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美国金融服务贸易数据

美国金融服务贸易数据

发布时间:2021-05-13 10:30:04

金融服务贸易的介绍

金融服务贸易是指通过金融服务业进行的贸易。金融服务贸易是服务贸易的一种。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金融服务附件的定义,金融服务是指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向金融人提供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与保险相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GATS金融服务附件对除保险以外的金融服务详细列出了12条,包括了所有可能的融资、支付、证券发行、金融中介和咨询、资产管理等金融服务形式。

② 为什么美国服务贸易能够发展迅速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经贸关系中还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组织的多轮谈判都还没有考虑到要涉及这一议题。只是在这以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和重要性才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这里所说的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实际就是指的国际服务贸易于这最近数十年的发展。
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加大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0年,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只有710亿美元,而到1980年则猛增至3830亿美元,10年间增长5倍多。1980年以后,国际服务贸易依然保持着迅速增长的势头,年平均增长率约5%,是同期国际货物贸易年平均增长率2.5%的两倍。到1993年,世界服务贸易额达到103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超过1/4。人们预计,随着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协议的实施和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正式运行,各国将进一步开放服务市场,服务贸易也会随之进一步发展,到本世纪末将会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3。 国际服务贸易的范围不断扩展
如果把公认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依据其同商品贸易、直接投资的密切程度作一区分的话,大约可以得到3种类型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一类是同国际货物贸易直接相关的古典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如国际运输、国际维修和保养、国际金融服务(主要是贸易结算服务)、商品的批发和零售等。第二类是同国际直接投资密切相关的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如股票、债券等形式的证券投资收益,经营管理的利润收益,建筑和工程承包等劳务输出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国际信贷等。最后一类是相对独立于货物贸易和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的国际服务贸易项目,如国际旅游业提供的服务、世界信息网络的服务、视听产品与知识产权服务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古典服务贸易项目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例如,从1970年到1980年,世界运输服务贸易的出口额从255亿美元增加到130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17.8%,低于同期世界服务贸易总额19.7%的年均增长率。这类项目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国际货物贸易的扩大,是当代国际服务贸易中相对稳定增长的部分。要素转移性质的国际服务贸易虽然在最近几十年也有相当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多半也属于规模和数量属性的,大体上同世界经济增长率同步。70年代以来真正构成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是第3种类型的服务贸易项目。这些是国际服务贸易的新范围、新的生长点。以美国为例,1991年其新兴服务贸易项目的出口总额为736.27亿美元,占其服务贸易出口总额1751亿美元的42%。
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间发展不平衡
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据统计资料显示,1986年工业化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例为78.6%,其中运输、投资净收益、旅游收入等均占各项目的75%以上。世界前20位服务出口大国中,发达国家占了绝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是服务贸易的顺差国。将要素服务考虑在内,美国是主要的出口国。但是,就狭义上的服务出口而言,法国、英国和意大利最为成功,而美国的地位则相对次之。日本和德国是明显的例外,两国在货物贸易上大幅度出超,但是在服务业上却有结构性赤字。在服务业中,两国在货物运输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不过,工业化国家之间在国际服务市场上的相互竞争也十分激烈。欧盟国家与美国之间为争夺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相互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各自在国际服务贸易上推行的政策也有较大的差异。
1995年7月26日关贸总协定在布鲁塞尔通过的金融服务贸易多边协议,美国就拒绝签字,认为其中某些条款未能照顾到自己的市场竞争利益。各工业化国家在国际服务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变动,反映出它们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不平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除旅游业、劳动汇回款等个别项目(即基于劳务输出之上的项国)之外,它们在服务贸易上全部是逆差。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服务并没有为其对外部门做出积极的贡献。那些因劳务输出而获得顺差的项目,通常由于缺少资本和信息,或者由于大型服务性跨国公司的控制(在旅馆业、航空业等领域),而没有能力留住大部分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为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上寻找出口商品机会,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从工业化国家进口服务,以取得进入该国商品市场进行销售的机会。很多这类国家的国际收支赤字,特别是在生产者服务领域的赤字,显示出持续的、不断上升的趋势。尽管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衡,但是由于“乌拉圭回合”的《服务贸易总协定》的达成和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不同发展水平的成员国将自愿或不自愿地参与到国际服务贸易的市场竞争中去。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界服务贸易市场集中在西方工业化国家,70年代,中东的几个主要产油国由于其丰富的石油收入而吸收大量的投资,成为世界上主要的国际服务输入市场。80年代以来,随着亚大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四小龙”的崛起,东南亚的国际服务市场十分活跃。世界各地区的国际服务市场都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多元竞争形势将会更加明显。
各国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视和研究在加强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
由于国际服务贸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迅速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都加强了对国际服务贸易领域的研究。在传统上,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是各国国际经贸关系领域相对被忽视的工作。但自1986年国际服务贸易成为“乌拉圭回合”新议题以来,国际服务贸易和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开始成为政府、工商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在发达国家,政府拨款资助学术界和智囊机构对这一领域进行专项的研究,分析国际服务贸易的经济学涵义、现实发展状况、争夺世界市场的策略以及各种可能的政策行为等。而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它们对于开放金融、保险、运输、视听服务及商业销售等市场方面仍持谨慎的保护主义态度,另一方面也开始重视这一领域的研究。有些国家甚至开始组织对本国的服务业状况和外国的服务业状况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评价机构,力图在这一新的国际经贸领域中真正做到知彼知己,以便在进入和开放国际服务贸易市场的实践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③ 求金融数据 浙江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 历年美元汇率 最高限度追加分数

