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理財攻略 > 銀行理財產品再融資

銀行理財產品再融資

發布時間:2021-09-13 21:50:20

❶ 票據流失對理財產品有影響嗎

如果理財產品含票據,當然有影響。

❷ 為什麼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可以轉嫁風險

以為銀行的理財產品都是幫外部公司賣的,風險自然是外部公司或者投資者來承擔了

所以,不要覺得銀行賣的理財產品就是銀行,他們只收提成,什麼也不擔,也就是說你要是虧損了,找銀行人家是不搭理你的!

現在我投資,都不在銀行了,投了些p2p平台,拍拍貸什麼的。你也不用老是顧慮不了解這些平台而不敢投資。

平台上都有那種,新手體驗金,支付1塊錢就可以體驗投資,流程的,甚而還有收益。

可以去試試看~~

❸ 聽說上市公司再融資政策出現了新規定,主要有哪些

第一部分:重點內容有哪些

1、重點一修改哪些內容?三大方面

一是規模。

上市公司申請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擬發行的股票數量不得超過本次發行前總股份的20%。

二是頻率。

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前次募集資金包括首發、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但對於發行可轉債、優先股和創業板小額快速融資的,不受此期限限制。

三是募資投向理財產品的規則。

上市公司申請再融資時,除金融類企業外,原則上最近一期末不得存在持有金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資產、借予他人款項、委託理財等財務性投資的情形。

2、重點二何時實施?自發布之日起

對於新政,業界最關注的問題還包括時間上的新老劃斷。

今日的發布會上,鄧舸介紹,為了實現平穩過渡,在適用時效上,《實施細則》和《監管問答》自發布或修訂之日起實施,新受理的再融資申請即予執行,已經受理的不受影響。

鄧舸指出,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次再融資監管政策的調整屬於制度完善,不針對具體企業,所有上市公司統一適用。

3、重點三因何出新政:存在三大問題

據了解,現行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字2006年實施以來,在促進社會資本形成、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市場情況的不斷變化,現行再融資制度也暴露出一些問題,亟需調整,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問題:

一是部分上市公司存在融資傾向。

有些公司脫離公司主業發展,頻繁融資。有些公司偏項目、炒概念,跨界進入新行業,融資規模遠超過實際需要量。有些公司募集資金大量閑置,頻繁變更用途,或者脫實向虛,變相投向理財產品等財務性投資和類金融業務。

二是非公開發行定價機制選擇存在較大套利空間,廣為市場詬病。

非公開發行股票品種以市場約束為主,主要面向有風險識別和承擔能力的特定投資者,因此發行門檻較低,行政約束相對寬松,但從實際運行情況來看,投資者往往偏重發行價格相比市價的折扣,忽略公司的成長性和內在投資價值。

過分關注價差會造成資金流向以短期逐利為目標,不利於資源有效配置和長期資本的形成。限售期滿後,套利資金集中減持,對市場形成較大沖擊,也不利於保護投資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三是再融資品種結構失衡,可轉債、優先股等股債結合產品和公發品種發展緩慢。

非公開發行由於發行條件寬松,定價試點選擇多,發行失敗風險小,逐漸成為絕大部分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的首選再融資品種,公開發行規模急劇減少,同時,股債結合的可轉債品種發展緩慢。

4、重點四著力點在哪?三大方面

本次修訂《實施細則》和制定《監管問答》,主要著眼於三方面:

一是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導向,積極配合供給側改革,助力產業轉型和經濟結構調整,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資金脫實向虛。

二是堅持疏堵結合的原則,立足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堵住監管套利漏洞,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資行為形成資產泡沫。同時,滿足上市公司正當合理的融資需求,優化資本市場融資結構。

三是堅持穩中求進原則,規則調整實行新老劃斷,已經受理的再融資申請不受影響,給市場預留一定時間消化吸收。

5、重點五理財產品敏感問題如何說

下一步,證監會將按照依法從嚴全面監管的要求,繼續強化再融資的發行監管工作,督促保薦機構梳理再審項目並開展自查,進一步規范募集資金投向,繼續加強監管理財產品等資金參與非公開發行認購,強化證監局對募集資金使用的現場檢查。

