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學基金理財真的有用嗎

學基金理財真的有用嗎

發布時間:2021-04-29 10:21:42

㈠ 學習理財真的有用嗎接觸了一下感覺很復雜,不想學了。

投資理財是指投資者通過合理安排資金,運用諸如儲蓄、銀行理財產品、債券、基金、股票期貨、商品現貨、外匯、房地產、保險、黃金、P2P、文化及藝術品等投資理財工具對個人、家庭和企事業單位資產進行管理和分配,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從而加速資產的增長。若想要投資,應先對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進行評估,根據風險承受能力選擇合適的產品,須知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風險是呈正比的,期望的回報率越高,蘊含的風險系數也就越高,在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外,可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

溫馨提示:以上解釋僅供參考,不作任何建議。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您在做任何投資之前,應確保自己完全明白該產品的投資性質和所涉及的風險,詳細了解和謹慎評估產品後,再自身判斷是否參與交易。

應答時間:2020-12-1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㈡ 普通人有必要學理財嗎

 在西方,18歲的年輕人已開始自立, 獨立養活自己,不伸手向父母要錢。他們 從年輕時就逐步理財,到中年時已是市場 主要的競爭對象。而在中國,絕大部分年 輕人仍然依賴父母,到中年時才開始學習 理財,此時由於家庭、孩子的影響,精力 已經有限。
  隨著年齡的增長,又面臨退休, 手中有點兒錢又想到為自己退休後經濟來源作準備,根本無力再讓自己的錢投入較 大規模進行投資,最後也只能碌碌無為。年輕就是財富,每個人都羨慕青春年華。
  我們可以用簡單的復利公式得出這樣 的結論。假如年輕時有1萬元創業基金,10 年後,1萬元可變成200萬元;而年老時同樣的1萬元,10年後只能成長為6萬元甚至倒貼虧空,因此青春年華是黃金時代, 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過分。
  同樣的,年輕也是理財最重要的本錢。  名人常對大學在校生說:「年輕人,你 的名字是財富! 」因為由復利公式可明顯看出,時間就是金錢,年輕就是財富。復利圖給我們一個明確的理財生涯規劃:年輕時應致力於開源節流,並開始投資,因為年輕時省下的錢對年老時的財富貢獻度極大。
  事實上,等到年老之後,手中有些資金再開始理財,已因時間不夠而來不及。   正確的觀念是:投資是年輕人的工作,而 老年後的工作是如何善用財富。然而許多 年輕人往往只注重眼前的生活享受,一有錢就買一輛跑車、一套高級音響或出國旅遊,總認為年輕時盡情享樂,年老時再來擔心理財。
大家若已了解時間在理財活動中所扮演的角色,就不難理解,這樣的人註定一 生庸碌。  現實社會中,因年輕時注重享受, 而導致年老時貧窮的例子數不勝數。關鍵在於你們忽略年輕時開始理財的重要性, 等到年歲漸增覺悟時,不只是事倍功半而 已,且為時已晚。

㈢ 如果我買100支基金1年內都收益為正再花錢學理財是否有必要

學習理財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於說要不要花錢去學習理查這個根據你個人需求來。

很多人的自學能力是比較強的,直接自己去網上搜索各種理財知識,然後自己學習這個是完全沒問題的。

當然也有一些人覺得,你不免費還要錢,我跟你學什麼學?有這種心態很正常的。

但是,你不交錢,別人憑什麼要教你呢?對不對?

