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際投資分析師的薪水
不知道你問的這個是什麼,不過我知道有一個叫 特許國際金融分析師(CFA),這個考試特別難,都是全英文的。 考過這個的人基本年薪都在百萬以上,當然要配合上個人的能力,據說考過的人加上點能力可以去銀行做副行長。
❷ 深創投的基金管理
中新創業投資基金 成立時間 2002-01-01 基金規模 5000萬美元
中韓創新投資基金 成立時間 2004-01-01 基金規模 1億美元
中以創新投資基金 成立時間 2005-01-01 基金規模 8000萬美元
蘇州國發創新資本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1-18 基金規模 3億人民幣
淄博創新資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2-27 基金規模 1億人民幣
紅杉創業資本人民幣基金 成立時間 2007-04-01 基金規模 10億人民幣
湘潭創新資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6-28 基金規模 5000萬人民幣
重慶西永創新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7-24 基金規模 1億人民幣
鄭州百瑞創新資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7-31 基金規模 3億人民幣
南通創新資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09-15 基金規模 1.2億人民幣
萍鄉創新資本創業投資有限公司 成立時間 2007-11-15 基金規模 3億人民幣

❸ 中韓創贏財富兩全保險(萬能型)a款是理財產品嗎
保險是保險,理財產品是理財產品,理財產品是一種泛稱,具體產品具體對待。中韓中韓創贏財富兩全保險(萬能型)是保險,但包含了資產穩步增值的功能,保障功能被弱化。
❹ 北京中韓培英投資咨詢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北京市注冊資本:100萬元法定代表:裴秀賢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登記狀態:在營登記機關:朝陽分局注冊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望京阜榮街15號院1號樓1層1-商業1
法定代表人:裴秀賢
成立時間:2006-03-30
注冊資本:3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11010500944900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湖光北街9號03層301內3093
❺ 中韓建交以來,山東和韓國的進出口貿易,韓國的投資轉移
近幾年,隨著中韓兩國貿易的不斷擴大,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持續增長。從1999年前的每年不到100億美元,擴大到2000年後的100多億美元,2003年一舉突破200億美元,達230億美元,2004年1-11月又突破300億美元,再創新高達318.4億美元,韓國成為中國對外貿易逆差最多的國家。
根據韓國的統計,自2003年起,中國已經成為韓國僅次於美國的最大貿易順差國。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不斷增加的原因在於:
一、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從韓國的進口大大增加,而對韓國的出口增長則趕不上進口的增長,如1-11月對韓國出口增長40.4%,而進口在去年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增加了46.6%;
二、 韓國企業只注重向中國出口,而對從中國進口卻不積極,中國商品物美價廉,很多都是韓國市場所需要的,也會受到韓國消費者的歡迎,但是在對韓國出口時遇到很多困難,既有關稅方面的原因,也有非關稅的人為限制等,很難進入韓國市場與消費者見面。
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國內市場廣闊,但是與某些國家貿易逆差的形成始終是影響雙方經濟貿易的進一步發展,事實上,目前中韓貿易中的製成品比率已經逐年增加,這些產品比原材料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中國在調整出口配比,擴大出口的同時,也需要韓國方面積極配合,注重進口,實現互補的均衡發展。
後記
有位兄台的鄉親在韓國打工做手機外殼,由此產生感慨,中國人在外國打工,生產出來的東西賣到中國賺中國人的錢,不如中國的企業引進先進技術在國內生產,滿足內需的同時還可以外貿出口,勞動人民也少了飄洋過海的奔波之苦。
對於這位兄台的觀點我非常贊成,不過,從韓國企業近年來在中國的操作看,基本都是直接投資,根據中國商務部2004年1-10月的全國引進外資的統計,中國從韓國企業引進的直接投資的實際使用金額達58.7億美元,居各國企業對中國直接投資之首。分別高於迄今為止對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日本的47.2億美元、美國的37億美元的水平。