記者了解到,對於上述提到「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中金額較大、期限較長的界定,需考慮到具體的上市公司的規模和募集資金及財務性投資的多少來判定,具體會在發行部的審核過程中進行判斷。

而「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中18個月的確定,則是根據最近三年上市公司前次融資距本次融資的統計測算,並對前次項目募集資金是否落實到位的效果進行分析後測算出來的。

業內人士指出,在再融資過程中,發行人是第一責任人,保薦機構在上市公司確定再融資方案時就應把好關,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對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方案進行調整。

第二部分:幾大敏感問題解讀

統計顯示,去年全年證監會審核的再融資、優先股和可轉債總金額在10000億左右,其中,再融資涉及7000-8000億元。

敏感問題一

金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的界定

券商中國記者了解到,關於上述提到「金融較大、期限較長的交易性金融資產」中金融較大、期限較長的界定,需結合實際情況,考慮到具體的上市公司的規模和募集資金及財務性投資的多少來判定,具體會在發行審核過程中進行判斷,如募集資金很少但財務性投資很大的就限制,沒有融資合理性和必要性也會受限,旨在控制過度融資。

敏感問題二

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的規定

為避免上市公司頻繁融資,新政中包括了「上市公司申請增發、配股、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8個月」的規定,如何理解這一問題?

1992年頒布的《公司法》中明確要求「上市公司再融資的,本次發行董事會決議日距離前次募集資金到位日原則上不得少於12個月」,但該規定在2006年《公司法》的修訂中被刪除,而此次新政重啟了時間限制的規定,並根據最近三年上市公司前次融資距本次融資的統計測算、對前次項目募集資金是否落實到位的效果進行分析後測算出18個月這一考量,是給當前市場上部分上市公司頻繁融資帶上了「緊箍咒」。

業內人士指出,在再融資過程中,發行人是第一責任人,保薦機構在上市公司確定再融資方案時就應把好關,根據市場情況變化,對不符合監管要求的方案進行調整。

敏感問題三

如何滿足上市公司正當合理融資需求

「此次再融資新規是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最需要的地方,避免資金脫實向虛的重要舉措。」上述業內人士指出,此舉不僅疏堵結合促再融資方式多元化,堵住監管套利漏洞,防止炒概念和套利性融資行為形成資產泡沫,還滿足上市公司正當合理的融資需求,優化資本市場融資結構。為確保市場平穩運行,實行新老劃斷,已經受理的再融資申請不受影響,給市場預留一定時間消化吸收。

