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隨著我們收入的不斷提高,現在理財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然而,想理財的人雖然多,但是真正精通或者甚至是略懂的人卻沒多少。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選擇把錢交給銀行,覺得銀行比較穩定,總不會賠錢的。

2.有時候銀行可能會把代理銷售的產品當成銀行自己開發的產品來銷售。在這種情況下,購買這種理財產品的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購買的不是銀行的理財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那麼多,所以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十分小心,以免踩進了陷阱。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騙人的。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里,這樣如果將來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
希望大家都可以理財掙大錢,不要被套路!
Ⅱ 哪個銀行的理財比較好最好能舉一個理財產品例子,謝謝
建議中行。
玩了十幾年理財,結論只有一個,只要買中低風險的產品,就會有穩定收入。不貪財,才會不破財。
Ⅲ 有銀行理財賠本的案例么
案例一:
工行對2012年初市場的判斷是震盪向上,預計上證指數將上移至2600-2800點。因此,這款原本就已經嚴重虧損的「基金股票雙重精馴產品,2012年只買了股票,完全拋棄基金。
曾創造「最賺錢銀行」稱號的工行,如今旗下銀行理財產品成為「虧損王」。「基金股票雙重精選1號人民幣理財產品「成立5年來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截至2012年11月23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5437元,虧損比例高達45.63%,一舉成為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虧損王」。
案例二:
根據光大銀行日前披露的「同享二號」中華精選投資理財組合的月度投資報告,該款成立於2007年10月31日的理財產品,最新的單位凈值為0.7029元,運作以來已經虧損29.71%。
也就是說,一位客戶5年前如果花10萬元購買了該理財產品,現在不僅毫無收益,而且本金也只剩下7萬元左右。
光大銀行這款產品近年來的投資報告顯示,該產品僅僅在開始運作的頭兩個月里獲得了正收益,從2008年1月31日起,該款產品就踏上了「虧損的不歸路」。
數據顯示,2008年1月31日該產品單位凈值為0.8952元,虧損10.48%。2008年10月31日,該款產品單位凈值只剩下0.5149元,虧損幅度高達48.51%,近乎腰斬。迄今該款產品已經經手了三任投資經理,但虧損的局面依然無法扭轉。
Ⅳ 有哪些關於在銀行購買理財,造成損失的例子
那就太多了,銀行代理的股票基金,近幾年基本都是虧損的。
Ⅳ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經驗有哪些
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技巧
預期收益率不等於實際收益
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的時候,都會給出一個預期收益率,准確的說法是預期年化收益率,而這並不等於實際收益。
實際收益的計算公式=理財產品購買資金總額×預期年化收益率/365天×實際投資天數。比如投資資金為10萬元,預期年化收益率是5.6%,投資期限半年的實際收益是2800元;投資期限一年的實際收益是5600元。
結構型產品風險更高
目前不少銀行推出的結構型產品,因為大部分是保本的,所以投資者可能以為其風險不高。事實上,目前結構型產品的風險更高。
所謂結構型產品,是指在產品設計中嵌入了金融衍生工具,理財產品的收益與金融衍生工具最終投向的標的表現掛鉤的一類理財產品,是將固定收益證券的特徵與金融衍生工具特徵融為一體的理財產品。國內的結構型產品主要的掛鉤標的有股票、匯率、基金、利率、商品、信用、指數,以及對以上標的組合掛鉤,而每一類標的中又有為數眾多的具體標的。
理財師表示,盡管結構型產品是保本的,且其預測的最高收益往往都比較高,但由於這類產品實際收益取決於掛鉤標的走勢和自身產品結構,因此收益實現的不確定性比較高,風險也比較大。
