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07美股崩盤根本原因
那就是投資者覺得風險巨大。全部拋售股票,不想玩了,經濟發展出現困境
⑵ 柯立芝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柯立芝繁榮
表現: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經濟蕭條後,經濟開始復甦,並逐漸趨於繁榮,其時間從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產率增長進4%。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由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元。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億美元。美國這次經濟繁榮的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的膨脹,特別是汽車、電氣工業、建築業和鋼鐵工業生產的高漲。
(Kel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第三十任美國總統柯立芝
這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暫時緩和,1924年至1929年,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在此期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從而使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美國的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鋼鐵工業和建築業的生產都出現高漲局面。20年代的美國、收音機相當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電話,開始進入富人家庭。有聲電影也問世了。因這一時期,正是美國柯立芝總統在任期間,因而把這時期的美國,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資產階級宣揚說資本主義已取得「永久的穩定」,實際上,在「繁榮」的背後,經濟危機的萌芽正暗中滋長。
柯立芝(1872~1933)
Coolidge,Calvin
美國總統(1923~1928)。1872年7月4日出生,卒於1933年1月5日。1897年開律師業,兩年後步入政壇,任市議會議員。此後歷任市長、州參議員、副州長。1918年當選為州長。1920年,他被提名為共和黨副總統候選人,而由W.G.哈定競選總統。兩人在大選中獲勝。1923年8月2日哈定突然逝世,柯立芝遂繼任總統 。他小心謹慎地進行行政改革,並控制住共和黨,因而在1924年很容易地贏得重新提名為總統候選人,在大選中獲勝。柯立芝時代的特點是:沒有危機存在,國家大大繁榮起來。他的一個突出政策是不幹涉工商業的事務。一方面實行減稅計劃,一方面堅持高額保護關稅。他反映群眾的一般情緒,採取一種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1928年拒絕再次提名為總統候選人,退隱到北安普頓寫自傳。
柯立芝繁榮是一種虛假繁榮,在當時沒有特別地表現,但是後來從金融業開始,引發了全球經濟危機.
⑶ 什麼是柯立芝繁榮
1922~1929年美國經濟的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第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汽車、電氣、建築業發展尤為迅速,成為「柯立芝繁榮」的三大支柱。
20年代美國經濟雖出現繁榮景象,但由於資本主義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的危機。
引導學生思考:經濟繁榮的背後會隱含著怎樣的危機?
(2)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一,廣大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是導致供需矛盾擴大的主要原因。美國在20年代社會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資本家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千方百計降低工人的工資,使廣大勞動人民的收入增長水平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但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所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日益尖銳。
第三,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異常狂熱,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准備了條件。股票市場的這種投機活動恰好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本已存在的尖銳矛盾,使矛盾最後激化,直接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引導學生分析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
(3)經濟危機爆發的表現。股價狂跌,大量股票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
引導學生思考:經濟危機發生時的具體表現。
第二目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被稱為「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紐約證券市場在經歷了幾次小小的預震後出現了坍塌,幾十種主要股票價格狂跌,絕望的人們瘋狂地拋售,當天就有1 289萬股易手。崩潰的高潮終於在10月29日來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場上來,不計價格地拋售,這一天瘋狂交易以1 641萬股的最高紀錄收盤。從美國紐約股票市場開始,一場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與以前發生的經濟危機相比,它無論從時間、破壞性、影響等方面都帶來的十分嚴重的後果。配合本目的講述,課本有插圖和圖表,這對學生的學習理解是有幫助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同時對一些知識進行補充。要點如下:
①經濟危機從美國開始。
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時期,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但在繁榮的背後,日益顯示出不安定因素,特別是股票市場的虛假繁榮表明一場新的危機不可避免。可是直到1929年初時,柯立芝還在預言:「沒有任何災禍到來的跡象。」但歷史事實卻是,同年秋天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大蕭條首先在美國爆發。「柯立芝——胡佛繁榮」處於垂死狀態。在這種驚慌的沖擊下,許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證券市場樂觀情緒掩蓋的病害,開始圍攻整個經濟軀體,好像當某一關鍵的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時,病毒細菌滲入整個人體一樣。
看圖、翻譯、思考:危機對美國的打擊到底有多大?
②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
由於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美國的經濟狀況對資本主義世界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場危機很快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沖擊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各個角落。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幾乎下跌了45%,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還低16%,後退到1908至1909年的水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後退了30~40年。這場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損失價值2 500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物質損失還多800億,成為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世界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思考:經濟危機為什麼能從美國向外擴展?