再說回到你個人本身。

首先從你的問題,我們就可以看出來,確實要學習一下理財知識。

不知道你是不是土豪哈。

如果說是普通投資者,真的沒必要去買那麼多的基金。

買基金本來就是適合懶人的一種理財投資方式,結果你卻買了100隻基金,這不是給自己找麻煩嗎?對不對?完全沒有必要。

如果說你認可知識付費的話,那麼你完全可以去花錢學習理財。

因為這樣可以讓你盡快的學到系統的理財知識,同時呢可以讓你少走彎路。

畢竟我們是用自己的錢去理財投資,如果說走了彎路的話,那是要會賠錢的。

像我的一些會員,他們都是一些除了銀行存款之外,沒有任何理財經驗的普通投資者。

在報名處的會員之前,他們也自己買過其他的理財產品,買基金,買股票什麼的。有賺錢有賠錢。但是對於有一些賠錢的地方,如果說有人告訴他不要這么做的話,那麼是明顯可以避免的。

所以如果你對花錢學習知識不反感的話,那麼你去花錢學習理財是非常有必要的。

如果覺得有用,就點贊關注支持一下吧!

有更多理財問題了,也可以給我私信。

㈣ 學理財容易嗎

這類問題很典型

問問題的人,往往沒有任何理財經驗,但有了一些閑錢,希望好好管理起來。他們沒有任何投資經驗,對金融市場也一無所知,然後才會問這種小白問題....
首先我想問題主兩個問題:
第一,你理財的目標是什麼?

第二,你的風險承受能力是多少,能接受多少虧損?

目標很清楚,跑贏CPI。風險承受能力,沒有說,可能沒有經歷過市場的波動,自己也沒概念。但是根據我的推算,如果是小白的話,還是盡量保守一點,最好不要有虧損,也不要有太大的波動。

在這樣的假設之下。我們來講講一般的理財原則。

第一步,保險。嘿嘿,不好意思。保險是理財的第一關。沒有保險,沒有基本的保障,談理財都是裸奔。這個你自己掂量,現在的保險,只要買對了,其實很便宜。

第二步,留夠流動資金。一般是半年生活費。這個基本就是說,假如你失業了,或者受傷了,等等等等,有半年的錢可以續命。金融的本質是風險,理財第一步,先把你的人身風險cover掉。
接下來談保值,也就是跑贏CPI的問題。這個特別簡單。活期、定期、權益類產品,根據自己用錢的狀況,分別放點。

我們接下來一個個說。

一、活期類的產品3-3.5%。

1、別放余額寶了,換個其他的貨幣基金。
余額寶,規模太大,收益一直下降。2.6%,還真不一定抗得住通脹。所以早該換一換了。
教你個最簡單的辦法,去支付寶頻道搜「貨幣」。出來-大堆貨幣基金。挑個收益最高的。你可以找到好多比余額寶收益高20-50%的貨幣基金。

貨幣基金總體風險都是極低的,放心買吧。就留點零花錢在余額寶里。

請注意,余額寶現在只是一個現金管理工具了,因為他可以用來shopping。但作為理財產品,可能已經過時了。

2、銀行的類活期產品。3.5-4%。

貨幣基金現在監管很嚴格,尤其是很多互聯網平台搞的太大,所以限制比較多。
然後銀行就又開始搞很多活期產品的創新,把活期可以做到3.5-4%的收益。你可能在小米和京東上也能看到類似的產品,背後也是有銀行在支持。
這類產品的收益,可就比貨幣基金還高了。你是可以考慮搞一點的。
但是要注意一點,這類活期創新產品,主要都是小銀行在推。理論上,小銀行掛掉的概率是比四大行也高的。所以你得提防極端環境下,小銀行出問題的風險。

但是好在咱們國家有存款保障制度,50萬以下的存款,都有剛性兌付。這是存款比貨幣基金還厲害的地方。
所以你只需要搞清楚,這類活期,是不是50萬以下,是不是存款。就可以放心買。

3、短債基金。5%+

大部分時候,貨幣基金降,短債基金會漲。像今年這種行情,想稍微有點收益,就是短債基金了。高的一度到7%左右。短債基金好處是波動小,流動性強,你也可以考慮買一點,想用的時候,也可以很快取出來。各家基金公司今年都在一個接-一個的推這玩意兒。而且據我目測,接下來的半年裡,恐怕也很難有其他機會。
這類產品,因為收益性、安全性、波動性都不算大,所以也被視為余額寶的升級版。沒太大毛病。
注意找比較大的基金公司就可以,不太會出幺蛾子。

