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美女總裁的貼身高手 秦紫陽和誰走到了一起
秦紫陽和葉心傷走到了一起
美女總裁的貼身高手
風中的陽光著
雇傭兵世界的王者,情場受挫之後返回家鄉,被美女總裁聘為臨時男友。憑借自身能力,他為美女化解了一場又一場的危機,無論商場還是戰場,高飛,永遠是勝利者,永遠用雙手,書寫著屬於自己的傳奇!
秦紫陽淚眼模糊中,看到了她最想看到的那個人--葉心傷。
『貳』 中國若干典型含硒建造的地球化學特徵
硒是一種典型的分散元素,由於在地殼中平均含量很低(一般為10-9~10-6)而又十分分散的特性,故傳統上認為很難形成獨立礦床,多以伴生元素的方式賦存在其它元素礦床內(塗光熾,1994)。目前硒的工業來源主要局限於與火山作用有關的一些礦床中,如與火山作用有關的金銀礦床,與賤金屬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等,其它硒的來源甚少(Huston,1995;Bjerkgard and Bjorlykke,1996;So C-S等,1995)。由於其很難形成獨立礦床,國內外近年來對硒的成礦機制研究十分薄弱,沒有大的進展,所積累的硒的地球化學資料也相當缺乏。
近十年來特別是自1987年成立了「含金屬黑色頁岩」的國際對比計劃(IGCP254)以來,在我國南方廣泛發育的黑色岩系中相繼發現了一批與之有關的金屬礦床,如Ni、Mo、Ag、V、Au、U、Cu等(張愛雲等,1987;毛裕年等,1989;陳超等,1986)。與此同時,關於黑色岩系中富含硒的報道也隨之增多,相繼發現了川西北拉爾瑪地區、陝南紫陽、嵐皋地區、湘西北地區、湘黔地區和鄂西地區寒武紀和部分二疊紀富硒地層,以及拉爾瑪硒-金礦床和漁塘壩硒礦床等一批含硒礦床(劉家軍等,1997;宋成組,1989;雒昆利,1995;Wen and Qiu,2002)。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高硒地層的時代多為早寒武世,並且高硒地層的岩石組合非常特徵,彼此之間可以類比,具有明顯的時控性和岩類的選擇性。看來,硒在黑色岩系中的富集並不是偶然的,其中必然有內在的聯系。本節正是在此基礎上試圖從含硒地層的構造背景、岩性組合、元素組合、沉積環境、硒的賦存狀態等方面全面闡述含硒地層形成的地球化學機制。
一、中國若干典型含硒建造(Selenium-bearing Formation,SBF)
目前已發現的含硒地層均為下寒武統或二疊系,從岩性組合看,均為頁岩(板岩)夾硅質岩,其中頁岩(板岩)和硅質岩的比率在各地略有不同;從含硒地層的構造位置分析,均在揚子板塊的邊緣或內部。作者在1999年首次將包括以上共性的含硒岩石組合統稱為「含硒建造」,定義為:有特定時空分布特徵和特定岩性組合的含有硒及其它多元素異常的一套岩性組合,其中硒含量一般大於5×10-6。中國典型的含硒建造包括以下幾類(圖6-3)。
西秦嶺拉爾瑪下寒武統含硒建造 本區下寒武統硒的背景值為5.47×10-6,對比地殼豐度(0.05×10-6 ),富集系數達到 109。發育的岩石主要有硅質岩、板岩,另有少量碳酸鹽岩和粉砂岩。不同的岩性中硒的含量略有不同,其中以硅質岩中的硒含量最高,達到8.70×10-6,板岩中硒的含量較少,為3.05×10-6。對比不同時代地層的硒含量,震旦系白依溝群平均硒含量為0.16×10-6,奧陶系蘇里木塘組硒平均含量為 0.172×10-6,志留系下統羊腸溝組硒含量為0.947×10-6 ,寒武紀地層的硒含量無疑遠遠大於其它時代的地層,為一硒的異常層。
圖6-3 中國若干含硒建造和含硒礦床分布圖
東秦嶺紫陽、嵐皋下寒武統含硒建造 紫陽、嵐皋寒武系中有一定的硒富集。從岩性看,板岩中的硒含量較高,為3.89×10-6,其次為硅質岩,為2.86×10-6,灰岩中硒的含量最低,為0.36×10-6。從層位看,下寒武統下段魯家坪組硒含量最高,平均為7.09×10-6,上段箭竹壩組硒含量為0.78×10-6,中寒武統毛壩組硒含量為1.92×10-6。總體上分析,魯家坪組的硒含量最高,從整個秦嶺地區看,魯家坪組與西秦嶺的下寒武統太陽頂群是對應的,硒的富集情況也大致相似。同時,其下伏震旦系陡山沱組的硒平均含量為0.158×10-6,與西秦嶺震旦系白依溝群的硒含量也大致相當。