这些在国家统计局可以找到一部分数据。
http://www.stats.gov.cn/tjsj/
至于汇率的数据,一般大型财经网站上都会有介绍的。
比如新浪财经。

④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的优势及趋势

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这一点也为严密的定量分析所证实。(注:张幼文、黄仁伟:《2003中国国际地位报告》,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4月版,160-172页。)迈克尔•波特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对美国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的竞争优势作了分析。近20年过去了,美国的竞争优势又发生了何种变化呢?本文试图从制造业和服务业入手,揭示当代美国的竞争优势。根据迈克尔•波特的有关论述,一国的竞争优势是指有别于其他国家、并最终能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多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在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国支撑其产业竞争力的环境。
一、美国天然资源性产业和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时期,美国部分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生产率跃居世界各国之首,开始确立其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进而成为全球经济霸主。
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生产同类产品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迈克尔•波特的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统计,在上世纪70年代初,列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美国产业中,不仅有高度依赖天然资源的美国传统产业(如黄豆、大米、小麦、煤炭等),也有工业化社会的代表性产业,如飞机、电脑、电子管、有机化学品、办公事务机器等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显示美国优势产业的多样性。(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
至10多年后的1985年,从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来看,美国产业的优势产业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即天然资源性产业(如玉米、甜菜、烟草等)、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飞机、医疗设备等)依然并存。与70年代初相比,美国与其他国家出口结构逐渐升级形成鲜明对照,在列入国际市场占有率前50位的美国产业中,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从 19个增加到了22个,天然资源性产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24.2,远高于日本和德国。(注: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文版),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98页。)
1985年以来,美国经济最大的变化是增长强劲,由此美国重新恢复了经济强国的信心。2000年美国商品贸易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12%,市场占有率高于这一比率的商品有43类(见表1),这些商品相对于其他美国出口商品而言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商品占美国当年全部出口的64.8%。在43类商品中,属于以天然资源为主的产业有8个。
表1 2000年美国43类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商品
SITC 商品类名 顺序 世界市场
占有率(%)
263 棉花 1 48.4
598 其他混合的化工产品 2 42.5
222 大豆、花生 3 42.1
792 航空器及其零件 4 36.8
714 引擎及其零件 5 32.1
774 医疗用电器设备 6 30.2
874 测量分析用仪器 7 29.2
723 建筑用机器及零件 8 28.0
122 烟草 9 25.0
541 药品 10 24.5
041 小麦 11 24.0
728 工业用加工机械及零件 12 22.1
784 汽车零件、附属品及其他 13 21.9
251 纸浆 14 20.9
625 橡胶轮胎、内胎及其他 15 20.5
081 饲料、豆粕、植物油渣 16 20.3
713 内燃机及其零件 17 20.0
743 鼓风机、压缩机、离心机等 18 19.1
582 酚醛、聚酯等重合物 19 18.9
892 报刊杂志、票证等印刷品 20 18.8
011 食用动物肉 21 18.5
699 锁、装璜用和家具用金属饰品 22 18.0
741 加热用或冷却用设备及零件 23 17.7
776 真空管、晶体管、集成电路 24 17.4
511 碳氢化合物及其诱导体 25 17.3

