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請推薦幾本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等著的關於股市投資的書,謝謝
《巴菲特與索羅斯的投資習慣》 馬克 泰爾 著
《巴菲特致股東的信》 沃倫 巴菲特&勞倫斯 著
《熱門商品投資》 吉姆 羅傑斯 著
② 有哪些理財的書值得推薦
第一次接觸理財也在大學,感覺還是挺神奇的,扭轉了我很多之前錯誤的思想,不過我看得不是那些特別深奧的,時比較簡單,但是容易理解的,我覺得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比較受益的。推薦的第一本《富爸爸、窮爸爸》,第二本《生財有道》,我就看過這些,還不錯的。沒辦法才疏學淺。
《富爸爸,窮爸爸》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作者羅伯特清崎的親生父親和朋 友的父親對金錢的看法截然不同,這使他對認識金錢產生了興趣,最終他 接受了朋友的父親的建議,也就是書中所說的。
正如作者所說:「我可以給您指出一條路, 但是這條路必須您自己去走。」
這就是我看過的兩本理財書哦,他沒有那麼難學,和傳統的理財書是不一樣的,但是會給你不一樣的驚喜,推薦看一下。
③ 有哪些值得推薦的、適合大學生閱讀的理財書籍
大學生是一個具備豐富業余時間的人群,十分適合研究學習理財。但是其中能夠萌發理財意識的大學生卻只是佔了極少數。
那麼作為一名理財小白,有哪些適合這個層次閱讀學習的理財書籍呢?接下來我就為你推薦我已經閱讀過或者正在閱讀的一些理財書籍,希望可以幫助到你,一起走上理財的「不歸路」。
一、已經閱讀過的:
我是沉舟,「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的陳州,歡迎你來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沉舟運營錄
④ 哈維·艾克講不講 家庭理財 方面的內容
當然可以了,前提是您要完全投入,全程參與!
他的百萬富翁思維密集訓練課程的焦點是成功和成就的心理學基礎。這些您將要學到的技能、技巧和策略旨在幫助您識別並消除那些阻礙您成功的內心最深處自我設限的信念。
在與我們這個時代最有影響力和成功的人一同工作之後,哈維艾克發現,成功的關鍵不只是包括技巧或才能,而是您的心理和思維方式。
成功有80%歸因於心理,20%歸因於客觀世界。成功的人有一個成功的心理。我們就是要通過最有效的信念激發來開發您最有效的思維習慣!
⑤ 巴菲特和索羅斯你更欣賞哪一位大師
對於投資大師的一些想法,我們需要一些新的認識和思考。巴菲特和索羅斯們到底教會了我們什麼?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些新的感悟。
1、投資大師的共同點:活的很長
下面這張圖非常經典,裡面涵蓋了一些比較重要投資大師的長期回報收益率。裡面涵蓋了巴菲特基本面選股,宏觀對沖,量化,交易等不同風格的投資大師。但是我們看到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活的很長。
我們看到基本上平均可追溯業績在30年左右,最少的也有10年以上的可追溯業績,最長的就是我們的巴菲特,超過了55年的可追溯業績。這一點是最近思考中給我啟發最大的。無論什麼投資風格,方法,甚至性格,能夠成為真正影響到後人的投資大師必須有一個特點;活得足夠長。
巴菲特
巴菲特是真正踐行「活得足夠長」這個真理的。一方面,他自己本人的壽命,身體狀況也非常好。在接近90歲的高齡依然思維活躍,親力親為做投資。而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通過時間的玫瑰發揚光大。在他30歲之前,他的財富「只有」100萬美元。越到後期,他財富的積累就越驚人。
