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流沙河,是真的還是假的
流沙河是經典名著《西遊記》中的河流,出自《西遊記》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吒奉法收悟凈。其長萬里、寬八百里,河主人是沙僧。
流沙河的奇異就在於沙隨水動,水流沙流,這是大自然的造化,大自然讓河水夾雜著細碎輕巧的浮沙,年年歲歲游動著,水與沙始終不分離。在流沙河坐船遊玩,最過癮的是看船尾 切開的一道線,從這條線隱約可以看見河水裡的浮沙在游動,船速一快,水和沙形成了波濤,再開快些,水和沙能噴濺起兩米多高的浪花。水和沙的奇妙結合,讓來這兒的人感受著河流的氣勢,神話的引力,還有細沙與水的浪漫、神奇。
❷ 流沙河資料
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金堂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8年始發表作品。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1985年起專職寫作。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作品出版20種。
他的詩《理想》被編入人教版教材七年級上冊語文第六課。
❸ 流沙河
西雙版納流沙河
西雙版納流沙河是位於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的一條主要河流。河上游的兩條支流,左支源於邦敢山,自西北而東南穿越西雙版納的最大壩子勐遮壩;右支發源於西雙版納布朗山三垛山,經勐混壩子進入勐遮壩子東南與左支相匯東流,穿越勐海壩子進入西雙版納景洪後匯入瀾滄江。幹流長92公里,流域面積2064平方公里。
李拂一先生所著《車里》記載說:「流沙河原名南哈河」。「南哈」,是句傣語,是當地傣族對西雙版納流沙河的稱謂。「南哈」中的「南」意為河流;「哈」是腥臭。「南哈」意為腥水河。傳說,西雙版納勐遮壩子原是一個湖泊,湖中浸泡著一對雕魔的臭屍,使湖水帶有腥味,西雙版納流沙河的左支流進勐遮湖後,帶著腥味南流,使河水也帶上了腥味。因此,古代西雙版納傣族便稱此河為南哈。公元1915年成書的《普思沿邊治略》記述光緒二十六年(1900)五月西雙版納勐宋叭(帕雅)被革職一事時,有「殺勐宋叭於流沙河」之語,說明西雙版納流沙河一名在清代便已使用。由於此河主要流經平壩,河床上多沙無石,故名流沙河。
西雙版納流沙河的中上游,主要在西雙版納勐遮、勐混和勐海3個平壩中間穿流,河床平緩,水流隨季節變化,歷來不用於航運,只用於灌溉。昔日西雙版納傣家人主要在幹流上安裝紡車形的水車提水灌田,據記載,僅在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中的流沙河幹流上,便安裝過64架提水灌田的水車。1958年以後,當地人民政府領導群眾在西雙版納流沙河上修建引水、蓄水工程。當年首先在距西雙版納勐海縣城3公里的流沙河幹流上,修建了一座滾水壩,引水灌溉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中的水田。此後,又在西雙版納流沙河上游的支流上修築了勐邦水庫、曼滿水庫、那達勐水庫等40多個水利工程,使水車提水成為歷史。
西雙版納流沙河因源頭坡陡源短,幹流河床平而多灣,每逢遇到連日暴雨,源頭洪水夾帶泥沙湧入幹流,時常造成大小不同的災害。70年代以來,對一些急灣、窄道進行治理,加之支流上蓄水工程增多,災害已大大減少。
流沙河流出西雙版納勐海壩子以後,在一段多石的峽谷內奔流,河床變窄,水流變急,落差大而集中,成為水力資源十分豐富的河段。西雙版納勐海縣、景洪市和景洪農場,多集中於這一河段開發利用水力資源。已建起西雙版納賓房電站、西雙版納景洪電站、景洪農場電站等3個電站。目前還有一座電站正在修建中。流沙河已經成為西雙版納州目前水力資源開發利用最好的河流。
西雙版納流沙河沿岸,早年森林茂密,竹林遍野,水源豐富。隨著兩岸土地的大量開發利用,森林資源驟減,河水流量已不及從前。據有關單位觀測記錄,西雙版納流沙河的年平均流量60年代為18.2立方米/秒,70年代為18.9立方米/秒,80年代為16.3立方米/秒,進入90年代後只有13.4立方米/秒。最大洪峰流量為231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0.06立方米/秒。目前,沿河兩岸種植了連片的橡膠園、茶園、果園。昔日高大喬木與竹林交錯的景緻,已逐漸被西雙版納田園風光取代。