③經濟危機的特點。
第一,它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它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壞性特別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④經濟危機的影響。
30年代的經濟危機引起世界性的資本主義政治危機。教材從各國狀況和世界局勢方面進行了分析。二者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從局部看,經濟危機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而廣大人民由於失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對本國政府強烈不滿,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法西斯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一方面設置關稅壁壘以限制進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運動持續高漲,國際關系日趨緊張,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第三目胡佛的反危機措施。1929年3月,曾對柯立芝總統的經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美國前財政部長胡佛就任美國第31任總統。正當他為相當一部分應歸功於他的「繁榮」沾沾自喜時,10月,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破壞之大,打擊之嚴重前所未有。
危機之初,美國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對經濟採取不幹預政策,認為危機很快就會過去。但事與願違,大蕭條日益加劇。嚴酷的事實證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的核心是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倡導地方團體推行「自願聯合政策」。雖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預」經濟,比如提出了復興計劃大綱,建立了復興金融公司,擴充了農業信貸銀行等,但他堅決反對聯邦政府出面大規模干預經濟,強調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來解決危機中的問題,堅決避免「極權主義」。
這種杯水車薪的措施,根本無法阻止形勢的惡化,危機仍在發展,民眾苦不堪言。1700萬工人失業,大批農民破產,人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點。接受食品救濟的失業工人和城鎮居民排起了長長的「麵包線」。各大城市的垃圾堆和空地上,出現了用包裝箱,破油布,汽車皮等搭起的「胡佛小屋」,裡面聚居著貧苦的人們,無數失業者到處流浪,「胡佛車」遍布全國,因為糧食生產過剩的破產農民用野菜充飢。20年代的「繁榮」溜得無影無蹤了。胡佛的聲望一落千丈,被人們稱為「飢餓總統」。
⑷ 美國股市百年月、周K線圖
美國百年走勢圖
http://bbs.jinku.com/attachments/r/2008-12/93101-1.jpg
一、30年代大蕭條「吃掉」道指33年的「積累」
1896年5月26日,道指(djia)從40.94點艱難起步。經過30多年的風風雨雨,道指緩慢「成長」。1929年9月3日,道指收至歷史最高點位381點。其間,美國股市經歷了美國海外軍事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柯立芝繁榮三大「利好」階段,這一時期也是美國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轉折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美國股市一路順風,從40點到接近400點,道指走了33年時間。
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正當美國人民沉浸在繁榮與幸福之中不難自拔時,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危機正在悄悄逼近美國人民。1929年10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一,上午開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當日收於260點,日跌幅達12.82%。這便是美國人聞風喪膽的「黑色星期一」。以此為導火索拉開了30年代世界性大蕭條序幕。
次日(10月29日),道指收盤再大跌11.73%,收於230點。隨後,道指伴隨1929——1933年的大蕭條一路下跌不止,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點收盤。
從40點出發,33年漲至400點附近,接著只用兩年半的時間便狂跌至「原點」。後人也稱之為「大股災」。大股災、大蕭條,讓富有的美國人幾乎在一夜之間淪為了「窮光蛋」。如今想來,依稀如夢。
二、重鑄基石:40年後道指首破1000點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美國人從「自由放任」的盲目自信中醒來,重新審視必要的法制與宏觀調控。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大蕭條永世難忘的「痛」讓美國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金融業實行最嚴厲的管制,包括加強金融立法、分業管理、利率管制、存款保險等舉措。這樣做的好處:對高風險的金融業,尤其是對證券市場嚴加管制,有利於抑制金融投機,抑制金融泡沫,有利於整固金融秩序,從而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的成功施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從中「漁利」,使美國成為真正的、絕對的世界霸主,而且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同步增強。從5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進而步入到了6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
隨著美國經濟的一路走好,作為經濟晴雨表的道指也一並向上。1956年5月12日,道指首破500點大關。從道指生日算起,從40點到500點,道指整整走了60年。這60年應該算是道指苦難的60年,其經歷坎坷曲折,它從生到死,再到重生。這一曲折的過程也教會了美國人如何看待投機、如何對自己的投機行為負責。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它將美國股市引入了嚴厲的「法治」之道。
60年代的「黃金十年」將美國經濟帶上了一個新的高潮。這一高潮終結的標志是1972年11月14日,道指首破1000點。這是道指的第一個「千點」,若從大蕭條的43點算起,它整整花了40年來跨越它的首個「千點」關口;若從道指誕生時算起,它則花了76年的時間來攻克這1000點大關。由此可見,這一千點的基石的確是夠扎實的。
然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經濟泡沫及通貨膨脹已積聚到相當程度。到了該停下來喘息的時候了,於是,從7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又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滯脹」時期。高通貨膨脹伴隨高失業,經濟滯止不前,70年代中期,美國利率水平高達15%以上。為此,剛上千點不久的道指又面臨著巨大的大跌考驗。1974年末、1975年初,道指一度暴跌至550點上方,幾乎吃掉1956年以來的戰果。好在自大蕭條以來,美國股市一直處在嚴加管制的狀態,泡沫與風險才能較快的順利化解。
1976年末,道指重返千點之上。但由於美國經濟並未真正好轉,因此,道指很快又回到了千點的下方,從1977——1982年的5年間,道指一直800點之上、1000點之下作窄幅整理。從1972——1982年的10年間,除1974年與1975年之交有過短暫的下落外,其他時間均保持在800點以上運行,這應該再次證明了美國股市在嚴厲的「法治」下的有效性。
