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理財型保險的三大誤區,你中招了嗎
誤區一:分紅保險等於銀行存款
分紅保險是理財保險中最大眾化的一類,是指投保人除了享有約定的保額外,還可以享受公司分紅,因此很多人覺得分紅險就相當於銀行存款,利息還很高。其實不然,分紅保險可分配的紅利是不確定的,沒有固定的比率,分紅水平主要取決於保險公司的經營成果。客戶有可能獲得比銀行存款更高的收益,也有可能更低,不能把分紅保險簡單地等同於銀行存款。
誤區二:萬能保險的所有保費均用於投資
所謂萬能險,是繼傳統壽險、分紅型保險與投資連結保險之後出現的一種更靈活的保險產品。萬能壽險之所以「萬能」,是由於投保人購買了此類產品後,可以根據自己人生不同階段的保障需求和經濟狀況對保險金額、所繳保費和繳費期進行調整,使保障與理財比例在各個時期達到最佳。
萬能保險產品結算利率設有保證利率,超過保證利率的部分是不確定的。那麼,消費者繳納的保費是否全部進入投資賬戶呢?答案是否定的。客戶所繳保費中,扣除風險保費和經營管理費用等,餘下的部分才會進入投資賬戶,因此萬能險從風險上來說高於分紅險,但是低於投連險。
誤區三:投連險收益有保證
投連險是將保險和理財兩個方面組合在一起的保險產品,與萬能險相比,投連險的資金投資於證券市場的比例可高達100%。因此,很多的投資連結賬戶價格與證券市場具有很高的關聯性。投資者繳納的保費,一部分具有保險的保障功能,另一部分與保險公司投資收益掛鉤,由投資專家負責運作,投資者享有全部投資收益,同時承擔相應投資風險。
要注意的是,投資連結保險產品的投資回報具有不確定性,投資風險由投保人全部承擔。投資連結保險產品一般分設多個賬戶,由於投資渠道不同,每個賬戶的風險、收益不盡相同,消費者應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選擇投資賬戶。
綜上所述,相信大家對理財型保險的三大誤區應該有一定了解了,小編在此提醒廣大消費者在投保之前一定要仔細合理規劃,規避一定風險來投資。
B. 大家對銀行理財保險有什麼看法
稱為銀保險種,就是通過銀行和郵政櫃台代理銷售險種,其特徵多為儲蓄理財型。你可以發現,很多此險種,實際保障功能很弱,一般也就保保意外,有的甚至沒有保障功能,其目的也是盡大程度的用於儲蓄(因為保障是要消費的),主要功能就是儲蓄,一般期限較短,滿期返還加上累積的紅利基本會比銀行存款略多一點,前提一定要到滿期。另外,不可完全以此判斷,有些銀保險種,也是周期很長的,有的也有很強保障功能,這些就不是儲蓄理財為主了,一定要分清楚,不清楚不購買,這是自我保護原則。
C. 為什麼人們對保險的誤解很深
因為前幾年保險騙了好多人,我母上就是做保險的,現在保險挺正規的,但是人們對保險的誤解還是庭審挺深的
D. 對於保險理財,各位看官有何看法
生育保險屬於強制性保險,由你所在單位進行交納,而且是用人單位必須為你交納,個人是無法交納的,生育保險是國家立法對女職工權益保障的一種社會政策,而且不論胎兒是否正常產下,即使胎兒死亡,流產等均能享受生育保險。在享受生育津貼前,單位需要為你申繳生育保險,需要准備三個表、企業職工基本養老、工傷和生育保險申報匯總表、社保登記表、養老、工作和生育保險人員增減表,些三表由企業准備;由單位持此三表前往社會勞動保險部門進行申報,勞動保險部門受理後,會返回兩個蓋章後的表;等到下個月,單位就可以正常繳納新增員工的生育保險費用,這個要去稅務部門交納;辦理醫療證:懷孕後,由用人單位攜帶相關材料到社會勞動保險部門進行辦理;女職工生完孩子,產假滿30內前(注意時間哦,逾期辦理比較麻煩)向社會勞動保險部門提交材料進行保險支付的辦理; ?在進行保險支付辦理的材料主要有:城鎮企業職工生育情況表、身份證明信息、出生證、醫院的醫務證明、醫務結算的單子等.
