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行私人银行跨境金融服务有哪些内容
来工行私人银行香港中源心目前提供全体系的投资产品,可投资于货币、外汇、固定收益、权益类及另类投资品种,还可量身定做产品组合。
此外,工行私人银行香港中心还提供包括投资移民、信托计划和财富传承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据了解,工行私人银行香港中心的投资移民服务具备以下几点优势:(1)目前其证券交易佣金低至0.1%、基金购买手续费低至0.3%,相比其他机构费率更为优惠。(2)客户在内地工行即可通过开户见证,申请香港中心的私人银行服务,相比其他机构手续更为简便。
2. 国外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1、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
国外金融业在互联网出现不久就开始了将业务实现方式向网络方向延伸拓展。传统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化即金融互联网服务,互联网与金融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推动作用,即传统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了服务
的延伸,是一个互联网化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国外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通过互联网、手机、
PDA
等终端设备实现银行业务功能;券商建立互联网平台以实现让客户通过网络完成证券
交易;
保险公司依托互联网交易平台实现保单出单和在线理赔;
还有诸如通过互联网平台实
现资产管理等业务。
这些业务的本质是技术创新带来的银行传统业务渠道的信息化升级。
2、第三方支付
国外第三方支付的概念类似于国内同类型三方支付产品,
但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看,
国
外三方支付的起步时间和发展远远领先于国内。
3. 跨境融资的方式有哪些
任何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有适量的资金,而通过各种途径内和相应手段取得这些资容金的过程称之为融资。并购融资方式根据资金来源渠道可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但应用较多的融资方式是从外部开辟资金来源,通过与其他投资人联合投资,或以股权、债权、混合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一般来说,企业并购的融资渠道可以分为债务性融资、权益性融资、混合性融资。债务融资是指企业按约定代价和用途取得且需按期还本付息的一种融资方式。债务融资往往通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渠道,采用申请贷款、发行债券、利用商业信用、租赁等方式筹措资金,企业债务融资主要包括三种方式:贷款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权益性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直接吸收投资或发行股票或利用权益资本融资筹集资金。权益资本是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金。企业并购中最常用的权益融资方式包括吸收直接投资、权益资本融资,发行股票融资。混合性融资并购指的是企业通过发行混合性融资工具筹集资金而进行的并购。常见的混合性融资工具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和认股权证。
4. 跨境业务方面金融服务做的最好的银行是哪个,外汇结算啦,信用证啦,境外支付啦神马的
清算网络及专业水平的话,首选肯定是中国银行啦。不过很多外资银行的效率及操作简便性来说更加的便利。
5. 中国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 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
编者按: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改革与创新。金文撰写的《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一文,从历史的角度,全面阐述了金融业的起源发展,以及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国际化的大趋势之下,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读后引人深思。人民网天津视窗将持续报道该文章。以下为在《新金融观察》第三十八期上刊载的“二十二、中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下)”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集中、统一、单一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集管理职能与运营责任于一身,负责货币管理和信贷运营。除此之外,没有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也没有建立人民币价格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货币体系。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发挥金融现代经济核心作用,支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支持金融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实施分业监管,积极发展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在为实体经济服务中得到持续发展。
独立统一的货币体系建设
新中国高度重视货币体系建设。统一发行人民币,迅速完成币制改革,确立人民币作为独立的统一的国家货币地位;合理确定本币价格及其利率水平,合理确定外汇价格及其汇率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逐步开发人民币的货币职能;根据国家发展和国际分工需要,积极发挥人民币的重要作用,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和平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发行及币制改革。人民币(RMB)是中国法定货币,为纸币本位制货币,没有法定的含金量,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职能。中国人民银行是人民币主管机关。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主币共有12种面额,包括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1000元、5000元、10000元和50000元。