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現在人都那麼相信銀行而不相信理財公司呢銀行不也有理財嗎
相對來說,銀行發布的理財產品,都是由銀行發起的,銀行在銀監會是有保證金的,相對來說比較有保障。
而理財公司給大家的感覺是不靠譜,不知道什麼時候理財的公司就人走樓空了。並且現在相關的報道已經很多,因此,相對而言,大家更相信銀行的理財產品。
2. 為什麼銀行說保本理財產品
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險很小,出事的概率很低;但是銀行給你說的甚至是合同上寫得「保本保息」這類理財產品,要當心:因為按照全世界投資理財的通用慣例,以及銀行的監管方銀監會的規定來說:只要是投資理財,就不能承諾保本保息。
只能說:這么多年下來,我們沒虧損。
因為前些年在成都工行濱江東路支行就發生過客戶200萬理財虧損的案例。涉及到理財,當心「店大欺客」。
「保本保息」的收益比銀行定期存款高,就類似於:好處你占盡,而壞處沒有;也類似於只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這種方式:大家想想可能嗎?這不違背了客觀規律了嗎?這不違背了天地間最普遍的法則了嗎
3. 各銀行之間為什麼競相推出銀行理財產品
1.市場競爭需要,現在越來越多的銀行推出了理財產品,因為現在銀行的存款利率太低,客戶越來越多的喜歡選擇收益高的理財產品,這種情況下,為了留住客戶,挽回資金損失,就要出理財產品,也是市場的一種大趨勢。
2.服務的需要,很多銀行有大客戶,大客戶就需要大的資金流,理財產品的推出,可以幫助銀行回籠大筆資本,給大客戶進行使用,銀行得到收益,客戶得到服務。
4. 銀行為什麼發行理財產品
因為現在外面市場越來越多的金融理財,人們覺得不再是錢存在銀行才能賺錢,這樣銀行很容易倒閉所以,銀行要保證自己的資金利益。
5. 現在的銀行為什麼總是強推理財產品
工商銀行還算好的,就是花一元錢買貴重金屬,也用不了5分鍾。但是中國銀行最離譜,一個業務員給我弄了差不多半小時,買了好幾理財產品,當然我分不清是什麼理財產品,因為一開始說是幫我在銀行的平板電腦上激活我的網銀功能,然後她就自顧自的開始買理財產品,根本就沒問我,更不要說是經得我的同意了,錢到不多,才1元錢,可是我不願意弄這個,因為這個1元錢估計就是打水漂了。她弄完一個後,還要接著買別的類型理財產品,這時我不樂意了,我說我用不著這些,你給開通網銀,教我使用就好了,結果銀行的工作人員就使臉色說:「我這是幫你快速開通網銀,而且我也有任務,又花不了你幾個錢,你過幾天就能把錢轉出來,一分錢也不少你的,如果你不願意,那就到門口取票排隊去,我還很忙。「我看銀行里坐了十幾個人,我想這不知道得等到什麼時候,索性就讓她弄吧,不是有句話說,如果生活不能反抗,那不妨就停下來享受。可是我真沒享受到什麼,工作人員就在旁邊指揮我,一會說輸密碼,一會說輸簡訊驗證碼,還有的要寫她的工號,到最後我也不知道是買了幾個理財產品,當然都是1元的。雖然說這個錢不會少,但是我也不會過幾天在去把這些錢轉出來的,因為我都忘了從哪裡進入的,她也沒教我,就是在那裡自己操作。
6. 為什麼需要理財
理不理財,差距真的非常大,而且時間越長越能看得出來。
我有兩個好朋友,我們叫他們小A和小B吧。大學畢業後,我選擇留在上海,而他們分別考上了家裡的公務員。雖然是不同的單位,但是工資都差不多,3000左右。現在快兩年過去,他們的生活卻截然不同。
小A,月光一枚
基本每月工資發下來,先是去大吃頓,然後就是買買買,還信用卡,再交交房租水電費什麼的所剩無幾,每個月工資剛好夠花,所以沒存下什麼錢,但是這樣有條不紊的溫飽生活狀態也一直沒被打破過,只是房子一直是租來的,單身生活養活自己剛剛好!
小B,25000+存錢小王子
小B在上學時就是一個理財愛好者,畢業後雖月薪3000多,但克制的他每月除去房租水電費等日常花銷外,還能節省下差不多1000元,所以他就用每月的存款都是500元買寶寶型的貨幣基金理財,500元買基金定投。
他說按現在的節奏,將年化收益控制在8%-10%就很滿意啦,這樣畢業5年差不多可以攢下7萬塊錢。
另外,他還說打算今年考下注冊會計師證,工資外賺些兼職收入,爭取過兩年可以靠自己攢下首付錢。
再往後的故事我們也能想到啦,小B會有自己的小窩,雖然有還貸壓力但是自己的資產,小A卻還要交房租給別人。小A開始羨慕小B,也明白了這赤裸的現實,意識到理財的必要性。
可是,知道理財不代表會理財!我把分享給好朋友小A的「理財6大定律、3大公式」,也分享給廣大財友吧!