❹ 流沙河是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城廂鎮槐樹街老家。自幼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被錯判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1985年起專職寫作,作品出版20種
詳細請參考http://ke..com/view/62318.htm
採納我吧,找的很辛苦的
❺ 流沙河簡介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人,當代詩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城廂鎮槐樹街老家。自幼學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轉習新文學。1949年入四川大學農業化學系,寫作愈勤.建國後,歷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四川省文聯創作員、《星星》詩刊編輯、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後在中國作協四川分會專門從事創作。著有詩集《告別火星》《流沙河詩集》.1950年到《川西農民報》任副刊編輯。1952年調四川省文聯,歷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星星》編輯。1957年後在成都從事多種勞作,工余研讀諸子百家。1966年被錯判為右派,押回金堂老家,勞動糊口,共12年。1978年到金堂縣文化館任館員。1979年復出發表作品。年底調回四川省文聯,任《星星》編輯。中國作協理事、四川作協副主席。1985年起專職寫作,作品出版20種。
流沙河原名余勛坦,四川金堂縣人,生於1931年。早在解放前,他在成都二中讀書時,就是一個追求光明、酷愛文學的少年。他加入了進步學生團體「十月讀書會」,並在進步報刊上發表文章。新中國成立時他17歲,正在四川大學農化系讀書。他痛恨自己的地主家庭,決計脫離它而獨立生活,毅然輟學前往山區當了小學教員。
❻ 關於流沙河
1、一頭紅焰發蓬鬆,兩隻眼睛亮似燈。
2、不黑不青藍錠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3、身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4、頂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以上四句都是關於沙僧的,至於流沙河的真不敢確定,看看下面有沒有你中意的。 話說唐僧師徒三眾,脫難前來,不一日,行過了八百黃風嶺,進西卻是一脈平
陽之地。光陰迅速,歷夏經秋,見了些寒蟬鳴敗柳,大火向西流。
正行處,只見一道大水狂瀾,渾波涌浪。三藏在馬上忙呼道:「徒弟,你看那前邊水勢寬闊,怎不見船隻行走,我們從那裡過去?」八戒見了道:「果是狂瀾,無舟可渡。」 那行者跳在空中,用手搭涼篷而看。他也心驚道:「師父啊,真個是難,真個是難!這條河若論老孫去呵,只消把腰兒扭一扭,就過去了;若師父,誠千分難渡,萬載難行。」三藏道:「我這里一望無邊,端的有多少寬闊?」行者道:「徑過有八百里遠近。」 八戒道:「哥哥怎的定得個遠近之數?」行者道:「不瞞賢弟說,老孫這雙眼,白日里常看得千里路上的吉凶。卻才在空中看出:此河上下不知多遠,但只見這徑過足有八百里。」長老憂嗟煩惱,兜回馬,忽見岸上有一通石碑。三眾齊來看時,見上有三個篆字,乃「流沙河」;腹上有小小的四行真字雲:
《《《《《八百流沙界,三千弱水深。》》》》》
《《《《《鵝毛飄不起,蘆花定底沉。》》》》》重點就是這幾句!!!!1
師徒們正看碑文,只聽得那浪涌如山,波翻若嶺,河當中滑辣的鑽出一個妖精,十分凶丑:
頭紅焰發蓬鬆,兩只圓睛亮似燈。
不黑不青藍靛臉,如雷如鼓老龍聲。
披一領鵝黃氅,腰束雙攢露白藤。
項下骷髏懸九個,手持寶杖甚崢嶸。
那怪一個旋風,奔上岸來,徑搶唐僧,慌得行者把師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脫。
❼ 流沙河<<理想>>
選自《流沙河詩集》(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年出版)
本詩是一首哲理詩,也可說是一首抒情詩。
運用頂真、比喻、對比等寫作說法,通過不同的角度比喻理想的內涵,贊美理想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從而號召人們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並為之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