人民币取代国民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以及外国银行发行的各种外国货币,结束了旧中国长期存在的币制混乱历史,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恢复发展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遗留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尚未根除,战后物质极度匮乏,导致物价节节上涨,第一套人民币沿用了面额巨大的主币币值设计。1955年,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初步胜利,物价趋于稳定,财经状况好转,当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根据经济发展要求进行货币改革。主币改为1元、2元、3元、5元和10元共5种面额,以1元兑10000元的比价,发行新币并回收旧币,5月15日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及同时实施的币制改革,奠定了新中国独立、统一、稳定的货币制度基础,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银行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第三套人民币,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1999年10月1日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建立了中国独立统一的人民币货币体系。
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新中国成立起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到1955年的浮动汇率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在统一发行人民币的基础上,于1949年1月18日在天津首次公布人民币汇率,建立了以本币和利率为基础的外汇和汇率体系。人民币是纸币本位货币,与当时美元世界货币的金汇兑本位制没有直接联系,因此不能按照货币的黄金平价确定人民币价值及其汇率,只能采用物价对比法换算人民币的汇率。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49年1月18日的80元(第一套人民币),调至1950年3月13日的42000元(第一套人民币),再调至1952年12月的26170元(第一套人民币)。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数量很少,对外贸易主体是私营企业。第二阶段,1955年到1972年的固定汇率制度。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对外贸易主体改为国营企业,主要产品和贸易价格纳入国家计划,国家参照各国本币的汇率,确定人民币汇率,并使之与物价脱钩。1956年和1972年两个时点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分别为2.46元(币制改革后的新币,下同)和2.24元。第三阶段,1973年至1980年的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又发生了严重的国际石油危机,很多国家将固定汇率制改为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频繁调整,并改用一揽子货币加权平均的汇价,作为人民币汇价调整变动的依据。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1973年的1.98元变为1980年的1.49元。自新中国成立起至1980年,中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高度集权,对外高度封闭,国际贸易总量很小,国家外汇储备很少,适时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不断调整人民币汇率,促进了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改革开放之后至1996年之前,国家对汇率制度进行了几次改革。第一阶段,1980年到1984年的双重汇率制度。1979年,中国推行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易由计划管理改为市场竞争,同时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作为以市场手段管理外汇的制度试验。国家除规定官方外汇牌价之外,还规定出口结汇和进口用汇指标,以多结汇和少用汇的指标余额,适用于市场外汇价,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美元的汇率,分别为1.50元和2.80元。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0年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推行人民币双重汇率制度,对内加重了部分外贸企业政策性亏损,对外造成了国际上的指责和非议。1985年1月,国家取消双重汇率制度,重新恢复单一汇率制,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定为2.80元。但此前实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已经打开了市场外汇价的人民币价格的汇率市场发现机制,重新恢复的单一汇率制不仅未能消除已经形成的市场外汇价,反而加剧了官方外汇牌价与市场外汇价的市差和价差,形成了新的双重汇率制度。第三阶段,1991年到1994年实行汇率并轨制度。1991年,开始实行有管理的人民币汇率浮动制度,国家参照国际外汇市场情况,对人民币官方汇率进行适时适度地调整。1994年推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国家将官方外汇牌价和市场外汇价兑1美元的汇率,由1993年12月31日的5.80元和8.70元,统一定为1994年1月1日的8.70元,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直至2004年年底,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稳定在8.30元左右。