898 乐器、音像纪录媒介 26 17.1
752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 27 16.9
745 其他非电动式机械和工具 28 16.8
759 751、752的附属品和零件 29 16.6
744 起重等搬运物品用机械 30 16.5
736 金属加工机械及零件 31 16.2
893 其他人造塑料制品 32 16.1
772 电路开关、连接设备 33 15.3
057 水果 34 14.2
773 电缆、绝缘材料等输电设备 35 13.5
583 聚乙烯等诱导体 36 13.4
651 纺织纱线 37 13.0
778 其他电气设备 38 12.8
749 轴承等非电动式机械的零件 39 12.4
782 货车及特种车辆 40 12.4
771 变压器、整流器等电气元件 41 12.1
515 有机化合物 42 12.1
514 谷氨酸、糖精等氮化合物 43 12.1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联合国《2000国际贸易统计年鉴》数据计算。
需要指出的是,迈克尔•波特使用的是“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4位和5位分类的数据。由于联合国《国际贸易统计年鉴》自1994年起只公布3位分类的数据,根据这一数据计算出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普遍低于迈克尔•波特计算的结果,因此表1不能简单与上述70年代初和1985年数据相比。尽管如此,表1说明,在当今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优势产业仍然集中于天然资源性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
表1与美国1985年数据相比,竞争力突显的是:SITC263;竞争力增强的是:122、541、774;竞争力基本保持不变的是:222、792、874;竞争力下降的是:651;竞争力丧失的是:321的煤和焦炭、241的原木,这两类产业曾经是1985年美国的优势产业。
在表1中,有14类商品(即598、874、728、 784、713、743、582、741、744、736、778、772、749、782)是美国、日本和德国三国共有的,都是三国各自的竞争力较强的产业。美国在这14类商品中有11类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高于日本和德国。这说明,美国这一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是建立在比日本和德国更广泛、竞争力更强大的产业群基础之上的。
二、美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与服务业在许多国家中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一样,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今,一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的确立和提升不权通过货物贸易,而且还通过服务贸易来实现;一国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制造业,还体现在能否形成竞争力强的服务业。
与日本和德国相比,在美国的竞争优势中形成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要强大得多。美国不仅是世界最大的服务贸易出口国,也是最大的服务贸易进口国。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2908.8亿美元,占全球的19.7%,进口额达2170.7亿美元,占全球的14.5%,并实现738.1亿美元的盈余。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在服务贸易中的许多项目上如旅游服务、政府服务和大部分其他民间服务贸易有很强的竞争力,这导致服务贸易整体上出口大于进口。根据表2,美国在四个服务贸易大类中最具竞争力的是“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在这类服务贸易中,依据国际竞争力的大小,前五大服务贸易领域依次是文化与娱乐服务、建筑服务、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表2 2000年美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运输服务 50.95 65.27 -14.32 -12.3
旅游服务 97.45 66.85 30.60 18.6
政府服务贸易 18.77 16.01 2.76 7.9
运输与旅游以外的民间服务贸易 123.71 68.94 54.77 28.4
电讯服务 4.09 5.80 -1.71 17.3
建筑服务 5.26 0.42 4.84 85.2
保险服务 2.41 9.20 -6.79 -58.5
金融服务 17.04 4.49 12.55 58.3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4.90 1.04 3.86 65.0
专利等使用费 38.03 16.10 21.93 40.5
其他商业服务 45.56 31.76 13.80 17.8
文化与娱乐服务 6.42 0.13 6.29 96.0
合计 290.88 217.07 73.81 14.5