三、第二個「黑色星期一」考驗道指:有驚無險
1982年,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的陰影,國民經濟景氣指數開始上升。當年底,道指再次穩穩地站上1000點關口。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點。從1000點跨越至1500點,道指花了13年的時間。隨後一路繼續飆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點大關。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當天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道指從前日收市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收盤。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來的第二高。美國爆發的這一「股災」,也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但當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點。
這一次股災的有驚無險,應該主要歸功於三大因素:
一是美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與增長,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
二是美國股市前期管制的功效;道指花了76年的時間始終在1000點以下「築底」,牢牢夯實的基石,是美國股市大廈後來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指首破1000點後,僅有兩次回探的記錄;1500點更是一次性通過,沒有出現過任何反復;2000點也僅在1987年和1988年有過兩次短暫的反復。這是美國股市「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美國股市低風險的表現。
三是美國股市的上市公司(包括來自全球一流的企業)實力已是今非昔比,一流的上市公司,必須具備一流的投資價值。因此,大批世界一流的上市公司,是美國股市的中流砥柱,它們優良的投資價值足以化解股市泡沫與投機風險。
80年代末,道指繼續保持了向上的趨勢。應該說,道指與美國股市的一同成長並不斷長大,這除了歸因於成功的市場監管外,主要原因是一流的上市公司、一流的投資價值,讓投資者與股市共享國民經濟的繁榮與成長。
四、持續增長的「新經濟」將道指送入向上通道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網路時代+知識經濟」的驅動,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長達100多個月的持續增長,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一個「長周期」經濟增長。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節節攀升,道指承接80年代末的慣性繼續發力、不斷通關。
1991年4月17日,道指首破3000點;
1995年2月23日,道指首破4000點;
1995年11月21日,道指首破5000點;
1996年10月14日,道指首破6000點;
1997年2月13日,道指首破7000點;
1997年7月16日,道指首破8000點;
1998年4月6日,道指首破9000點;
1999年3月29日,道指首破10000點大關。
2000年1月14日,道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11723點。
截止2001年「911」發生前,道指從3000點一路上漲至10000點之上,其間的各個「千點」整數關口,均為一次性通過,幾乎沒有出現反復。這正如我們搭蓋房子,如果基石不穩、不牢,房子就蓋不高、蓋不穩,弄不好會「推倒重來」,弄不好會搞出一個「豆腐渣」工程。相反,只要基石夯實扎穩,則大廈搭蓋起來就越快,而且樓房也會越有質量。
盡管美國股市隨經濟持續了100多個的月的上漲,泡沫也似乎感覺出來,但它的上漲已有些過份。於是,正常的技術回調隨之開始。道指連續下穿11000點和10000點關口,並且於2001年3月20日直抵9721點。正當美國股市技術性回調至關鍵點位時,讓美國人最不信的大事件發生了,這就是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911」不僅讓美國人意外,更讓世界為之震驚。全球股市也為之恐慌。
在這一特殊背景下,美國股市從「技術回調」轉換為「恐慌下跌」。「911」後道指很快首次下穿9000點,並直逼8000點關口。2001年9月21日,道指跌至8236點。
2001年底,隨著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武裝發動的戰爭取得徹底的勝利,股市人氣開始重新聚集,道指於2002年3月19日再上萬點,達10635點。但由於美國經濟開始出現明顯衰退,尤其是2002年第二季度經濟下滑趨勢更為明顯。因此,導致道指從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之間曾三次下穿8000點。但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回暖,2003年底,道指很快重上10000點,2005年底再次逼向11000點。2006年5月9日,收於11640點,離歷史最高點位11723點僅一步之遙。
這就是美國股市,一個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股市!它的成長是200多年的經歷,它的成長絕不是「急來的」,更不是「一夜成名」的,也正因如此,道指也才能隨它一步步長大,顯而易見,道指能從40點「長大」成今天的10000點之上,它絕非一日之功、一步到位。因此,股市的成長,不能急功見利,應一步一個腳印,做實它,就是對後人負責。
⑸ 柯立芝時代經濟繁榮的原因和表現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廣闊市場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表現: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過1920年中至1921年末短期經濟蕭條後,經濟開始復甦,並逐漸趨於繁榮,其時間從1923年直到1929年,每年生產率增長進4%。這一時期,美國工業生產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由1919年的650.9億美元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元。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至1929年的681億美元。美國這次經濟繁榮的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的膨脹,特別是汽車、電氣工業、建築業和鋼鐵工業生產的高漲。 (Kel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⑹ 高一歷史柯立芝繁榮和胡佛時期虛假繁榮是否一致,有何區別
不一致,柯立芝繁榮指的是1922~1929年美國經濟的繁榮;而胡佛虛假繁榮指的是1929年--1933年的虛假繁榮。柯立芝繁榮是一戰後美國經濟復甦發展時期,而胡佛是柯立芝的繼任者,他上台後不久美國出現大的經濟危機,但是經濟危機出現在繁榮末期,所以叫虛假繁榮。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第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第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第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汽車、電氣、建築業發展尤為迅速,成為「柯立芝繁榮」的三大支柱。
20年代美國經濟雖出現繁榮景象,但由於資本主義矛盾的存在,在經濟發展的本身又潛伏著嚴重的危機。
引導學生思考:經濟繁榮的背後會隱含著怎樣的危機?