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以后,国家进一步深化外汇制度改革,1996年4月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旨在消除经常账户非贸易非经营性交易的汇兑限制,不再限制不以资本转移为目的的经常性国际交易支付和转移,不再实行歧视性货币安排和多重汇率制度,当年12月1日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项目的可兑换。主要的政策制度措施是:消除因私用汇的汇兑限制,扩大供汇范围,提高供汇标准,允许中国居民境内的合法资产收益以及驻华机构和来华人员的合法人民币收入换成外汇汇出;废除企业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制度,由银行结汇售汇,取消境内的外币计价结算,废除外汇券,禁止外币在境内流通;外商投资企业经常性用汇纳入银行结汇售汇体系,可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允许在华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办理结套汇等业务,取消经常项目汇兑限制;取消外汇收支指令性计划,建立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国家对外汇和国际收支进行宏观调控,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提高汇率生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继续调整完善国际收支和人民币汇率政策,包括降低出口产品退税平均税率,支持企业在国外投资;国际金融机构可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债券,跨国公司可以集中操作外汇资源;提高个人出国(境)换汇限额,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外汇出境;放宽外汇账户开户和外汇账户限额管理,推行经常账户项目可兑换便利化等。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改革。第一,建立人民币汇率市场形成机制。根据中国贸易顺差程度和企业国际贸易适应能力,确定人民币汇率升值2%,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为8.11元,同时调高境内商业银行美元、港币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价格,人民币兑美元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千分之三内浮动,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交易价格在中间价的一定幅度内浮动。第二,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照国际外汇市场主要货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降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中国实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建立人民币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增强汇率等经济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理顺外汇供求关系,健全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为推进资本账户可兑换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开始至2011年4月29日,经历了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人民币兑1美元的汇率由8.30元降到了6.49元,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累计升值率超过25%;中国的外汇储备由8189亿美元增加到30446亿美元。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以人民币报关并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出口贸易结算业务,包括进出口信用证、托收和汇款等结算方式。2009年7月先在上海等五个城市试点,2010年6月扩大到2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试点,试点地区进出口量占全国进出口总量的90%。试点地区累计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2010年为5063亿元,2011年1季度达到3603亿元。建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制度,增加了国际结算的货币币种选择,降低外汇汇率风险,减少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适应居民和非居民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实际需求;以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使之形成了以交易为基础的价格,增加了人民币价格市场形成机制的参照标准,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和完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促进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与开放,增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金融资源配置能力
6. 刘光溪:《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前景展望》
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前景展望
云南省金融办主任 刘光溪
近二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各国逐步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双方的经贸、金融往来不断加深。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桥头堡建设与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逐渐转变成为经济竞争的优势。特别是中国与东盟之间蓬勃发展的贸易以及直接投资成为跨境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中国与东盟各国的金融合作机制也逐步发展和完善,对外开放和对外经贸合作不断拓展,这为云南省金融业提供了历史性发展机遇。把云南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正是在此背景下被上升为国家“桥头堡”建设的一部分。
建设昆明“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云南省具有很多独特的优势,其中,大力推进和创新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满足不断增长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以及人民币对直接投资的需求,不仅为桥头堡建设和周边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还将全面提升云南省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建设“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
一、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条件
