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對於羅一笑事件,大家是怎樣看待的
捐款給別人不是投資理財方面的問題,因為捐錢的人大部分是不求回報的。但捐錢肯定也是表達了人們對錢的一種態度。
沒錯,我說的就是上個星期曾經刷屏朋友圈的那個羅爾、羅一笑的帖子。很多人都在轉發,不過在這個帖子背後實際發生的事令人失望,帖子的製造者極大地誇張了自己的困境,緊接著又挖出了很多其他的東西,總之都是負面的。
即使真相出來了,很多轉發了帖子的人的態度還是那樣的:我沒有捐錢,只是轉發一下也沒有什麼壞處啊。
這種邏輯有點像帕斯卡關於信不信上帝的言論——如果有上帝,一個人信上帝,那麼他會獲得比不信上帝的人更多的好處;如果沒有上帝,你信上帝也不會給你帶來額外的壞處。所以人們應該信上帝(帕斯卡肯定沒經歷過義和團或者文化大革命)。想要獲取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花捲財團。
轉發不真實的求捐款帖子沒有壞處嗎?當然不是。
人們的注意力和錢都是有限的。你可以想像大家的注意力和錢是一張大餅,如果虛假、誇張的求助求捐款信息在里邊占的比例大了,真實的信息在里邊占的信息就會變小,而那些真正需要錢的人得到幫助的可能性就會。
如果把問題再簡化一點,也可以說是,如果你轉發互聯網上這種陌生的求助信息,這種信息是真實的那你就做了件「好事」;如果這種信息是虛假的,那你就做了件「壞事」。
但是一條互聯網上的信息,你怎麼去驗證它是否真實。說實話,這個成本太高了。你可能為了好奇一件求捐助的事的真實性而花幾千塊的交通費用去調查嗎?即使那樣也不見得能得出真實的答案。對於個人來說,了解其背後到底是否真實幾乎是不可能。
也許你可以從其他的角度來考慮一下。一個是博弈論的角度,這個太難了。我想了半天,沒有相對一條陌生信息真實性的判斷。另一個是商業分析,這也許可行。
實際上,你不用判斷每條網上陌生的求助信息是否真實,你只要判斷這類信息真實性的概率就夠了。這就像你在和別人打賭落下的硬幣正反面時,不用對鑄造硬幣的金屬性質很了解,也可以不關心每一次硬幣落下到底是正面還是反面。你只要知道硬幣落下的正反面概率就可以下注了。
那怎麼來判斷這種概率呢?也許你可以想像真實的網上求捐助信息和非真實的網上求捐助信息是兩家公司。這兩家公司都試圖在人們的注意力大餅上佔有跟多的市場佔有率。
那麼這種競爭中誰會獲勝呢?我們可以試著從成本的角度分析一下。在成本比較中,那些虛假的求捐助信息成本明顯要低於真實求捐助信息的成本。這是因為真實求捐助信息除了要付出傳播和製作成本之外,有一部分是剛性的成本。這就是真實求捐助者需要的那部分錢。在人們想像中最完美的這類捐助是,需要幫助者除了發布信息的成本之外,所有獲得捐助正好在需幫助的事上花完不是嗎?而那些虛假和誇張的求捐助信息,他們的在剛性成本則要小的多,甚至為零。
所以在要求同樣的捐助額的信息競爭中,虛假誇張的求捐助信息可以有更多的營銷成本投入。比如,可以把事情說的更可憐,採用更有效傳播渠道。這樣看來,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你看到的求捐助信息是騙子的概率更大,所以從理性的角度講,你不應該轉發任何一條這種信息。
那麼,這類信息有沒有有效的干預手段?有,那就是提高騙子或者誇張求助者的成本。這里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對欺騙者的處罰。很多這種欺騙者在被揭穿後只是道歉並把錢退回去了。說實話這種慣例對欺騙者付出的成本太低了——如果道歉有用還要監獄干什麼呢?
『貳』 理財有比較好的公眾號可以推薦嗎想看看相關文章,但是理財賬號太多,挨個看有看不過來。
微信公眾號裡面的文章會描述些當下的金融時局,有些客觀性的建議。風格是比較活躍性的,每周會更新三次,裡面吸引我的是花捲財團,風格幽默,知識深入淺出。推翻了之前一貫給人的深奧難懂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