湘西北地區下寒武統含硒建造 湘西北下寒武統牛蹄塘組是一套富含有機質和黃鐵礦的碎屑沉積岩層,主要由硅質、磷質、碳質、粘土類和雲母類礦物、碳酸鹽和生物碎屑組成,並富含多種金屬元素。其岩性組成一般由三種岩類組成:①磷塊岩層,其中硒含量10×10-6;②含磷結核碳硅質頁岩,硒含量40×10-6;③黑色碳質硅質岩,硒含量20×10-6(張愛雲等,1987)。
鄂西地區寒武系和二疊系含硒建造 鄂西地區各時代地層中硒均有一定的富集,下寒武統水井沱組為一套含碳硅質岩夾碳質頁岩的岩性組合,其中含黃鐵礦及磷質結核,硒平均含量為34.64×10-6。除下寒武統外,二疊系是鄂西地區硒的主要富集層位,其中的漁塘壩硒礦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唯一的沉積型獨立礦床,根據測試,下二疊統茅口組平均硒含量224×10-6(827件樣品,包括礦石樣),上二疊統大隆組平均硒含量37.63×10-6。二疊系的岩性組合為含炭硅質岩夾含炭頁岩。
除上述典型的含硒建造外,另外還有一些地區也有類似的含硒建造發育,如塔里木地區下寒武統含硒建造,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烏什—阿克蘇一帶,向南到巴楚隆起地區,據鑽井揭示,相應層位已相變為一套硅藻土。這套地層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稱為玉爾吐斯組,層位是下寒武統底部,平行不整合覆於震旦系之上,岩石組合主要為含碳的泥岩和含碳的硅質岩互層,夾少量的灰岩。根據測試,硒含量為(0.64~91.1)×10-6,平均25.2×10-6。湘黔地區下寒武統的留茶坡組,岩性組合為黑色泥岩、頁岩夾暗色薄層硅質岩,局部夾重晶石結核和透鏡體,硒含量平均為91.7×10-6;皖南地區上震旦統的藍田組,主要賦硒層位岩性組合為碳質頁岩和泥灰岩,夾硅質岩和鐵錳結核,硒含量變化為0.19×10-6~94.77×10-6,平均41.3×10-6(李雙應,1994)。
二、含硒建造的構造環境
拉爾瑪地區和紫陽、嵐皋地區分屬於西秦嶺南亞帶和東秦嶺的紫陽地壘,構造環境均是以裂谷作用為特徵的拉張環境,湘西北地區屬於揚子准地台的湘黔川鄂古坳陷區的東南側,鄂西地區則屬揚子准地台中部偏西,跨越兩個不同性質的Ⅱ級構造單元——四川台坳和上揚子台坪,兩者的構造環境均為以拉張作用為主的斷陷盆地。可見,中國幾個主要含硒建造的構造環境均表現出以拉張作用為主的特點。而且,含硒建造均發育在揚子地台和塔里木地台的邊緣或內部,均與裂谷作用或同生的深大斷裂有關(圖6-3)。
三、含硒建造的岩性組合及元素組合特徵
若干典型含硒建造的岩性組合極具特色,以含碳硅質岩和含碳板岩為主,拉爾瑪地區以硅質岩為主,而在其他地區則以含碳板岩為主。各岩石中均含有豐富的有機物質,同時也含有一定量的黃鐵礦和磷結核。上述的岩性組合構成了所謂的「黑色岩系」。從含硒建造的層位看,均為寒武系和二疊系,而這兩個階段正是黑色岩系在中國廣泛發育的時期。含硒建造中除富集硒外,還有大量其他元素的富集,如「黑色岩系」中比較特徵的變價元素V、U、P、Ni、Mo等,還有典型的熱水沉積指示元素As、Ba、Sb等,也有非正常沉積的元素Au、PGE等,總體上表現為多元素、非正常的元素組合。
四、沉積環境的有機地球化學和生物標志物研究
這些含硒建造的時代多在早寒武世,並且含硒建造的岩石組合非常特徵,彼此之間可以類比,具有明顯的時控性和岩類的選擇性。看來,硒在黑色岩系中的富集並不是偶然的,與地史發展過程中特定的沉積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基於此目的,選擇比較典型的下寒武統高硒地層進行有機地球化學的工作,通過其中的一些有機地球化學特徵及生物標志物恢復沉積環境,闡明硒在黑色岩系中硒富集的可能因素。
(一)實驗方法