(一)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奠定了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的20年里,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关系的改善,双方贸易规模扩大了37倍。2010年年底,双边贸易额达到2927.8亿美元。我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东盟则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云南作为我国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和桥头堡,地理、地缘、地域优势明显,向东盟各国开放诸多口岸。在全省有国家一类口岸13个,二类口岸7个,另有90多条边境通道和111个边民互市点。同时,16个少数民族在云南与周边各国跨境而居,东南亚还是海外华人、华侨的主要居住地,他们与国内同族、亲属之间联系密切。显然,独特的地理优势、人文优势以及口岸优势形成了云南省开展跨境贸易的优越条件。
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往来发展迅速。2008年的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我国对外贸易,但是云南省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快的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95.9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3 %。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继续扩大,全国对外贸易下降45%。云南省也因此受到影响,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仅完成80.2亿美元,较上年下降16.4%,但是远低于全国平均下降水平。与此同时,云南与东盟的贸易却成为当年外贸的一大亮点,双方进出口额为31.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3.8%。其中出口21亿美元,同比增长7.1%;进口10.5亿美元,同比增长30%。东盟国家外贸总值占云南省外贸比重由上年的28.8%增至39.3%,提高了10.5个百分点。2010年,云南省对外贸易恢复高速增长,进出口总额完成133.68亿美元,同比增长60.6%,比全国增速高31.8个百分点。2011年1至7月,云南省进出口总额为84.4亿美元,同比增长9.5%,已经超出了2009年全年的总额。其中出口总额为48.6亿美元,同比增长7.5%;进口总额为3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3%。
云南省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对跨境贸易人民币金融服务提出了巨大需求,为云南省商业银行与周边各国商业银行之间合作奠定了基础。
(二)快速增长的双向直接投资进一步促进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的发展
在我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快速发展的同时,双方的直接投资也获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双向投资累计投资额近800亿美元。2009年,中国宣布向东盟各国提供150亿美元信贷,并决定设立总额100亿美元的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到目前为止,中方已向东盟提供了122亿美元贷款,用于路桥、电站等大型建设项目。东盟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基地。
云南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与老挝、越南、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开展经济合作,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政府的推动下,云南省对外直接投资实现了跨跃式的发展,2008年,全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01家,中方协议投资额4.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05.39%,实际投资额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26.52%。2010年,云南省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9家,实际投资4.74亿美元,同比增长75.57%;协议投资81.9亿美元,实际投资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名列第9位。截至2011年6月底,云南省境外投资企业已达319家,其中上半年中方协议投资101.4亿美元,对外实际投资累计达16.5亿美元,远远超出前一年的总和。
湄公河次区域五国是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市场,投资领域涉及农业、矿产、电力、冶金、交通等行业。云南省企业“走出去”直接投资相应地带动了云南省出口贸易、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劳务合作增长。2006年以来,国开行云南分行等商业银行,积极支持云南企业“走出去”,拓展老挝、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的海外市场。
云南省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推动了人民币对周边各国的直接投资,有利于人民币离岸基础资产市场的形成,并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从贸易项向投资项的延伸。
(三)中国与东盟之间商业银行业务迅速扩张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中国与东盟各国蓬勃发展的对外贸易以及快速增长的对外直接投资奠定了双方跨境金融服务的基础。中资金融机构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联等金融企业纷纷将亚洲地区特别是东盟地区作为海外发展的重点,通过收购、控股、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开拓东盟市场。
截至2010年6月底,中资银行的金融机构在东盟国家共设立了11家分支机构。东盟10国银行在中国设立4家分行和7家子银行,子银行又下设了29家分行。东盟在中国的银行机构总资产达149.3亿美元,自2003年以来年均增速38.04%。双方银行业务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中资银行机构在东盟各国建立的代理行、境外账户行已达150余家。
随着中资企业抢滩东盟市场,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受到不同程度的青睐。早在2006年12月,菲律宾央行将人民币列为储备货币。目前在越南、缅甸、老挝等周边留存的人民币总量已经超过200亿元,流通规模超过700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广受周边国家居民欢迎的“民间储备货币”。
