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銀行用理財產品騙投資者可以叫記者來采訪嗎
銀行用理財產品騙投資者可以叫記者來采訪,你最好就找電視台的記者,到時候電視台可以報道新聞讓更多人知道,當然銀行相關人員有權利拒絕接受記者采訪和拍攝,但是記者也有權利反映銀行的拒絕,並且用於新聞報道,只要所涉及到的事關公眾利益,而且被拒絕之後,記者不能進入銀行隨意拍攝,采訪工作人員。但是,如果銀行態度良好或者害怕事情鬧大,同意協商,在記者的協商下,可能銀行也會做出一些妥協,最後可能你的問題會得到解決。
Ⅱ 有人說投資理財是騙局,是嗎
不一定
只要是正規的理財就不是騙人的。
Ⅲ 四川男子「投資理財」被騙484萬,他的如何一步步落入「陷阱」的
4月7日,四川男子下載了該微信群里投資理財劉經理發來的「50etf上證」APP,並在該平台投入了幾十萬元。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幾十萬元很快就變成了100餘萬元。四川男子激動不已,於是又分幾次投入了200餘萬元,通過「專業老師」的一頓操作,四川男子的賬戶金額竟達到了900餘萬元。
這里還是建議大家理財規劃要合理,風險投資比例一定要小,高息千萬不能做。保險性比較高的比如國債和信託產品,風險性投資比例不能超過總投資的10%。這樣即使損失了,其他保收益的產品還能彌補這方面的損失。
Ⅳ 中國銀行理財穩富封閉式202022(WF2022)就是騙子,騙人錢財,怎麼看天天都虧本金呢
中國銀行穩固封閉式理財也是有一定幾率出現虧損的,屬於正常的情況。
中國銀行封閉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是有可能虧損的。凈值型理財產品是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的理財產品。投資機構不承諾保本,也不保證最低收益,產品凈值的變動決定著投資者收益的正負。
不同形式的理財產品虧本也是不一樣的。銀行理財產品分保本型和非保本型,收益不一樣,理論上理財產品都有風險。股票,外匯,原油期貨可能是本金的幾倍,在加杠桿的情況下。p2p由抵押的平台,本金還能保障。沒有抵押的平台很可能本金全無。
(4)銀行理財產品騙子擴展閱讀:
購買的注意事項
1、從風險上來看,只要風險等級是1級或2級的理財產品,本金風險幾乎為0,也就是說基本不可能發生本金虧損的事情,但是收益就不一定了,對於理財經驗不是很豐富、風險意識不是很強的投資者而言,要避免一種理財產品,那就是結構性理財,這類產品掛鉤股指、黃金、外匯等衍生品,收益率是波動的,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概率不高。
2、從收益上來看,建議大家挑選規模偏小的股份行和規模偏大的城商行,這兩類銀行的理財收益比較高,而且發行的大多是風險等級為1級或2級的非結構性理財,比較適合普通老百姓,但是規模偏大的股份行比如招商銀行收益就比較低了,規模偏小的城商行和農商行投資管理能力比較弱,國有銀行理財收益偏低,也不推薦。
3、從流動性來看,也就是產品的期限,這一點要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一般情況下,如果你在短期內不會有重大支出,而且預留了應急資金,那麼建議大家選擇中長期的理財產品,畢竟收益高、而且比較省事。但要記得不要把所有的資金都放在銀行理財這種流動性很差的產品中。
Ⅳ 我喜歡一個銀行員工 他要我幫他買理財產品,是不是騙子
應該不是騙子,如果是叫你轉賬給他的賬戶,他去買可能是騙子,如果叫你在手機銀行里操作購買理財,應該不是騙子。
他這樣做也是為你好,讓你賺錢。你放心吧。
Ⅵ 現在去銀行買理財,真的會連本金都不保的嗎
當然有可能本金不保,因為所有的理財產品都是存在風險的,沒有任何一個銀行敢保證你購買的理財產品穩賺不賠。如果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人給你發傳單,表示自己的理財產品不需要承擔一點點風險,而且隨時都能夠取出來,還能夠獲得非常高昂的利潤,那麼這個人99%都是騙子。天上從來都沒有這種掉餡餅的好事,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更是如此了,不只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准確的說,任何一個公司的理財產品都不可能100%保證沒有任何風險。