樣品分別選自西秦嶺拉爾瑪含硒建造,東秦嶺紫陽、嵐皋含硒建造和湘西北含硒建造。
分別選取三個地區典型樣品,除去風化表面,用蒸餾水除污後粉碎過200目篩,乾燥後用CHCl3在索氏抽提器中抽出可溶有機質(抽提72h)。旋干衡重後分別用石油醚、苯、二氯甲烷在硅膠氧化鋁柱上分離出烷烴、芳烴和非烴組分。衡重後選取烷烴組分作氣相色譜(GC),選擇其中的典型樣品作色譜-質譜聯用儀分析(GC-MS)。
GC、GC-MS在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國家重點實驗室完成。GC在HP6890型色譜儀上進行,色譜柱為Ht-5硅毛細管柱,程序升溫80~290℃,升溫速率4℃/min。氮氣作為載氣,採用氫火焰離子化鑒定器(FID)。
GC-MS在PLATFORMⅡ型色譜-質譜聯用分析儀上進行,升溫程序為80℃保留5min,以3℃/min升溫至310℃,保留40min。氦氣作為載氣。
(二)有機地球化學和生物標志物特徵
1.氯仿瀝青「A」組成
氯仿瀝青「A」的族組分特徵列於表6-11。從氯仿瀝青「A」的豐度比較,三個地區的氯仿瀝青「A」變化於13.89×10-6~27.63×10-6,平均17.98×10-6,總的變化范圍不
表6-11 氯仿瀝青「A」組成
大。硅質岩、板岩、灰岩中氯仿瀝青「A」含量變化也沒有一定的規律。總體上氯仿瀝青「A」的含量較低。從族組分比較,烷烴含量一般大於芳烴含量。在硅質岩中烷烴一般小於非烴的含量,但在板岩中,烷烴含量大於非烴含量,瀝青質含量在各類岩石中均較低,最大不超過30%。從(非烴+瀝青質)/總烴的比值來看,硅質岩中比值均大於或接近1,而在板岩中此比值小於1。總的比較,無論是硅質岩還是板岩,都具有高飽和烴、低芳烴和高非烴的族組分分布特點,表現出以富含類脂化合物和蛋白質為特點的低等水生生物來源的腐泥型有機質的特點。
2.正構烷烴和類異戊二烯烴
從氣相色譜分析,飽和烴餾分的碳數分布范圍較窄,主要在C15-C31,個別延伸到C33,總體表現為碳數集中分布在C15-C25之間的中等分子量,主峰碳數為C15-C18的前高峰型的正構烷烴分布特點。OEP變化於1.13~1.31,平均1.18,不具備明顯的奇偶優勢(圖6-4)。
圖6-4 正構烷烴碳數分布圖
研究認為,主峰碳數為C15-C17,C20-/C20+比值遠大於1是某些低等浮游生物的特點(包括細菌和藻類),如nC17占優勢是綠藻的特徵,而nC15占優勢則是某些褐藻的特徵(Clark and Blumer,1967)。顯然,三個地區的正構烷烴的分布特點明顯不同與以高碳數主峰,高分子量正構烷烴占優勢,顯著的奇偶優勢為特點的高等植物或混有高等植物的正構烷烴分布特點。而與海相藻類生物來源的正構烷烴分布特點較一致(Lijmbach,1975;吳慶余等,1998)。
類異戊二烯烴類以姥鮫烷(Pr)和植烷(Ph)為主,從Pr/Ph比值看除EJ-16樣品外均小於1(表6-12),一般認為Pr/Ph<1是指示缺氧還原沉積環境,而Pr/Ph>1則是氧化條件(Volkman and Maxwell,1986)。無疑,三個地區的比值均指示了還原的沉積環境。可能在某些地區或沉積階段處於弱氧化或弱還原的環境(EJ-16)。
表6-12 正構烷烴和類異戊二烯烴主要參數指標
3.萜烷
從m/z191質量色譜圖上檢測出較為完整的長鏈三環萜烷系列化合物(圖6-5)。碳數分布范圍為C20~C29,其中以C21和C23為主。據研究,三環萜烷的大量出現是細菌和藻類來源的可靠的標志(Ourisson et al.,1982;Azevedo and Aquino Neto,1992)。同時,考慮到三環萜烷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很強,甚至超過藿烷(Connan,1980)。因此,在老地層中,我們認為三環萜烷的存在和出現是菌藻生物來源的最可靠的指標之一。
圖6-5 三個地區樣品中三環萜烷的質量色譜圖