(四)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金融合作向纵深发展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双方合作符合地区利益和双边长久利益。为此,双方建立一系列的经贸合作组织: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滇池合作等。云南省发挥地缘优势,先后与周边国家合作构建了云南—老北、云南—泰北合作工作组和云南—越南北部五省市经济协商会议等合作机制。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成为中越、中老、中泰等国家在交通运输、水能与生物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的典范。
在金融合作机制方面,中国已经与东盟多个国家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互设金融机构,加深互相沟通与了解,加强金融监管。
2008年底,中国与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签署了6份总额为6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以来,为共同抵御金融危机,亚洲各国央行建立本币互换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的央行签署了总额为33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贸易,支持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2009年12月,中国与东盟共同参与设立总规模为12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提升了本地区解决流动性与国际收支问题的能力。2011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应东南亚中央银行组织邀请正式加入东南亚中央银行组织。
与此同时,中国与东盟之间加强了金融监管合作。截止2010年年底,中国银监会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的跨境银行监管原则,先后与新加坡、菲律宾、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东盟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双边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确保对互设银行业金融机构实施有效监管,共同维护双方银行业稳健发展。
为了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银行之间的合作,2009年8月,中缅两国分别指定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缅甸中央银行签订账务处理细则,对《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实施过程中的银行账务问题做出具体规定。2010年,由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发起成立的中国—东盟银联体成立,旨在促进中国与东盟相互贸易与投资。
(五)独具特色的跨境人民币结算模式成为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是中国与东盟双方金融合作的重要平台,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举措。它首先在边境贸易中使用,然后再扩大到一般贸易,并向对外直接投资延伸。云南省早在1994年就已经探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2004年中央正式批准云南与缅甸、老挝和越南的边境小额贸易用人民币结算,并享受退税政策。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影响下,大量边贸企业出口采用人民币结算。2008年12月24日,国务院决定,对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启动,东盟成为重点地区。
为了支持云南省金融机构走出去,云南省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现有金融条件,推动云南省商业银行与周边国家的商业银行合作。
在中越边境,早在1994年3月,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与越南农业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了互开账户协议书,形成中越边贸银行结算的最初模式。2003年,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麻栗坡县支行天保办事处被批准办理中越两国银行间边境贸易结算人民币现钞出入境调运业务,开创了我国该业务的先例。2004年11月,农业银行河口县支行率先在全国边境口岸开办了人民币对毗邻国货币(越南盾)的兑换业务。2010年7月,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同越南农业与农村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代理结算协议,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与泰京银行、越南湄公河三角洲房屋发展银行老街省分行签订代理结算协议。
在中缅边境,云南省商业银行积极与缅甸商业银行建立金融合作。2009年9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建设银行云南省分行、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协议。2010年9月工商银行德宏分行与缅甸经济银行木姐分行和腊戌分行签署了人民币结算合作协议。
在老挝,2009年12月,农业银行和老挝发展银行共同举行了边贸网银结算开通仪式,这标志着中国银行业首次与老挝银行实现了人民币结算。2010年7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与老挝彭撒万银行签订了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意向性合作协议。富滇银行作为云南省本地的商业银行,于2010年在老挝设立代表处,并与老挝大众外贸银行签署了老挝基普账户清算协议,正式互开账户清算合作业务。2011年6月9日,富滇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首家推出老挝基普兑人民币的业务,中老本币跨境结算正式启动。
在泰国,2005年10月,西双版纳州和思茅市试办与非毗邻泰国北部地区一般贸易人民币核销业务。2005年,云南省在全国率先试行滇泰一般贸易以人民币结算核销制度。2010年7月,工商银行云南省分行分别与泰国ACL银行及工商银行新加坡分行签订了使用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合作协议。