(2)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
第一,廣大勞動人民的日益相對貧困,是導致供需矛盾擴大的主要原因。美國在20年代社會經濟雖有較大發展,但資本家為了攫取高額利潤,千方百計降低工人的工資,使廣大勞動人民的收入增長水平遠遠趕不上經濟發展水平,這就限制了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第二,分期付款和銀行信貸刺激了市場的虛假繁榮。20年代後半期,美國市場日益盛行分期付款,以此來刺激消費,造成市場的虛假繁榮。這種繁榮不是社會實際消費能力的增長,而是一種提前消費的形式。但隨之而來的很可能是消費的疲軟。而資本家為眼前利潤所驅使,盲目擴大生產,使得生產和銷售的矛盾日益尖銳。
第三,過度的股票投機活動。當時美國的股票投機活動異常狂熱,人們不但把自己的積蓄全部投入,甚至向銀行貸款購買股票,結果造成這一時期股票價格被大幅度哄抬,這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為貨幣和信貸系統的崩潰准備了條件。股票市場的這種投機活動恰好掩蓋了生產和銷售之間本已存在的尖銳矛盾,使矛盾最後激化,直接導致了經濟危機的爆發。
引導學生分析經濟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和具體原因。
(3)經濟危機爆發的表現。股價狂跌,大量股票被拋售;大批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失業人數激增;農產品價格猛跌,大量農產品被銷毀。
引導學生思考:經濟危機發生時的具體表現。
第二目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1929年10月24日被稱為「黑色星期四」,這一天紐約證券市場在經歷了幾次小小的預震後出現了坍塌,幾十種主要股票價格狂跌,絕望的人們瘋狂地拋售,當天就有1 289萬股易手。崩潰的高潮終於在10月29日來到了:大批的股票涌到市場上來,不計價格地拋售,這一天瘋狂交易以1 641萬股的最高紀錄收盤。從美國紐約股票市場開始,一場嚴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與以前發生的經濟危機相比,它無論從時間、破壞性、影響等方面都帶來的十分嚴重的後果。配合本目的講述,課本有插圖和圖表,這對學生的學習理解是有幫助的。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料,同時對一些知識進行補充。要點如下:
①經濟危機從美國開始。
在資本主義世界的「相對穩定」時期,美國經濟空前繁榮,但在繁榮的背後,日益顯示出不安定因素,特別是股票市場的虛假繁榮表明一場新的危機不可避免。可是直到1929年初時,柯立芝還在預言:「沒有任何災禍到來的跡象。」但歷史事實卻是,同年秋天資本主義世界空前的大蕭條首先在美國爆發。「柯立芝——胡佛繁榮」處於垂死狀態。在這種驚慌的沖擊下,許多一向不受人注意或被證券市場樂觀情緒掩蓋的病害,開始圍攻整個經濟軀體,好像當某一關鍵的器官不再起正常作用時,病毒細菌滲入整個人體一樣。
看圖、翻譯、思考:危機對美國的打擊到底有多大?
②經濟危機席捲資本主義世界。
由於美國是資本主義世界頭號經濟大國,又是最大的債權國,美國經濟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和世界市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美國的經濟狀況對資本主義世界也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這場危機很快波及到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沖擊到資本主義世界的各個角落。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產幾乎下跌了45%,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1913年還低16%,後退到1908至1909年的水平。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也後退了30~40年。這場危機使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損失價值2 500億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物質損失還多800億,成為到目前為止資本主義世界最為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
思考:經濟危機為什麼能從美國向外擴展?
