例取得礦業權,允許人民開採的礦產共有3 類62 種。條例放寬了對民族資本開礦的限制,如對金、銀、銅、煤、鐵等重要礦產的開采規定,不論是否擁有地面的所有權,以先呈請礦業權者優先。
在商業方面,進行商業立法,以法律形式整頓商業,鼓勵其發展。民國三年廢除了清政府頒行的《商人通例》,制訂頒行新的《商人通例》。新的《商人通例》對於商業的范圍、商人的名稱、性質、經商者的條件、商業注冊登記、商業經營帳簿、商業雇員、代理商的性質及業務范圍等都有詳細規定。同年還頒發了《商人通例施行細則》、《商業注冊規則》、《商業注冊規則施行細則》等條令。這些法規對整頓和發展商業具有推動作用。針對民元以來商會增多的情形,為加強對商會的管理,民國三年九月頒布了《商會法》,明確商會是編查商號、發展商業、維持商務、補助商政、裁判商事、議定商律、商稅及議結商約的團體組織。在商品銷售方面,提倡使用國貨,以促進國貨的銷售。農商部曾勸令各部所轄局署廠校,限購洋貨,以重國貨。民國四年十月,農商部在北京舉辦大規模的國貨展覽會,參展國貨產品約10萬件,全國18 個省都有產品參加。這一展覽會的舉行,大大提高了國貨的聲譽。為提高國貨在國際上的知名度,政府還多次組織中國產品參加國際博覽會,如巴拿馬國際博覽會、日本大正博覽會,一些中國產品在這些賽會上獲獎,受到了好評。這些對於國貨的銷售和民族工業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在農林牧等方面,鼓勵開墾荒地,獎勵種植經濟作物和改良牲畜良種。
民國三年,農商部頒布《國有荒地承墾條例》,規定凡國有荒地,除政府認為有特別使用之目的外,均准人民按照本條例承墾,對人民開墾國有荒地的承墾權予以承認。同年,農商部還頒布了《植棉製糖牧羊獎勵條例》,對種植經濟作物、改良羊種者給以獎勵。如規定,擴充植棉者,每畝獎銀二角;改良植棉者,每畝獎銀三角;種植糖原料者,蔗田每畝補助苗銀三角、肥料銀六角,甜菜田每畝補助甜菜種銀一角、肥料銀三角;牧場改良羊種者,每百頭獎銀三十元。此外,還在各地創辦棉、糖、林、牧等各種試驗場,以推動農林牧的發展。
3。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在中華民國建立後,中國民族工商業得到了發展。從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至清宣統三年(1911 年)的62 年中,中國歷年所創設資本額在1 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共約951 家,創辦資本總額共計20380.5 萬元,而從民國元年至十六年的16 年中,所創設的資本額在1 萬元以上的工礦企業共約1984 家,創辦資本總額約為45895.5 萬元①。其中,民國元年至二年,新設企業16.4 家,創辦資本額共2396.9 萬元,年均82 家,年均創辦資本額1198.5 萬元;民國三年至七年,新設企業539 家,創辦資本額共11934 萬元,年均107.8 家,2386.8 萬元;民國八年至十一年(1922 年),新設企業673家,創辦資本額共21235.3 萬元,年均168.25 家,5308.8 萬元,民國十二年(1923 年)至十六年(1927 年),新設企業共608 家,創辦資本總額約10322.7 萬元,年均121.6 家,2064.5 萬元②。從發展速度來看,民國三年至七年,發展較快,民國八年至十一年,發展最快,民國十一年後發展緩慢下 來,但仍在發展。 卷煙工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卷煙工業已開始興起,但發展緩慢,中國煙草市場為勢力強大的英美煙草公司所壟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卷煙業發展徒增。其中以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發展較為突出,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 年),簡照南、簡玉階兄弟在香港創辦南洋煙草公司,清宣統元年(1909 年)改名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該公司創辦數年來,歷經坎坷,發展不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外國卷煙進口減少,該公司產品銷路大增,該公司也趁此擴大規模。民國五年,該公司在上海設廠,在廣州、北京、漢口等地設立分公司,其營業不斷擴大。
火柴工業:這時期火柴業發展較快,遍及全國大部分地區。民國元年以前,全國有民族資本火柴廠40 家,資本共280 萬元,民國十年增加到129家,745 萬元,民國十一年又增加到135 家,800 萬元。到民國十六年止,民族資本火柴廠資本額在1 萬元以上的達153 家,資本共約1135.4 萬元。民族火柴工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在原料和生產技術方面依賴外國的局面並未改變,而且民族火柴工業仍然面臨著稱霸於世界的瑞典火柴的強大威脅。這時期較著名的民族火柴企業有北京、天津的丹華火柴公司、上海的熒昌、中華火柴公司、武漢的燮昌火柴公司等。