募集期越短越好
募集期間是指,理財產品從發售到發售結束的這段時間,募集期間本金僅有活期利息。這就是說,投資者並不是買了理財產品就開始計息;因此在選擇理財產品的時候盡量選擇募集期比較短的產品,一般銀行募集期從7天至14天不等。
理財師表示,特別是在節假日,銀行最喜歡拉長募集期。比如國慶、春節的募集期可能達12~14天,這些天只能獲得活期利息,產品收益將被大大攤薄,平均下來,實際收益率可能就沒有預期收益率那麼高了。
保本產品未必保收益
盡管保本型理財產品收益一般略低,但往往成為風險偏好較低投資者的避風港。據理財師介紹,投資者在購買保本型理財產品時應注意兩點。
第一,保本有期限。如果投資者提前贖回,且在市場走勢不盡如人意的情況下,存在本金損失的可能。第二,不保盈利。保本型理財產品的保本只是對本金而言,並不保證產品一定能夠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網銀買理財產品需到櫃台簽約
對於很多投資者而言,去櫃台買理財費時費力,而網銀則成為一大利器。據了解,目前想開通網銀購買理財產品,必須到銀行網點櫃檯面簽並做風險評估測試才可以。此外,一些銀行也推出了夜市理財,專門針對網銀客戶。
Ⅵ 銀行誤導理財買保險有成功退出的案例嗎
銀行賣的是非保本型的保險理財產品,非保本型就是說本金都有風險,到期後風險大小,就連銀行也說不清楚有沒有損失的風險。以後要記住!所謂「保險」就是用來抵禦風險的,不是用來理財的,更不能想用保險來賺錢。想理財賺錢或想抵禦貨幣貶值,可以做基金和國債。所以,分紅型保險是以保險的名義騙客戶的錢。
Ⅶ 買銀行理財產品到目前為止有沒有本金血本無歸的案例
1、有;去年11月底,幾十名投資者突然發現,他們在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購買的一種理財產品,到期後竟然血本無歸,涉案金額上億元。目前這一事件取得了重要進展,客戶已經拿回了全部本金
Ⅷ 理財案例
資產:5.8+6+1.3+1.4+6=20.5w
負債復:0.3*12+0.1*12+0.15*12=6.6w
凈資產 20.5-6.6=13.9w
你沒有列每月制開支消費暫時以2000計算,重大疾病險估計年交費2000 大概一年的還要扣點剩下大概11.3w 你們應該有孩子 教育支出沒算.
1.你們的保險不夠全面重大疾病額度比較小.另外需要購買一個分紅型壽險做補充 保險額度一般比例是保險費用是你們收入的10% 保額是10倍,具體可以咨詢當地的保險公司
2.銀行存款6/11.3 比例太高 你家庭財產收入比較穩定.預留3-6個月的支出就好.別的可以做一些短期投資,既能保證流動性.收益又比銀行利率高,可以抵禦通脹.
3.子女教育規劃,由於你們提供這些數據,不能提供意見,但是這些越早做越好.
4.投資計劃.風險小的話可以做基金定投.承受風險大的話可以做股票,期貨. 這個需要具體溝通才能確定,一般建議定投購買ETF LOF基金,預期年收益能達10%
5.有住房公積金可以適當考慮再買一套房.其實這1些是你的目標.你提出要買什麼樣的,再根據你的實際情況才能決定.而不是由理財師幫你做需求.
Ⅸ 為什麼銀行職員自己幾乎不買銀行賣的理財產品
雖然說銀行理財產品的銷售櫃台就設在銀行營業廳內,但是它跟普通儲蓄業務的窗口是不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理財產品跟儲蓄業務分屬銀行的不同體系。所以理財產品不像銀行儲蓄,是可能會產生虧損的。
而很多理財產品的銷售人員為了個人私利,經常向咱們無知的普通投資人推銷高風險的投資產品,這產品不出事還好,一出事就悲劇了。
那麼銀行理財到底有哪些套路呢?
套路一
除了銀行自己的理財產品以外,有時候還會代銷保險、基金、信託等業務。有很多小夥伴就上了套,本著賺取收益的目的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卻被銷售人員混淆了概念,買成了保險。
保險沒有存取和利息的概念,能不能獲取保險金是不確定的。而且銀行賣的保險,基本上都是理財型的保險,保障的功能很小,所以就算你想買份保險,最好也別選擇銀行。
套路二
有些時候銀行會把代收產品當成自發的產品賣,可能還會向客戶隱瞞風險。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買的其實不是銀行的產品。而風險也不是銀行承擔的。
套路三
銷售人員介紹的預期收益率中所提到的年化,並不是到期後能拿到的收益比例,而和收益的計算陷阱都沒有那麼簡單。收益套路是無窮盡,只能自己注意一點,以免踩進了陷阱。
凡是口頭承諾百分百保本保息的,大多數都是套路,最好能讓銷售人員把所有的承諾都寫合同,這樣如果有糾紛,也能算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