二、定期產品

1、銀行理財、券商固收5%。

這個就不多說了。銀行理財已經放低了門檻。支付寶上賣的很多定期產品,掛鉤的是券商固收。都是持牌機構的正規產品,而且都是極有信用的大機構,出幺蛾子的機會不大。就算出了幺蛾子,他們自己也會把事兒給鏟平一用錢鏟平。
這個就挑大機構閉著眼睛買吧。而且我覺得這類產品,接下來是主流。網上支付寶買還放心點。
線下買就得當心客戶經理的套路,別被飛單。買前查看下合同,再去「中國理財網」比對下16位編碼。這是監管機構的官方網站。

2、P2P8-10%

這類就是民間借貸,風險的話主要看平台。

我在P2P上的策略是「薅羊毛」,基本所有的平台都會有新手標,大多利率在6%-13%,7日-3個月,有的還有紅包可以用。P2P理財一定要資金分散,選擇排名靠前、後台夠硬的平台。另外,新手標之外,選標的時候,最好選擇有房產或者車輛抵押的標,並且看標的借貸人信息是否全面、真實。

PS:這里想科普一下P2B,是P2P的分支,P2P借款給個人,P2B借款給企業,相對來說安全很多,目前我也主要是在投P2B,畢竟我是金牛座,天生比較膽子小。

以自個兒為例,從2014年開始試水,到加倉並控制P2B倉位,沒耗費過多精力,每年多掙個幾萬。我投的平台叫無界,現在投資可得100紅包和500京東卡,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傳送門:免費領100紅包+500京東卡

三、權益類產品

這個說多了,可能樓主也不是能理解。而且風險會特別大。因為樓主只想跑贏CPI,前兩個用好了,5%跑贏CPI問題不大的。
是現在確實又是布局權益類產品的一個時機。可以先學習學習。
一般理財進階的步驟是這樣的:
貨幣基金一定期產品(固收)一指數基金一主動型基金-股票。
今年這個時間點,可以從滬深300或者中證500開始。如果有收入來源,工資的一部分拿來定投挺好。
因為現在股市總體是比較低的,慢慢定投,再一步步學習基金和股票就挺好。

㈤ 學理財真的有用嗎

理財其實就是四個方面:開源、節流、風控、投資,也稱之為「理財四大金剛」。而開源最大的一部分就是要增加自己的職務性收入,也就是從增加自身價值開始做起。

很多人會說我儲蓄那麼少,理不理財意義不大。我省再多,也省不出座金山來,錢是要靠掙的。

誠然,投資成本確實是理財的重要條件。一個月薪3000的年輕人,就是再省錢,每個月能存下1500就不容易了。相比較而言,另一個人月薪2萬元,即使開銷很大,一個月花上1萬塊,仍可以輕松存下幾千塊。
但是,最早的積攢過程,會讓你多一分對於現金流的把控,會讓你慢慢建立起目標,有一塊攢一塊,有十塊攢十塊。所以最早的積累,很有必要。否則,將來就算有100%的賺錢機會,你也沒有資本,趕不上。

如果信了反正跑不過通脹,不如該花花,那就上了大當了。有的人大約也是靠機遇的,所謂神操作不過是長時間的積累,碰到了投機圈的風口罷了。

㈥ 有上過理財課程的嗎能聊聊感想嗎是真的能學到東西嗎

成年人真的各有各的辛酸。哪怕是不愁吃不愁穿。但還是有好多無奈的無形的束縛著自己,想做的事就是沒法想做到。所以得十倍地學習理財,盡快地實現財務自由才是出路。所以抱著學習的心態,在懂財研習社上了正課,沒學多久,把目前手上的閑錢按照比例,做了長期定期理財、短期定期理財,基金還沒太學明白,不敢隨便買。


現在堅持在做的?就是打新債,投資一個月不到,就可以獲得200左右的收益。自己打新債兩個月,獲得了收益1000+;同學習的小夥伴一個月,獲得1000+收益。打新債真是低風險好收益,唯一麻煩的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啥時候能中簽。