我們不管再購買哪款理財產品,都一定要搞清楚其中的細節,不要單純聽推銷員的一面之詞。最好是能夠私下裡多了解一下,然後再進入理財這個行業。貿然進入的理財小白通常都會交一些學費。
Ⅶ 我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騙子知道我的實名和身份證號能領取錢嗎
你在銀行買的理財產品,騙子知道了你的身份證號和名字,是取不了你的錢的,因為即使騙子有你的身份證,也是不能取錢的,銀行會仔細核查一個人的身份的。
Ⅷ 進銀理財是不是騙人公司
是騙子公司,今天下午三點左右,進銀理財系無法登陸,客服失蹤,微信電話關機,400電話無人接聽,資金無法提現,現在已報警處理
Ⅸ 理財是不是都是騙局
不一定是:但要注意這幾種騙局:(一)「公安防護」類APP
近日,家住錫山區的劉女士報警,稱其於5月21日接到一個自稱是通信局的電話,對方告知其曾在北京某移動營業廳辦理的電話卡涉案,並稱接到北京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要將其的銀行卡凍結。
隨後,電話又轉接到自稱是北京延慶公安局,對方讓其添加了一個QQ號,並發了一張警官證照片給劉女士,讓其點開對方提供的所謂「最高人民檢察院」網頁鏈接下載一個「公安防護」的APP。不知有詐的劉女士按對方要求先後從四張信用卡以及支付寶借唄套現等方式轉入該APP約22萬元。不久,劉女士發現被騙,於是報警。
(二)投資薦股類APP
今年4月,家住梁溪區的張女士使用手機上網時無意點開一個叫紅星杯賭王爭霸賽的頁面,內有老師講課,稱比賽結束後可購買強勢股票。隨後,一自稱「管理員」的網友加張女士微信並發了一個「紅賽牛」的股票APP投資軟體讓其注冊軟體賬戶。於是,張女士通過手機銀行先後向對方提供的賬號轉了27.5萬元購買所謂的「牛股」。然而,張女士不久後發現買的對方推薦的股票都虧錢,想把錢轉出來,對方則讓其等到6月10日再轉。6月10日,張女士發現該股票軟體打不開了,損失共計27.5萬元。
(三)投資虛擬貨幣類APP
今年5月底,家住梁溪區的周女士在一微信理財群里獲悉了投資比特幣的信息,並在群里「老師」指引下注冊了APP賬號然後開始投資,購買一手比特幣保證金是1000美元,以此類推,可買漲買跌,如果購買的比特幣行情與購買方向相同,就贏了,反之則輸了。至7月5日,周女士共「盈利」20餘萬元。7月6日,周女士發現無法登陸平台,經咨詢「客服」告知其本金和盈利都爆倉了,周女士損失共計73萬元。
(四)網路貸款類APP
6月13日,家住梁溪區的朱先生在家中接到一自稱「某氧氣貸」網路平台工作人員電話,問其是否有資金需求。隨後,朱先生添加對方微信,並按對方提供的網址下載了「某氧氣貸」APP操作申請貸款。期間,對方以需要交保證金、手續費等理由讓朱先生轉賬8.1萬余元到指定賬戶,但一直未放貸款。不久,朱先生發現上當遂立即報警,損失共計8.1萬余元。
(五)游戲博彩類APP
近日,江陰市民季先生來到華士派出所報警,稱一微信好友在4月初向其推薦了一個名為「恩佐娛樂」的網站,並號稱該平台是大平台,信譽好,回報效益高。隨後其又向季先生發送了一個網頁鏈接,並讓其下載該APP。截至5月中旬,季先生通過自己銀行卡向該平台共注入88萬元,雖期間提現17萬余元,但隨後發現平台無法登陸,損失共計70萬余元。
Ⅹ 通常都有些什麼辦法識破「理財產品」的騙局
通常「理財產品」的騙局都是披著高收益的皮,而且常常有巨額交易。之前深圳有家村鎮銀行,叫寶生村鎮銀行吧,攔住了一個要開通大額轉賬支付功能的阿姨。她說自己買了個超高收益的產品,但是職員後來問著問著就發現是假的了,就跟她講她被騙了。
其實我們自己時刻保持高度的防騙意識,不隨意聽信任何非正規第三方渠道就對了,哪怕是信得過的親友介紹的「暴利理財」,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對於看不清底層實體資產或搞不通投資邏輯的就最好不要接觸了,更不能盲目跟風貪圖高利。如果需要貸款、理財等,都應該找正規的金融機構,不要輕信所謂的「股東背景」、「政府兜底」,或什麼「牌照資質」,這些都是騙人的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