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理財和互聯網理財有什麼區別
1、互聯網理財與銀行理財門檻不同
目前,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高,按照銀監會規定一般要5萬、10萬以上。很多人都夠不上這個高門檻,對普通投資者來說不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渠道。而互聯網理財門檻較低,一般50元到100元起投,受到了很多投資者的歡迎和追捧。
2、互聯網理財年化收益比銀行理財高
經過幾年的發展,互聯網理財產品種類越來越豐富、期限也很靈活。選好安全性高、風控做得好的平台進行投資,得到的收益會比銀行理財高出不少。
3、互聯網理財比銀行理財更靈活
互聯網理財與銀行理財的流動性不同,大部分的銀行理財都是產品到期後付本息,且期限一般都比較長,屬於中長期的理財產品。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還得注意其流動性與自己的資金運用安排是否匹配。
4、互聯網理財比銀行理財更加方便快捷
互聯網理財通過電腦或手機APP就可以完成充值、投資、體現等全部流程,非常方便。而銀行理財則需要投資者本人攜帶(本人)身份證到銀行櫃台辦理相關手續之後,才能進行投資。相比之下,互聯網理財就比銀行理財更加方便快捷。
5、互聯網理財項目要比銀行理財趨於透明化
目前的銀行理財產品,大多不介紹資金用途、收益與何掛鉤等。互聯網理財的項目比銀行要趨於透明化。互聯網理財平台上的項目,基本都會標明資金用途、借款人信息等,投資者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自主鑒別和挑選自己滿意的項目。
6、互聯網理財有保障,銀行理財浮動性
大家都知道,大部分銀行理財產品都是依靠銀行的信用,幾乎是沒有任何的風險抵補措施和手段。而互聯網理財就不一樣了,要麼有借款人的抵押物,並有抵押登記手續,要麼有第三方擔保公司履行逾期代償義務。
7、互聯網理財安全性可控,銀行理財看似安全,實則不然
現如今,不少媒體多次爆出銀行理財產品虧損的情況,因為銀行除了發售自身發行的理財產品外,也會代銷其它機構的理財產品。但是對於互聯網理財來說,互聯網金融理財的風險相對可控,多在中等以下風險,只要對平台多加觀察、經過層層篩選,不被高收益誘惑,大多數風險是可以避免的。
㈡ 互聯網金融平台買不到銀行理財產品,這是為什麼
互聯網金融理財平台的意義非常寬泛,包括銀行線上理財(主要指手機銀行APP)、綜合性財富管理平台、基金銷售平台、互聯網貴金屬理財以及P2P理財(出借)。
互聯網金融理財平台可以分為5類:綜合性金融(綜合性財富管理)平台、銀行類線上金融平台、證券、保險、信託等傳統金融機構線上平台、互聯網貴金屬理財、P2P平台。
1、綜合性金融(綜合性財富管理)平台

3、周期較短。余額寶等零錢理財產品可以隨時存隨時取,互聯網借貸類產品也基本分為1月標、3月標等等,周期性靈活。
4、操作簡單。線上理財,足不出戶,認購、申購、贖回、轉換等一系列操作總共只需要幾分鍾時間。
5、工具普遍,互聯網金融理財只需一部手機就能操作。
互聯網金融平台理財的劣勢:
(1)部分平台存在很多監管安全問題:
1、信息披露不足,底層資產不透明
2、未實行銀行存管,或存管銀行未通過測評
3、未貫徹小額分散,金融風險較大
4、尚未備案,屬無證經營
5、自有資金、自身實力有待加強,難以度過「雙降」的風險整頓期
6、存在非法吸存、非法集資、跑路等現象,投資者資金安全受威脅
(2)監管安全等問題造成投資者信心不足,用戶流失
(3)部分互聯網金融平台自身實力不夠,風控不足、資金不足、資產端質量較差等
(4)市場空間受擠壓。銀行理財子公司等銀行理財產品形成沖擊;BAT等互聯網巨頭利用流量入口搶奪用戶
(5)網路支付風險、個人信息泄露風險困擾所有互聯網行業。
關注@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 ,了解更多最新互聯網金融資訊。
通過互聯網金融平台進行理財需要注意什麼?