在双边银行合作的支持下,云南省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发展迅速。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约为43亿元人民币。2010年,云南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83.12亿元,同比增长86%,占全省进出口贸易结算量的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2011年1月至5月,云南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办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91.96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
云南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增长迅速,经过多年实际运行,不仅拥有开展人民币结算的丰富经验,还形成了与毗邻、非毗邻国家点对点互为代理的独具特色结算模式。
二、云南省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发展的前景展望
由于云南省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跨境人民币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及相关中央部委十分关心云南省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2008年12月,国务院常决定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允许云南省金融业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为跨境人民币结算提供服务。2011年5月,国务院有关桥头堡战略规划出台,它不仅彰显了云南在我国对外开放中的特殊地位,还赋予了云南省金融业发展新的历史机遇。
2010年7月,云南省政府与昆明市政府正式启动了昆明区域性跨境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的建设。凭借云南省跨境银行间清算系统以及小币种外汇交易市场,将推动离岸人民币基础资产市场以及相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云南省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将有更大的可行性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云南省跨境银行间资金结算市场逐步形成
2010年7月,云南省成为第二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由于云南省多家商业银行与周边各国商业银行签订了贸易结算协议,在条件成熟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将向投资项延伸,并覆盖云南省对外的主要贸易伙伴以及对外直接投资区域,届时云南省跨境人民币资金结算市场将逐步形成。这不仅提高了跨境资金清算的效率,提升跨境金融服务质量,还将推动云南省外汇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其它相关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云南省小币种外汇交易市场正式启动
云南省跨境金融业务迅速发展产生了货币兑换的需求,导致小币种外汇交易市场的出现。早在2004年11月,农业 银行河口县支行率先在全国边境口岸中开办了人民币对毗邻国货币(越南盾)的兑换业务。2011年6月9日,富滇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首家推出老挝基普兑人民币的业务。由于云南省境内的商业银行与周边多个国家签订了清算协议,在条件成熟时也将推出周边小币种外汇交易,并向云南省主要贸易伙伴延伸。届时云南省小币种外汇交易将由单一货币向多种货币、单一零售向批发转变,云南省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将逐步成型,以人民币为主体的小币种外汇交易中心也将随之形成。
(三)云南省离岸人民币资产市场发展条件基本形成
如上文所述,人民币已经成为东南亚各国居民广受欢迎的“民间储备货币”,境外积累巨额的人民币有助于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形成,促进跨境金融业务的发展。然而,由于境外人民币资产市场的缺乏,不利于境外人民币持有者进行风险的防范,还进一步影响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
如何形成合理的人民币回流机制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云南省跨境金融服务中心的建立,向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人民币贷款、人民币票据等金融产品将是吸引云南省周边各国人民币回流的重要机制,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措施,也是云南省金融服务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四)云南省人民币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快速推进
东南亚各国增加人民币的持有量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国货币币值不稳定,不能用于本区域的国际支付;二是近年来人民币持续稳步升值,成为当地人的一种投资产品。随着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个由市场供求决定的人民币汇率即将形成,这从一定程度上需要相关的人民币金融产品提供风险规避功能,才能持续保证人民币在东南亚的市场需求。同时,云南省快速发展的跨境金融业务以及即将形成的离岸人民币基础资产市场,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由于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价格发现以及规避风险的功能,是推动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润滑剂,云南省需要大力发展金融衍生产品,为跨境金融业务提供风险规避手段,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实际上,云南省已经具备了部分金融衍生品的发展条件。从1993起,云南省设立了省属红塔期货和云晨期货等公司,2008年起有4家省外期货公司在云南昆明设立了分支机构,2011年,又成立了两家有色金属交易所。凭借跨境金融业务提供的条件,云南省将成为我国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发展的先行实验基地。
(五)人民币金融资产要素交易市场体系将进一步发展
在国际大宗商品被泛金融化的大背景下,国际金融定价中心主宰现货商品市场的定价权。云南省与湄公河次区域各国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业资源和生物资源显然需要借助一定的金融资产交易,增加商品定价的话语权。云南省小币种外汇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以及人民币离岸基础资产市场即将形成,为泛亚地区大宗商品金融化的定价提供了条件。