③經濟危機的特點。
第一,它范圍特別廣,從經濟范圍看,危機期間信貸貨幣危機、工業危機與農業危機同時並發、相互交織;從地域范圍看,危機從美國蔓延到德、日、英、法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並且波及到殖民地半殖民地和不發達國家,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它持續時間特別長,達四年之久;第三,它破壞性特別大,不僅在危機期間資本主義世界的工業生產下降1/3以上,國際貿易額減少2/3,甚至在危機以後也不見經濟的復甦。
④經濟危機的影響。
30年代的經濟危機引起世界性的資本主義政治危機。教材從各國狀況和世界局勢方面進行了分析。二者之間是局部和整體的關系。從局部看,經濟危機必然激化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各國政壇丑聞迭出,政府信譽掃地;而廣大人民由於失業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對本國政府強烈不滿,示威、遊行和罷工斗爭不斷,階級矛盾空前尖銳;法西斯分子也乘機興風作浪,促使社會更加動盪不安。從整體看,經濟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改善本國經濟形勢,一方面設置關稅壁壘以限制進口,而另一方面又加緊在國際市場上爭奪,使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各國為盡快擺脫困境,還進一步加強對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奪,激起當地人民的反抗,民族解放運動持續高漲,國際關系日趨緊張,世界局勢危機四伏。
第三目胡佛的反危機措施。1929年3月,曾對柯立芝總統的經濟決策有重大影響的美國前財政部長胡佛就任美國第31任總統。正當他為相當一部分應歸功於他的「繁榮」沾沾自喜時,10月,一場空前規模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並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其破壞之大,打擊之嚴重前所未有。
危機之初,美國胡佛政府信奉自由放任的思想,對經濟採取不幹預政策,認為危機很快就會過去。但事與願違,大蕭條日益加劇。嚴酷的事實證明,自由放任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胡佛政府的反危機措施的核心是以維護自由放任原則為前提,倡導地方團體推行「自願聯合政策」。雖然迫不得已他也曾「干預」經濟,比如提出了復興計劃大綱,建立了復興金融公司,擴充了農業信貸銀行等,但他堅決反對聯邦政府出面大規模干預經濟,強調不能靠立法和行政命令來解決危機中的問題,堅決避免「極權主義」。
這種杯水車薪的措施,根本無法阻止形勢的惡化,危機仍在發展,民眾苦不堪言。1700萬工人失業,大批農民破產,人民的生活水平降到了最低點。接受食品救濟的失業工人和城鎮居民排起了長長的「麵包線」。各大城市的垃圾堆和空地上,出現了用包裝箱,破油布,汽車皮等搭起的「胡佛小屋」,裡面聚居著貧苦的人們,無數失業者到處流浪,「胡佛車」遍布全國,因為糧食生產過剩的破產農民用野菜充飢。20年代的「繁榮」溜得無影無蹤了。胡佛的聲望一落千丈,被人們稱為「飢餓總統」。
⑺ 日本股市:1980年以來的走勢圖
日經指數1970年到去年的走勢圖
http://115.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6/12/14/12/113b72ebf14.jpg
美國百年走勢圖
http://bbs.jinku.com/attachments/r/2008-12/93101-1.jpg
一、30年代大蕭條「吃掉」道指33年的「積累」
1896年5月26日,道指(djia)從40.94點艱難起步。經過30多年的風風雨雨,道指緩慢「成長」。1929年9月3日,道指收至歷史最高點位381點。其間,美國股市經歷了美國海外軍事擴張、第一次世界大戰、柯立芝繁榮三大「利好」階段,這一時期也是美國走向世界霸主地位的重要轉折時期。因此,在這一階段,美國股市一路順風,從40點到接近400點,道指走了33年時間。
否極泰來、樂極生悲。正當美國人民沉浸在繁榮與幸福之中不難自拔時,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大危機正在悄悄逼近美國人民。1929年10月28日,美國東部時間星期一,上午開市不久,道指狂跌不止,當日收於260點,日跌幅達12.82%。這便是美國人聞風喪膽的「黑色星期一」。以此為導火索拉開了30年代世界性大蕭條序幕。
次日(10月29日),道指收盤再大跌11.73%,收於230點。隨後,道指伴隨1929——1933年的大蕭條一路下跌不止,一直跌到1932年6月30日43點收盤。
從40點出發,33年漲至400點附近,接著只用兩年半的時間便狂跌至「原點」。後人也稱之為「大股災」。大股災、大蕭條,讓富有的美國人幾乎在一夜之間淪為了「窮光蛋」。如今想來,依稀如夢。
二、重鑄基石:40年後道指首破1000點
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後,美國人從「自由放任」的盲目自信中醒來,重新審視必要的法制與宏觀調控。俗話說「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大蕭條永世難忘的「痛」讓美國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對金融業實行最嚴厲的管制,包括加強金融立法、分業管理、利率管制、存款保險等舉措。這樣做的好處:對高風險的金融業,尤其是對證券市場嚴加管制,有利於抑制金融投機,抑制金融泡沫,有利於整固金融秩序,從而有效控制金融風險。
