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有哪些
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
央行票據類——月月贏計劃.投資期限: 15天-30天.參考年化收益率:1.7%或2.75%.范圍:99%的央行票據和1%AAA級短期融資券.產品亮點:本金收益均有保證
中信銀行「穩健財富計劃」.「穩健財富計劃」是中信銀行針對當前資本市場特點推出的綜合配置型自動持續理財計劃。通過銀行間債券、票據、優質信託資產等非股票類投資實現穩健收益。
中信理財「月計劃」.本產品採用長短期資產匹配,降低債券持有期,突出復利投資的策略,同時滿足高流動性高收益的要求,並能夠規避市場加息帶來的市場波動風險。產品期限一個月,每日開放贖回,客戶無須參與費、贖回費,最大程度保障客戶利益。
銀行票據類——票據通計劃中信理財票據通計劃是中信銀行委託信託投資有限公司設立的資金信託計劃。信託資金主要用於購買中信銀行持有的票據資產或銀行存款等貨幣市場工具。投資期限:21天-162天.參考年化收益率:3%-3.8%
② 理財產品凈值哪裡可以查到要權威及時的
目前來說,非常全面、權威、及時的理財產品凈值相關資訊,還是很少有的。討論的話,直接在這網站就可以啦
回答來源於金斧子股票問答網
③ 中信銀行理財產品有哪幾種
中信銀行里的理財收益很低的,浦發銀行,郵政銀行,民生銀行,平安銀行里的收益高黃金白銀收益不錯
④ 怎樣查詢中信銀行理財產品凈值
在: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公告里查找相關內容。
理財建議採用國際流行的三分法,即將准備用於投資理財的錢分成三份:
(1)買預期年化收益;
(2)買預期年化收益率11.5%以上的,信託類的投資理財產品;
(3)買銀行系統的可保本的定投基金類的投資理財產品。
(4)這樣做的好處是:在獲得較高收益的前提下,可將因投資不率20%以上。
⑤ 理財產品的凈值是什麼意思如圖
凈值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類似,為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沒有投資期限。產品每周或者每月開放,用戶在開放期內可以進行申購贖回等操作。
凈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收益,銀行也不承諾固定收益,實際用戶獲得的收益與產品凈值有關。簡單來說,假設用戶購買時產品的凈值為1,則到了下一個開放日,如果產品凈值變為1.2,則用戶的收益就是1.2-1=0.2。
如果凈值變為0.9,則收益為0.9-1=-0.1,也就是虧損0.1。銀行會根據簽署的協議書,在每日、每周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布凈值,用戶可以進行凈值查詢。
凈值理財產品是一種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該產品的流動性高於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性也比較高,但凈值型理財產品沒有預期的收益,也不承諾保本,比較適合風險承擔能力較強的投資者。
主要趨勢
其一,同業理財產品的逐步拓展,將原有外資機構和中資商業銀行之間的「銀銀」合作模式映射到國內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之間的同業理財模式。
其二,投資組合保險策略的逐步嘗試,產品的穩健與否並不在於是否參與了高風險資產的投資,而是在於投資組合的合理配置。
其三,動態管理類產品的逐步增多,投資方向和投資組合靈活多變和高流動性是該類產品的主要優勢。然而,該類產品的信息透明度問題值得關注。
其四,POP(Proct of Proct)的逐步繁榮,通過不同類型銀行理財產品之間的投資組合構建來滿足不同風險承受能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其五,另類投資的逐步興起,藝術品和飲品(酒與茶)已逐步進入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投資視野,未來的低碳概念、不動產和自然資源的投資將會成為下一個熱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銀行理財產品
