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誰給介紹介紹幾大銀行的理財產品,各有什麼優勢劣勢
新中國的銀行,一直是國家的一個行政機關,和國家財政一樣,行使為國家理財的基本職能,改革開放後發生了質的變化。1983年9月7日頒布的《關於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決定》規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分設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專業銀行。
中國工商銀行主要辦理工商信貸業務;
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以基本建設投資為主要業務;
中國銀行以涉外信貸為主;
中國農業銀行主要服務於農業開發和建設。
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銀行為核心,以專業銀行為主體的銀行體系。
爾後的十幾年中,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各專業銀行的業務界限逐步被打破,幾家專業銀行均在「專業」業務的基礎上,開設了其它各種金融業務,逐漸形成了在各有側重的基礎上又相互交叉的局面。
1993年12月《國務院關於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的出台,標志著我國銀行體系的構架基本形成。其主要包括:獨立執行貨幣政策的中央銀行宏觀調控體系和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的金融組織體系。
❷ 各個銀行理財產品有哪些
招商銀行網上銀行和手機銀行均可查看招行在售、預售、過往的本外幣理財產品,您可以根據自身的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等綜合考慮。
手機銀行查詢流程如下:請登錄手機銀行,通過「我的→理財→理財產品」,選擇「全部」再點擊漏斗按鈕,可以高級篩選在售產品;或者您在該頁面的頂部,可以按代碼、名稱搜索想要了解的產品。(溫馨提示:購買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❸ 關於各個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的問題
你很貪心了,而且根本沒搞明白理財產品到底是怎麼回事。
你買的5w34天而且承諾保本,按照4.8%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應該是50000*4.8%/365*34,也就是223.56元。所以你拿到的就已經很多了。這是你貪心的地方。沒有誰能給你一個月4.8%的利息,你以為你是放高利貸的啊?還想要保本,這都是矛盾的。
其次,如果你傾向於短期,那就不要期望過高收益,你必須明白風險和收益的對等關系。沒有高收益低風險的東西,如果有,那你肯定忽略了其他的重要信息,不是被忽悠了就是急功近利了。
所以,理財必須先有正確的觀念,如果貪心不足,急功近利,不僅理不了財,財更不會理你。
如果你是真的想理財,可以到我空間看看,真正懂行的人會給你一些實在的建議。但是你也必須要能聽的進去才行。
❹ 銀行的理財產品如何銜接
難以銜接,中間肯定會有空的時期,可以到期之後轉到余額寶啊,然後遇上好的再買~
❺ 銀行之間可以相互購買理財產品嗎
不能,
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正加速擴張。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4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0918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3.97萬億元。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13%。銀監會數據顯示,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為社會創造了4500億元的收益。而在高速膨脹的同時,銀行理財也成為監管發文進行規范最多的領域。銀監會「35號文」就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出多項規定。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文件最為嚴厲的條款在於,「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對此,魯政委評價稱,這比公募基金還嚴,「直刺銀行理財的要害」。一直以來,銀行產品之間相互交易、調節收益,是銀行理財產品運作的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正是依賴這樣的方式,銀行理財產品可構築資金池,實現資金錯配,獲得較高收益,並且令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長期完成剛性兌付。
此外,銀監會再次對銀行銷售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不得銷售無市場分析預測、無風險管控預案、無風險評級、不能獨立測算的理財產品。不得銷售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的含有復雜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財產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等。
❻ 各銀行之間為什麼競相推出銀行理財產品
1.市場競爭需要,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因為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太低,客戶越來越多的喜歡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下,為了留住客戶,挽回資金損失,就要出理財產品,也是市場的一種大趨勢。
2.服務的需要,很多銀行有大客戶,大客戶就需要大的資金流,理財產品的推出,可以幫助銀行回籠大筆資本,給大客戶進行使用,銀行得到收益,客戶得到服務。
❼ 銀行理財產品四種產品最好別碰,為什麼
樓主你好!
可能是中行董事長肖鋼曾發表文章指出,現在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 ,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一種「龐氏騙局」。我不知道什麼是「龐氏騙局」,但聽到「騙局」兩個字,就會感到害怕,請問? 近兩年,銀行的理財產品由於收益率比定期存款高,期限又普遍比較短,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青睞,一些產品還出現了搶購的情況。從已經到期的產品看,這種短期的銀行理財產品不僅保證了按時償還本金,也兌現了預期收益率。給普通老百姓的感覺是,這類產品基本沒有風險,收益也相當不錯。 那麼,為什麼中行董事長肖鋼會認為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呢?這恐怕要從銀行理財產品的資金運作情況來看。
通常,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會放到一個「資金池」里,統一進行運作。其中,部分資金會投入到長期項目中去,以獲得較高的收益。而理財產品的期限多數較短,到期後需要靠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來還本付息。在資金比較充沛的情況下,這種擊鼓傳花的游戲還能玩下去。而一旦出現資金鏈斷裂,金融風險就會暴露出來。這也就是肖鋼董事長所說的「龐氏騙局」。 盡管肖董事長對銀行理財產品心存疑慮,但這並不妨礙各家銀行繼續發行此類產品,包括中國銀行 。從運作模式上看,銀行理財產品與普通的存貸款業務有許多相似之處。不同的地方在於,銀行理財產品受到的監管較少,這恐怕才是肖董事長擔憂的地方。
隨著,利率市場化程度的逐步推進,多數的銀行理財產品會被存款所替代,監管問題自然也就得到解決了。我們可以這么理解,如今的銀行理財產品是利率市場化的實驗品,只要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足夠強,出現「龐氏騙局」的可能性就不大。 肖董事長的文章給每個人提了個醒,讓我們一定要注意到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在購買前,我們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看清楚產品究竟是保本的,還是不保本的。不能單看收益率高,就不假思索地投資。
,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還是一種比較適合中國國情的理財方式,但在購買此類產品時,需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不要把所有資金集中到同一款產品上,即使碰上一款出問題的產品,也不至於所有資金都收影響;
二是產品的到期時間盡量錯開一些,避免因某一段時間銀行出現問題,而影響到資金的兌付;三是不要集中購買同一家銀行的理財產品,以避免風險過於集中。 如果你仍然對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不放心,還可以考慮其他低風險產品。比如3~5年期的國債,雖然持有期長一些,但風險更低,收益也不錯。加上持有超過半年,還可以提前兌付,享受相應的利息,持有期越長,利率越高,完全可以作為銀行理財產品的替代品。
另外,一些小銀行定期儲蓄利率因為上浮,與不少大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也可以適當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