從m/z191質量色譜圖上還檢出完整的五環三萜烷(藿烷)(圖6-6)。從Ts、Tm開始,一直延伸到C34,部分樣品可至C35。藿烷的大量而廣泛的存在也是菌藻生物來源的可靠的指標,盡管有少量的事實證明某些高等植物中發現藿烷的前驅(王啟軍等,1988),但是有機質存在的時代似乎限制了高等植物的來源,同時可溶有機質中低的芳烴餾分也支持了這一點。可見,三個地區大量存在的藿烷系列標志著其母質來源主要是菌藻類生物,可能以藍綠藻為主。
4.甾烷
甾烷的組成比較復雜。低分子量以妊甾烷和升妊甾烷為主。規則甾烷中有豐富的C27、C28和C29,以C29甾烷為優勢。重排甾烷含量稀少(圖6-7)。
甾烷的來源似乎比較復雜。一般認為,C27甾烷來自水生生物,C28甾烷為海洋藻類繁盛的標志,C29甾烷指示高等植物的輸入。鑒於這一觀點,Huang 等(1979)首先用 C27-C28-C29甾烷同系物作三角圖來區分不同的生態系統。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高的C29甾烷的含量並不代表高等植物的輸入。我們考慮可能取決於兩個原因:①研究發現,在綠藻中經常發現含有豐富的24-乙基甾醇(C29)(Djerassi,1981);②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三個地區都是比較老的地層,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遭受了很嚴重的降解作用(包括生物降解和熱降解),反射率的數據(表6-15)支持了這一觀點。而對於 C27-C28-C29系列的甾烷,它的降解順序是 C27>C28>C29,因此,從現在的數據往往表現出 C29甾烷的優勢(Kenneth,1995)。目前大量的研究,包括前寒武紀有機質的研究均支持這一結論(吳慶余,1986)。
圖6-6 三個地區樣品中五環三萜烷(藿烷)的質量色譜圖
所以,結合上面的研究,三個地區中的有機質前體可能主要還是菌藻類生物,沉積環境主要為還原環境。
圖6-7 三個地區樣品中甾烷質量色譜圖
(三)沉積環境與硒的富集討論
1.硒和硅的來源
研究表明,硒直接來源於海水或陸源都不太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含硒建造中,都有一層或多層的硅質岩。經研究,這些硅質岩並不是正常沉積的結果,而是熱水沉積的結果。關於硅質岩中硅質的來源,可能主要由於循環熱水與圍岩發生鹼交代的結果。如在絕大多數熱液礦床中普遍發育有石英脈,而在這些礦床中或其下部,均有大量的鹼交代岩與之共生。這可能反映了這些礦床中的SiO2系通過鹼交代而提供的。實驗也證明了SiO2的溶解度在鹼性溶液中遠大於在中、酸性溶液中。此外,熱液的其它蝕變過程,如綠泥石化、絹雲母化等也會產生游離的SiO2,但其規模較小。據上可知,這些硒含量高地層中層狀硅質岩的形成,可能與海底噴流熱水系統與圍岩發生鹼交代提供的SiO2有關。如在拉爾瑪高硒地層下伏白依溝群地層中不乏鹼交代以及綠泥石化和絹雲母化現象。在長時間不間斷的環流過程中,將鹼交代結果析出的SiO2源源不斷的輸送到海底,形成了規格特徵的熱水成因的層狀硅質岩。
可以設想深部循環熱液帶出大量硅質的同時,也有大量Se的帶出。含硅溶液中Se的攜帶能力目前尚無明確的資料。間接的證據表明:
(1)Se是一種親地核(40×10-6)的元素,對比地殼克拉克值(0.05×10-6),富集系數達到800。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Se傾向於在地幔和地核中富集。且常見的Se的產出往往與火山作用有關,如里巴利島的火山硫中含硒達18%,夏威夷島的火山硫中含硒20%(牟保磊,1999)。目前硒的工業來源主要局限於與火山作用有關的一些礦床中,如與火山作用有關的金銀礦床,與賤金屬有關的塊狀硫化物礦床等,其它硒的來源甚少(Huston,1995;Bjerkgard and Bjorlykke,1996;So C-S et al.,1995)。因此,Se來源正常沉積的可能性不大,可能來自於較深的構造環境。
(2)硅質岩的形成多受控於拉張的裂谷環境、或斷陷盆地、或同生沉積的大斷裂。這種構造環境中循環的熱液往往可將深部的Se攜帶上來而形成富Se的沉積。如在現代的洋中脊環境中,均有不同程度硒的富集(表6-13)。