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的成功施行,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從中「漁利」,使美國成為真正的、絕對的世界霸主,而且經濟實力與軍事實力同步增強。從5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完全走出了「大蕭條」的陰影,進而步入到了60年代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一段「黃金時期」。
隨著美國經濟的一路走好,作為經濟晴雨表的道指也一並向上。1956年5月12日,道指首破500點大關。從道指生日算起,從40點到500點,道指整整走了60年。這60年應該算是道指苦難的60年,其經歷坎坷曲折,它從生到死,再到重生。這一曲折的過程也教會了美國人如何看待投機、如何對自己的投機行為負責。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它將美國股市引入了嚴厲的「法治」之道。
60年代的「黃金十年」將美國經濟帶上了一個新的高潮。這一高潮終結的標志是1972年11月14日,道指首破1000點。這是道指的第一個「千點」,若從大蕭條的43點算起,它整整花了40年來跨越它的首個「千點」關口;若從道指誕生時算起,它則花了76年的時間來攻克這1000點大關。由此可見,這一千點的基石的確是夠扎實的。
然而,經濟的周期性波動規律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二戰結束後,美國經濟經過了長達20多年的快速增長,經濟泡沫及通貨膨脹已積聚到相當程度。到了該停下來喘息的時候了,於是,從70年代初開始,美國經濟又步入了前所未有的「滯脹」時期。高通貨膨脹伴隨高失業,經濟滯止不前,70年代中期,美國利率水平高達15%以上。為此,剛上千點不久的道指又面臨著巨大的大跌考驗。1974年末、1975年初,道指一度暴跌至550點上方,幾乎吃掉1956年以來的戰果。好在自大蕭條以來,美國股市一直處在嚴加管制的狀態,泡沫與風險才能較快的順利化解。
1976年末,道指重返千點之上。但由於美國經濟並未真正好轉,因此,道指很快又回到了千點的下方,從1977——1982年的5年間,道指一直800點之上、1000點之下作窄幅整理。從1972——1982年的10年間,除1974年與1975年之交有過短暫的下落外,其他時間均保持在800點以上運行,這應該再次證明了美國股市在嚴厲的「法治」下的有效性。
三、第二個「黑色星期一」考驗道指:有驚無險
1982年,美國經濟逐漸走出「滯脹」的陰影,國民經濟景氣指數開始上升。當年底,道指再次穩穩地站上1000點關口。1985年底,道指首次突破1500點。從1000點跨越至1500點,道指花了13年的時間。隨後一路繼續飆升,1987年1月8日,道指首破2000點大關。
1987年10月19日,又是一個「黑色星期一」,道指當天狂跌508點,日跌幅達22.61%,道指從前日收市的2246.74點跌至1738.74點收盤。這一日跌幅排道指有史以來的第二高。美國爆發的這一「股災」,也引發了全球股市的同步暴跌。但當年年底,道指又重拾2000點。
這一次股災的有驚無險,應該主要歸功於三大因素:
一是美國經濟的快速恢復與增長,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好轉。
二是美國股市前期管制的功效;道指花了76年的時間始終在1000點以下「築底」,牢牢夯實的基石,是美國股市大廈後來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道指首破1000點後,僅有兩次回探的記錄;1500點更是一次性通過,沒有出現過任何反復;2000點也僅在1987年和1988年有過兩次短暫的反復。這是美國股市「成熟」的標志,同時,也是美國股市低風險的表現。
三是美國股市的上市公司(包括來自全球一流的企業)實力已是今非昔比,一流的上市公司,必須具備一流的投資價值。因此,大批世界一流的上市公司,是美國股市的中流砥柱,它們優良的投資價值足以化解股市泡沫與投機風險。
80年代末,道指繼續保持了向上的趨勢。應該說,道指與美國股市的一同成長並不斷長大,這除了歸因於成功的市場監管外,主要原因是一流的上市公司、一流的投資價值,讓投資者與股市共享國民經濟的繁榮與成長。
四、持續增長的「新經濟」將道指送入向上通道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隨著「網路時代+知識經濟」的驅動,美國經濟進入了一個長達100多個月的持續增長,這是歷史上罕見的一個「長周期」經濟增長。伴隨著美國經濟的節節攀升,道指承接80年代末的慣性繼續發力、不斷通關。
1991年4月17日,道指首破3000點;
1995年2月23日,道指首破4000點;
1995年11月21日,道指首破5000點;
1996年10月14日,道指首破6000點;
1997年2月13日,道指首破7000點;
1997年7月16日,道指首破8000點;
1998年4月6日,道指首破9000點;
1999年3月29日,道指首破10000點大關。
2000年1月14日,道指創下歷史最高記錄,11723點。
截止2001年「911」發生前,道指從3000點一路上漲至10000點之上,其間的各個「千點」整數關口,均為一次性通過,幾乎沒有出現反復。這正如我們搭蓋房子,如果基石不穩、不牢,房子就蓋不高、蓋不穩,弄不好會「推倒重來」,弄不好會搞出一個「豆腐渣」工程。相反,只要基石夯實扎穩,則大廈搭蓋起來就越快,而且樓房也會越有質量。
盡管美國股市隨經濟持續了100多個的月的上漲,泡沫也似乎感覺出來,但它的上漲已有些過份。於是,正常的技術回調隨之開始。道指連續下穿11000點和10000點關口,並且於2001年3月20日直抵9721點。正當美國股市技術性回調至關鍵點位時,讓美國人最不信的大事件發生了,這就是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911」恐怖襲擊事件。「911」不僅讓美國人意外,更讓世界為之震驚。全球股市也為之恐慌。