造紙工業:中國新式造紙工業始於清末,民元以後,民營造紙廠增多,據民國八年統計,全國共有機器造紙廠7 家,資本176.5 萬元①。民國十三年,造紙廠達14 家,資本總額為501.9 萬元,年產量為36634 噸②。上海是當時的造紙工業中心,中國造紙工業的天章、龍章、竟成、江南等幾家大廠都在上海。
化學工業:這時期是中國化學工業的重要發展時期,出現了一些新的門類,如酸鹼、染料、塗料、西葯、搪瓷等,這個時期是中國化學工業真正起步的時期。有"南吳北范"之稱的愛國實業家吳蘊初、范旭東分別在南方、北方建立了規模較大的化工企業。民國三年,范旭東在天津塘沽創立久大精鹽公司,先後在塘沽設立6 個廠。中華民國六年,范旭東又在塘沽設立永利制鹼公司,並聘請化學專家侯德榜為總工程師。永利後來成為中國最大的製造純鹼的化工企業。吳蘊初於民國十二年在上海設立天廚味精廠,其產品"味精"打敗日貨"味の素",產品遠銷東南亞。
機械工業和電力工業:在機械工業方面,民國二年前,包括機器製造、修配在內的五金機械廠共有101 家,資本共3122 萬元,另有軍械工廠23 家,資本12800 萬元。到民國九年以前,全國共有民用機械廠252 家,資本共3888.5 萬元①。機械工業的門類也有所擴大,在製造車床、繅絲機、棉紡機器、印刷機、小型柴油動力機等方面都有工廠製造。電力業的發展也很快,民國元年至九年,全國華商電廠由33 家發展到70 余家,發電量由1.2 萬瓩增為2.9 萬瓩。但華商電廠與外資電廠相比,仍顯落後。
鋼鐵業和采礦業:到民國十六年,全國鋼鐵廠有11 家,其中華資的7 家,借用外資的2 家,中日合資的1 家,日資的1 家。從產量來看,民國元年,全國鋼產量2521 噸,生鐵產量177989 噸;民國十年,鋼產量76800噸,生鐵產量399413 噸;民國十六年,鋼產量30000 噸,生鐵產量436815噸②。其中,鋼產量波動較大,生鐵產量穩步增加。這時期民族鋼鐵工業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在采礦業方面,這時期採煤業發展較快。民國元年全國煤產量900 萬噸;民國五年為1590 萬噸,其中民營新式煤礦產量為115 萬噸,小煤窯產量為602 萬噸,官營煤礦產量為176 萬噸,外資、中外 合資煤礦產量為697 萬噸;民國十六年煤產量為2400 萬噸,其中民營新式煤礦產量為417.5 萬噸。比較大的煤礦有江西萍鄉煤礦、山東中興煤礦公司、遼寧撫順煤礦公司、河北開灤礦務局、門頭溝煤礦等。但這時期,一些大煤礦卻為外商控制,如英商控制了開灤礦務局、門頭溝煤礦,日本控制了撫順煤礦等。
除以上工業外,這時期肥皂工業、制葯工業、油漆工業、水泥工業、化妝品工業等都有所發展。
②商業和外貿的發展這時期商品經濟進一步得到發展,農產品、工業品、手工業品的商品化在擴大,長途販運貿易增加。市場經濟也在逐漸擴大,許多新興商埠興起,形成以某一城市為中心的商業經濟區域。新興商業發展較快,自民國以來,在沿海、沿江一些大城市中,如廣州、上海、天津、青島、武漢、重慶等地,現代商業發展迅速,出現了一批新式的大型百貨商店,其經營范圍已經以工業品為主了。在新式商業發展中,從這個時期起出現了一批現代大型商業百貨公司,如著名的先施公司、永安公司、新新公司等。 除了一些大型商業百貨公司外,也還有一些中型百貨公司。如建立於民國十五年六月的上海麗華公司,屬於中型百貨公司,經營以中、低檔洋貨為主。
這時期對外貿易仍呈增長趨勢,進、出口額都有增長。
③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鐵路:這時期共修鐵路3422.4公里,平均每年修建213.89 公里,全國通車總里程為13040.48 公里③。這時期完成了粵漢路湘鄂段、隴海路洛陽至靈寶段、開封至連雲港段、雲南的個舊-碧色寨-石屏鐵路、東北的打虎山-通遼鐵路、洮南-昂昂溪鐵路、京綏路大部分等等。民國元年至四年,北京政府推行鐵路國有化計劃,並取締民辦鐵路,將8 條省辦鐵路收歸國有。
航運:這時期民族航運業發展快,清宣統三年,全國共有民族航運公司596 家,資本額2184.4 萬元,輪船1092 艘,總噸位147087 噸,到民國十年,公司數為1328 家,資本額達9000 萬元,輪船達2332 艘,總噸位達489190噸②,分別比清宣統三年增加1.23 倍,3.1 倍,1.13 倍,2.32 倍。
公路運輸:中國汽車營業運輸出現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 年),這年德商在青島開辦了由市區到嶗山柳村台的短途客運,是為中國汽車營業運輸之始。民初,汽車運輸發展很快,在各地興起。
④郵政電信的發展民國建立後,交通部設立了郵政總局。民國二年,郵政總局對全國郵區作了一次重新劃分,全國共設22 個郵區。
這時期電信業務也有發展。電話方面,民國三年全國主要城市大多有了市內電話。民國元年,全國電話裝機數有1 萬部,民國十三年為3.3 萬部