活得足夠長,是我過去半年對於投資大師最深刻的啟發。表面上,這是一句廢話,但背後卻是所有偉大的投資者之所以偉大的原因。我們不會記得那些一兩年做的很優秀的人,甚至彼得林奇接班人比爾米勒也逐漸被大家遺忘,因為他在金融危機中的滑鐵盧。無論你是什麼投資風格,什麼投資理念,最核心和共同的一點就是要在市場中活得足夠長。
2、活得長靠什麼?對於風險的剝離
過去我們一直拘泥於去對比索羅斯和巴菲特。這兩位投資大師年齡一樣,投資方法完全不同,的確有許多可以對比的地方:巴菲特出生國會議員之家,索羅斯是為了躲避戰爭去的美國。巴菲特生活樸素,甚至摳門,索羅斯喜歡捐款,致力於開放社會的偉大目標。巴菲特依靠股票投資賺錢,索羅斯擅長外匯期貨。但其實我們忽視了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投資中其實他們都是很「膽小」的,做的都是確定性投資。
我舉幾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大家對於索羅斯津津樂道的就是阻擊英格蘭銀行和東南亞金融危機。其實背後的邏輯都是基於定價機制的非市場化。索羅斯相信的是market economy,當他看到planned economy和market economy發生沖突的時候,市場經濟最終會大概率取勝。而且他熟讀歷史和哲學,從歷史,哲學,人性的角度看,最終都會按照市場經濟的方向去走。本質上索羅斯做的是一種低風險投資。像當年英鎊和泰銖的貶值,連其央行內部的成員都承認自己貨幣會貶值。索羅斯讓人敬佩的是,在低風險投資的時候他敢重倉出擊。
我們再看看巴菲特。關於巴菲特的投資案例非常非常多,其本質也是低風險投資,或者我們說的,去獲取剝離風險後的收益。在金融危機的時候,巴菲特說了一句話:Buy AmeriCAn, I am。那我們看看巴菲特買了什麼?那時候巴菲特重倉了高盛,他曾經說過,如果美國最終只有一家投資銀行活下來,那必然是高盛。但是我們看,巴菲特買的其實是高盛的優先股,而不是正股。如果看過《大而不倒》就能理解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即使在金融危機這種大甩賣的時候,他做的也是低風險投資。不追求最大的回報,而是確保守住本金的前提下能有收益。
3、對沖基金的發展史,就是尋找「風險剝離後的收益」
我們再回到《富可敵國》這本書,從第一章的對沖基金創始人A.W.Jones,到後面的James Simons,其演變就是不斷尋找風險剝離後的收益。A.W. Jones是對沖基金模式的創始人,雖然不是他開創了做空和杠桿,但卻是最早運營這種對沖基金模式的。而這兩個工具正是在純多頭思維的市場,有效剝離了部分風險,獲取收益。
書中舉了一個很好的例子:假設兩個投資者都從10000美元開始做。一個運用做空和杠桿工具。那麼首先,他的杠桿就讓他擁有20000美元的投資。他做多美元,放空70000美元。這樣他暴露在市場的風險只有60000美元。而另一位投資做多80000美元,保留20000現金,在市場也暴露80000美元的風險。假設市場上漲20%,由於他們的選股能力一樣強,看多的股票漲了30%,跑贏大市,而另一個做空的股票也只下跌了10%。那麼運用杠桿的投資者的利潤就是32000美元,而且市場風險還小。而普通投資者的利潤只有24000美元,而且暴露了更多風險在市場上。
加杠桿不是賭博,核心邏輯也是基於更小風險暴露的投資,放大收益率。
在此之後,我們看到每一位投資大師都在通過研究方法,投資工具的創新,來獲取剝離風險後的收益。比如第二章的Michael Steinhardt,其最核心的賺錢方法是通過大眾交易來持續拿到打折的股票。因為大家都不懂怎麼做大宗交易,應該給多少的折價。Steinhardt從中賺取了巨額的,沒有風險的利潤!再比如後面的老虎基金羅伯遜,他最初的成功也是來自於對於小市值股票的基本面挖掘。因為大部分券商那時候主要覆蓋大市值,流動性好的股票。小市值股票本來估值就折價,風險很低。而一旦挖掘到好公司,收益率就會很高。再到最後的James Simons,通過程序化交易,量化模式來剝離風險,獲得真正的alpha.