竞争力指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100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收支统计年鉴2001》的数据计算。
文化和娱乐服务
美国历史虽短,但却在舞蹈、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为人类贡献了许多老少咸宜、长盛不衰的作品,例如充满想象力的现代舞蹈、为各国儿童带来欢乐的迪斯尼乐园及相关产品、“好莱坞”电影”等无不风靡世界。美国文化和娱乐服务在世界的传播,不仅给美国带来了滚滚财源(例如好莱坞电影在全球的票房收入占到全世界电影票房收入的80%以上),而且通过这种文化输出,美国的竞争优势更巩固也更丰富。
建筑服务
以钢铁为中心的产业革命推动了美国建筑工程学的发展,电梯和钢筋混凝土的发明,导致出现了美国首创的建筑形式——摩天大楼,它被认为体现了美国精神。以后,美国始终依靠先进的设计理念和高科技,始终站在世界建筑的前沿。目前,美国有世界最大的建筑工程事务所,汇集了世界各国顶尖的建筑大师(如贝聿铭等)。近年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许多国家的城市都出资让美国人设计其标志性建筑(如上海的金茂大厦、东京的国际论坛广场等)或整个街区。
计算机与信息服务
上世纪40年代中期以来,世界上第一台台式电子计算机、第一只半导体晶体管、第一块集成电路都诞生在美国,因此美国一直是世界信息技术的领导者。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动了美国本国以及各国对信息服务的巨大需求。从80年代开始,美国的信息服务业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美国政府也对增强本国信息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予以特别的关注,在GATT以及后来的WTO等的多边谈判中,美国一直为本国信息服务业突破各种限制进行不懈的努力。计算机与信息服务中最大的门类是计算机专业服务,它还可以进一步分为计算机系统集成、用户专用程序设计和专业咨询与培训,美国在这三方面的实力都是世界最强的。
金融服务
与国际金融历史悠久的欧洲国家银行相比,美国银行的海外扩张起步较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中霸主地位的确立,美国银行的国际金融活动才在各方面领先于欧洲的发达国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取得绝对的竞争优势。在WTO的多边谈判中,美国利用其金融服务贸易的优势地位,一方面逼迫其他国家按照美国的要求开发金融市场,为本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寻找利润源开辟道路,另一方面又注重保护自己的金融市场。例如1995年7月正是由于美国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发程度不够美国的要价,拒绝给所有成员方最惠国待遇,并单方面退出《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定》,导致这一协定在当时只能成为一个临时性协定。在美国的服务贸易中,金融服务贸易的增长尤其迅速,1986年至2000年,美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额从51.6亿美元增长至215.3亿美元。(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专利等使用费(技术贸易)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形态向着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方向演进。一国技术贸易地位的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该国的贸易条件,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高效益增长,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使该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并反过来进一步促进本国的技术进步。从宏观上看,美国的科技与经济实现了这种良性循环。美国技术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其知识产权制度的成熟。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为了“复兴美国”,出台了被称之为“偏袒专利权”的政策(ProPatent Policy),主要内容是扩大专利的权利范围,既重视专利使用费的费率,又提高了侵权赔偿费。这一政策从制度上保障了美国保持其技术上的竞争优势。
在表2中,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还有旅游服务,这一项目主要包括国际观光和教育服务两项内容。其中美国的教育服务的竞争力远高于旅游业,因为虽然有世界各国的游客光顾美国,但也有大量美国人前往世界各国旅游。而美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以其自由竞争的学术氛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留学生,每年在美国各类高校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超过50万人,在美外国留学生远远多于去国外留学的美国人。美国2000年教育服务出口达102亿8700万美元,这一金额超过了美国传统出口商品小麦和玉米的总和,而教育的进口则只有21亿4000万美元。
IMF 并没有公布在表2中的“其他商业服务”的详细分类数据,根据该统计项目的含义,它类似于OECD服务贸易统计中的“专业服务贸易”。但OECD的这项分类统计并不健全,美国只有部分分类数据。表3反映了美国部分“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状况,可以发现,美国在这一领域具有竞争力的是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服务,这也是与人们的常识相吻合的。
表3 2000年美国专业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单位:10亿美元;%
出口 进口 进出口收支 竞争
力指数
法律、会计、审计以及咨询 4.91 2.24 2.67 37.3
广告与市场调查 0.41 0.76 -0.35 -29.9
研究与开发
工程设计
农业与采矿业的指导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3.97 2.20 1.77 28.7
企业内服务贸易 28.94 22.44 6.50 12.7
合计 39.01 28.42 10.59 15.7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Statistic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Services 2001》的数据计算。
运输服务、保险服务和广告与市场调查是美国为数不多的缺乏国际竞争力的服务贸易,可能与在美国的外国服务商竞争力更强,并从美国本国服务商那里夺得许多市场份额有关。
三、美国竞争优势要义
虽然每个国家国情各不相同,各国竞争优势也各有差异,但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总是由一些因素组成的。迈克尔•波特认为,一国产业的竞争优势由四个基本因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及相关产业的表现、企业战略及竞争者)和两个附加因素(机遇和政府行为)。限于篇幅,这里集中从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技术创新环境与企业战略四个方面来论述美国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这四个方面都会在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升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知识与技术型人力资源
通常,人们的收入水平与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或所掌握技术难易程度的高低成正比,而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与其收入水平成正比。因此高素质人才不仅有助于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也会增加相关的需求。
美国能够保持科技和经济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自80年代初以来,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培训和吸收人才。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开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重视教育的标志之一是不断增加教育投资,美国教育投入已从1989年的353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6350亿美元,教育投资已占美国GDP的7%以上,在发达国家名列前茅。克林顿总统提出,跨入21世纪后,每个小学教室都要与世界联网,大学升学率要达到25%,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美国抓住一切机会大力引进人才也是美国独特的竞争优势。迄今在美国的留学生达491万,大约占全球留学生总数的1/3。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核武器和核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问世应用和日新月异,“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和航天技术大发展等等,都是在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们的参与甚至主导下完成的。2001年美国政府又出台了《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吸纳那些拥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在美国工作但不申请居留的外国人,人才范围涵盖科技、法律、艺术等广泛领域。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多、最优势的科技人才,依靠这一大批顶尖的人才,美国人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美国科学家在世界主要科技文献上发表的论文最多,美国公民在国内外获得的专利最多。
企业竞争环境
美国产业是在相互竞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绝大多数产业都面临激烈的国内竞争。美国是世界上反垄断政策的发源国,对市场垄断、企业兼并和市场统一定价的做法限制严格。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反垄断立法以及实践活动适应了世界经济变化的需要。里根执政时期以来,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美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地位,把企业兼并看成是增强美国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因而对企业的兼并采取了容忍的态度。在这一时期,美国司法部不再对那些操纵价格、分割市场但没有公开协议的垄断进行追究。司法部当时还撤销了对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的诉讼,与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达成了和解。(注:张德霖:《竞争与反不正当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实践与国外法律规范》,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197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反垄断政策继续延续上述趋势,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被认为美国50多年来最大的反托拉斯案——诉微软垄断案。(注:2001年6月,美国哥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作出裁决,驳回地方法院法官在前一年6月作出的将微软一分为二的判决,但维持有关微软有违反反垄断法行为的判决。2002年11月,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联邦法院迅速批准了这一解决方案。)从微软一案可以看出,进入新经济时代,美国实施反垄断政策进一步重视维护美国的整体国际竞争力。因为在新经济时代,单纯用分拆企业来破除垄断并不能保持和提高一国的竞争力。
企业技术创新环境
美国技术创新的主角是私人企业。2000年全美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中企业占72.9%,政府部门占27.1%。经历了70年代研究与开发相对停滞的时期以后,最近20多年以来,美国的私人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私人企业的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85年以前的0.8%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1.8%,发明专利数也由90年代初的每年不到10 万件增加到2000年的超过15万件。(注: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CEA,Washington D.C(2002.2).)
美国企业的科学技术活动与美国的国防建设紧密相连是美国支撑其经济强国的竞争优势之一。从40年代的原子能计划到7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庞大的国防相关计划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客观的研发经费,更重要的是为企业提供了提升技术竞争力的机会。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的技术进步进一步促进了其他制造业的发展,当今美国的优势产业或多或少与美国国防有关,如飞机制造业、IT产品制造业和电讯服务业等。
此外,美国人不断进取的冒险精神、大型风险投资公司和NASDAQ市场等融资渠道的存在也是推动美国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面。
企业战略
美国企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要素流动的好处,通过对外投资和吸引海外投资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这一战略可以说是一种“全球要素组合型发展战略”。(注:张幼文:《当代国家优势——要素培育与全球规划》,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年版,第208~222页。)美国既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也是最大的引资国(2002年除外),在许多行业都拥有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

