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2018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規模

2018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規模

發布時間:2021-04-24 13:06:29

1. 中國建設銀行2018年理財產品

查詢新發行或已發售的理財產品信息(如產品認購期、到期時間、年預期收益率等)可選擇如下方法:
1、進入建行官網,通過頁面上方「投資理財」欄目,選擇「產品介紹—理財產品一覽」進行查詢。
2、登錄手機銀行,通過「投資理財—理財產品—購買產品」菜單查看在售產品的信息。
3、就近咨詢建行網點。

2.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到底有多大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風險到底有多大?


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並不好說。

因為理財產品這個東西終歸是有風險的,如果你要是找一些風險小的,那你的收益就低一些,如果你要是找一些收益大的,那麼風險就大一些,這都是成正比例的,所以這種情況之下就看你如何選擇了,因為高風險也就意味著高回報,但是呢,也有可能會出現自己的本金受到很大損失的情況。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喜歡的朋友可以在下方評論區點點關注,我將會和大家積極互動,積極討論。

3. 銀行理財規模下行勢頭有望改善嗎

2018年7月20日,銀保監會發布了《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理財新規」)。與今年4月發布的《關於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共同構成銀行開展理財業務需要遵守的監管要求。

而針對保本理財和結構性存款,「理財新規」明確,已發行的保本理財將統一歸口為結構性存款或其他存款管理,結構性存款業務需要衍生品資格。銀保監會相關負責人表示,結構性存款在國際上普遍存在,在法律關系、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型理財產品存在本質差異,要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計提資本和撥備等。

這意味著,保本理財產品將退出銀行理財市場,未來投資者在銀行買不到「保本理財」這一品種了,已經發行的保本理財將視作存款管理。

實際上,受「資管新規」影響,很多銀行將結構性存款當成保本理財的良好替代品,今年上半年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及規模大增,其中出現了一些假的結構性存款。根據「理財新規」,銀行需要有衍生品交易資格才能發行結構性存款,可以避免一些沒有資格的銀行發行假的結構性存款。

與「資管新規」的要求一致,「理財新規」要求理財產品實行凈值化管理,堅持公允價值計量原則,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資資產,允許符合條件的封閉式理財產品採用攤余成本計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董希淼認為,消費者對於理財凈值化轉型需要較長的適應時間,「類基金」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將成為短期內理財轉型的主要方向。作為具有穩定收益的理財產品,現金管理類產品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攤余成本+影子定價」方法進行估值,有利於銀行吸引客戶,促進銀行理財業務平穩過渡。

「理財新規」的過渡期與「資管新規」保持一致,到2020年12月31日。新規指出,在過渡期內,銀行新發行的理財產品應當符合辦法規定,同時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未到期資產,但應控制存量理財產品的整體規模;過渡期結束後,不得再發行或者存續違反規定的理財產品。

銀保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銀行應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按照自主有序方式制定本行理財業務整改計劃。過渡期結束後,對於因特殊原因而難以回表的存量非標准化債權類資產,以及未到期的存量股權類資產,經報監管部門同意,可以適當安排,穩妥有序處理。

過渡期內,允許老產品投資新資產,這一規定被市場認為是較大的放鬆。「資管新規」出台以來,不合規的舊產品規模已經出現萎縮,新產品一時又難以銜接,對市場影響比較大。

4. 目前,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的發展現狀,以及有什麼問題風險

資管新規實施滿月。在「破剛兌」「凈值化管理」等要求下,銀行「保本」理財發行量、收益率均呈明顯下降趨勢,向凈值化轉型效果還未充分顯現。

業內人士表示,凈值化轉型仍存在資產估值、投資者教育等諸多障礙待突破。當前,一些銀行已開始在產品方面作出嘗試性准備,但市場仍在等待理財產品監管細則落地,作為資管新規配套細則的銀行理財業務監管辦法將適時發布。

