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入境可以帶債券等有價證券嗎可以帶多少
現金可以攜帶的上限還是很高的,現金、有價證券不超過100萬日元,大概是6萬元。不過一般人都不用帶這沒多。
日本並不是所有都可以刷卡的,銀聯卡比較普及,主要是葯妝店、商場可以使用;酒店有的可以用,本土的酒店(便宜的酒店、本土連鎖酒店、溫泉酒店、民宿)不能用銀聯的很多,大部分都可以用Visa等信用卡,但是仍要注意一些溫泉旅館、特色旅館還是只能用現金。
比較大的餐廳可以用Visa等信用卡,但是如果要吃小吃,比如你要吃個炒麵『、小丸子、大阪燒就只能用現金,回轉壽司、居酒屋一般可以用信用卡,遊客多的地方有的可以用銀聯。但是印象中不是很普及。
㈡ 求【唐淳風先生《真實的日本經濟》原文】
<<真實的日本經濟>>原文,作者唐淳風先生,發表於《中國改革》2003年第二期
整個國際社會都以為日本的經濟沒戲唱了。但人們看到的現象很大程度上是
日本人的戰略選擇,跟老虎往後坐一樣,真正的目的是要起跳。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大國經濟必然要受到三個方面的牽制:一是市場容量,二是生產能力,三是金融支撐能力。日本在這三個方面都有一定優勢,也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為了趨利避害,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整改措施,調整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戰略。
在市場容量上日本存在一系列問題。日本的消費市場極其有限,與其巨大的生產能力不相匹配;日本的生產成本過高,消費品的價格居高不下,與民眾的消費能力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不利於國內消費市場的擴大;日資企業在海外生產的產品,質量性能與國內生產的沒兩樣,但成本遠遠低於國內產品,使得本已十分有限的市場容量,又被大量高質優價的進口產品擠掉了半壁江山,而且還在不斷推進,大有替代國內產品的勢頭,給國內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這就使得日本產業界在市場開拓上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兩面應戰。一方面要設法保護國內的有限市場;另一方面要抓緊向海外轉移,這既是關繫到日本經濟存亡的大事,也是它們制訂經濟戰略的重要基礎,只有從這個基礎上去看待
它的老辣手段,才能真正了解它的戰略意圖和效果。否則就難免被種種假象所蒙
蔽。
對外登堂入室,全面出擊,就菜下飯。上世紀80年代,為了降低成本,很多
大型製造業不得不將一些生產環節轉移到海外去,在低成本地區就地生產。那次轉移是日本產業史上第一次全國性大規模戰略轉移,可以稱之為「成本性戰略大轉移」。在成本性戰略轉移的前後很多年間日本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生產和競爭能力還是無人匹敵的神話。
通過十幾年的發展之後,中國和東南亞各國很多民生產品的生產能力和質量
水平也已接近日本產品的水平。亞洲金融危機後,這些國家出口成本下降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水平。這些幾乎擠得日本喘不過氣來,使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突然領悟到,過去那種以本國為基礎,以出口為手段的市場戰略已經不合時宜。必須要以全球為基礎,以市場熱點為中心,進行全球化布局,才能靈活機動地發揮他們的優勢,佔領各地的市場,左右新興工業國家的發展,以鞏固其既有的地位。於是乎,經濟全球化」的呼聲也緊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而甚囂塵上。接踵而來的是金融兼並、產業兼並。在我們大家還沒有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情況下,日本的第二產業大轉移已經全面鋪開。有別於當年「成本性戰略轉移」的是,這次轉移是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為目的的。它不限於製造業,也不是單純以生產製造為主體的,而是全方位的轉移。我將它稱為「市場性戰略轉移」,其主要表現是:
一是登堂入室,大搞資本經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大家都將注意力集中在生產盈利上,奮力改造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競爭能力,一門心思為增加企業的銷售利潤而努力時,日本人卻在利用資本經營的方式登堂入室,坐收漁利。它以收購、兼並、投資、控股的手段參與全球各地熱門企業的發展,以購買別國債券的方式加入經濟增長地區的運行。全球哪個地方經濟熱絡,哪個行業銷售暢旺,哪個地方就有日本資金運行。到2000年底,日本的海外總資產一舉增加3317億美元,達到32046億美元。光是海外證券方面的資產就達到13280億美元,超過其海外總資產的三分之一,足見其資本運行力度之大。
二是全面出擊,無所不為。日本製造業在海外的銷售額每年都在萬億美元以
上,2000年達到了13162億美元。除此之外,日本在海外的進出口貿易,商業批發零售,銀行、保險、郵電通信、賓館、飯店、運輸等服務業,房地產開發和建築業,農、林、漁、牧業,礦產資源開發業,甚至教育、環保、醫療衛生、娛樂業等等領域,都有巨大的投入。凡屬能夠賺到錢的行業,都能找到日本人的影子。
三是就菜下飯,擠占銷售市場。「市場性戰略轉移」與「成本性戰略轉移」所不同的是,後者是看什麼地方的成本便宜就在什麼地方生產,而前者是看什麼地方銷售暢旺就到什麼地方就地生產、就地銷售。不是單靠產品銷售,而是帶著設備資金去擠占人家的市場,就像看到人家桌上有好菜,端著飯碗去就你的菜一樣。
對內壓縮投資,抑制消費,製造蕭條氣氛,保護國內市場。無論日本的產業怎樣向海外轉移,總有一些企業要依靠國內市場而生存。特別是在產業大量外移之後,還要保證國內生產總額不下降,那麼保護和挖掘國內市場就成了日本政府的重要課題。國內市場怎麼保護?
限制進口吧,它沒有辦法出手。即使找點碴,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要是像其他國家一樣通過刺激內需去帶動國內產業發展的話,最後帶動的只會是民眾對進口產品的購買力,使國內企業的市場進一步縮小。這就決定了它不能讓民眾的購買太旺盛。相反,只能抑制內需,壓縮產發展,將盡可能多的行業逼到海外去
便給無法轉移的企業騰出市場。
逆潮流而動,壓縮公共投資,限制企業貸款,漠視銀行壞賬,抑制經濟景氣: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全球各國,特別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都在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唯有日本逆潮流而動,不但不肯刺激內需,還在減少公共投資和建設投資,牽制產業的發展。過去五年日本各縣市的公共投資和住宅等建設投資減少了40%;日本政府的公共投資也是逐年減少。建設投資的減少,直接影響到建材生產、建築行業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對提升經濟景氣起到了一種拉後腿的作用。
此外,與全球各國千方百計沖銷銀行壞帳,挽救企業危機,增強企業再生能
力的作法相反,日本政府並不將高達45兆日元的銀行壞賬放在心上,從1997年發現問題至今,除了回應企業和國際壓力,口頭上喊喊要沖銷壞賬外,幾乎沒有動作。清來清去不但沒減少,反從1999年的3兆清成了2000年的45兆。只是等聲稱要大刀闊斧實行經濟改革的小泉首相上台才開始制定具體的壞賬企業援助辦法,而最終兌現尚不知時日。
這種作法與表面上千方百計推動經濟復甦的宣傳,完全是兩回事:每年的景
氣對策資金,也是主要用在了未來的產業開發,並沒有用在刺激現實經濟的增長
上。這與日本國民和國際社會的期望也是背道而馳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日本經濟的不景氣,不完全是客觀原因。正是抑制人們在國內發展的壓力,使日本的海外競爭實力大幅增強,也騰出了市場,保證那些不能外移的企業有了充分的發展空間,以致國內經濟不但沒有出現明顯的滑坡,還能穩中有升:最為突出的是,通過抑制國內經濟的增長,抑制了國民收入的增長,保護了國內的消費市場,沒有因為東南亞各國廉價商品鋪天蓋地的湧入而形成新的消費熱潮,使這么一個必須依賴國際商品生存的國家,沒有出現入超,並且每年都維持著幾百億美元的出超。