㈦ 我想學習基金理財

人認為基金只賺不賠,把基金當銀行存款或國債;還有人把基金當股票炒作,以炒股的方式「炒基金」;更有人認為新基金就是「原始股」……那麼,基金到底是什麼? 2006年,伴隨著股票市場大幅上漲,中國基金熱亦如火山爆發一樣勢不可擋。 火爆的行情吸引著大量基民湧入,樂觀預期充斥著整個市場。然而,2007年的基金市場行情卻如同當頭一棒打在投資者身上,尤其是在2月27日,滬深兩市出現罕見的全線暴跌,基金遭遇了有史以來最為黑暗的一天,無論是開放式基金還是封閉式基金均受到沉重打壓。殘酷的現實提醒投資者:基金市場亦存在著大量風險,如何合理規避和化解其風險是大家關心的熱點話題。 基民投資的非理性心態 基民過於樂觀,對市場預期過高 根據弗里德曼的適應性預期假說,人們總會以過去發生的事情為依據,對未來作出預期。2006年基金市場給投資者帶來了高額回報,因此不少投資者預期2007年基金市場依然會走勢良好,這是基金銷售火爆的原因之一。然而,這種預期是滯後於市場變化的。理柏基金認為,2006年的強勢市場是幾十年難遇的,這並不是市場的常態。正常情況下,開放式基金一年能實現10%~20%的收益已經相當不錯,著名的量子基金的平均收益也不過是30%左右。因此,2006年基金的高收益並不代表著以後基金收益也會如此高。尤其是在市場經歷了大幅上漲之後,市場樂觀情緒的高漲正伴隨風險的迅速積聚。 資金來源不合理 基於對基金市場的良好預期,部分投資者傾其所有投資於基金市場,然而基金市場同樣存在著風險,一旦基金走勢下降,勢必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損失。更有甚者通過住房抵押貸款、信用卡透支、二手房虛假交易等過激手段套取現金,加入基民大軍,其中風險不言而喻。 缺乏正確的理財觀念 比如,一些基民認為基金只賺不賠,把基金當做銀行存款或國債,然而基金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不可能的,雖然基金是專業管理,但是基金的盈虧與股票指數的盈虧是差不多的,基金既沒有穩定的利息也不像很多投資者想像得那樣無風險,尤其是目前基金市場熱衷的股票型基金,其漲跌是與股票一致的。例如2004年4月2日至2005年6月3日,上證指數從1768.65點跌至1013.64點時,29隻開放式基金平均下跌了20.42%。此外,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基金的風險投資 組合無力抗拒市場的系統風險,而據相關文獻指出國內市場的系統風險占整個風險的60%。 又如,把基金當成股票炒作,頻繁買賣。有些投資者以炒股的方式「炒基金」,希望在高拋低吸、波動操作中獲取更高收益。然而基金的購買和贖回都是有手續費的,如此頻繁地買賣不僅增加了交易費用,而且還會錯失獲取高額收益的良機。在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長期持有基金不失為一種較優的選擇。著名投資大師巴菲特擅長長期持有基金,從而獲得了不菲的收益。截止到2002年,巴菲特在其46年的職業生涯中只有一年賠了錢,其管理的基金年均收益24.3%,資產增加了16393倍。 再如,存在「恐高」心理。目前國內投資者普遍對基金抱有「恐高」情緒,認為凈值高的基金風險大,甚至有人認為新基金就是「原始股」,價格越低越好,因而傾向於購買凈值低的基金。這就迫使基金公司不得不通過分紅或拆分來降低基金的凈值。然而,基金公司的這種做法不利於操作的穩健性和持續性,進而會影響基金的效益,加大基金風險:一方面,基金公司為了分紅往往需要拋售所持股票、債券等資產,從而打破此前的投資組合;另一方面,通過「二次發行」擴大基金規模之後,基金需要重新建倉,使基金操作的持續性受損。如果投資者過分傾向於購買新發基金而不願購買凈值雖高但業績良好的基金,勢必造成新發基金規模偏大,增加新發基金的管理力度,從歷史經驗來看,規模大的基金業績在發行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並不好,往往在大量投資者贖回之後業績才轉好。 基金公司存在的風險 基金公司的固有風險 基金公司的盈利水平不僅受到政府的經濟政策、經濟周期、基金經理的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市場狀況的影響。當股票和債券市場陷入蕭條時,基金也難逃虧損的命運。美國一家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在過去的5年中,美國的基金只有31%跑贏了大盤,在過去的35年中,也只不過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基金跑贏大盤。歷史也表明,在股市蕭條的前幾年,中國的基金賠得一塌糊塗。 基金公司存在盲目擴大營銷的風險 基金公司以管理費為主要收入來源,而管理費是按照基金凈資產和一定比例計提的,與基金實際收益水平關系不大。因此為了增加管理費收入,基金公司往往不顧自身能力的限制,擴大其資產管理規模,人為操縱基金的凈資產。2007年出現的基金公司大規模地持續營銷就是基金公司努力增加管理費收入的表現。這些做法使投資者在增加基金管理費用支出的同時會增加股票的交易費用,並且還要承擔積壓的損失和資金過度集中的風險。 缺乏有效的避險保值的手段 我國的金融市場尤其缺少期貨、期權等衍生金融工具。在當前的情況下,基金管理人的交易品種是單一的,並不能通過衍生金融工具的反向操作對沖證券市場中的系統風險,這種現狀嚴重製約了基金公司在風險控制方面的能力。因而一旦影響證券市場的利率、貨幣供給等外部因素發生突然變化,導致市場行情在短期內整體迅速下跌,基金所持有的全部資產勢必大幅縮水,從而使基金投資者蒙受損失。 基金公司的投資策略加大了基金的風險 目前我國上市公司一般採取股票股利的形式發放股利,卻很少派發現金。從而決定了我國證券投資基金 的收益主要來源於利得即股票買賣的差價而不是紅利。這就使得我國基金管理人在選擇股票時集中於能獲得利得的股票,這類股票往往具有價格波動幅度大的特性,風險高於以取得股息為主的股票,這無疑加大了基金的風險。 基金信息披露不足,投資者處於信息劣勢地位 我國《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指引》規定基金管理公司必須及時、准確地對外披露相關信息。然而,近年來基金公司信息披露時間間隔越來越長,將投資者陷入信息劣勢的地位,使投資者無法將投資決策建立在正確、及時的信息之上,從而容易產生代理人損害委託人利益的行為。