◆ 理財6大定律 ◆
1.每月強制儲蓄
每月在發工資時,拿出15%—25%的收入進行強制儲蓄。
2.每天都記賬
做好個人的收支管理,記下每天的開銷,有助於對個人收入和開支情況做到了如指掌,並減少不必要的支出。
3.節儉,延長物品的使用壽命
平時的衣服鞋子包包生活用戶都要愛護,學會保養努力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這也會幫助省下很多錢。
4.身邊只留一張信用卡
信用卡雖然給我們帶來了便捷,但是持有多張信用卡,就不見得是件好事,花錢的機會和慾望也就更大了,負債也會增多。要學會控制盲目購物,沖動消費。
5.充分准備緊急的備用金
很多人都忽視了這一點,日常用於救急的現金很少。這里就需要建立一個財政危機的預防措施,以便出現意外或財政赤字時不會措手不及。
6.學會科學投資
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理財這件事。並不是所有的投資都像炒股、期貨這樣聽起來高深莫測,只要留心觀察 ,生活中還有很多其他的投資理財方式。
◆ 理財3大公式 ◆
1.家庭理財完美方案 = 4 :3 :2 :1
這里指家庭或者個人收入分配要合理,比較流行的做法都是總收入的40%用於供房或者其他理財方面的投資;30%用於家庭生活開支;20%用於存款的應急資金;10%用於購買商業保險。這樣完美的分配,可以幫助家庭資產實現保值增值的效果。
2.還貸額度 = 月收入*35%
很多人自嘲自己是房奴、車奴、卡奴但有節制的還貸才是擺脫「 奴 」的關鍵,要想使自己日常的生活水平跟每個月的投資不受到太大的債務關系,那麼每個月就必須還貸款本息額度,一般不可以超過收入35%,20%左右是最合理的。
3.養老費用 = 目前年花費 *20%
理財作為人生規劃當中的一部分,老去是每個人逃脫不了的宿命,養老也就成為人生後半程必須會面臨的問題。
而這也是年輕人比較忽視的一塊,所以很多個人投資理財入門知識中多次強調要把以後的養老費用用進行合理的規劃,一般是等到收入和基本消費情況穩定以後開始准備,每年的支出*20%作為存款,用於退休後的日常生活開銷的費用。
◆ 理財方式列舉 ◆
根據理財偏好,可以大致分為5種類型:
(1)投機型
典型代表:期貨、博彩
特點:超高風險,超高回報(回報率幾乎為0)
這種方式其實不能算是理財,賭的性質大一些。建議不要碰。
(2)成長型
特點:高風險,高回報
相信很多人都玩過過山車,就是這種跌宕起伏,有不少人因為炒股一夜暴富,但也有很多人一夜回到解放前。
PS:對於理財小白來說,不傷本的穿梭好過過山車的動盪,股票不要輕易碰
(3)收入型
典型代表:保險理財、基金、銀行理財產品
特點:耗時長,回報慢
安全性較高,門檻一般。但短期不會有什麼收益,須持幾年甚至10年以上,要有足夠的自信。
(4)穩健型
典型代表:信託、固定收益類理財
特點:收益可觀、安全穩健
以穩健著稱的無界財富來說,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安全性高,比較適合小白和偏好穩健的朋友。而且現在有新手專屬500元購物卡活動:網頁鏈接
(5)保障型
典型代表:人壽保險、銀行存款
特點:安全性高,收益偏低
這種理財方式比較傳統,和生活息息相關;但按銀行活期收益2%左右算,有跑不贏通脹的風險,「錢越來越不值錢」。
總之呢,所謂靠譜的理財,其實可以說成「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所以各種宣傳的排行榜只能說是一個參考信息,並不能成為我們選擇理財方式的絕對信息。
7. 銀行為什麼要推理財產品
從市場角度,現在人的理財觀念日益加強,如果只是簡單的儲蓄利率已經不能夠滿足老百姓的需求,所以老百姓更加願意去簡單投資一些利率高於儲蓄的理財產品。
從銀行角度,銀行如果不推出理財產品,就有可能在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競爭中敗下陣來,這樣就不能吸納足夠的儲蓄金額。同時因為理財算作銀行表外資產,對於銀行處理理財的靈活性更大
8.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信任銀行的理財,對於市場上的理財不是信任,就是因為銀行在社會上影響性較大,而市場理
贊同你說的,但是好多理財公司並不保險啊,最近發生了很多跑路的;所以人們還是寧願選擇去收益低點、有保障的銀行理財
9. 為什麼銀行要發行理財產品
因為存款利率有上限,商業銀行不能自己提高。同時存款利率是銀行運營的成本,一家銀行提高存款利率肯定引起其他銀行也效仿,這種惡性競爭只會提高銀行運營成本。銀行發理財產品的重要原因是避免表內監管,例如存貸比考核,通過理財產品可以實行存貸款相同的功能且不需央行監管。
10. 為什麼都在銀行存錢,銀行也要推出理財呢
理財比活期或定期收益高,但是風險也相對高些。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銀行,可了解下招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首次購買理財產品,需先辦理風險評估,評估後,可購買對應您的風險承受能力等級的理財產品。
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 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 頁面查看,也可通過 搜索 分類您需要的理財產品。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