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尋找美國次債危機中 資產證券化的一些數據~
發端於美國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根本原因就是美國堆積如山的龐大債務。而美國的債務不僅僅局限在國債,而是整個美國的政府、企業和私人對銀行系統的總負債。2008年美國總負債規模已高達57萬億美元,這還不包括104萬億美元的醫療、社會安全等隱性政府負債。而2006年,這個數字僅為48萬億。
----------------------------------------------------------------------
據美國銀行業協會(ABA)周二公布的數據,美國第一季度消費者貸款違約率(逾期還貸)升至3.23%的紀錄新高。此外,美國房屋貸款違約率升至3.52%,也為紀錄新高。
ABA的首席經濟學家James Chessen稱:「消費者貸款違約率上升的主要驅動力是失業人數增加。在經濟大幅改善及公司重新開始僱用員工活動以前,違約率不會下降。」
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在上個月預測稱,美國今年的失業率將會上觸10%。自2007年12月美國經濟陷入衰退以來,已經有650多萬人丟掉了工作。
報告顯示,美國第一季度信用卡債務違約率上升至6.60%的歷史新高,這表明失業借款人正依靠信用卡來償還貸款。而在丟掉工作以後,越來越多的借款人正使用信用卡來滿足日常開支需求。
此前公布的19家大銀行壓力測試報告顯示,到2010年底時,其信用卡業務損失將達824億美元。
市場分析人士指出,隨著金融危機不斷深化,就業率和收入下降對信用卡市場形成的負面影響仍將繼續,並將令金融體系本身的狀況「雪上加霜」。
② 資產證券化到底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明一下
資產證券化是以特定資產組合或特定現金流為支持,發行可交易證券的一種融資形回式。
舉例簡單通答俗地了解一下資產證券化:
A:在未來能夠產生現金流的資產
B:上述資產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級太低,沒有更好的融資途徑
C:樞紐(受託機構)SPV
D:投資者
資產證券化——B把A轉移給C,C以證券的方式銷售給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現金;D在購買以後可能會獲得投資回報;C獲得了能產生可見現金流的優質資產。
投資者D之所以可能獲得收益,是因為A不是垃圾,而是被認定為在將來的日子裡能夠穩妥地變成錢的好東西。
SPV是個中樞,主要是負責持有A並實現A與破產等麻煩隔離開來,並為投資者的利益說話做事。
SPV進行資產組合,不同的A在信用評級或增級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組合、調整。目的是吸引投資者,為發行證券。
過去有很多資產成功進行了證券化,例如應收賬款,汽車貸款等,現在出現了更多類型的資產,例如電影特許權使用費,電費應收款單,健康會所會員資格等。但核心是一樣的:這些資產必須能產生可預見的現金流。
③ 結合美國次貸危機,談談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④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看法·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⑤ 什麼是資產證券化它和美國2009經濟危機有什麼關系通俗點的,不要粘貼復制。
今年經常提到的資產證券化主要是指債轉股,很多國有企業負債累累,並且沒有償還能力,然後就有金融公司把國企的不良資產收購過來,然後變成股權賣給其它公司,買這些爛賬的公司通常都是上市公司,他們也知道那些國企還不上債務,但是他們可以把這些股權增發到股市上,讓投資者來消化掉,很多投資者不明白其中的內幕,買了這種股,輕則不掙錢,重則被深套
你可以看一下《大空頭》這部電影,講的就是金融危機的事,影片最後就提到了類似的操作方式
⑥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概念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看法
證券化不僅使資產所有權實現流轉,而且資產自身的市場價值也實現流轉,作為金融資產,其收益率衡量該標的資產的風險,人們投資金融資產目的是獲得更高的收益率,但是這也意味著人們同時投資了更高的風險,在經濟向好時,人們都關注與收益率而忽視風險,在對風險的不斷掩蓋和炒作中,收益率飆升,造成更多的資金投資於含有高風險的證券化產品,在風險暴露之前,通過金融創新,比如CDS,大型金融機構又將這些資產的風險轉移和分化,這樣再次掩蓋了風險,這時候人們更相信這個投資的收益遠大於風險,於是更大規模的投資和炒作隨之而來,最後在沒有資金可以在更高位維持這個擊鼓傳花似的風險游戲的時候,整個資金鏈斷裂,資產負債表被顛覆,造成金融危機,本質上是資本逐利和金融創新下的風險管理缺失造成的金融危機
⑦ 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資產證券化的啟示有哪些