㈡ 榮德生,急!!!!!!!!!!!!!

榮德生 (1875~1952)
又名宗銓,江蘇無錫開源鄉榮巷人。前國家副主席榮毅仁之父榮德生,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資本家。著《樂農紀事》。早年經營錢庄,後在無錫、上海、漢口等地開設茂新、福新麵粉公司和振新、申新紡織公司等企業。至民國11年(1922年)已擁有12家麵粉廠和4家紗廠(後申新紗廠增至9家),有「麵粉大王」和「棉紗大王」之稱,是中國最大的民族資本家之一。曾任北洋政府國會議員、國民政府工商部參議等職。
民國26年冬,日本侵略軍佔領上海,江南國土相繼淪陷。榮氏企業,有的被日軍炸毀,有的被日軍占據,只有租界內的工廠維持生產。次年5月,榮德生由漢口來滬,深居簡出,唯以搜購古籍、字畫自遣,亟盼時局好轉。民國30年,日商覬覦榮氏紗廠,由汪偽實業部派員與榮德生商談,要他將申新一、八廠賣與日本豐田紗廠,當即遭到嚴詞拒絕。汪偽外交部長褚民誼只得親自來滬,假國際飯店邀請榮德生面談。由其子爾仁代往,說明其父不變初衷,不出賣工廠和人格。
褚民誼卻厚顏無恥地說:「中國的半壁江山都給日本人,何患小小申新兩個廠。」並威脅說:「不要敬酒不吃吃罰酒!」榮德生聞言,凜然言道:「我寧可玉碎,不為瓦全。」
抗戰勝利後,榮德生兩次遭綁架,被勒索款項達百萬美元。發生在高恩路(今高安路)榮德生住宅門前的一次被綁架案,是在民國35年4月25日。那天,榮德生准備去總公司,離家門不遠即被數名穿制服匪徒架上汽車而去。他們使用的是國民黨第三方面軍司令部的「逮捕證」和淞滬警備司令部的汽車。當時,輿論嘩然,認為是軍事機關與匪徒串通作案,上海當局被迫出動軍警「偵破」。結果,榮德生被放回,並退還部份被敲詐的款項。據說還槍決匪首8人。榮家為「酬謝」軍警當局和有關方面,先後付出60餘萬美元。
民國37年,國民黨統治已成土崩瓦解之勢,有資產者紛紛離開大陸,榮氏家庭也面臨抉擇。在一片離滬聲中,榮德生專程從無錫來到高恩路住所,明確表示「不離開大陸」,並阻止三子將申新三廠拆遷台灣。
新中國成立後,榮氏企業得以發展。榮德生曾任全國政協委員、華東軍政委員會委員等職。1952年7月29日病逝於無錫。
附錄:
1,榮德生創辦的公益工商學校,是培養榮氏企業集團員工的搖籃。孫冶方、錢偉長曾是該校學生。
2,「兵船牌麵粉」享譽海內外,曾是上海麵粉交易所的標准粉。
3,「人鍾牌棉紗」是申新紡織公司的主要商標品牌,是當時上海棉紗交易所的標准紗。
4,榮德生老先生手書對聯:意誠言必中;心正思無邪。
5,榮德生老先生題無錫梅園誦豳堂聯:發上等願,結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就平處坐,向寬處行。

㈢ 民國「麵粉大王」榮德生綁架奇案,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世紀大盜張子強曾綁架過香港首。李嘉誠的兒子李澤楷,並成功索要了1億贖金,創了世界吉尼斯紀錄,成為了迄今為止歷史上一次性撈錢最多的綁匪。綁架首富家族成員可不是張子強先想出來的,早在1946年民國首富榮德生就被一夥人給綁架過。