2005年7月1日,云南产权交易所正式挂牌成立,将为云南省企业与国内外资本、技术、管理沟通建立联系。2010年4月28日,昆明泛亚产权交易中心成立,将设立花卉、玉石、天然橡胶、有色金属等专业交易所及人民币结算金融服务中心。2011年4月21日,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正式成立并开市交易,交易所可能形成有色金属在中国的期货定价中心,以及某几类有色金属商品的世界定价中心,并辐射整个东南亚、南亚地区。2011年5月18日,昆明泛亚黑色金属交易成立,将为黑色金属提供现货、远期现货及远期电子合约交易的服务。此外,珠宝玉石交易所、橡胶交易所以及金融资产商品交易所正在筹备之中。
交易所为云南及周边各国大宗商品交易提供了平台,将促进双方的贸易、投资、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一个覆盖东南亚、南亚的金融资产要素市场将进一步发展。
7. 金融服务外包的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发展趋势
金融机构将业务外包已有多年历史。例如自年以来,证券行业的金融机构为节约成本,将一些准事务性业务(如打印及存储记录等)外包。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外包交易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并涉及整个IT行业。
随后,外包出现在人力资源等更多的战略领域。同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业务处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种点到点(end-to-end)的商业链外包。在BPO中,金融机构与服务商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转变为战略合作。
外包的另一个趋势是 “离岸化”,即将业务外包到境外。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的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
表1列出了在印度从事外包业务的若干金融机构及其人员规模。
表1 在印度从事外包业务的若干金融机构(2003) 公司 人员规模(人) 公司 人员规模(人) 荷兰银行(ABN Amro) 超过300 美国运通(Amex) 超过1000 金盛保险(Axa) 380 花旗集团(Citigroup) 3000 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 500 通用公司(GE) 11000 汇丰集团(HSBC) 2000 JP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480 梅隆金融(Mellon Financial) 240 美林集团(Merrill Lynch) 350 渣打(Standard Chartered) 3000 资料来源:德勤会计事务所在美联储理事会会议上做的《银行的离岸及跨境外包》报告(2004年3月20日)。 《中国金融外包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有证据表明,中国、马来西亚及菲律宾也被视为开展外包的理想地区。
根据德勤会计事务所2004年的报告,离岸业务将在本世纪初的十年内持续增长。报告估计,在2003年全部金融服务公司中约76%拥有离岸机构,而2002年这一比例仅为29%。报告预测2005年的离岸业务市场产值将达到2100亿美元, 2010年达到4000亿美元,占整个行业总产值的20%。
报告指出,大公司具有离岸业务的比例显著高于小公司;越来越多的公司正在建立自己的离岸业务机构。
离岸业务的增长产生了对“国家风险”进行监控的需要,即金融机构将业务外包给另一国家(地区)的服务商后,需要监视该国(地区)政府的政策、政治、社会、经济及法制状况;同时也应制定适当的应急计划与退出策略。另外,一家机构业应考虑商业持续性问题,即在极端情况下如何将外包业务迅速转回国内。
中国第一例金融服务外包项目
2005年中国IT业分销大亨——神州数码公司开始筹划战略转型。由时任金融公司总裁董奇琪着手负责、
总监周毅具体实施。引进国外成熟的金融服务外包理念,结合中国大陆金融发展现状,做出一整套本地化金融服务外包模块。
2006年9月,神州数码与宁夏农村信用社(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签署合同,开创中国本土金融服务外包第一例项目。
项目简述:项目合作时间为五年六个月,在此期间,神州数码负责宁夏农村信用社银行卡系统建设、呼叫中心、银行卡制卡、银行卡业务培训、银行卡制度建设、银行卡交易处理、银行卡差错帐处理、200台ATM布放、200台POS铺设等有关银行卡业务,期间由银行卡产生的业务收入归神州数码所有,合同到期后银行卡系统、ATM、POS均属于宁夏农村信用社。
人员构成:银行卡部成员由宁夏农信社与神州数码共同组成。
2006年银行卡部成立时任人员:
银行卡部总经理: 吴文娟
银行卡部市场部经理: 孙正国
银行卡部综合部经理: 原 田
银行卡部业务部经理: 李 乐
项目其他创始人:
神州数码银行卡项目总监: 周 毅
神州数码西安运控中心总监: 王江宏
神州数码西安运控中心: 李 阳、张豫秦
神州数码西安对账中心: 李雪梅、周雯
神州数码西安呼叫中心: 滕品娥、姚海鸥、王媛媛、贺晓颖、张雅茜
神州数码西安研发中心卡项目: 高 镭 、刘 顼、姚冬冬、朱建中
宁夏农村信用社研发部: 郭万刚、杨海云、孟继国、张汉、保瑞峰、张立波、孙小武、胥虎军、徐海涛、王旭东
经过一年复杂的审批手续,艰苦的联合系统开发及本地化处理,合作双方于2007年9月17日成功发卡(宁夏农村信用社黄河借记卡),用事实印证了金融服务外包在我国的可行性。开创了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整体外包的先河,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了更加开放的金融服务外包整体外包时代。
中国金融服务外包整体外包项目有:(截止2010年5月)
宁夏农村信用社(宁夏黄河农村商业银行) 服务商:神州数码
宁夏银行服务商:中国银联
山西晋中商业银行 服务商:神州数码 趋势1 金融服务外包将持续迅猛增长
趋势2 大企业热衷自建海外外包中心
趋势3 商业操作与IT混合外包
趋势4 近岸-两岸—多岸
趋势5 细分市场趋向窄范围高深度
趋势6 离岸外包市场有待整合
趋势7 外包特殊功能的金融服务
8. “跨境金融”服务是做什么用的
“跨来境金融”服务专区内集源中展示跨境类服务(包括出国留学、国际商旅、投资移民、外派工作、来华人士等),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跨境服务需求。如有疑问,欢迎咨询中国银行在线客服或下载使用中国银行手机银行APP咨询、办理相关业务。
以上内容供您参考,业务规定请以实际为准。
9. 外汇局跨境金融区块链服务平台是干什么的
跨境区块链平台的定位是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银行、企业等服务对象专,以“区块链+跨境金属融服务”为着力点,推动对区块链和实体经济融合的探索。现在区块链+服务平台的项目非常热门,长沙高新区发起的现在有一个中芯区块链服务平台项目的,是区块链+公共服务模式,正在征集企业上链的。以后相关企业事务和政府事务可以在链上合作了,也有国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