減少國民收人,增加民眾負擔,抑制居民消費,以達到保護國內市場,限制進口增長的目的。抑制景氣,並不能完全控制國民的消費熱情。要讓國民減少消費,避免整個日本淪為廉價進口商品的消費市場,必須從每個家庭的錢包里給大家製造危機。自從泡沫經濟破滅以來,日本國民的工資增長已經大不如前。更慘的是,原本每年不低於6個月工資總和的獎金,現在已是所剩無幾,有的幾乎被完全砍掉。雖然從統計上看,日本國民的工資還穩中有升,但是,獎金少了,實際收入也就明顯減少。
此外,日本政府將3%的消費稅提高到5%,直接增加了大家的消費開支;提高
社會保險費率,每年給國民增加2萬億日元以上的保險負擔;增加國民的醫療費用負擔比率,使國民醫療費用負擔由過去只佔家庭收入的3%一舉提高到8%以上:從2000年4月1日起新開的老年介護保險,又得從每人的工資收人中抽去l.6%,以便年老體弱時享受一定的護理。這樣無孔不入地從國民口袋裡掏錢,不僅增加了國民的負擔,擠佔了國民的消費開支,更主要的是增加了民眾的生活危機意識,削弱了大家的消費激情。通過減少收入、增加負擔的雙重刺激,哪怕廉價進口商品的誘惑力再大,消費者也只能適可而止,不會隨意購買了。不但保護了有限的國內市場,日本政府還不必背負設置貿易壁壘的包袱,收到的效果就是一箭雙雕了。
製造蕭條氣氛,增強民族危機意識,促使大家減少消費,集中財力、精力尋找新的生機。根據日本總務省的統計,到2000年底,日本3188萬戶藍領家庭銀行
存款總額達432兆2928億日元,2278萬戶非藍領家庭銀行存款總數達405兆7118
億日元,二項共計838兆0046億日元,相當於77593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手中的股
票、債券、信託基金、有價證券等金融儲蓄;不包括保險儲蓄、郵政儲蓄、產業集資等各類資金儲蓄。其所以日本銀行貸款困難,各類企業還能大規模進軍海外市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社會資金在起作用。日本政府壓縮貸款,實行零利率政策的目的,也在於擠出社會資金,減輕金融機構的利息包袱。日本國民如此龐大的經濟實力,加上海外投資所獲的暴利,支撐著強勁的消費能力。單靠減少收入增加社會負擔,還不足以使之減少對進口產品的消費。這就需要政府通過渲染產業危機和民族危機,去引導社會資金的流向,避免大家盲目樂觀,將資金消耗在進口產品的消費上。
如果說亞洲金融危機以後,經濟上的全球化擴張和國家、地區間的貿易保護主義正在急速膨脹,那麼日本就是這一現象的典型代表。上述哭窮哭敗的把戲,只不過是掩護這種戰略的伎倆而已。要是真如它們渲染的那樣,GDP總額達到47500億美元、海外總資產達到32046億美元、居民儲蓄達到77593億美元,每年出口總額達到4782億美元、海外銷售達到13000多億美元、海外凈資產贏利一年達到2000多億美元的經濟大國,尚且面臨經濟崩潰的話,那麼,其他國家早已是世界末日了。
(原文編輯 劉海英)
㈢ 日產為何對戈恩恨之入骨
因為戈恩身為日產汽車的前董事長,他本應該為自己公司勤勤懇懇的工作使公司更上一層樓,可他卻被指控存在財務不當的行為,要知道日本人是很重視道德這個觀點的,而他不僅致公司的利益與不顧,不僅違反了法律,更是一種道德低下的表現,這讓那些是榮譽如命的日本人心裏面不能接受。
個人曾經絕對是日本日產汽車的神話,他在曾經日產汽車銷售量低迷的時候力挽狂瀾,在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都陷入衰退的時候,帶領著日產汽車逆勢而上成為全球唯一一家沒有受到影響的汽車廠商,他的力挽狂瀾,他的起死回生,直接讓日本人把戈恩為奇跡。
而戈恩的第2個妻子在世界許多地方都擁有自己的私人住宅而歌恩妻子在黎巴嫩的住宅更是直接由日產汽車的子公司代為支付購買的,這無疑就相當於是用公司的錢財來購買自己的私人房產,直接就相當於挪用了公共資產,甚至早在2002年根就用公司的錢財來補貼自己姐姐的咨詢費,金額達到10萬余元。曾經他也拿日產公司去填補自己個人炒股所損失的40億元,這些所作所為無疑都表示他把日產當做了自己的私人財產,他至其他股東以及員工的利益與何處?