而韓國企業對中國投資選擇的條件首先是節約成本和服務好的工業園地,其次是建立了流通和銷售網路,三是容易獲得勞動力的省份。
這樣看來,情形就非常清楚了,韓國人在中國的直接投資,有效地利用了中國的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優勢以及廣闊的市場消化能力,「肥水不流外人田」,在中國的農民用汗水種出玉米發往韓國的時候,韓國人在中國用科技開田種地,運「糧」回家。
當我們的人民看著韓國的電視,聊著韓國的電影,吃著韓國的食品,穿著韓國的時裝,唱著韓國的歌曲,聽著韓國的音響和MP3,開著韓國車的時候,中國的高附加值商品卻在艱難地叩著韓國的國門。++
❻ 寧波銀行理財產品中韓保險是保本
保險保本,沒啥收益的,主要用途是保障你的意外險
❼ 我經授權境外非政府組織代表 身為發起人 我希望需要境外項目或資源的企業和個人來投資合作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企業國際化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相比之下,目前中國社會組織國際化道路還比較遙遠。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我國現有社會組織近60萬個,其中涉外機構不到600家,比例約為千分之一。
這其中,真正能在境外開展公益慈善項目的社會組織少之又少;參與國際交流的社會組織數量相對多一些,但質量方面目前較難判定;現今中國大陸有1000家社會組織加入了國際組織,台灣地區有1200家左右,從人口、社會組織數量來看,台灣比例要高得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做過一項統計,能夠參與到國際組織核心部分,並擔任副理事長或者常任理事的,我們人數不過300多人,與整個中國的大國地位很不相稱;聯合國經濟和社會理事會中,非政府組織的全面咨商地位、特別咨商地位和名冊咨商地位,我們現在所佔比例都很小,這限制了我們發聲、表達意願,很難有機會去參與國際事務。
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簡稱「民促會」)的主要工作是進行國際交流、國際合作。過去5年中,民促會參加國際事務已達上百次,建立了中歐交流機制、中美交流機制以及中日韓合作機制,參加了很多較為重大的聯合國的相關會議。
從資金的支持上來看,公益慈善組織參與國際事務普遍存在一個問題—籌資難。首先是目標人群不易明確,各國國情有異,執行扶貧、救災、社區建設等相關項目時,在不同發展程度的國家有不同的標准;同時,在國際間做項目成本太高;此外,還要考慮到相關人員的家庭問題、子女教育問題、在所在國的人身安全問題以及相關社會保險保障等問題。
國際視野、國際情懷,這是以「國際化」為戰略的社會組織的領導力需要具備的。有了國際化戰略,還要考慮自身是否具備配套的能力。
國內在理念層面能達到國際化程度的人才緊缺,在我們的教育體系裡,對國際視野、國際情操,或者用老話講,對國際主義情懷的培養不足,導致具備國際理念的人才缺乏;其次,中國人口結構決定獨生子女遠赴國外做項目也面臨很大挑戰;第三,到國際上做慈善項目,要突破語言和文化障礙,只掌握英語還不夠,到非洲還要講法語,到巴西要講葡萄牙語,到智利和秘魯要講西班牙語……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能否良性融合,這都是難題;在相關項目中,更要保證人才的專業化。
從宏觀環境來看,社會氛圍是否支持社會組織走出去,這也客觀地影響社會組織是否需要將「國際化」當做工作重點。
在中國大陸,中國扶貧基金會做得相對較好,青基會也已積累了一些經驗,壹基金剛剛開始走向國際。除本國的成功案例可供我們學習,一些在華的國際組織也是很好的樣本。
過去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是沒有法律依據的,除了《基金會管理條例》中,很小一部分談到了境外非政府組織可以登記外,大部分都缺少法律地位,只能靠跟中國的某一個社會團體、基金會結對子,建立合作夥伴關系,或者設項目辦公室。包括蓋茨基金會、李嘉誠基金會、柯林頓基金會等等在內,在華境外非政府組織也就30多家。現在全國人大正在制定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後將有法可依,明確歡迎哪些組織來華,不歡迎哪些組織來華,但具體操作上,我希望能更加客觀、開放、寬容一些。我們既然歡迎外資企業來中國投資,為什麼不歡迎境外非政府組織來中國做好事呢,做慈善、公益、環保、救災、法律援助我們都該歡迎,同時,我們可以借鑒它們走向國際的成功經驗和成熟規則。
除了政府、社會組織兩方面的因素外,要推動中國社會組織國際化進程,也需要公民具備相關意識。現在世界對中國的印象可能是有錢、購物,去日本買馬桶蓋,在法蘭克福機場「掃貨」,加上一些同胞出國不太注意小節,諸如此類的問題難以避免,但盡量不要帶出去。我們過去講政府外交,逐步走向公共外交,又走向民間外交,現在正擴展到全民外交。每個人都是主體,無論是官員、工人、農民,你的面孔都會代表中國,我們應該有這種意識,這對社會組織國際化的影響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