E. 怎麼消除人們對保險的誤解
講案例!拿理賠單給客戶看。 不要強調保險收益等等,側重講保障。保險的項目是很細的,有針對性的,不是買了保險什麼都賠。
F. 理財產品誤解 保本產品為何不保本
最近這一年,銀行理財市場的火爆,得益於從高風險市場退出的避險資金的追捧。 整個銀行理財產品市場,有超過半數的保本產品,但不少投資者卻發出抱怨之聲:「為什麼我買的保本產品不保本? 」 在這里,投資者需要釐清常見誤解,避免對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閱讀不夠仔細,對相應條款產生理解上的偏差,以至於購買的「保本產品」並不真正保本。 產品名稱不代表產品類型 不仔細看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在投資者中較為常見。因簡單的疏忽造成本金損失,實在是劃不來。 不少銀行願意用這樣的字眼作為產品系列名稱,比如「穩得利「、「信得盈」、「增盈」、「穩健級」、「穩健收益」等。這些名稱看起來保本的產品,偏偏就是在今年到期的全部產品中,不保本產品的系列名稱。如果僅從名稱判斷,投資者誤認為其保證本金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一種情況較為常見,產品名稱中標明「部分保本」,而投資者只抓住「保本」的字眼,就認定本金是安全的,認為是一款低風險產品。實際上,這種「部分保本」的標注名稱,常用於結構性理財產品,因為風險較大,只能對本金給予部分保本的承諾,卻引發不少投資者的誤會。 部分保本是指本金保障百分比低於百分之百。例如保障本金90%,這就意味著可能虧損10%。 部分保本的概念,並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標准收益類型。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標明:按照客戶獲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理財計劃,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 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保證本金支付。 也就是說,只有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是保證本金的理財產品。在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時,應該認真閱讀收益類型項目對於本金和收益的相關描述。
G. 人們對保險的誤解
關鍵是保險制度不完善,大家對保險的認識比10多年前已經好很多了,保險行業缺人,人們都不看重,其實就是做銷售太辛苦了,制度又不全.
H. 你曾對保險有哪些誤解和偏見
我以前聽到保險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搞傳銷的,要麼是騙人的。保險貴,又坑人,一提到做保險的,我就敬而遠之。後來我認識了幾個做保險的朋友,一開始我也是很排斥他們的,後來看到朋友圈老是有些人發水滴籌,自己就開始擔心了,靠積蓄治病那是杯水車薪,水滴籌看似不錯,但是又能籌到多少錢!
我後來在多保魚平台上學了一下關於保險的知識和作用,下手買了一份。至少生病的時候有個依靠,不至於賣車賣房,水滴籌見。
平時不接觸保險,對保險的誤解也挺大的,現在買了,就希望保險能幫上忙。
I. 人們對保險的認識存在哪些誤區
【摘要】隨著人們理財觀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萌生保險意識,但買保險真的有用嗎?但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對保險的人士還不夠充分,存在著一些誤區。其實買保險就是買保障,人生中可謂是風險相伴,如何規避風險進而轉嫁風險才是最重要的。也並不是買很多的保險就是好,主要還是自身需求和經濟能力。買保險我們都選慧擇網!用戶最信賴網上投保平台!從保險保障看:已買過保險,無需再買。有很多市民在面對保險公司業務員時往往會說,我已買過保險了,不用再買了。有很多市民是用這句話作為借口來推辭業務員。但在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市民認為保險有了就好了。中國的保險業經過幾年的發展,險種越來越多。由最單一的養老金保險發展到現在的包括重大疾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養老金保險、教育金保險和分紅投資保險的險種體系。