大獎章基金的數學模型主要通過對歷史數據的統計,找出金融產品價格、宏觀經濟、市場指標、技術指標等各種指標間變化的數學關系,發現市場目前存在的微小獲利機會,並通過杠桿比率進行快速而大規模的交易獲利。
4、滾雪球的最核心要素:低風險投資
以前看巴菲特的滾雪球,僅僅理解表面因素,要走很濕的雪和很長的坡。事實上,巴菲特能夠滾雪球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低風險投資。
今天如果我隨便買入一個股票,其上漲和下跌的概率可能都是50%。很多時候高收益伴隨著的就是高風險。一個股票有上漲100%的可能,往往也會有下跌50%的可能。許多人在做投資時,就是不斷追求高風險回報。比如去賭短期催化劑,去押寶某條賽道,或者去獲取別人不知道的信息。這些方式都伴隨著極大不確定性,最後逐漸會回歸到50%的拋硬幣概率,甚至很多時候因為人性的弱點,概率連50%也不到。那麼長期來看,收益率就是均值回歸。而巴菲特就是找到一種能夠持續低風險,可持續的投資模式。
所以這么多年,其實巴菲特真正買入過的十倍股不是那麼多,他也從來不推崇tenbegGEr.他的核心模式就是不斷獲取風險剝離後的收益,每年哪怕就那麼一點點,但是這種模式可以持續,可以滾很多年。那麼時間越長,巴菲特的雪球就越大。
以前有個朋友跟我說過一句話:堅信長期的力量。我認為背後也是這種思路,尋找長期可持續的模式,讓時間成為我們的朋友。時間越長,大家看到的差距越大。
5、可持續性,是所有投資方法最重要的一條
在看了那麼多書,學習了那麼多投資大師的理念後,我開始真正意識到:
個方法可能短期無法抓住最牛的股票,但是能夠長期帶來回報,而且是有效的。
最近債券市場波動很大,有人說了一句很深刻的話:做投資一年三倍不難,但是三年一倍卻很難。背後也是反映了投資的可持續性有多麼不容易。短期決定投資回報的是技能和運氣,如果有足夠的運氣,一年要翻倍甚至幾倍都是可能的。每一年,我們都能找到這樣的人(拋硬幣大賽冠軍)。但是長期,決定投資回報的就是一個因素:技能。這個技能包括自身能力,包括投資方法的進化等。
巴菲特和索羅斯本質上在做同樣的事情,低風險,可持續的投資。而且巴菲特一直強調一件事情「保住你的本金」。而索羅斯是基於人性的不變,從boom to burst,人性的貪婪和慾望是永遠可持續的弱點。他在外匯市場的交易也是不斷抓住高勝算,低風險的投資機會。
世界是不可預測的,而要相信我們個人能持續預測未來的可能性是很低很低的。所以許多人的錯誤來自於對自己過於自信,認為自己有持續預知未來的水晶球。這一點也是過去半年我自己進化的認知。過去我一直認為,挖掘牛股的核心能力是看到未來。但今天,我越來越發現世界是不可預測的。我們應該基於未知的世界,做風險剝離後的收益。
寫在最後:我對奧馬哈朝聖的一些感悟
每年的巴菲特股東大會,都是全球投資者的一次奧馬哈朝聖。可惜由於各種原因,我一次也沒去過。好在巴菲特是十分開明的人,每一個他的智慧都會展現在其致股東的信件中,他在奧馬哈年會的發言也都會有公開的紀錄。這些年也通過讀書,學習他的投資理念,對於巴菲特,甚至對於許多海外投資大師的方法有了更加深一層次的理解。
投資越是到最後,對於風險的敬畏之心就越強。那些偉大投資者在每做一次投資的時候都會思考風險在哪裡,巴菲特是最厭惡風險的。他總是希望能夠不斷獲得剝離風險之後的收益。對於風險的厭惡,並不等於巴菲特不出手,而是耐心尋找最確定,風險最低的時候,再運用金融工具,做低風險確定性投資。他的搭檔芒格說過,人一輩子不能富有兩次。真正能夠滾雪球的就是可持續的,剝離風險之後的收益。這些收益通過時間積累後,就變成了大雪球。時間會成為我們的朋友。
既然時間對於長期投資那麼重要,這也是偉大投資者都在堅持的追求長期正確價值觀。
來源:財經記者圈作者:朱昂,內容僅供參考。
⑥ 理財寶典:4433法則選擇基金靠譜嗎
「4433」篩選法看重的是歷史業績,所以僅僅只能說明,選出的基金能夠經得起歷史考驗,並這不代表它未來的業績就一定優秀。比如有這樣一隻基金,在某一階段的業績非常突出,那麼它就一定能拉升這一階段所有期限的排名。最後這只基金也就滿足了「4433」篩選的條件。因此就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你以為自己買到了一隻「長跑型」的基金,其實它只是一個「短期沖刺型」的基金。
所以「4433」篩選法並非是什麼「一招鮮」的選基神器。因為你隨意投資其中一隻基金,還是會有可能出現虧損。
盡管通過「4433」篩選法能夠縮小選基的范圍,但還是需要對選出的基金做進一步的篩選。比如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基金規模、持倉明細、持有人結構、業績穩定性等因素,也要有一定的考察。
⑦ 普通三口之家如何理財
學理財上主婦網,這里不僅有理財聖經、理財寶典、理財教室,還有理財熱點、理財故事、理財小貼士,讓您成為老公的好會計,家庭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