美国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地位比任何国家都强。美国公司现在在全球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方建立了大约2.3万个多数控股或少数控股的分公司。多数国外分公司的战略目标是向当地市场生产和销售商品和服务。据统计,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生产的产品中,约60%在当地销售,约30%返销到美国。(注:〔美〕《外交》2001年5、6月号。)美国跨国公司的实力决定了它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的巨大影响,美国跨国公司不仅是当代美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其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近年美国经济的成功还要归功于80年代以来的企业大刀阔斧的重组和精简。在美国,企业出资人利益更受重视,这有别于德国更重视企业的社会效益和日本更重视企业员工的利益。美国的做法好处是企业可以避免陷于重重利益冲突而不能自拔从而争得时间上的主动,但容易造成大量企业倒闭和大批裁员的现象。
四、小结——兼论经济强国竞争优势的共性
当今世界经济波诡云谲,一国不进则退,各国无不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争得一席之地而全力以赴。一国部分竞争优势是该国所特有的,比如美国拥有包括广袤富饶的土地、世界首屈一批的军事强国地位等的“硬力量”,包括移民国家的开放度、美元牢固的国际货币地位、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以及控制国际规则和机制的能力等的“软力量”,都是其他国家所欠缺的竞争优势。尽管如此,对美国等经济强国的分析也表明这些国家竞争优势在许多方面是相同的。
第一,实施既有竞争又有规制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通过竞争,可以促进企业优胜劣汰,使资源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效率。但竞争具有两重性,没有约束的竞争反过来又会破坏竞争。经济强国长期的实践表明,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应该提倡自由竞争、保护竞争以外,还要规范竞争,使得竞争公平、有序、良性。给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让企业在这一环境中实现有序竞争和良性竞争是这些国家提高竞争力和保持较高竞争力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这些国家走向强国的起点。
第二,重视科学教育的作用,发展知识经济,注意保护知识产权。大多数经济强国的战后竞争优势更多的并不是来自天然的恩赐,而是通过本国不懈的努力和创造而形成的。在开放经济的环境下,初级生产要素供给越来越丰富,因而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小。一国只有长期坚持不懈创造性地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在能在国家间竞争中脱颖而出。经济强国的当代经济发展走的都不是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经济道路,而是走依靠建立在包括发达的科学教育、科学的决策和严格的管理在内的高级生产要素基础之上的高效集约经济道路而实现的。
第三,企业跨国发展已成为经济强国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而增强整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强国普遍按照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要求,抢占价值链和产业链的两端,控制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环节,而将制造组装能力向外转移,发展海外生产基地,建立面向全球开发和配置资源的高效生产体制,形成全球性生产体系,以此更大规模地占领国际市场和强化本国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经济强国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注意保护本国产业,实施适以我为主的开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开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对国内产生过大的冲击。
第四,在国际市场上崛起一群有竞争力的产业。这些产业既可以是制造业,也可以是服务业。支撑这些产业的是各国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各国许多政策最终是为了形成产业集群而安排的。