⑥ 理財產品凈值是什麼意思,理財產品凈值是什麼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指產品發行時未明確預期收益率,產品收益以凈值的形式展示,內投資者根容據產品的實際運作情況,享受浮動收益的理財產品。分為封閉式凈值型和開放式凈值型產品;封閉式凈值型產品是指產品期限固定,定期披露凈值,投資者只能在產品到期時贖回;開放式理財產品是指產品在存續期內定期開放,投資者可在開放期申購或贖回。
⑦ 如何查詢工商銀行理財產品的凈值
請您登錄我行門戶網站(www.icbc.com.cn),選擇「個人業務-理財-理財資訊-信息披露」欄目,或登錄手機門戶網站(m.icbc.com.cn),選擇「個人業務-理財-信息披露」欄目,查詢部分理財產品凈值。
⑧ 中信銀行的理財藍籌2號,誰知道凈值多少
讓人驚訝的中信銀行理財產品真相—— 「中信銀行理財之藍籌計劃2號」 本人於2007年12月21日通過中信銀行北京安貞支行購買了藍籌2號產品,理財編號為P07C80101,該產品在其說明中明確規定「計劃募集總額為20億元人民幣」,而且在該條款後附說明中也明示(如果募集期內未達到計劃募集總額,銀行有權提前終止募集計劃並返還客戶資金,並保留延長本產品募集期限的權利,可採取公告等形式告知客戶;如募集期內提前達到計劃募集金額,銀行有權提前結束募集並提前成立產品和起息,屆時將採取公告等形式告知客戶)。另外在該產品「購買必讀」中也詳細說明此產品為「限量發行,先到先得」,基於以上事實,本人認為銀行此款產品募集金額上限為20億元人民幣,在沒有經得全體投資人同意之前無權私自對募集總額進行更改。 現請登陸中信銀行官網按順序點擊——零售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公告——藍籌計劃2號,之後可以看到銀行詳細羅列了此產品每月的報表,但這些報表中始終沒有提及其變更了募集金額,從08年12月開始才在其報表中增加了「期末資產組合情況」表,之中看到此產品實際運行金額卻為34億元左右,本產品從始至終被銀行定義為「虧損」產品,現在問題出現了——此產品結束期的最終實際金額比當初的募集總額多出十幾億元,怎麼能說凈值「虧損」呢?我們是不是應該來分配這些利潤呢?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那麼請問超出合同金額的錢究竟來源於什麼? 經過向中信銀行詢問,得到的回答是,「他們有權依據自己對合同條款的理解單方做出改變,包括隨意擴大或縮小募集金額,投資范圍等並不須進行公告及說明,但最終結果要由投資人承擔」。現在我要問銀行的權利到底有多大?和銀行簽訂的合同還是否受合同法約束?現在合同條款被隨意變更了,咨詢律師說這種行為叫違約,中信銀行稱他「有權」,現請所有人來評判,了解一下事實真相,大家是否可以認同銀行的說法? 如果現在募集金額擴大了,那麼意味著,其一,顯而易見,銀行在不費吹灰之力的情況下,提取了巨額管理費;其二,這是一款高風險產品,資金量的大幅增加無疑加大了產品運行的風險,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投資組合的靈活度將會直接受到影響,最終導致凈值的不確定性。所謂的「虧損」難道都是天災,而沒有人禍嗎?我想大家應該有權利問兩個問題:1.銀行究竟是做什麼的?是幫我們理財的,還是來斂財的?為什麼在這些專家們的手裡,我們的錢會越理越少;2.在面對投資者的時候,銀行的權利到底有多大?他們的義務又表現在哪裡呢?難道他們的能力只表現在收入的排行榜上嗎?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我們這些無辜的百姓,難道只是市場對我們太無情了嗎?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呼籲千千萬萬的百姓,好好的想一想,如果只有銀行才能「有權」,那麼將來的理財市場將會是多麼的可怕!我們共同呼籲百姓的話語權,知情權!
希望採納
⑨ 理財產品最新凈值怎麼看,基金凈值怎麼看,凈值型理財
若是我行購買基金,可通過網銀,手機銀行等渠道辦理查詢凈值;
手機銀行流程:登錄手機銀行,點擊「理財」-「基金」,點開對應的基金名稱查看凈值。
若理財產品已到期或已贖回: 登錄手機銀行後,界面底部點擊「我的」-「全部」,找到「理財」點擊「我的持倉」-「我的理財產品」,根據提示在「已持倉產品」或「歷史交易」中可查詢收益。
若理財產品未到期或未贖回: 登錄手機銀行後,點擊「賬戶總覽,可參考「昨日收益」(由於部分產品需交易日公布凈值,故周末或節假日無法計算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