㈣ 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有價證券分析》和《證券分析》是同一本書嗎
是一本書 ,翻譯不同。
《有價證券分析》誕生
華爾街慘遭重創和苦苦支撐的時期,也正是格雷厄姆關於證券分析理論和投
本傑明·格雷厄姆著作
資操作技巧日漸成熟的時期。1934年年底,格雷厄姆終於完成他醞釀已久的《有價證券分析》這部劃時代的著作,並由此奠定了他作為一個證券分析大師和"華爾街教父"的不朽地位。
㈤ 請問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有價證券分析》,《最聰明的投資者》的電子版那裡可以下載謝謝
http://wenku..com/view/3add97c42cc58bd63186bdb3.html
網路文庫里都有的,你可以看一下,嗯,你的想法不錯,對於不懂經濟的來說,建議從基礎一點的看起,比如說,曼昆的《經濟學原理》
㈥ 請問格雷厄姆《有價證券分析》《財務報表解讀》《最聰明投資人》
《最聰明投資人》是巴菲特接觸格雷厄姆的第一本著作,巴菲特是相當推崇的。它適合給業余的投資者看,而且能從裡面學到不少東西,是一本好書。
《有價證券分析》《財務報表解讀》,是給專業人士看的,如果你學過點經濟學或者會計財務的看起來會沒那麼費勁。
其實這五本書現在找的人不是太多,新華書店我見過的有《怎樣選擇成長股》和《最聰明投資人》,你可以在網上訂購,還便宜。
另外,我感覺《戰勝華爾街》這本書也相當不錯。
㈦ 歐洲美元債券和美國國內債券的區別
(一)國際債券的涵義及分類
一、國際債券的涵義
國際債券是指一國的企業(或政府)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債券。目前,國際市場上主要的債券有:美國美元債券、德國馬克債券、日本日元債券、瑞士法郎債券、歐洲美元債券、歐洲日元債券、亞洲美元債券等。
二、國際債券的種類
國際債券從不同的角度可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
1.外國債券和歐洲債券:
(1)外國債券是指在發行者所在國家以外的國家發行的,以發行地所在國的貨幣為面值的債券。
(2)歐洲債券是指在別國發行的不以該國貨幣為面值的債券。
歐洲債券有如下特點:
第一,沒有官方機構管制,發行債券的手續簡便,不需要在證券委員會登記注冊,除歐洲日元債券外,一般也不需要獲得資信評級。發行者不需要提供大量數據資料,指定主辦銀行後,即可公布發行事宜。
第二,發行時機、發行條件(價格、利率、手續費等)可隨行就市,由當事各方自由決定。
第三,發行債券由跨國的銀團、包銷團和銷售團組成。面向以歐洲為中心的廣大地區銷售,可以自由選定債券經紀人。
第四,債券為不記名的實物債券,有利於發行者和投資者保密。
第五,投資者購買債券先繳利息所得稅,可以促進債券的流通。
2.公募債券和私募債券:
(1)公募債券是向社會廣大公眾發行的債券,可在證券交易所上市公開買賣。公募債券的發行必須經過國際公認的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發行債券者須將自己的一切情況公之於眾。
(2)私募債券是指私下向限定數量的投資人發行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金額較小,期限較短,不能上市公開買賣,且債券利率高,但發行價格低。私募債券一般不用經過資信評級機構的評級,也不要求發行人將自己的情況公之於眾,發行手續較簡便。
3.一般債券、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
(1)一般債券是指按債券的一般還本付息方式所發行的債券。包括通常所說的政府債券、金融債券和企業債券等,它是相對於可兌換債券和附認股權債券等債券新品種而言的。
(2)可兌換債券是指可以轉換為企業股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同時給投資者一種權利,即投資者經過一定時期後,有權按照債券票面額將企業債券轉換成該企業的股票,成為企業的股東,享受企業股票分紅待遇。