表6-13 不同構造環境的古代和現代熱液系統中Se、As、Sb含量(wB/10-6)
(3)無論在熱液體系或冷水體系中,Se的含量與硅的含量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根據Measures等(1980)對海水的實測數據顯示,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海水中Se和Si的濃度呈正相關的同步增長,相關系數達到0.89。
(4)更為重要的是,在這些高硒地層的下伏基底中均有一定的硒的異常,如在拉爾瑪含Se建造的下伏基底震旦系白依溝群中也含有一定的Se的異常(富集系數為3.20),同時也包含Au(富集系數為12.71)、Cu、Mo、Pb、W等元素的異常,在紫陽地區震旦系陡山沱組中也有Se的異常(0.158×10-6)。可以設想Se的來源與硅質的來源是一致的。而這種高硒基底岩系的形成則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因此,可以推測,形成硅質岩的構造環境可能是地殼深部Se得以上升到淺部聚集的前提,而含硅熱液則可能是硒良好的「溶劑」。
2.還原的沉積環境有利於菌藻類生物生長和保存
前面大量的數據和結果均支持了三個地區的有機質母質主要是海相的菌藻類生物,可能主要以藍藻和綠藻為主。根據目前的研究資料和顯微組分的觀察,這種推斷是正確的。如在拉爾瑪地區的生物球粒硅岩中已鑒定出大量的藍細菌中的絲狀顫藍細菌的化石結構和色球藍細菌中的古色球藻屬(Praechoococcus)、類粘球藻屬(Gloeocapsoides)和微囊藻屬(Microcystis)等,其次也鑒定出一些綠藻中粗枝藻科的常見種屬:Gyroporella、Mizzia、Eogoniolina、Clavaporella、Macroporella等(林麗,1994)。在湘西北地區,下寒武統的生物組合以細菌和藍藻為特徵。在紫陽地區同樣發現了呈紋層狀和團塊狀的藻類化石。按照現代生態學的觀點,藻類的大量繁盛應該在溫和富氧的條件下,但反過來說,這種環境並不利於藻類的大量保存,從目前研究看,藻類的大量保存(埋葬條件)應在封閉的缺氧環境或還原環境以及快速堆積的條件下,否則,三個地區藻類形態化石和大量生物標志物(甾萜烷)的出現就難以很好的解釋。同時值得注意的是,三個地區中均缺乏在華北地台和揚子地台大多數地區豐富的底棲三葉蟲化石,也指示了當時沉積的水體環境為缺氧的還原環境。若干生物標志物指標也支持了這一結論。缺氧環境的形成一方面可能與震旦紀和寒武紀界線發生的全球性的缺氧事件有關,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可能也是這一時期正是熱水活動的活躍期,我國南方和秦嶺若乾地區的熱水沉積硅質岩的發現可作為佐證。在三個地區均發育有厚度不等的硅質岩層,盡管有些硅質岩的成因目前還有爭論,但根據對拉爾瑪地區和湘西北特徵的硅岩建造的詳細研究,熱水成因已無可爭議。這種熱水成因硅質岩的形成,在噴口附近由於大量強還原物質的噴出,如CH4、H2S、H2,往往會造成下部水體的還原環境。同時,富H2S的還原水體導致大量的厭氧細菌或嗜硫細菌的繁盛。一個重要的實例是在拉爾瑪地區形成硅質岩的噴口處的強還原環境下有大量生物群落的存在。
因此,這種還原的環境既是生物藻類保存的良好條件,同時也是生物細菌生長的有利因素。
3.有機質是硒固定的良好場所
硒的來源有賴於硅質岩的形成,而硒的固定則有賴於有機質的參與。硒是一種典型的生物制約元素,它的有機親合指數(KOA海生植物/海水)達到8900(Bowen,1996)。在某些高硒的環境中,生物體甚至可以被迫地吸收硒。硒在有機質中的結合是比較穩定的,盡管目前還沒有直接的資料顯示硒在生物體中的結合方式,但根據生物化學的一些資料,硒可以參與到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中,甚至有調節生命系統的作用(彭安等,1995)。研究表明,硒可以很容易的參與到有機物質中而形成硒的有機化合物。目前常見的有機化合物形式包括硒與含氫,含氧及含N、S的有機物質鍵合,常見的鍵合形式包括Se-H、O-Se-C、O-Se-O、Se-C,也包括部分的Se-N等(徐碧輝等,1994)。