⑤ 我想要美国2001年经济发展数据

美国:进入衰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肖炼

自2000年第三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速放缓。2001年第一季度GDP增幅降为1.3%,第二季度又下探至0.2%,创近十年以来的新低。美国经济告别“长期繁荣”,开始步入慢车道。“9·11”恐怖袭击事件对美国经济的打击更是雪上加霜,将进入衰退。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经济界的密切关注。

一、2001年美国经济增长结构分析

2001年前两季度美国GDP按年增长率计算的累积总值(总供给)分别为10.14万亿美元和10.20万亿美元,分别增长1.3%和0.2%(见表1和表3)。从总需求方面看,第一和第二季度国内总消费分别增长0.7%和0.4%;私人消费支出增长3.0%和2.5%;非居民投资分别下降0.2%和14.6%;居民投资增长8.5%和5.8%;商品和服务出口下降1.2%和12.2%;商品和服务进口下降5.0%和7.7%;政府消费和总投资增长5.3%和5.4%。另外,前两季度通货膨胀率为3.3%和2.2%;失业率为4.5%和4.9%。公司税后利润分别大幅下降57.9%和28.5%(见表1)。

表1 2000——2001年美国经济主要指标 %

2000
2000(1)
2000

(2)
2000

(3)
2000

(4)
2001(1)
2001(2)

GDP
4.1
2.3
5.7
1.3
1.9
1.3
0.2

国内总消费

私人消费支出

非居民投资

居民投资

商品与服务出口

商品和服务进口

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
4.8

4.8

9.9

0.8

9.5

13.4

2.7
3.5

5.9

15.8

8.5

9

17.1

-1.1
6.3

3.6

12.2

-0.8

13.5

16.4

4.4
2

4.3

7.1

-10.4

10.6

13

-1.8
2.2

3.1

1

-1.1

-4

-0.5

3.3
0.7

3

-0.2

8.5

-1.2

-5

5.3
0.4

2.5

-14.6

5.8

-12.2

-7.7

5.4

通货膨胀率

公司税后利润率
2.3

51.2
3.8
2.1
1.9

2.2
1.8

-47.4
3.3

-57.8
2.2

-28.5

失业率

4.5
4.9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资料。

下面接着分析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即分析第一季度GDP的1.3%增幅和第二季度0.2%的增幅,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表2显示,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分别为2.05%和1.68%,其中,耐用消费品为0.83%和0.57%;非耐用消费品为0.49%和0.08%;服务为0.73%和1.03%。国内私人总投资对GDP起到向下拉动的作用,分别为-2.25%和-2.29%;其中,非居民为-0.02%和-2%;建筑业有升有降,分别为0.39%和-0.48%;设备和软件为-0.41%和-1.52%;居民固定资本投资的贡献度是0.35%和0.24%。库存也制约了经济增长,分别为-2.6%和-0.43%。商品与服务净出口的贡献度基本上是消极的,分别为0.63%和-0.26%;其中,出口贸易为-0.13%和-1.41%(服务出口贸易为顺差,商品出口贸易为逆差);进口贸易为0.76%和1.15%(服务进口贸易为逆差,商品进口贸易为顺差)。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对GDP的拉动作用为0.92%和0.94%,联邦政府为0.19%和0.09%;其中,国防为0.28%和0.09%;非国防为-0.09%和0.0%;州与地方政府的拉动作用为0.73%和0.85%(见表2)。

表2 2000——2001年美国总需求各部分对GDP的贡献度 %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增长率
2.3
5.7
1.3
1.9
1.3
0.2

私人消费支出贡献度
3.49
2.5
2.88
2.14
2.05
1.68

其中:

耐用消费品
1.46
-0.21
0.65
-0.17
0.83
0.57

非耐用消费品
1.01
0.95
0.84
0.12
0.49
0.08

服务
1.47
1.75
1.38
2.19
0.73
1.03

国内私人总投资贡献度
-0.08
3.25
-0.51
-0.42
-2.25
-2.19

其中:

1.固定资本投资
2.24
1.49
0.44
0.09
0.33
-1.76

(1)非居民
1.88
1.52
0.91
0.13
-0.02
-2

建筑
0.26
0.35
0.45
0.24
0.39
-0.48

设备和软件
1.36
1.17
0.46
-0.11
-0.41
-1.52

(2)居民
0.36
-0.03
-0.47
-0.05
0.35
0.24

2.库存
-2.32
1.76
-0.95
-0.5
-2.61
-0.43

商品与服务净出口贡献度
-1.32
-0.84
-0.7
-0.39
0.63
-0.26

其中:

出口
0.95
1.42
1.13
-0.46
-0.13
-1.41

商品
0.64
1.11
1.36
-0.58
-0.19
-1.46

服务
0.31
0.31
-0.22
0.12
0.06
0.05

进口
-2.26
-2.26
-1.84
0.07
0.76
1.15

商品
-1.85
-2
-1.48
0.07
0.87
1.22

服务
-0.41
-0.26
-0.36
0
-0.11
-0.07

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贡献度
-2
0.78
-0.32
0.58
0.92
0.94