(3)附認股權債券是指能獲得購買發行債券企業股票權利的債券。投資人一旦購買了這種債券,在該企業增加投資時,即有購買該企業股票的優先權,同時還可獲得按股票最初發行價格購買的優惠。
4.固定利率債券、浮動利率債券和無息債券:
(1)固定利率債券是指在債券發行時就將債券的息票率固定下來的債券。
(2)浮動利率債券是指債券息票率根據國際市場利率變化而變化的債券。其利率標准和浮動幅度一般也參照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
(3)無息債券是指沒有息票的債券。這種債券發行時以低於票面的價格出售,到期時按票面價格收回,發行價格和票面價格之差即是投資人的利益。
5.雙重貨幣債券和歐洲貨幣單位債券:
(1)雙重貨幣債券是指涉及兩種幣種的債券。這種債券在發行、付息時採用一種貨幣,但在還本時採用另外一種貨幣,兩種貨幣的匯率在發行時即已明確。
(2)歐洲貨幣單位債券是指以歐洲貨幣單位為面值的債券。
(二)國際債券市場
一、國際債券市場的涵義
國際債券市場是指由國際債券的發行人和投資人所形成的金融市場。具體可分為發行市場和流通市場。發行市場組織國際債券的發行和認購。流通市場安排國際債券的上市和買賣。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相輔相成構成統一的國際債券市場。
二、美國的外國債券市場
美國的外國債券叫「揚基債券(Yankee Bond)」,它有以下特點:
1.發行額大,流動性強。90年代以來,平均每筆揚基債券的發行額大體都在7500~15000萬美元之間。揚基債券的發行地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但實際發行區域遍及美國各地,能夠吸引美國各地的資金。同時,又因歐洲貨幣市場是揚基債券的轉手市場,因此,實際上揚基債券的交易遍及世界各地。
2.期限長。70年代中期揚基債券的期限一般為5~7年。80年代中期後可以達到20~25年。
3.債券的發行者為機構投資者。如各國政府、國際機構、外國銀行等。購買者主要是美國的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和人壽保險公司等。
4.無擔保發行數量比有擔保發行數量多。
5.由於評級結果與銷售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非常重視信用評級。
三、日本的外國債券市場
日本的外國債券叫武士債券。日元債券最初是1970年由亞洲開發銀行發行的,1981年後數量激增,1982年為33.2億美元,1985年為63.8億美元,超過同期的揚基債券。
日本公募債券缺乏流動性和靈活性。不容易作美元互換業務,發行成本高,不如歐洲日元債券便利。目前,發行日元債券的籌資者多是需要在東京市場融資的國際機構和一些發行期限在10年以上的長期籌資者,再就是在歐洲市場上信用不好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或機構。發展中國家發行日元債券的數量占總量的60%以上。
四、瑞士外國債券市場
瑞士外國債券是指外國機構在瑞士發行的瑞士法郎債券。瑞士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國債券市場,其主要原因是:
1.瑞士經濟一直保持穩定發展,國民收入持續不斷提高,儲蓄不斷增加,有較多的資金盈餘。
2.蘇黎世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之一,金融機構發達,有組織巨額借款的經驗。
3.瑞士外匯完全自由兌換,資本可以自由流進流出。
4.瑞士法郎一直比較堅挺,投資者購買以瑞士法郎計價的債券,往往可以得到較高的回報。
5.瑞士法郎債券利率低,發行人可以通過互換得到所需的貨幣。
瑞士法郎外國債券的發行方式分為公募和私募兩種。瑞士銀行、瑞士信貸銀行和瑞士聯合銀行是發行公募債券的包銷者。私募發行沒有固定的包銷團,而是由牽頭銀行公開刊登廣告推銷,並允許在轉手市場上轉讓。但是至今為止,瑞士政府不允許瑞士法郎債券的實體票據流到國外,必須按照瑞士中央銀行的規定,由牽頭銀行將其存入瑞士國家銀行保管。
五、歐洲債券市場