在這一特殊背景下,美國股市從「技術回調」轉換為「恐慌下跌」。「911」後道指很快首次下穿9000點,並直逼8000點關口。2001年9月21日,道指跌至8236點。
2001年底,隨著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武裝發動的戰爭取得徹底的勝利,股市人氣開始重新聚集,道指於2002年3月19日再上萬點,達10635點。但由於美國經濟開始出現明顯衰退,尤其是2002年第二季度經濟下滑趨勢更為明顯。因此,導致道指從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初之間曾三次下穿8000點。但隨著美國經濟逐漸回暖,2003年底,道指很快重上10000點,2005年底再次逼向11000點。2006年5月9日,收於11640點,離歷史最高點位11723點僅一步之遙。
這就是美國股市,一個世界性的、全球性的股市!它的成長是200多年的經歷,它的成長絕不是「急來的」,更不是「一夜成名」的,也正因如此,道指也才能隨它一步步長大,顯而易見,道指能從40點「長大」成今天的10000點之上,它絕非一日之功、一步到位。因此,股市的成長,不能急功見利,應一步一個腳印,做實它,就是對後人負責。
---
要對數坐標和百分比的圖好象很困難,因為即便是文華財經期貨軟體上的K線圖,日經指數好象也只保留了1990年,道瓊斯指數大概是1989年的樣子。
⑻ Coolidge Hoover 在股市或經濟上是指什麼
Coolidge應該是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1923-1929)
Hoover是美國第31任總統赫伯特·胡佛(1929-1933)
在這二人執政期間,美國經濟出現了所謂的「柯立芝-胡佛繁榮」
如果你了解歷史 就會知道美國經濟在一戰之後進入了黃金時期 發展迅速
股市投機更是一浪高過一浪 實際上已經危機四伏
隨即發上了世人矚目的1929-1933年經濟大崩盤大蕭條大危機
具體的內容你可以自己查一下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⑼ 一戰後美國出現的「柯立芝繁榮」是什麼柯立芝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這一時期,恰巧在總統柯立芝任期之內(1923—1929年),所以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又被稱為「柯立芝繁榮」。那麼,「柯立芝繁榮」的原因是什麼呢?
一、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橫財,擴張了經濟實力,為「柯立芝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浩劫,但卻給美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戰爭初期,美國利用「中立」的有利地位,利用交戰雙方對軍需物資的大量需求,充當雙方的兵工廠,迅速擴大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此外,美國還在戰爭期間對英法貸款,並乘歐洲交戰國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減弱的良機,擴大工農業生產,進行商品輸出。戰爭結束時,美國已從戰前一個資本輸入國變為資本輸出國,由債務國變成債權國。到1924年,美國掌握的黃金總額已達世界黃金儲存量的1/2,控制了國際金融市場,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金融中心由英國移到了美國。這就大大加強了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中的地位,為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迅速發展生產提供了雄厚的資金,從而為經濟繁榮奠定了基礎。
二、技術革命是「柯立芝繁榮」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忙於軍工生產和重工生產,1917年4月參戰後又忙於戰爭,所以無暇顧及陳舊生產設備的更新,生產技術比較落後。戰爭結束後,美國靠在戰爭中積累下來的雄厚資金,並隨著一些新技術的突破,出現了一個更新生產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以及採用新技術的熱潮。與此同時,美國還大力推行「工業生產合理化運動」。當時,運動最有代表意義的就是泰羅制和福特製。早在19世紀80至90年代,年輕的工程師弗雷德里克·W·泰羅就著手研究工廠的科學管理,並發展成為一種理論。在這個理論成熟後的20世紀20年代初期,工商企業中幾乎每一個部門都程度不同地接受了科學管理。所謂福特製,即採用裝配線作業或流水線作業技術。這種技術先是在福特汽車公司採用,由於能大大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在20年代初期,被應用於許多工業部門。
美國壟斷資產階級還以加強工業部門的科學研究工作來推動經濟的發展。戰後,美國大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科研機構,1927年據208個公司的報告,它們用於科學研究的經費總數近1200萬美元。工業部門科學研究工作的加強,推動了新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應用,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三、廣闊的國內外市場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追逐高額利潤,憑借其在一戰中擴張起來的經濟實力和歐洲各國戰後經濟尚未恢復之機,以及西歐各國在財政上對美國的依賴,奪取大量新的海外市場,實行資本和商品輸出。一戰後,美國以經濟勢力滲透取代了英國在加拿大的優勢地位;在拉丁美洲,美國以「金元」外交、「大棒」政策並以「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掩蓋口號,排擠歐洲國家的資本,使得加拿大和拉丁美洲成為美國壟斷資本的主要投資場所。美國對歐洲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則以幫助恢復戰爭破壞為名,到處運用美元,推行「金元外交」。這樣,美國的對外貿易和資本輸出不增長。