联邦
-0.84
0.9
-0.66
0.27
0.19
0.09

国防
-0.87
0.56
-0.42
0.38
0.28
0.09

非国防
0.03
0.34
-0.24
-0.11
-0.09
0

州与地方
0.64
-0.12
0.34
0.31
0.73
0.85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 9月13日。

表3 1999—200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 10万亿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GDP
9299.20
9872.90
/
98857.60
9937.50
10027.90
10141.70
10201.60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数据。

二、美国经济下滑原因的分析

世界各国学者对美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有各自不同的解释。

1.国内私人总投资大幅下挫。以上经济结构分析表明,2001年美国经济下滑的最主要

原因是投资需求不足。例如,2000年第二季度美国私人投资拉动GDP增长3.25个百分点,而2001年同期却带动GDP下降2.19个百分点。其中,外国投资下降是国内总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例如,2001年第二季度外国投资下降-14.6%(主要是对设备和软件的投资大幅下降),而2000年同期外国投资却增长了12.2%(见表1)。应该指出的是,本国居民投资影响不大,基本保持与2000年相近的水平。

美国经济发展长周期的“财富效应”提高了消费者的消费预期, 这种误导在经济扩张期时起过热的“乘数”效应。纳斯达克指数四年内番了5翻。错误的需求信号,尤其是通讯、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等产业10个部门的膨胀需求,导致许多风险投资公司将大量资本注入盈利微薄的项目。房地产也成为风险资本追逐的对象。短期内,大量投机资本以较低的成本注入“新经济”部门。股票价格的飚升和财富的增值又极大地刺激了投资需求。

信贷市场为公司和个人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尽管美联储在经济繁荣期间对银行放松贷款提出警告,但是贷款条件非但没有紧缩,反而不断放宽。大量资金涌入“新经济”部门,尤其是进入电讯产业部门,从而吊高了这些部门贪“吃”的胃口,在电讯系统和基础设施方面引起新的竞争。

然而,金融市场并没有提供融资支持,通讯公司就用其设备来填补资金缺口。这样,“拍卖融资”(Vendor Financing)就成为10个“新经济”部门一种时髦的竞争销售方式。制造业公司为了赢得购买通讯设备的合同,以相当于销售价格几倍的报价成交。一些大公司用抵押贷款的方式,将资金投入“新经济”部门,而这些投资已经大大超过了实际资金流量的需要。

计算机“新千年现象”对错误引导需求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担心旧计算机和软件在的2000年初出问题,许多大公司在1999年末以前冻结了计算机系统,搁置计算机购买项目,在2000年初又重新启动搁置的项目,导致10个“新经济”部门需求倍增,从而扭曲了“新经济”部门的需求。另一方面,2000年后的计算机系统进一步创新,大多数使用者没有进一步升级换代的更新要求,致使过剩的需求暴露出来。误导的过剩供给在经济收缩时起到过冷的“乘数”效应。这种现象在所谓“新经济”部门表现的十分突出。这些部门的供给超过需求的2-3倍,大量库存诱发的恶性竞争导致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暴跌幅60%以上。供给过剩的负面效应导致需求萎缩。

由于私人投资下挫导致股市下跌,股票价格开始下滑。抵押资本变得昂贵而不流行。资本市场的损失约为美国半年GDP的总值。信贷市场开始紧缩。拍卖的风险延伸到公司债券的利率。银行紧缩对工商业放款的标准和条件。从2000年中期开始,工商业需求收缩。企业存货堆积如山,生产能力大大过剩,产品销售放缓。2001年第一季度的库存拉动GDP-2.61%(见表2),创近年来的新纪录。

2.公司利润下降以及相关劳动生产率的下降。2000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增长51.2%,2001年前两季度却分别下降-57.8%和-28.5%(见表1)。IT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尤为明显,例如,1990—1995年的计算机年增长率从16%提高到1995—1999年的32%。IT公司从1990年的不到7万个增加到1997年的15万个,2000年后大多数公司都挣不到钱。1999年末和2000年初,大量风险投资通过股票初始发行(IP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涌入IT产业,IPO超过1000亿美元,超过同期日本、德国、英国总和的60%。劳动生产率从1990—1995年的1.26%提高到1996—1998年的3.16%。2000年下半年和2001年初,由于生产萎缩,劳动生产率下降,如果需求继续萎缩,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要持续到2001年末或2002年。

3.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2001年前两季度的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分别为-95.023亿美元和-88.936亿美元;经常项目逆差为-111.778亿美元和-106.498亿美元(见表4)。商品与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0.63%和-0.26%,好于2000年同期-1.32%和-0.84%的水平(详见表2)。该项指标表明,商品与服务贸易逆差对美国2001年经济下滑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进出口大幅下降,分别为-7.7%和-12.2%,其下降幅度超过2000年同期水平(见表1),这将对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的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表4 1999——2001年美国国际收支平衡表 百万美元

