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券交易 > 資產證券化風險次貸危機

資產證券化風險次貸危機

發布時間:2021-09-05 11:14:26

『壹』 論述: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中心危機的看法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負面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機構造成的損失尚難准確估計
究竟我國的銀行業總共投資了多大規模的次級貸款債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個謎,目前還沒有確切數據。較為可靠的數字應該是根據銀行的交易對手方提供的數據進行統計,雖然這些統計也許並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卻較為真實。總體來看,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很可能超過原來的預期,有關各方應對此保持清醒的認識。

(二)對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會產生影響,有可能加劇資產價格膨脹及金融市場大幅波動
由於金融全球化加劇,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性已成事實,次貸危機對我國金融市場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本通過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動。我國已完全開放經常項目,資本跨境流動的監管已十分困難。二是外資機構以研究報告、研討會、訪談等形式發布各種意見,影響市場預期。三是A股與H股之間的比價關系直接影響A股的定價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在很大程度上對我國投資者的心理也產生影響,影響其市場預期。而且全球市場的投資者也對中國因素的關注越來越明顯,我國經濟及金融市場的波動也相應對全球市場的投資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對我國出口的負面影響將逐步顯現
總體上看,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2008年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可能進一步放緩,有可能發生經濟衰退。由於我國對美國出口的依賴程度較高,美國經濟進入衰退,特別是美國消費水平下降,對進口商品的需求相應下降,這將從外需方面抑制我國出口的增長。同時,美國經濟衰退會導致貿易保護壓力增大,「中國製造」將面臨更多的反傾銷和反補貼訴訟,而這將削弱我國出口商品國際競爭力,這將對我國經濟增長和就業產生顯著沖擊。
(四)匯率制度會受到挑戰
美國次貸危機導致美國經濟和美元下滑,必然會對主要與美元掛鉤的人民幣匯率產生影響。當前,我國外貿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幣與美元息差倒掛,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壓力逐步加大,熱錢流入加快及人民幣升值壓力不斷加大。美聯儲利率的調整對人民幣匯率的調整都有相當大的影響,甚至造成直接的沖擊。
(五)房地產市場風險將更加突出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房地產信貸風險是一個很好的預警。我國房地產信貸沒有信用分級和風險定價,假按揭和假收入資產證明並不少,信貸資產沒有證券化,房地產信貸風險情況不明且風險相對集中在銀行體系內。
(六)境外投資面臨更大的市場風險
目前,美國次貸市場的動盪已擴散到普通公司債市場,導致公司債券價格暴跌。為尋求資金安全,將會有更多的資金湧向美國國債,美元資產組合和資產定價將面臨重新調整,這會給我國巨額的外匯儲備投資和中資銀行外匯資產運用帶來巨大的市場風險。
(七)對貨幣政策有效性構成沖擊
美聯儲持續加息後未來利息政策的走勢以及美國經濟狀況對我國貨幣政策構成相當大的直接沖擊。在人民幣進一步升值預期及通貨膨脹壓力加大的條件下,貨幣政策操作空間趨小。不排除國際資本為迴避歐美次貸危機而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資產市場,這將加劇我國資產價格膨脹。同時,熱錢的加速流入,還會產生對沖央行抑制流動性過剩的效果,並進一步推高我國股市和房價。

『貳』 我是研究資產證券化的,美國爆發嚴重的次貸危機,這是否意味著研究資產證券化已經沒有意義

阻礙中國證券化發展的是監管模式和市場成熟度,次貸只能證明過度證券化不利於金融穩定,不能證明證券化本身有錯

目前國內融資手段復雜且匱乏,深入進行資產證券化是必然也是必須

中國對資產證券化採取謹慎態度是對的,一來全球面臨貨幣流動性問題,二來中國出口遭受次貸拖累,GDP增速放緩,如果不能及時刺激內需彌補供應過剩,肯定要遭受大危機

『叄』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看法

證券化不僅使資產所有權實現流轉,而且資產自身的市場價值也實現流轉,作為金融資產,其收益率衡量該標的資產的風險,人們投資金融資產目的是獲得更高的收益率,但是這也意味著人們同時投資了更高的風險,在經濟向好時,人們都關注與收益率而忽視風險,在對風險的不斷掩蓋和炒作中,收益率飆升,造成更多的資金投資於含有高風險的證券化產品,在風險暴露之前,通過金融創新,比如CDS,大型金融機構又將這些資產的風險轉移和分化,這樣再次掩蓋了風險,這時候人們更相信這個投資的收益遠大於風險,於是更大規模的投資和炒作隨之而來,最後在沒有資金可以在更高位維持這個擊鼓傳花似的風險游戲的時候,整個資金鏈斷裂,資產負債表被顛覆,造成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逐利和金融創新下的風險管理缺失造成的金融危機

『肆』 結合美國次貸危機,談談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伍』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啟示有哪些