@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首先,用戶要了解不同理財方式的差別。不同的理財產品,其收益率、風險、周期規律均有所差別,如網貸理財、銀行理財等投資方式收益與期限是固定的。再如,股票、私募等,有相應的經驗與資本門檻要求,視類型不同而收益不等,投資者應結合情況,搞清楚管理的差異性。
掌握理財方式的特點,以網貸投資方式來說,一般投資者會根據短、中、長期期限來分配資金,在生活消費外,保持對資金的有效管理。對於用戶來說,更多的應從滿足生活上的便利性、投資方面的靈活性出發進行管理,有別於博弈類型投資形式,網路理財更多側重於穩定性。
結合情況制定規劃,更具體來說,視資產的不同,具體投資會出現收益高低的不同時期,投資者應該掌握市場的動態,及時加強認知。善於把握投資邏輯,或能制定規劃的投資者,就能更好的提升理財效果。
完成前期工作後,用戶在選擇平台時,要盡量選取在公安、工商網站進行過備案的平台,部分網站注冊地為境外要尤其注意。收益過高的平台,例如宣稱收益超過超過15%,高收益就意味著高風險。
同時,盡量選取知名度較大的平台,多考證平台披露信息。沒有第三方託管,沒有擔保的不投,資金安全沒有保障。容易出現資金鏈斷裂,風險承受能力過低。
在選定平台後,從細節上看,要多注意新手標、獎勵卷以及交易時間限制等具體要求,最大程度的保障自己的利益。以理財品種為例,平台有時候會推出一些待客理財的品種,口號是可以幫你搶到平時買不到的標,但同時往往也會隱形搭售其他理財品種。
關注@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了解更多最新互聯網金融資訊。
互聯網金融平台理財的風險如何?
@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信用風險,互聯網金融平台信用審核不嚴,借款人信用不達標,提供資料虛假等。借款人不及時還錢也是信用風險的一種,借款人需要延長還款期限,並且要支付比較高的罰息。不過目前互聯網金融貸款端的資金回收是按月等額本息還款,借款人違約及虛假借款人是信用風險的兩大主體,借款人的數量越多,對互聯網金融管理信用風險的要求就越高。
資金流動性風險,出借人在出借資金沒有到期的情況下,提前申請回收本金,但多數互聯網金融公司是不允許提前回收本金的,即使允許也會收取相關的費用的。
國家政策風險,目前,相關部門對於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正在逐步進行,監管政策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平台無法經營。
互聯網金融平台自身風險,平台是否是正規經營的,是否有正規的營業執照、經營業務范圍是否合法、是否吸儲、是否放貸,所轉讓的債權是否是真實有效的、是否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等。不接觸理財客戶的資金的,以保障投資者資金的安全性。
關注@互聯網金融新聞中心,了解更多最新互聯網金融資訊。
㈢ 網上理財平台和銀行的區別有哪些
區別可大了,網上理財能夠不限時間空間,而且門檻低啊,銀行的門檻多高啊,沒幾萬銀行會讓你理財么,所以還是選擇網上理財平台進行理財投資吧,像我現在在投的金聯所,安全有保障,最低門檻才100元,特別是平台採用的「金融資產聯合交易」模式,很是不錯。
㈣ 各個銀行的理財產品是一樣的嗎和網路平台上的也是一樣的嗎
理財產品的種類都是很豐富的,不同的銀行都有屬於自己的理財產品的。大類可能都是差不多的,細分每個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不一樣的。網路平台上是由不同公司發布的,肯定也不一樣啊,我們以e租寶為例,e租寶平台上面是投融資租賃這種方式的理財產品,很多其他平台還有各種基金理財的。
㈤ 互聯網平台可以賣銀行理財產品嗎
招行個人理財產品暫只能通過招行平台(如:櫃台、網銀、手機銀行等)購買。
㈥ 銀行理財與互聯網理財到底有哪些區別
多樂融財富管理與銀行理財產品的屬性不同。多樂融財富管理屬於網路借貸平台,是新興互聯網金融業務的分支之一;銀行理財產品是商業銀行針對客戶推出的個人理財業務,仍然屬於傳統的金融方式。
多樂融財富管理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不同。由於網貸與傳統金融業務的不同,兩者的收益率也存在一定的差別。多樂融財富管理擁有期限多樣的出借項目,用戶的選擇范圍比較廣。多樂融平台專注於三個月、六個月、一年等期限比較長的出借項目,收益率也一直穩定在6%~12.5%,而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通常在4.5%左右。
㈦ 互聯網理財和傳統銀行理財的區別是什麼
投資門檻:就目前而言,互金理財門檻較低,你有50塊錢,就可以實施P2P理財。但是如果你想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一般最低也需要5萬,甚至於更高。而有的互金平台起步甚至1元。