1.歐洲美元債券市場。歐洲美元債券是指在美國境外發行的以美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美元債券在歐洲債券中所佔的比例最大。
歐洲美元債券市場不受美國政府的控制和監督,是一個完全自由的市場。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主要受匯率、利率等經濟因素的影響。歐洲美元債券沒有發行額和標准限制,只需根據各國交易所上市規定,編制發行說明書等書面資料。和美國的國內債券相比,歐洲美元債券具有發行手續簡便、發行數額較大的優點。歐洲美元債券的發行由世界各國知名的公司組成大規模的辛迪加認購團完成,因而較容易在世界各地籌措資金。
2.歐洲日元債券市場。歐洲日元債券是指在日本境外發行的以日元為面額的債券。歐洲日元債券的發行不需經過層層機構的審批,但需得到日本大藏省的批准。發行日元歐洲債券不必准備大量的文件,發行費用也較低。
歐洲日元債券的主要特點是:
(1)債券發行額較大,一般每筆發行額都在200億日元以上。
(2)歐洲債券大多與互換業務相結合,籌資者首先發行利率較低的日元債券,然後將其調換成美元浮動利率債券,從而以較低的利率獲得美元資金。
80年代以來,歐洲日元債券增長較快,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例日益提高。歐洲日元債券不斷增長的原因除了日本經濟實力強、日元一直比較堅挺、日本國際貿易大量順差、投資歐洲日元債券可獲利外,還在於日本政府為了使日元國際化,使日元在國際結算和國際融資方而發揮更大的作用,從1984年開始,對非居民發行歐洲日元債券放寬了限制:
第一,擴大發行機構。將發行機構由原來的國際機構、外國政府擴大到外國地方政府和民間機構。
第二,放寬了發行條件。將發行公募債券的信用資格由AAA級降到AA級。
第三,放寬了數量限制。在發行數量上,取消了對發行筆數和每筆金額的限制。
第四,擴大主辦銀行的范圍。除了日本的證券公司外,其他外國公司可以擔任發行債券的主辦機構。
3.歐洲馬克債券市場。歐洲馬克債券是指在德國境外發行的以馬克為面額的債券。歐洲馬克債券在歐洲債券總額中的比重也呈不斷提高趨勢,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德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馬克的日益堅挺。
4.以多種貨幣為面值的歐洲債券。歐洲債券多數以美元、日元、馬克、英鎊等貨幣單獨表示面值,但也有以多種貨幣共同表示面值的。由於單一通貨的匯率經常變動,風險較大,用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呈增加趨勢。多種貨幣表示面值的歐洲債券有以下幾種:
(1)幾種貨幣共同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每一種貨幣佔有一定的比例。對於歐洲債券的發行者和購買者來說,這種計價的好處是減少風險。
(2)用歐洲貨幣單位和特別提款權這兩種由多種貨幣加權平均所形成的記賬單位表示歐洲債券的面值。歐洲貨幣單位是歐共體創造的由歐共體12國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貨幣。特別提款權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創造的由美元、日元、馬克、英鎊、法郎這5種貨幣加權平均組成的記賬單位。由於這兩種國際貨幣是多種貨幣的加權平均,各種貨幣匯率變動可以互相抵消,其價值也是穩定的使發行者和投資者能減少或避免匯率變動風險。
(三)發行國際債券的步驟
一、美元債券
發行美元債券的主要步驟如下:
1.發行人首先向美國的資信評定公司提供資料,以便調查和擬定發行人的債券資信級別。同時,發行人還要辦妥向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的草稿。
2.債券發行人完成向美國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呈報注冊文件工作。同時,資信評定公司也完成調有工作,提出債券資信級別的初步意見。如果債券發行人對此無異議,則正式資信級別的等級意見書成立,如果債券發行人不接受,則考慮不定級發行。