❹ 明白為什麼上市公司都選擇定向增發了,而不是配股

假設有家公司的股票現在交易價格是15元/股,現在這家公司要搞一次定向增發或者非公開增發,以10元/股的價格發行1億股。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號稱非常看好增發募集資金所投資的項目,所以要參與認購增發,另外還有一些張翔的爸、李翔的媽、這個牛散、那個私募也看好這個項目,大家湊湊就把這1億股增發給認購了。
現在的問題是這批人真的一共拿出10億元現金把這1億股增發的股票買回去了嗎?一般不是這樣的。通常的做法是這批人會拿出2億現金,另外再向證券公司借8億資金,湊成10億把這1億股增發的股票買下來。
其中需要說明的是:一、因為向券商借錢了,所以這1億股股票得押在券商那裡。不過這也無所謂,因為定向增發或非定向增發一般都有鎖定期,在鎖定期裡面反正也不能拋;二、像這種借錢利率一般是比較高的(比方說年利率7%。知道了吧?銀行、信託為什麼能給理財產品支付遠高於定期的利率),那麼以年利率7%借了8億元資金,每年得支付0.56億元的利息給券商,這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不過這些增發認購者自有辦法,他們買這1億股股票時還是掏了2億元真金白銀的,因此股票全部押在券商那裡好像多了點,他們會和券商商量:把其中的0.2億股拿出來由他們自由處置。
他們拿到的這0.2億股股票按照市價15元/股算市值是3億元,拿到銀行抵押貸款1.5億元因該沒什麼問題,那麼有了這1.5億元現金之後每年付給券商0.56億元利息就綽綽有餘。上市公司圈到10億大洋後得懂規矩,這裡面券商是出了大力的,喝水不忘挖井人,得拿出5億來認購券商的理財產品。
券商自然也不會白占上市公司資金,理財產品的利率也是不低的(比方說年利率5%),5億一年就是0.25億元,上市公司的業績也提高了。皆大歡喜,一次定向增發或者非公開增發圓滿完成。我們不妨從增發認購者、上市公司、券商的角度來看看各自的現金流情況。
先說增發認購者:他們最初拿出2億元真金白銀、後收到1.5億元銀行抵押貸款,雖然每年得支付券商0.56億元利息,不過不管怎樣實際的現金凈流出遠遠少於名義上的10億元,也就是1-2億元的事。
再看上市公司:收到了10億元增發款、但流出5億元認購券商理財產品,現金凈流入5億元,每年還能收到0.25億元理財產品的利息。
券商:券商借出8億元、賣理財產品收回5億元,所以現金凈流出只有3億元,每年會收到增發認購者付來的0.56億元利息、但須從中拿出0.25億元付給上市公司(理財產品利息),所以每年實際收到的利息是0.31億元利息。投出去3億元,每年可以收到0.31億元利息,這是什麼收益率啊?都超出10%了,券商的業績能不好嗎?
過了一、兩年之後,增發股票解凍了。我們假設這時的市場不太好,這家公司的股票在這一、兩年之內竟然沒漲,還是15元/股。即便如此,增發認購者的收益還是很豐厚的,我給大家算算。既然解凍了,那麼就能拋了,1億股股票按15元/股的市價拋掉之後得到15億元現金,還掉向券商借的8億元,還剩7億元。
這一、兩年裡面付給券商、銀行的利息有1億多,同時這一、兩年裡為張羅這些事飯沒少吃、禮沒少送,就算花掉將近1億元吧(知道了吧?為什麼高消費場所總是不缺顧客,工作需要啊。),另外最初他們曾拿出真金白銀2億,7億元總共扣掉4億元後還有3億元。
這可是凈利潤啊,是當初拿出2億元認購增發所得到的凈利潤,盡管二級市場股價沒漲、還是增發時的15元/股,但增發認購者的投資收益已經是150%了!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萬一增發股解凍的時候二級市場不好、跌破發行價了,比方說股價只有8元/股了,那怎麼辦?
別急,那些增發認購者也有辦法應對的,比方說他們可以借幾天的過橋貸款先把借券商的8億給還了,還了之後抵押在券商那裡的0.8億股股票就可以拿出來了,拿出來之後向銀行抵押貸款貸個3-4億。
另外還可以跟銀行說增發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快要建成了,開工生產後需要一些流動資金,再貸個3-4億的流動資金貸款吧,兩筆貸款把過橋貸款還了,帳又平了。新貸的款通常是一年左右,等到時候再說吧。
如果過了一年之後市場仍然低迷,公司的股票價格仍然在增發價10元之下,那麼索性再搞第二次增發,理由是前次增發募集資金投資的項目已經開始生產了,但是這幾年市場情況有變,利潤比預想的差,需要往上游發展,打通產業鏈,自己生產原料,那樣才能提高利潤率,所以打算再增發一次投資二期工程。
我不知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如果明白之後,那麼下面幾個問題請大家思考一下。
1、如果券商不能夠通過收益互換為這些號稱要認購定向增發或非公開增發的人融資的話,那麼上面這個游戲玩起來是不是會有問題了。
2、老股民一定都記得以前上市公司再融資的主要方式是配股和公開增發,而這幾年這些已經很少了,普遍看到的是定向增發和非公開增發。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上市公司配股融資基本要求:a.經注冊會記師核驗,公司最近3個會記年度加權平均凈資產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與扣除前的凈利潤相比,以低者作為加權平均資產收益率計算依據;設立不滿3個會記年度的,按設立後的會記年度計算;b.公司一次配股發行股份總數,原則上不超過前次發行並募足股份後股本總額的30%;若公司具有實際控制權的股東全額認購所配售的股份。可不受上述比例限制;c.本次配股距前次發行的時間間隔不少於一個會記年度。首先,不管是配股,還是公開增發,實施配股或公開增發融資的上市公司或控股股東,與投資者是利益共同體,有動力經營好上市公司,業績不佳,股價會跌破配股價或增發價,無法收回投資,獲得回報,股民若不看好配股投資項目前景,還可選擇賣出股票,不參與配股與公開增發;其次,按照實施配股的基本條件,許多績劣公司是無法達到基本條件,更別說實施配股融資圈錢的,達到了資源的有效配置,避免了劣幣驅逐良幣與買殼炒殼等投機行為。其三,按照非公開增發的規定要求:發行對象不得超過10人。非公開增發首先完全剝奪了股民的選擇權和表決權;其次,非公開增發公告日期不確定,上市公司作為增發收益者,完全有動力向參與非公開增發的操作者和利益方的進行利益輸送與暗箱操作,損害投資者利益,助長了不勞無獲、坑蒙拐騙、無心干實業、掙快錢的不正之風,進一步加劇實業空心化。
3、說實話很多上市公司的老總整天琢磨的就是這些事,尤其是長期業績不佳、長期微虧的公司,至於上市公司的生產,能維持就行。老總關心的是怎麼用股票作為籌碼通過所謂的資本運作為自己掙錢。
4、世面上極少看到這種層面上的、比較貼近實際情況的研究報告,而看到的一些分析都是什麼:增發價是10元/股,所以10元這里有強勁的支撐;什麼大股東踴躍認購增發的股票,表明對上市公司對後市非常看好等等。你知道了上面的這些後是不是覺得這些話都是莫名其妙的糊塗話?
事實上上市公司拿到了好幾個億的增發款之後不一定真的做募招時說的那些事,裡面也有一套玩法,簡單介紹一下玩法:用IPO或增發所得的部分資金購買銀行1年或幾年期理財產品,從銀行獲得理財產品收益憑證,用此收益憑證反向抵押給銀行進行貸款,提前將這筆資金套出,同時向銀行說明此筆貸款的獲得方為上市公司在海外離岸市場(通常為香港、新加坡等地)注冊的分公司(殼公司),離岸分公司再通過離岸人民幣市場將該筆資金及大部分收益套回國內,貸款資金再次購買理財產品,所得收益購買房產,如此反復操作套利(這是人民幣升值時的套利方式,現在進入人民幣貶值周期,再通過低價出口,高價進口的方式使部分外匯滯留國外),以後有機會再說吧。總而言之,這就是現在所謂的資本運作,大家有點感覺了吧。股東玩資本運作,股民玩題材差價。