年化收益率:P互金理財收益高、銀行理財低。據數據統計,2014年上半年所有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5.2%,而互金平台投資收益清晰明了,以一年期為例,最低的也有10%,其餘的則在12%-18%之間,也有更高的,但是高收益代表著高風險,還要看企業的資質和風控體系,畢竟本金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手續費:互金理財收費項目少或者無任何費用,銀行理財需支出相應費用。銀行理財需要收取手續費、託管費、管理費等多種項目,無形中減少了理財投資者的不少收益。而互金平台中一般僅需收取少量的充值提現手續費和服務費。此外,互金平台的收費內容更加透明。
定位:互金理財的定位是客戶收益,而銀行理財的定位是穩健。所以他們面向的投資人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互金理財所面臨的客戶是風險承受能力較強的人群,而銀行理財卻恰恰相反。不過互金平台為提升獲客能力,基本都設有本息保障、風險准備金,引入融資性擔保。
望對您有所幫助~~
㈧ 銀行的理財產品和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理財產品有什麼區別
合規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理財產品也會是正規金融機構提供的產品,因為互聯網金融平台「無法」發行金融理財產品。
例如,度小滿理財APP(原網路理財)平台上就有一些包括銀行發行的活期、定期銀行存款產品,養老保險股份公司發行的養老保障產品等。
例如活期產品「三湘銀行活期」,提前支取收益3.9%左右,隨時存取,當日起息,節假日無限制,任意自然日支取,當日實時到賬,無交易日限制,無限額限制;如定期銀行存款產品「振興智慧存」,滿期收益率在4.8%左右。根據「存款」產品存款保險保障制度,50W以內100%賠付。
具體您可以在應用市場搜索「度小滿理財APP下載鏈接」或者關注「度小滿科技服務號(xiaomanlicai)」了解詳細產品信息。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哦!

㈨ 銀行理財和網路理財有什麼不同
互聯網理財主要包括:網上股票理財、網上計算存貸款利息、網上投保、網上自助繳費、網上自助轉存,還有網上自助貸款,網上賬戶掛失、網上理財咨詢等等內容。
互聯網理財VS銀行理財
網路理財與銀行理財區別:
1、流動性:
銀行理財產品流動性 具有一定的投資期限,流動性不高,互聯網理財產品流動性極強,可以做T+0交易
2、投資收益:
銀行理財產品目前市場主流品種(1-3月期,3-6月期)的年化收益率處於4%-5%的水平區間,部分掛鉤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收益或更高(但風險也相對較大) 網路理財產品目前7日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相比銀行理財產品,收益波動性較大,在市場的極端情況下,基金凈值也可能出現較大的偏離。
3、投資門檻:
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較高,起點金額5萬元,而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門檻低,最低1元起投。
4、投資風險:
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貨幣債券類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相對較低,部分產品本金有保障,屬於穩健型產品(結構性產品的投資風險高,有零收益或負收益風險),而網路理財產品投資特性決定投資者在享受互聯網理財便捷性的同時,也面臨著額外的網路安全風險。
5、適合人群:
銀行理財產品風險承受力相對較低的中老年投資者,而互聯網理財產品風險偏好較高、熟練運用互聯網工具、且對資金流動性要求高的偏年輕投資者群體。
6、其他功用:
銀行理財產品僅具有投資屬性,而互聯網理財產品投資屬性外,還具有賬戶內資產充值、網購支付、信用還款、轉賬等多種應用功能。
㈩ 銀行的理財產品和互聯網的理財產品哪個比較好
這個定義本身就不太准確,互聯網理財更多的是一種方式,網路平台很多產品都是銀行自己的,是通過網路渠道來展示給投資者,比如87金融匯平台,都是銀行、信託公司這些機構的產品,他們只是擺出來,如果去買,還是付款給銀行,因此互聯網理財更加方便一點,找准了正規的平台就比通過銀行去買理財產品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