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各類理財產品收益對比
普益標准最新發布的《晉升財富管理收益指數報告》顯示,2018年12月,在流動性相對寬松的環境下,各類理財產品整體收益繼續下滑。其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維持去年11月的下行趨勢,環比下降3BP至4.34%,降幅收窄;基金貨幣收益大幅回升,環比上漲60BP至3.43%;理財產品收益環比下降16BP至8.74%;P2P產品收益增長3BP至9.33%。
銀行理財方面,2018年12月,414家銀行理財產品共發行9016款理財產品。與2018年11月相比,發行銀行增加11家,產品數量增加139款。
今年以來,為加強資產管理的風險隔離,減少多層嵌套,監管出台了多份指導商業銀行資產管理業務轉型的綱領性文件。在凈值化轉型的第一年,商業銀行更加註重探索戰略轉型的節奏和步伐,以期在過渡期內盡快完成轉型。
信託理財方面,2018年12月,62家信託公司共發行集合信託產品1567款,較2018年11月增加671款。
貨幣基金遲槐行方面,2018年12月貨幣基金產品數量總體穩定,114家機構747款產品。就產品運作而言,在經歷了幾個月的下跌後,本月收益大幅增長,平均收益率為3.43%,為近半年來的最高水平。據Wind統計,超七成貨幣基金產品7日年化收益率超過3%。臨近年末,貨幣基金行業收益整體增長勢頭明顯。
從各類理財產品的風險來看,P2P雖然收益最高,但風險也不容忽視。
去年12月,P2P行業持續爆發,單月新增問題平台40家,其中經偵7家,跑路1家,延期支付11家,網站關閉21家。事實上,自《網路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出台以來,近兩年的行業治理推動了P2P行業的整體發展。然而,在底層資產逐漸惡化的過程中,相對於傳統金融機構更嚴格的合規要求和更強的風險控制能力,P2P行業早期的粗放式發展呈現出明顯的弱抗風險特徵。考慮到行業內風險的傳導效應,建議投資者短期謹慎投資。
銀行金融風險方面,2018年,監管層不斷釋放嚴監管信號。在資管行業統一監管的大背景下,對銀行理財違法違規行為的整治也在持續。去年12月,多家銀行因理財業務、資金投向、產品銷售風險隔離被銀監會處罰。商業銀行理財業務轉型時間緊、任務重。監管正在通過向上識別理財產品的最終投資人,向下識別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深入推進資產管理轉型和問題整改。
信託財務風險方面,去年12月,湖南信託因違反規定和審慎經營原則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資,被湖南銀監局罰款30萬元。自2018年初中融信託、中江信託違約以來,信託業風險加速上升。信託行業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信託行業風險項目832個,規模2159.73億元,較去年末分別增加231個和845.39億元。
貨幣基金風險方面,貨幣基金不存在明顯的風險事件,貨幣基金產品收益率受整體市場行情和年末沖高因素影響而上升。
有啊!我朋友三個平台投了100萬,團貸40萬,玖富40萬,萬盈金融20萬,這三個平台在當時都比較有名氣,網貸排名前20,又是大平台,那時偶爾有野雞高返平台暴雷,但也從沒想過它們會出問題,我朋友精選了好幾天才決定投這幾家。
團貸有自己的上市公司,有垃圾分類的小黃車;玖富納斯達克上市,旗下有證券公司、小貸公司等,網貸之家、網貸天眼排名前五;萬盈金融號稱國資控股上市公司五糧液背景,我朋友屬於穩健型投資者,他不想折騰所以投了幾家自認為安全風險小利率中等的平台。
結果沒想到團貸網一夜暴雷,到現在3年多了沒有兌付一分錢,不過追回了上百億的資金,所以遲早會按比例兌付的,應該不會死雷;玖富4折轉讓了20萬,剩下20萬他說不折扣了,因為玖富有兌付能力現在是耍賴收割出借人。
萬盈金融已經立案,以前的所謂背景股東都與它撇清了碼嘩關系,回來的可能性不大。我朋友已經從P2P損失里走了出來,自己經營著兩輛長途客車,所受損失在承受范圍之內。不能挽回的事實已經存在,沒明賀必要一蹶不振把自己陷進去,他心態很好。
2. 2018年最新理財產品
下面整理出最新銀行保本型理財產品排行,僅供參考。
1、槐蔽匯豐銀行,匯豐銀行發售的匯享天下六個月期限的人民幣結構性投資產品,預期收益率為4.2%,機構的資金為人民幣10萬元,理財的期限是188天。
2、中國銀行發售的中銀理財計劃,博弈睿選系列物敗,該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8.5%,起購資金為10萬元人民幣,理財期限為91天。
3、交通銀行發售的得利寶,私銀惠享系列理財產品,該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8%,起購資金為30萬元人民幣,理財期限是34天。
4、吉林九台農村商業銀行發售的吉林農信,九九贏系列人民幣理財產品,該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提高資金為5萬元人民幣,理財期限是61天鉛螞州。
5、星展銀行發售的星利系列理財產品,該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5%機構資金為5萬元人民幣,理財期限是61天。
3. 目前,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有什麼問題風險
資管新規實施滿月。在「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收益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向凈值化轉型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凈值化轉型仍存在資產估值、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障礙待突破。當前,一些銀行已開始在產品方面作出嘗試性准備,但市場仍在等待理財產品監管細則落地,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將適時發布。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2017-2018年4月中國銀行理財發行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購買理財的渠道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手機銀行和網銀正成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主要渠道,佔比達到62.46%。在和銀行業內人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加大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金融資源的投入。
4. 銀行理財市場有哪些新變化
一、存量整改基本完成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