❺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有哪些

最近,銀行理財收益率超5%已成常態,甚至超7%的產品再現「江湖」。這種理財產品收益的節版節攀升,不但吸權引了個人投資者,也令A股上市公司嗅到了「錢味」。據統計,6月份以來,已有298家上市公司耗資629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不過今年以來證監會對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已經開始不淡定了,年初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再融資新規,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得將募集資金投向理財等財務投資領域。對於廣大股民和實體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

此外,投資者還要留意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比例情況,留意相關公告信息。根據相關規定,上市公司發生的重大訴訟、仲裁事項涉及金額占公司最近一期審計凈資產絕對值10%以上且絕對金額超過500萬元,上市公司應該及時披露。

對於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定,相信監管層後續會繼續完善相關規定內容,更有效的發揮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的作用,而不是簡單的用投資者的錢或者自有閑置資金用於財務投資。

❻ 銀行的利率下調背後有哪些原因

銀行存款利率下降有幾個原因:

1、整體價格水平。這是保障存戶利益的重要基礎。如果利率低於物價漲幅,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入就會變成負數;相反,如果利率高於同期物價上漲率,可以保證存款人的實際利息收入為正。因此,看利率水平不僅取決於名義利率水平,還取決於它是正利率還是負利率。

2、利息負擔。長期以來,資金國有大中型企業的生產和發展主要依靠銀行的貸款,利率水平的變化對企業的成本和利潤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此,利率水平的確定必須考慮企業的承受能力。