㈧ 基金理財真的能賺錢嗎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帶的話賺錢的可能性會更大

㈨ 學了快財理財課真的買基金可以賺錢嗎

買基金賺錢看的是運氣和長期持有,沒有那麼好賺,但也不會虧太多,和學不學沒關系

閱讀全文

與學基金理財真的有用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務教育學校融資 瀏覽:721
ppp模式融資擔保 瀏覽:157
沈陽有外匯業務的工商銀行 瀏覽:269
申購理財產品的原始憑證 瀏覽:530
美麗華集團市值 瀏覽:524
貴金屬公司待遇 瀏覽:9
國際結算在國際融資中的作用 瀏覽:49
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不得超過 瀏覽:464
博信股份2019年一季度 瀏覽:982
華泰證券債券回購 瀏覽:788
上升下跌速率外匯指標 瀏覽:442
杠桿的機械效率與物重有關嗎 瀏覽:504
手機工行怎麼換外匯 瀏覽:408
中原證券風險許可權 瀏覽:719
前海股權交易中心胡繼之 瀏覽:447
恆天財富信託延期兌付 瀏覽:822
人鬼交易所2雲資源 瀏覽:903
郵儲銀行可以境外匯款嗎 瀏覽:682
溫嶺易轉金融服務包裝有限公司 瀏覽:782
2016年日本匯率走勢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