根據岩石中的分散固體有機物質——乾酪根的研究,硒可以在乾酪根中大量富集。從表6-14可以看出,三個地區岩石中的富集系數雖然不同,但由於三個地區的有機碳含量也相差較大,故其有機結合態比例基本一致,從31.4%~78.8%,平均52.3%。硒有向有機質中強烈富集的趨勢。
表6-14 三個地區中硒的有機結合態特徵
從拉爾瑪地區溫泉剖面的實測數據分析,剖面上硒的含量與有機碳的含量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圖6-8),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硒可能為有機質吸附。
圖6-8 拉爾瑪溫泉剖面有機碳與硒含量關系圖
三個地區大量菌藻類生物的繁盛顯然可以是硒的一個巨大的吸收源。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還原硫酸鹽細菌的發育也是一個重要的有利條件,由於硒與硫的化學性質十分相似,因此,硒可以取代其中的部分硫而參與到生物體中,這已經得到實驗的支持(Nelson et al.,1996)。
4.有機碳含量和成熟度對硒的富集的影響
三個地區的有機碳含量分別是湘西北>拉爾瑪>紫陽,成熟度分別是湘西北>紫陽>拉爾瑪,而硒的含量分別是湘西北>拉爾瑪>紫陽(表6-15)。有機碳含量是評價地層中有機質豐度的一個有效指標,前面已經提到豐富的有機質是硒固定的重要因素,因此高的有機碳含量應對硒的保存有利。而成熟度的影響則相反,成熟度越高,有機碳的損失越大,高的成熟度地層並不利於硒的保存。盡管從目前的研究看,單個樣品的有機碳和成熟度與硒的含量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相關關系,但從整體研究,硒與有機碳和成熟度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依存關系。盡管湘西北的成熟度高於紫陽,但湘西北有機碳的含量卻遠遠高於紫陽的有機碳含量,因此,湘西北的硒含量遠大於紫陽硒含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拉爾瑪地區既有較低的成熟度,又有較高的有機碳含量,故拉爾瑪中硒的含量也較高。因此,有機碳含量與硒含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而成熟度則與硒含量呈負相關關系。高的有機碳和低的成熟度是硒保存的有利因素。
表6-15 三個地區有機碳、Ro和硒含量
五、含硒建造形成的幾個條件
(1)根據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含硒建造中硒的富集並不是偶然的,而是多種因素共同結合作用的結果:
(2)硒的富集一般形成在裂谷、深海盆、區域性的同生沉積大斷裂的構造環境中;
(3)硒的富集多集中在寒武紀和二疊紀,此時正是中國黑色岩系廣泛發育的時期;
(4)含硒建造中有熱水成因硅質岩的存在,硒的來源與熱水成因硅質岩的形成密不可分;
(5)豐富的有機物質,一般與硒富集有關的是腐泥型有機質,其先質母體一般為菌藻類生物。
『叄』 叫秦紫陽的人有多少
目前沒有這樣的網站能查到同名同姓人數。就算有也是不準確的。精確的數據應該去戶籍系統查。
從技術來說,從辦理了二代身份證的人的信息中是可以查出某個名字人數,如全國人民都辦理了二代身份證,那你的問題或許可以解決,所以目前有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需要全部都辦理二代身份證,二是政府相關部門會把這些的信息公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