事後,國民政府又把軍統的活閻王毛森弄過來調查此事。毛森接手之後,很快有了發現。他發現自己的一個手下,時任淞滬警備司令部中校警衛隊長王晉堂出手闊綽,還買了一輛新式轎車,按照當時他的工資水平根本置辦不起這些奢華的東西。毛森馬上質問王晉堂,很快王晉唐便露出馬腳,被迫將真相說了出來。原來王晉唐有一個遠方叔叔叫黃阿寶,曾是日偽時期的漢奸,整天吸鴉片,沒有錢了,便不斷向他曾經幫助過的兩個黑幫老大索要錢財,這兩個黑幫老大也受不了了,便給他出了個點子,乾脆把榮德生給綁架了。黃阿寶這才找到自己在軍統工作的遠房侄子王晉堂出具了假逮捕證。最終涉案的9個人全部被逮捕,判處死刑。最可憐的還是榮氏家族,本來為了贖命就已經花了50萬美元,案子破了之後,榮家又去國民政府各個部門進行打點犒賞,結果又花掉了60萬美元,榮德生感嘆,案子還不如不破呢。

㈣ 民國時期不是已經有股市了嗎

有。1916年孫中山與滬商虞洽卿共同建議組織上海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擬具章程和說明書,呈請農商部核准。1920年2月1日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在總商會開創立會。2月6日交易所召開理事會選舉虞洽卿為理事長。

1920年7月1日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採用股份公司形式,交易標的分為有價證券、棉花等7類。這就是近代中國最早的股票。



(4)民國麵粉交易所擴展閱讀:

中國股票發行經歷了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新中國人民政府。使用購買股票的幣種有銀兩、銀元、法幣、中儲券、關金券、金元券、人民幣。

如今,收藏界把這百餘年發行的股票進行分組。分為清代、民國、解放區、新中國、新時期、上市公司股票再加股票認購證。

㈤ 為什麼茂新廠「綠兵船」牌麵粉被交易所確定為「標准粉」

1920年1月,榮宗敬聯合同行業人,發起成立了上海麵粉交易所,榮宗敬任理事長。由於茂新廠「綠兵船」牌麵粉質地優良,銷量最大,被交易所確定為「標准粉」。麵粉交易所的成立,為榮氏企業規避市場風險、判斷麵粉行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㈥ 1930年到1947年左右在上海證交所買的股票是不是後來都成了一堆廢紙

樓大哥,上海證券交易所是1990年11月26日成立的。。1930年到1947年的時候還在內戰。哪有空去買賣股票、、

㈦ 為什麼民國時期麵粉一包是44斤

民國時期被子面 民國時期蠟染被子面和床單民國時期床單

㈧ 榮氏兄弟創辦第一個麵粉廠前,民間就已掀起辦廠熱潮,其原因是什麼。

榮氏兄弟的麵粉廠是1912年9月在上海創辦的,結合歷史背景答題就可以了

原因:
【1】鴉片戰爭後,中國的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2】洋務運動民用企業的創辦和外商企業的刺激,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甲午戰爭的出現,促進了廣大人民的覺醒
【4】清政府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並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5】民間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廣大人民提倡使用國貨
【6】民國建立,民族資產階級的地位有所提高,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促進經濟的發展

希望對你有幫助,不明白的請繼續追問!

㈨ 中國近代經濟有那些事件(1900-1940)

Oi蹄

㈩ 1921年末,大批交易所倒閉,外國銀行怎麼做的、

1921年末,大批交易所倒閉。外國銀行眼見危機在即,依仗治外法權,公然對所做的「銀拆」拒付,華商銀行、錢庄緊跟著大批宣布破產、倒閉,到1921年能勉力維持的交易所只剩下六家。這就是「民國十年信交風潮」。

閱讀全文

與民國麵粉交易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重慶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有限公司 瀏覽:567
取外匯叫取現炒嗎 瀏覽:552
桂城海八東路金融公司 瀏覽:167
現在投資顧問理財顧問好做嗎 瀏覽:526
2018銀行理財產品市場規模及發展趨勢 瀏覽:514
馬雲和孫正義在洗手間融資 瀏覽:541
宜信金融機構 瀏覽:285
民生證券財富管理部 瀏覽:602
好未來學而思的融資狀況 瀏覽:362
在銀行買的定期理財產品怎麼取出來 瀏覽:415
長期投資理財基金 瀏覽:550
首汽215億融資估值 瀏覽:685
平安車險傭金高的日子 瀏覽:547
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雲賽 瀏覽:507
初入職場理財是期貨好還是基金定投好 瀏覽:715
間接融資鄰域中的金融中介有一 瀏覽:375
南天信息股東大會 瀏覽:489
期貨微盤是什麼意思 瀏覽:404
上海鼎策融資租賃招聘 瀏覽:397
購買外匯資金用途怎麼寫 瀏覽: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