次貸危機對我們的啟示 此次次貸危機所產生的影響與潛在的影響使得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我們要做的不是危機爆發後才對銀行進行救助,而應該事前做好准備以防止危機的產生。 第一,美國次貸危機直接起源於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降溫。美國成熟房地產市場都會引發次貸危機,何況我國的新興市場。目前我國房地產投機行為尤為嚴重,使得樓市不斷飆升,房地產市場面臨著越來越大的泡沫。泡沫的產生緣至於投機者沒有得到有效的規制,現有的規制對他們投機帶來的成本遠遠小於其將獲得的利益。長此以往,也許數年後等到泡沫破滅的時候,受害的講是廣大有房貸的市民。由於我國抗危機的經濟實力遠不如美國,因此危機的爆發不論在我國經濟上還是在社會穩定上所產生的影響程度都將是無法預測的。因此我們不論是出於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是出於防止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的目的,我們都應該防止房地產市場巨大泡沫的產生。 第二,由於我國貸款主要來自商業銀行,我們應加強商業銀行對住房貸款申請者信用和還貸能力的審核。建立信用評審機制並非一朝一夕的問題,在我國個人消費信用評價系統還處於初級階段、個人信用的數據儲備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信貸機構應在此基礎上更加註重貸款者的還貸能力的審核。而在現階段,房地產市場在中國經濟增長中佔有很大比例,銀行業也必然想從中分享利益。這就需要盡量避免商業銀行或信貸機構因為利益的驅使而放鬆借款者的資格標准,或對其有可能虛假的信息不進行必要的審核。甚至有職員為了業績的提高,幫助那些條件不合格的申請者偽造信息或想辦法規避銀行現行的規制。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加強對職員職業操守的培養,從前台開始培養風險的防範意識。與此同時,我國應該建立個人信用評級制度,給商業銀行評價消費者信用提供一個合理的依據。 第二,增強銀行的抗風險能力。銀行的本質是風險經營,要減少危機對銀行本身的沖擊就必然要求銀行有抵禦風險的能力。而有效的金融創新已被證明不僅能為銀行帶來直接的收益,也能為銀行化解風險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工具。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產證券化還不成熟,放貸風險基本集中於銀行本身,銀行應該積極開拓新的金融產品以到達轉嫁風險的目的。 第四,完善監管體系。銀行經營應保持其安全性、流動性,之後才是盈利性。由於銀行本身資產結構的高負債比例,容易使股東或管理者從事高風險業務。為了,保障廣大債權所有者的利益,必須對銀行進行有效的監管,使其從事業務體現了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外部監管應該與銀行內部監管部門同心協力,對商業銀行進行有效監管。外部監管體系的完善,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監管機構的建立,相關法律法規應該對銀行的高風險業務經營進行有效的約束,而監管機構應該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對銀行的違法違規行為給予應有的懲罰。外部監管應該引導銀行業的穩健運行,從而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內部監管部門應對本行的資產和業務進行客觀的風險評估,從根本上對風險進行有效的控制。 第五,培養住房貸款居民的風險意識。不可避免的是有些居民對自己以後的還貸能力沒有進行有效的估計,為以後的無力償債埋下了隱患。在這方面就要求銀行職員應該讓消費者充分了解其中的風險,幫助其分析各種風險產生的可能性。 第六,完善我國證券市場。房地產上市公司市值占我國證券市場很大一部分比重。其股價波動很大程度影響著整個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房價的飛速增長,將間接拉大了二級市場與一級市場中獲得房地產公司股票價格之間的差距。而這大大增加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風險。 總之,為了預防類似危機在我國爆發,我們應該在各個層面做好充分的准備,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健運行,經濟的穩步發展。
⑧ 什麼叫資產證券化舉個通俗點的例子。
資產證券化通俗來說就是指將缺乏流動性、但具有可預期收入的資產,通過在資本市場上發行專證券的方屬式予以出售,以獲取融資,以最大化提高資產的流動性。
比如銀行貸給某地政府一筆錢,用於修一條高速公路,那麼這筆貸款就成了一紙合同,毫無再利用的價值,而把這個貸款合同進一步打包成證券產品,比如用這條高速公路將來20年的收益為擔保,將貸款打包成一個債券產品發售給百姓,銀行又可以募集旦閥測合爻骨詫攤超揩到一筆資金,達到了資產再利用的目的
資產證券化對投資者的好處:
投資者可以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
獲得較大的流動性;
能夠降低投資風險;
能夠提高自身的資產質量;
能夠突破投資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