銀行存款利率下降往往導致貸款和再融資利率下降,銀行貸款規模增大,許多中小企業依靠銀行貸款維持經營。貸款利率的降低意味著企業融資成本的降低,從而刺激企業通過貸款擴大投資,促進經濟復甦。在銀行的各種存款產品中,大額存單的利率相對較高,大多高於基準利率40-50%。因此,當資金資金充裕時,投資者可以選擇風險水平較低的大額存單或銀行理財產品。

❼ 有人推薦了低風險的理財,是否可以放心購買

市場分析普遍認為,其原因主要在於5月的經濟數據顯示經濟回暖幅度和速度超預期,市場對寬松的預期過高,市場降息預期落空,再加上央行宣布創設支持小微企業的貨幣政策新工具,市場從寬貨幣轉向寬信用,因此修正了此前市場對資金面的過度樂觀。

後續隨著債市悲觀情緒的緩和,以及央行逆回購對流動性的釋放,債市的表現將會逐漸回暖,債券價格也將逐漸回調,相應的投資債券的理財產品在凈值表現和收益率上或將都會有所回調。

總結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此次多隻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主要集中於新募集且主要投資於債券的固收類產品。其原因在於市價法與原有攤余成本法的不同。同時,由於部分產品「定期開放」(如每3個月開放購買和贖回),其賬面虧損並不一定在贖回時真實發生,後續隨著票息的增加和債市的回調,此類產品或將回暖。

而且客觀來看,市價法的估值方式一方面加強了對管理人的約束,因為如果凈值跌太多,管理規模會縮減,管理費也會減少;另一方面,對投資者其實是有好處的,因為管理人更謹慎,在選擇底層資產的時候會考慮估值變化。

但不管怎麼說,資管新規實施之後,銀行理財大面積「虧損」上演了一次,投資者在各大平台上對於理財產品虧損的投訴,也提醒著銀行和投資者銀行理財產品「非保本浮動收益產品」的特性。

對於銀行而言,有了原油寶和這次理財虧損的事件,也應該真正意識到「賣者盡責」和投資者教育的重要性。否則,即便出現賬面虧損,投資者也會立即用腳投票,這不管是對於銀行的品牌聲譽還是未來的經營,都是極大的負面影響。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也應該重新認識銀行的理財產品,做到「買者自負」,否則,賬面的虧損真的在贖回時變成實際虧損,便是欲哭無淚了。

同時,也要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認清產品風險收益。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去選擇匹配的產品,買自己了解的產品,對於不了解的產品,則要慎重。如果想買保本型的產品,可以去買存款,大額存單,而不是這類理財產品。更不要盲目追求高收益,應選擇收益在正常范圍內的產品。

而未來,隨著資管新規的落地和過渡期的結束,像這類凈值浮動和收益率較大變化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多,做好准備,事半功倍。

❽ 請問銀行除開發行股票再融資以外,還有什麼其他方式可以融資

發行金融債券,吸收存款,發售理財產品。

❾ 秦岳金服理財產品是真的嗎

不要貪小便宜 貪小便宜吃大虧 樓主大人還是把錢存起銀行定期的那種吧

閱讀全文

與銀行理財產品再融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資產證券化金融服務 瀏覽:25
北京銀行金融公司招聘 瀏覽:349
控股股東減持可轉債注意事項 瀏覽:169
蕪湖市惠居住房金融有限公司待遇怎麼樣 瀏覽:8
倫敦交易所開戶 瀏覽:448
重慶金融發展服務中心成立 瀏覽:81
民間借貸屬於什麼融資 瀏覽:599
金融公司與二級經銷商協議模板 瀏覽:970
快鴿按揭融資 瀏覽:84
興業證券審批通過何時配股 瀏覽:558
2018酒店投融資分析 瀏覽:922
銀行行長在股東大會上的報告 瀏覽:731
中恆集團有子公司嗎 瀏覽:260
牡丹江國華集團 瀏覽:318
內資融資租賃公司列表 瀏覽:494
眾籌融資對交易所的影響 瀏覽:68
牧原股份目標翻倍 瀏覽:944
中銀全球配置理財產品的風險特徵是什麼 瀏覽:812
2019年2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 瀏覽:237
大商所白天交易時間 瀏覽: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