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想了解一下銀行的理財產品
建議各行都資訊一下,因為理財產品是按品種分的,本質上沒有大的好壞之分,需要根據自己的資金多少和空閑時間進行比較,選擇適宜的進行投資。
㈡ 我想了解一下一些銀行理財產品。這些是需要購買的嗎
銀行理財產品 按照不同的投資標的 分為 股票型、債券型、投資品型等
按照收益 分為保本型 和 不保本型
投資起點 一般是50000元 期限最短7天 最長有的可以是1年
就看你是什麼類型的投資風格,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理財產品
㈢ 什麼是銀行理財產品需要一個通俗、准確的解釋或定義。
理財產品是招商銀行受託理財業務提供的投資品種,由總行資金交易中心或與我行合作的其它機構,根據市場條件、客戶需求等因素制訂,按不同的收益、風險配比而形成的投資理財方案。
㈣ 如何了解銀行理財產品
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安全,很多銀行的理財產品也都是幫別的基金的公司、保險公司代賣的,所以理財產品並不是說銀行的才會更加的安全的
㈤ 如何介紹理財產品
我們已經進入了理財的時代。理財時代的標志之一就是理財渠道和理財方式越來越多、理財的產品更是層出不窮、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於是,專業理財人員大行其道。面對日益復雜的金融環境和投資市場,普通百姓確實需要專業化的理財服務。 我有一客戶,算是有錢人,是銀行的貴賓客戶。最近十分不解地跟我講到一個現象:據統計,一些世界級的銀行最近幾年推出的理財產品竟然八成以上是虧損的。按道理說他們的水平不應該這么差啊。 其實,這一點不奇怪,很好理解。這不說明他們水平差,恰恰說明他們水平高。產品出現虧損不能簡單地怪銀行,客戶自身也有責任。應該說,問題出在銀行和客戶兩個方面,出現上述現象是銀行和客戶相互配合的結果。 我們知道,對銀行經營的考核以及銀行員工的收入並不與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掛鉤,而是和銀行產品的銷售額掛鉤的。所以,聰明的銀行和銀行的客戶經理一定是只賣好銷售的理財產品而不是賣最終收益好的理財產品。如果好銷售的理財產品和最終收益好的理財產品是一致的話,也不會有問題。但遺憾的是,客戶喜歡買的產品——當然也就是好銷售的產品——恰恰是最終收益差的產品。於是,不可思議的事情——世界級的銀行八成理財產品虧損——就發生了,而且頻繁地發生了。 不理性的是客戶。他們為什麼要買最終收益率差的產品呢?因為,他們喜歡買預期收益率高的產品,或者是看到了「賺錢效應」的產品,問題是這樣的產品常常是最終收益率低的產品。打個比方,假設黃金在過去一年都氣勢如虹,走出了一波波瀾壯闊的牛市行情。於是,某銀行就推出一款和黃金掛鉤的產品,按照過往數據的分析(注意這是有高深的數學模型加上真實的市場數據作支撐的)該產品的預期收益達到百分之多少多少,而老百姓也的確看到了黃金市場的賺錢效應,於是大家紛紛購買該產品,這款產品就是一個典型的好賣的產品,但最終的收益會如何呢?統計來看,最終成為虧損的產品概率很高。因為,市場已經到了高點。 我有一朋友做陽光私募。他的投資理念和人品我非常認同,但他做得非常痛苦。因為當他看到市場變得很便宜,是好的投資時機的時候,常常融不到資金。而很容易融到資的時候,拿到錢卻不敢投了,因為市場已經太貴。 我在給銀行的客戶經理講課的時候,教過他們一種簡單的投資方法。客戶經理的工作就是賣各種投資理財產品,而且有指標,這些產品有時候好賣,有時候不好賣。我教他們的方法是如果一個產品很好賣就都賣出去,甚至如果你自己也有該類產品的話,也把它賣掉。如果碰到產品賣不出去的情況,那麼,就自己掏錢來買。一來可以完成指標,二來,這些賣不出去的產品常常會賺大錢。有人照此實踐,效果甚佳。 現實中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幾乎是屢試不爽。 寫到這兒,標題所提出問題的答案大家應該都知道了。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是投資至理。這不僅可用在股市裡,在更大視野的投資市場和產品的選擇上同樣適用。 你知道,現在哪個市場受到大家追捧嗎?是考慮離開的時候了。 你知道,現在哪個市場一片恐慌嗎?是考慮逐步建倉的時候了。 重點說明該理財產品有無風險,風險系數有多大,它能給客戶帶來最大的利益,還有,你得考慮這個產品適合的人群,建議最好是向那種剛工作不久,沒啥積蓄,但又渴望能有所收益的人群推銷!這樣,成功的機率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