2018年資管新規的出台拉開了資管業務改革的序幕。打破剛性兌付、不再保本保收益,成為銀行理財產品轉型的重要方向。
隨著過渡期收官,銀行理財轉型成績單如何?報告顯示,在主動化、凈值化的監管導向下,銀行理財業務過渡期整改任務基本完成,保本理財產品實現清零。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保本理財產品規模由資管新規發布時的4萬億元壓降至零。與此同時,凈值型產品比例大幅增加。截至2021年底,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26.96萬億元,佔比92.97%。
存量業務整改方面,報告顯示,絕大部分銀行如期完成理財產品存量整改計劃。
業務轉型成效明顯的同時,理財市場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截至2021年末,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14%。
二、投資人數迅速增長 投資收益保持穩健
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以「保本保收益」受到眾多投資者青睞。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性兌付的背景下,沒有了「穩賺不賠」的「金甲護身」,銀行理財產品的吸引力是否依舊?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持有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達8130萬個,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95.31%。其中個人投資者仍占據理財市場絕對主力,數量佔比達99.23%。
「在資管行業打破剛兌的背景下,銀行理財以其長期穩健的資金供給渠道、專業優質的資產管理能力、豐富多元的產品設計創新等優勢,實現較為平穩的產品收益。」報告稱。
數據顯示,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理財產品已累計為投資者創造收益3.61萬億元,其中2021年為投資者創造收益近1萬億元。
三、中低風險產品佔比超80%
保本理財產品清零,是否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風險上升?對於投資取向相對穩健的投資者來說,是否還是合適的選擇?從以下三個維度,也許可以找到答案。
從風險等級看,截至2021年底,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規模24.06萬億元,佔比82.97%;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規模0.11萬億元,佔比0.37%。
從產品結構看,截至2021年底,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為26.78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92.34%;混合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7.38%;權益類理財產品存續余額佔比為0.28%。
從收益率看,2021年各月度,理財產品加權平均年化收益率最高為3.97%、最低為2.29%,收益率波動相對平穩。
5.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為何創2018年最低水平
目前網上的很多解釋都沒說明白,或者不願意說明白。一個拿得出手的解釋是國內貨幣政策轉向,資金充裕導致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但是如果看余額寶收益率可以發現是4月初開始大幅跳水,而去杠桿是在7月23號實際上結束,顯然在時間上不能很好解釋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現象。
實際上,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的核心原因是4月份資管新規(包括2016年底開始的去杠桿政策)。2017年的一系列去杠桿政策,導致大規模的表外資產回表,確實化解了金融風險,規范了金融秩序,不過也導致非信貸領域的融資渠道和平台(即廣義的影子銀行)不能給無法獲得貸款的資金需求方提供融資。而4月資管新規給了表外業務致命一擊,導致底層質量較差但收益率高的產品出局。8月份社融存量增長10.1%,是2003年以來最低的,表明大量資金需求方已經得不到融資了。雖資管新規被暫停,給融資平台留了口子,但表外業務已經被規范,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不再包含高收益產品。所以說,理財產品的底層產品結構變化決定了收益率必然下降。
而且目前實體經濟變差,質押不斷爆倉、P2P不斷跑路,整體上約束越來越多,激勵越來越少。理財產品收益率沒有上升的動力啊。
6. 2018年什麼理財產品好些
1、貨幣基金。貨幣基金一直都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理財產品,在經歷了6月份的短暫低迷後,7月份貨幣基金再次爆發,單月規模就增加了9000多億,總規模創歷史新高。目前貨幣基金的規模已經佔到基金總規模的60%以上,把其他類型的基金遠遠甩在後面。
貨幣基金之所以能這么受歡迎,主要還是因為它的安全性較高,流動性較好,但從收益上看,貨幣基金並不具備太大優勢,可能也就比銀行存款稍微強一點。所以貨幣基金是否值得買,就要看投資理財的目的是什麼。如果只是想買一款安全的理財產品,同時在需要錢時又能及時取出,而對收益高低沒有太大要求的話,那貨幣基金還是值得買的。
2、結構性存款。結構性存款也是今年銷售比較火爆的理財產品之一。截至7月份,四大行的結構性存款相比去年年底就增加了7000億, 而在這期間,四大行的總存款也就增加3.2萬億,結構性存款佔了其中的21%。
結構性存款的爆發,跟外部環境變化及其自身的特點有關。外部環境主要是因為資管新規的落地,要求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將逐漸退出市場,不過結構性存款並沒有受到資管新規的影響。反倒是結構性存款作為一款本金有保障,收益也還可以的理財產品,正好可以作為保本理財退出後的替代品,因此以前喜歡買保本理財的投資者,也就有一部分轉購結構性存款了。
2、P2P理財。P2P理財就是通過互聯網理財,即個人對個人,又稱點對點網路借貸 ,是指以公司為中介機構,把借貸雙方對接起來實現各自的借貸需求。借款方可以是無抵押貸款或是有抵押貸款,而中介一般是收取雙方或單方的手續費為盈利目的或者是賺取一定息差為盈利目的的新型理財模式。
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消除中間商,為企業與個人提供更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