次貸危機對我們的啟示 此次次貸危機所產生的影響與潛在的影響使得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做的不是危機爆發後才對銀行進行救助,而應該事前做好准備以防止危機的產生。 第一,美國次貸危機直接起源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降溫。美國成熟房地產市場都會引發次貸危機,何況我國的新興市場。目前我國房地產投機行為尤為嚴重,使得樓市不斷飆升,房地產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泡沫。泡沫的產生緣至於投機者沒有得到有效的規制,現有的規制對他們投機帶來的成本遠遠小於其將獲得的利益。長此以往,也許數年後等到泡沫破滅的時候,受害的講是廣大有房貸的市民。由於我國抗危機的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因此危機的爆發不論在我國經濟上還是在社會穩定上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都將是無法預測的。因此我們不論是出於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出於防止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的目的,我們都應該防止房地產市場巨大泡沫的產生。 第二,由於我國貸款主要來自商業銀行,我們應加強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申請者信用和還貸能力的審核。建立信用評審機制並非一朝一夕的問題,在我國個人消費信用評價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個人信用的數據儲備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信貸機構應在此基礎上更加註重貸款者的還貸能力的審核。而在現階段,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增長中佔有很大比例,銀行業也必然想從中分享利益。這就需要盡量避免商業銀行或信貸機構因為利益的驅使而放鬆借款者的資格標准,或對其有可能虛假的信息不進行必要的審核。甚至有職員為了業績的提高,幫助那些條件不合格的申請者偽造信息或想辦法規避銀行現行的規制。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職員職業操守的培養,從前台開始培養風險的防範意識。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建立個人信用評級制度,給商業銀行評價消費者信用提供一個合理的依據。 第二,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銀行的本質是風險經營,要減少危機對銀行本身的沖擊就必然要求銀行有抵禦風險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創新已被證明不僅能為銀行帶來直接的收益,也能為銀行化解風險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還不成熟,放貸風險基本集中於銀行本身,銀行應該積極開拓新的金融產品以到達轉嫁風險的目的。 第四,完善監管體系。銀行經營應保持其安全性、流動性,之後才是盈利性。由於銀行本身資產結構的高負債比例,容易使股東或管理者從事高風險業務。為了,保障廣大債權所有者的利益,必須對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從事業務體現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外部監管應該與銀行內部監管部門同心協力,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外部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監管機構的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經營進行有效的約束,而監管機構應該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應有的懲罰。外部監管應該引導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內部監管部門應對本行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從根本上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養住房貸款居民的風險意識。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對自己以後的還貸能力沒有進行有效的估計,為以後的無力償債埋下了隱患。在這方面就要求銀行職員應該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幫助其分析各種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國證券市場。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國證券市場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價波動很大程度影響著整個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房價的飛速增長,將間接拉大了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中獲得房地產公司股票價格之間的差距。而這大大增加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風險。 總之,為了預防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我們應該在各個層面做好充分的准備,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經濟的穩步發展。

『陸』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看法.

通常所講的資產證券化是指信貸資產的證券化,它包括「住房抵押貸款支撐的證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itization:ABS)(MBS),和「資產支撐的證券化」(asset -backed secuitization:ABS )。這是從美國引進的概念。

具體而言,它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能夠產生可預見的穩定現金流的資產,通過一定的結構安排,對資產中風險與收益要素進行分離與重組,進而轉換成為在金融市場上可以出售的流通的證券的過程。

資產證券化有四個顯著的特點:第一,能夠實現風險隔離;第二,能夠實現資產重組;第三,能夠實現信用增級;第四,能夠大大降低融資成本

我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看法:其實是美國有意的,當危機過後你會看到美國才是真真的贏家。現在過內的報道都不完全的其實美國沒有中國說的那麼差!~

『柒』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看法·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閱讀全文

與資產證券化風險次貸危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城vvv5價格 瀏覽:594
成都豐程鼎業是非法融資嗎 瀏覽:894
期貨量價時空理論 瀏覽:247
2015年香港平均匯率 瀏覽:560
騰訊通理財基金取出凈值如何算 瀏覽:95
淘寶客以什麼方式獲取傭金 瀏覽:624
薛瑞鋒興業信託 瀏覽:432
5倍股票杠桿利率 瀏覽:646
股票補一檔 瀏覽:264
保險公司理財可靠嗎 瀏覽:552
文化企業融資租賃案例 瀏覽:769
北京長峰股份有限公司 瀏覽:605
中國財富傳媒集團面試 瀏覽:571
公司金融te 瀏覽:500
單位開設外匯賬號百科 瀏覽:866
印度尼西亞外匯清算所是 瀏覽:103
潞安集團暖氣 瀏覽:968
雄安融資爆倉 瀏覽:339
證券交易通常都必須 瀏覽:611
金融招聘公司 瀏覽: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