3.美國政府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收到債券發行人呈報的注冊文件後,要進行審查,審查完畢後發出一封關於文件的評定書。債券發行人應就評定書里提出的問題做出答復。
4.債券發行人根據證券和交易所委員會在評定書中提出的意見,完成注冊文件的修改工作。
5.債券發行人應選擇一名管理包銷人,管理包銷人則組織包銷集團,負責包銷及有關工作。管理包銷人提出發行債券的初步方案,廣泛徵求意見,以期債券發行人和債券投資者雙方都能滿意。
6.正式在債券市場上發行債券。
二、日元債券
發行日元債券的主要步驟有:
1.取得臨時信用評級,在繳款前簽訂承購合同後,取得試評級。
2.選定證券公司。
3.指定法律顧問。
4.制定各種發行文件。召集發行者、受託銀行及證券公司研究各種合同的准備文本,起草文件。主要有:有價證券呈報書、發行說明書、外匯法規定的呈報書、債券條款、擔保條款、承購合同書、承購團合同書、募集委託合同書、本利支付事務代辦合同書、登記事務代辦合同書、有價證券報告書等。
5.債券發行人取得國內有關部門的批准。
6.向日本大藏省提出有價證券申報書,徵得日本政府的批准。
7.組織承購團。
8.發行條件談判。召開發行者、委託銀行及證券公司三方會議,協商發行條件,簽訂承購合同。
9.有價證券申報書生效後,開始募集,招募時間一般為7~10天。
10.債券資金文款。認購人向發行單位支付債券發行款項。
11.提交外匯報告書。
12.債券在東京證券交易所上市。
三、歐洲債券
歐洲債券的發行是在國際銀行組織下進行的。這種國際銀行叫主辦銀行,主辦銀行邀請幾個合作銀行組成發行管理集團,發行量過大時,要由幾個主辦銀行聯合進行。這種發行方式叫辛迪加集團發行。主辦銀行為發行債券做准備,規定一些條件,包銷人的推銷集團中某一個主辦行專作付款代理人和財政代理人。所發行債券的大部分由發行管理集團所認購,有貸款(募集)能力的包銷者將參加債券的發行。包銷者由世界各地的國際銀行和大公司構成,數量在30~300家。發行集團和包銷者共同保證借款者以確定債券價格募集資金。
推銷集團的責任是把債券賣給公眾。公眾也包括主辦行、包銷者和有銷售基礎的銀行。主辦行、包銷者、推銷者就是債券市場的參加者,這些參加者要得到一定的傭金。
歐洲債券市場不受政府的管制,能比較容易地在3周內幕集到資金。發行債券的程序是決定發行歐洲債券、宣布發行債券、上市日、結束日、推銷集團支付債券。具體程序如下:
1.主辦者和借款者一起決定發行債券的條件(數額、期限、固定或浮動利息率、息票),在這個階段主辦行組建發行管理辛迪加准備各種文件,最主要的文件是說明書,在這個階段叫初步說明書。
2.宣布日。主辦行通過電傳對債券的發行進行說明,並邀請銀行參加包銷和推銷集團,向可能包銷者送初步說明書,在一兩周之內,制定出發行債券的最終條件,辛迪加集團的借款者承擔責任。
3.上市日。發行最終說明書,債券公開上市,公眾募集階段大約是兩周。
4.結束日。認購結束,債券和現金交換,借款者實際賣出債券,取得現金。在各大報紙上登醒目的廣告,公開宣傳這次債券的發行成功,並列出主辦銀行和合辦銀行名單。
5.債券交易日結束後債券就可以上市交易。
(四)國際債券的發行條件、發行的主要文件和發行程序
一、發行條件
1.發行額。發行額的多少,除了受信用級別的限制外,還要根據發行人的資金需要和市場銷售的可能性確定。
2.償還期限。債券的償還期限的長短,由發行者的需要,債券市場的條件和發行債券的種類所決定,一般短則5年,長則10年、20年以上。
3.票面利率。一般採用固定利率,也有採用浮動利率的。發行債券的種類不同,利率也不同。對發行債券者來說,利率越低越好。銀行存款利率和資金市場行情的變化對債券利率影響較大。
4.發行價格。債券的發行價格以債券的出售價格與票面金額的百分比表示。以100%的票面價格發行的叫等價發行;以低於票面價格發行的叫低價發行;以超過票面價格發行的叫超價發行。
5.償還方式。國際債券的償還方式主要是:定期償還、任意償還、購回償還。
6.認購者收益率。它是指所得的償還價格和發行價格的差額利潤率及票面利息率的總和。
7.費用。發行債券的費用,包括債券印刷費、廣告費、律師費、承購費、登記代理費、委託費、支付代理費等。發行人最終發行成本率計算公式如下:
成本率=收益率+(發行額-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期限/按發行價格收入資金額-費用
二、發行的主要文件
1.有價證券申請書。有價證券申請書是發行人向發行地政府遞交的發行債券申請書,主要包括以下內容:發行人所屬國的政治、經濟、地理等情況;發行人自身地位、業務概況和財務狀況;發行本宗債券的基本事項;發行債券集資的目的與資金用途等。
2.債券說明書。債券說明書是發行人將自己的真實情況公之於眾的書面材料,主要內容與有價證券申請書相似。
3.債券承購協議。債券承購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與承購集團訂立的協議,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債券發行的主要條款;債券的發行方式;發行人的保證和允諾;發行人對承購集團支付的費用;承購人的保證和允諾等。
4.債券受託協議。債券受託協議是由債券發行人和受託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受託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5.債券登記代理協議。債券登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登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登記代理機構的職能和義務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6.債券支付代理協議。債券支付代理協議是債券發行人與支付代理機構訂立的協議,主要內容除債券還本付息地點、債券的掛失登記和注銷外,基本與承購協議一樣。
7.律師意見書。律師意見書是債券發行人和承購集團各自的律師就與發行債券有關的法律問題表示的一種書面意見書。
三、一般發行程序
不同的國際債券發行程序雖然不盡相同(如前面介紹過的楊基債券和武士債券),但是大體上都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發行人確定主幹事和幹事集團。
2.發行人通過主幹事向發行地國家政府表明發行債券的意向,徵得該國政府的許可。
3.在主幹事的幫助下,發行人申請債信評級。
4.發行人通過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設立受託機構、登記代理機構和支付代理機構。
5.發行人與以主幹事為首的幹事集團商議債券發行的基本條件、主要條款。
6.發行人按一定格式向發行地國家政府正式遞交「有價證券申報書」。
7.發行人分別與承購集團代表、受託機構代表、登記代理機構代表和支付代理代表簽訂各種協議。
8.發行人通過承購集團,向廣大投資者提交「債券說明書」,介紹和宣傳債券。
9.承購集團代表(一般是主幹事)組織承購集團承銷債券,各承購人將承購款付給承購集團代表。
10.承購集團代表將籌集的款項交受託機構代表換取債券,隨後將債券交給承購人。
11.各承購人將債券出售給廣大的投資者。
12.登記代理機構受理廣大投資者的債券登記。
13.受託機構代表將債券款項撥入發行人賬戶。
㈧ 請問格雷厄姆的《有價證券分析》電子書版本在哪下載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http://www.gubuxia.com/Soft/851.htm http://www.lantianyu.net/pdf17/ts055015.htm 加油學習
㈨ 日本游有價證券和銀行活期明細資產證明怎提供
存摺或者是有價證券的復印件.
㈩ 戈恩事件依然繼續,他預言:「日產將在兩到三年內破產」
最近沒啥戈恩的消息了?不!不!不!非常精彩。
外媒報道稱:戈恩前段時間開了一場奇怪有獨特的發布會,時間持續2個半小時,會上戈恩表示:「日產將在未來兩到三年內破產。」此番言論真是太刺激了。
不管未來事態朝著哪個方向發展,戈恩事件已經堪稱汽車歷史上教科書式案例,為今後影視作品積攢了不少「素材」。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