美國在奪取新的海外市場的同時,也注重擴大國內市場。在20年代,壟斷資產階級挖空心思,用五花八門的擴大廣告宣傳和賒購的辦法來刺激汽車、住房及大件日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
當時,建築、汽車、電氣工業並稱為美國經濟的三大支柱。「一戰」中,美國國內建築業近乎停頓。戰後,建築工業迅速發展,產值從1919年的120億美元增長到1928年的近175億美元。建築工業的發展不僅開辟了就業途徑,而且也促進了與其有關的其他工業的發展。在20年代,汽車工業成長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和最大的工業部門,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推動了鋼鐵、石油、化工、公路建設等一系列工業部門的發展。電氣工業在20年代也發展很快,同樣促進了美國這一時期的經濟繁榮。
回答者:yj_boy7 - 榜眼 十三級 10-25 22:57
柯立芝繁榮
(Keli fanrong) 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和高漲。因其主要發生在柯立芝總統任內,故名。此間正值資本主義世界相對穩定時期,英、法、德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處於停滯或恢復狀態,便於美國經濟勢力向外擴張。美國國內通過技術革新、固定資本更新和企業生產及管理的合理化,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過程空前加速,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和工業生產總值均創新紀錄,汽車製造、電機電器製造和住宅建築業發展尤其顯著。到1929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比重已達48.5%,超過了當時英、法、德三國所佔比重總和,以致柯立芝總統聲稱,美國人民已達到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幸福境界」。但這種繁榮主要集中在部分工業部門和城市中,其他一些工業部門和農業的不景氣,使美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並且由於股票投機成風,使繁榮本身帶有一定虛假性。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則加深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固有矛盾,孕育著新的危機。
第三十任美國總統柯立芝
這是美國第三十任總統柯立芝。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關系暫時緩和,1924年至1929年,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在此期間,各個資本主義國家大力發展經濟,從而使世界資本主義生產發展較快,出現了一時的「繁榮」。美國的汽車工業、電氣工業、鋼鐵工業和建築業的生產都出現高漲局面。20年代的美國、收音機相當普及。電冰箱、洗衣機、吸塵器、電話,開始進入富人家庭。有聲電影也問世了。因這一時期,正是美國柯立芝總統在任期間,因而把這時期的美國,稱為「柯立芝繁榮」。美國資產階級宣揚說資本主義已取得「永久的穩定」,實際上,在「繁榮」的背後,經濟危機的萌芽正暗中滋長。
⑽ 關於1929年美國經濟大蕭條的問題。在1929年之前,美國經濟出現了柯立芝繁榮,並且人們瘋狂買股票
個人的觀點啊,你借鑒一下就好,不一定準確。我覺得大蕭條是各種問題積累已久的一次爆發,因為經濟繁榮的時候,很多問題都會出現(比如說你問的這個都買股票的問題),但是不會被人們重視,又因為那時候政府對經濟沒有過多的干預,完全靠市場自己調節,所以當經濟發展超過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後,會在一瞬間崩潰。原因是很多方面的,股市只是一個表現,或者是一個起點。至於股票的問題,股票是作為一種投資的方式,是高利潤與高風險並存的投資方式,人們瘋狂的購買股票實際上是一種投機行為。大蕭條之前的繁榮時期,人們生活富足,但就算生活富足,他們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也是一定的,在滿足這些需要以後其他的收入就可以去購買股票。所以在經濟繁榮時期,貨品不會積壓,那時的供求應該是相對平衡的。大蕭條以後之所以貨品積壓,是因為人們沒有錢去買,因為之前用作買股票作投資的錢全部都收不回來了,就算是存到銀行里的錢,因為大量的銀行也破產,所以也收不回來。而且所謂的繁榮我覺得是一種假象,是人們瘋狂賒購商品產生的假象。而且,大蕭條之所以發展到如此嚴重的地步,和美聯儲錯誤的貨幣政策也有關,大蕭條時,美聯儲採取緊縮的貨幣政策,減少貨幣供給,使市場利率上升,進一步降低了大眾的消費慾望,消費慾望降低,貨物就越賣不出去,貨物賣不出去,就要裁員,失業率上升。更可悲的是,當時的政府為了保證工人的生活水平出台了最低工資標准,而工廠根本就支付不了這么多的工資,會裁掉更多的工人,失業率繼續上升,陷入惡性循環。直到羅斯福根據凱恩斯主義,政府開始干預經濟,相機決策的採取適當的財政政策,才使得經濟有所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