銀行理財市場的變與不變

資管新規中部分條款對銀行理財業務影響巨大。4月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從發行數量、平均期限和預期收益率等方面均出現明顯變化。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銀行理財產品行業運營模式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自3月開始驟降,4月環比減少20.42%至10846款。進入5月後,產品發行數量持續走低,上周(5月18日-5月24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1938款,較5月11日-5月17日一周減少317款。

資管新規下保本理財將逐漸淡出市場,目前保本理財呈現明顯下降趨勢。4月保本理財發行量佔比為33.15%,與之前相比差別不大,但5月以來保本理財發行量有所收縮,佔比持續下滑。某城商行客戶經理表示:「我們會向客戶強調整改期截至2020年底,在此期間保本理財仍會繼續發售,但在銷售過程中不再承諾保本保收益。一般情況下,我們都是按照約定收益給予客戶。但與去年相比,預期收益率下降得明顯,產品並不是特別好賣。

2017-2018年4月中國銀行理財發行數量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隨著移動互聯等新興技術的發展,購買理財的渠道也逐漸由線下向線上轉移。手機銀行和網銀正成為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的主要渠道,佔比達到62.46%。在和銀行業內人士的訪談中也了解到,目前各家商業銀行都在加大以手機銀行為代表的移動金融資源的投入。

5. 簡述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因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而興起,從誕生、發展,到繁榮、沉澱僅用了15年時間,截止至2017年,總體規模就突破了110萬億。在這當中,銀行理財產品所佔份額最高,達到了29萬億(2017年)。
自光大銀行在2004年推出的我國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陽光理財B計劃」以來,理財產品已逐步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金融資產「標配」。然而,隨著資管行業的飛速發展和國內銀行理財業務的全民普及,一些問題也隨之不斷浮出水面——剛性兌付、規避貸款規模、脫實向虛、強監管政策……可以說,壓力、挑戰隨著發展,接踵而來。
在《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里,列舉了今後幾年中國面臨的三場最重要的「戰爭」,其中與金融風險的戰爭排在第一位。
從2017 年「資管新規」徵求意見稿的提到,到2018年的逐步落地,「破剛兌」、「凈值化」、「限保本」,已成銀行理財產品設計與發行的重點,按照監管要求,到2020年12月31日,所有理財產品將全部實現凈值化管理。
2019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問題越來越多受到曝光,去了解銀行理財史,其實也是一個看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過程。

6.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7. 銀行理財產品年底會有增長嗎

據融360監測數據顯示,近兩年來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平均每個月10428款,自2016年12月開始產品發行數量上升趨勢越發明顯,在今年6月份達到最高值,7月至9月有所回落。依照往年的情況,四季度末受流動性收緊影響,發行量或將恢復增長。

總體上看,理財產品利率短期不具備持續上行的可能。「考慮到去杠桿仍在進行中,央行還是會把流動性維持在『緊平衡』狀態,資金利率也沒有太多下行的空間。預計10月至11月的市場利率仍會保持相對平穩,銀行理財產品大幅波動的可能性不大。但12月流動性收緊是大概率事件,屆時銀行理財收益率很有可能會再現『收益翹尾』現象。」上述分析師說道。

閱讀全文

與2018銀行個人理財產品規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學校融資 瀏覽:721
ppp模式融資擔保 瀏覽:157
沈陽有外匯業務的工商銀行 瀏覽:269
申購理財產品的原始憑證 瀏覽:530
美麗華集團市值 瀏覽:524
貴金屬公司待遇 瀏覽:9
國際結算在國際融資中的作用 瀏覽:49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得超過 瀏覽:464
博信股份2019年一季度 瀏覽:982
華泰證券債券回購 瀏覽:788
上升下跌速率外匯指標 瀏覽:442
杠桿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關嗎 瀏覽:504
手機工行怎麼換外匯 瀏覽:408
中原證券風險許可權 瀏覽:719
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胡繼之 瀏覽:447
恆天財富信託延期兌付 瀏覽:822
人鬼交易所2雲資源 瀏覽:903
郵儲銀行可以境外匯款嗎 瀏覽:682
溫嶺易轉金融服務包裝有限公司 瀏覽:782
2016年日本匯率走勢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