其實,人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反映在人壽保險上也是一樣。正如,我們的衣櫃里不會只有一套衣服。單一的保險保障也不能真正為我們自己分憂。 等有了閑錢再買。有很多市民認為自己手頭上並不寬松,不適宜買保險。其實,中低收入者更應該買保險。窮人和富人面臨相同的風險概率,只是窮人抗拒風險的能力比富人更弱。疾病和意外傷害隨時都有可能發生,決不會等到我們變得非常富有時它才降臨。窮人遇到的情況往往是越窮越見鬼。 有公費醫療或社會醫療無需再買商業醫療保險。公費醫療和社會醫療都屬於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它們的特點就是覆蓋面廣,保障額低。一般不超過3萬元。而現今越來越多發的癌症、腦中風、尿毒症等等的治療往往在5萬元以上。如何使自己在不幸得病時有足夠錢來支付日益昂貴的醫療費用,而無需動用自己多年的積蓄或向外借錢?商業醫療保險,比如中國人壽保險公司的康寧終身保險和康寧定期保險是你最佳的選擇。從投資理財的角度看: 混淆保險與銀行儲蓄。有很多市民認為,人壽保險的收益與銀行存款的收益相差無幾,因此,買保險也就是存錢。我們都知道,銀行存款經過一段時間,市民可以取回本金,同時獲得利息。人壽保險產品,特別是儲蓄型的險種,客戶在合同約定的情況下領取的保險金與客戶的同期銀行存款收益相差不大。然而,假如市民銀行儲蓄期間發生意外事故或疾病,銀行並不會因為你在銀行存了一筆錢而給你額外的補償。只有人壽保險能給你一筆保險金。這筆保險金往往是市民所交保險費的幾倍,甚至幾十倍。所以,買保險絕不等同於銀行存款。 買保險不為保障為投資。保險的最大功能就是保障。一旦離開了對意外傷害、疾病及年老的保障而盲目追求高回報,保險將不再是保險而變成股票和期貨。而股票和期貨高回報的誘惑往往是血本無歸。比如,衣服最基本的功用就是遮羞和保暖,時髦、高貴、大方、身份象徵都是次要的。只強調投資而不重視保障的保險,就好像是不要求遮羞和保暖而只追求時髦的衣服。傳統觀念的影響: 買保險不吉利。保險公司的業務員在解釋保險條款時,難免會用疾病、殘疾、身故等字眼。但是,這些情況並不會因為我們講幾次就會發生。風險的發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過去,我們的祖先,沒有買保險,更沒有保險業務員對他們講疾病、殘疾、身故等,但我們的祖先並非個個都長命百歲。買保險正是為了防範風險,也就是說是買平安。從保障對象看: 買保險只重子女。人們將一切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本無可厚非。假若只小孩買保險而不考慮家庭經濟支柱的做法確實欠妥。萬一,不幸降臨,家庭經濟支柱過早離去或喪失勞動能力,將會導致家庭經濟崩潰,孩子輟學。如果,你的經濟較為寬裕,請你為家中所有成員投保;假如你的手頭並不寬松,請你先將保障的重點集中在家庭經濟支柱身上。如果你想要了解如何買保險更科學,更能發揮保險的功效,我們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有眾多優秀業務員為你服務。慧擇提示:我們對於保險一定要有一個新的認識,真正的了解到保險的實質性意義。也不要人雲亦雲,什麼保險沒有個比較就買。這樣或許會成為你的負擔。當只有重新提高對保險的認識才能做好人生保險的合理規劃!
J. 對保險的誤解,讓多少家庭失去了救命稻草
人們之所以對保險誤解,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業務員造成。
過去,保險業剛起步,業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有的業務員甚至自己都不了解保險,就去推銷。為了成功銷售一份保險,無所不用其極,把保險說的天花亂墜,隨便一份保險產品,都說成是全險,什麼都保,什麼都能賠;或者說收益有多麼多麼高,拿錢有多麼多麼方便,就跟存銀行一樣。一旦出事或者需要用錢的時候,問題來了,買的是疾病險,不能保意外,買的是意外險,不能保疾病。所以就認為保險是騙人的。
其實,保險就是保險,有合同白紙黑字明確保險責任,什麼能保,什麼不能保,都寫得清清楚楚;錢什麼時候能拿出來也有明確的規定。
保險是騙不了人的,只有人騙人。
好在,隨著國家整改以及保險行業自身的發展,現在保險已經越來越得民心,甚至已經深入到中小學的課本,我相信,以後我們國家也會發展為保險大國,人人都有保險,家家都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