1999
2000
2000(1)
2000(2)
2000(3)
2000(4)
2001(1)
2001(2)

经常项目
-324364
-444667
-104903
-108134
-115305
-116324
-111778
-106498

商品和服务
-261838
-375739
-87322
-90784
-97340
-100293
-95023
-88938

资料来源: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01年8——9月统计数据。

4.政府消费支出与投资,尤其是国防投资对经济下滑起到抑制作用。克林顿执政期间对国防投资基本上是负数,布什上台后前两个季度的国防开支对GDP的贡献度分别为0.19%和0.09%,而非国防开支对GDP的贡献度为-0.09%和0.0%,由国防开支引起的政府总投资增长率达到5.4%,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见表1和表2)。

5.经济周期自身发展的要求。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之后,面临着收缩期的压力。经济发展有自身的客观规律,经常发生周期性的上下波动,不可能长期直线增长。从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看,1854-1938年的21个周期中,收缩期和扩张期平均各为26个月。1945-1982年的8个周期中,收缩期平均为11个月,扩张期平均为44.6个月。1991—2000年经济收缩期仅9个月,经济扩张却高达115个月以上。实际上,美联储在1999年底和2000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过热时,就一直努力(7次加息)使过热的经济冷却下来。东亚金融危机帮了格林斯潘的忙,也许美联储做得有些过头,但总的来说还是符合预定的目标。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是期待中的事,并不是一个突发事件。目前,美国经济下滑,意味着新的收缩期即将来临,而收缩期的长短将取决于美国及全球经济的发展状况。

三、关于美国经济的辩论

1.如何评价“新经济”。有人认为,“新经济”的破灭是美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然而,有人却认为,克林顿的“新经济”政策使美国经济摆脱“滞胀”,持续了美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无通货膨胀的高速增长。新经济向传统经济提出挑战:首先,使菲利浦斯曲线失灵。其次,曾作为资本主义腐朽性之一的“孪生赤字”已变成“单生赤字”(国债)。当亚洲国家包括日本和中国靠积极财政(赤字财政)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美国却在为如何处理财政盈余而争吵。但是,“新经济”好景不长,美国纳斯达克股市暴跌,把“新经济”打入谷底。“网络泡沫”的破灭,引起世界各国对美国经济发展前景的普遍担忧。关于新经济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作用的看法不同。新经济论认为,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使智力要素超过资本和体力劳动要素,革新将比大规模生产更重要。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智力不能替代资本,科技进步的作用不像人们说的那么大,“尽管在新技术领域投入了成百亿美元,生产率却几乎没有什么变化:近20年来只提高了一个百分点,而在1950—1970年的20年期间却提高了两个百分点”。新经济论者则认为,这些统计数字是错误的,因为传统的工业生产率衡量标准已不适应以高技术和服务为主的新经济。

新经济时期人们极度乐观和追逐时髦的行为。结果乐极生悲。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含义发生误解。例如,IT技术可以通过吸纳信息来降低成本,但是,过量信息摄取会与企业的市场业绩不一致。消费者也可以凭借较好的价格信息而使自己变成为生产者,从而扩大市场供给。如果技术变化范围迅速扩大,进入市场的金融障碍降低,对已经占有市场份额公司的投资者是否会让该公司继续留在这个市场,抑或在这个市场发生“毁灭性”变化之前就逃之夭夭。人们以为在新经济下通过扩大需求来扩大规模经济和降低价格。但是,这种过剩的需求带来的却是通货膨胀。在需求变化太快、不易把握的情况下,紧缩存货控制会使生产在短暂期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存货将不再成为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缓冲器。快速的生产调整避免过去商业周期中的非平衡现象。先进的信息技术不能消除潜在的金融风险,它只能提供防范实际风险的技术手段,以及减轻金钱财富损失的程度[①]。

第二,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关系的看法不同。传统理论认为,失业率降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通货膨胀。1996年以前,美国学术界还认为,只要失业率降到5.5—6%以下,就会引发通货膨胀。而近3年来的经济事实是:失业率在4%以下,年均经济增长率接近4%,通货膨胀率却在2%以下。看来,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不再灵验,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不能并存的理论失效(菲利普斯曲线失效)。新经济论对这种现象的解释是,高新技术带来的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从而抑制了通货膨胀。新经济的反对者则认为,通货膨胀并没有熄灭,仍存在复发的潜在危险。

第三,对经济全球化的不同看法。新经济的反对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加深人们之间的隔阂,通过网络进行投资的人和把钱存在银行的人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美国工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服装、制鞋等)的工人也反对经济全球化。新经济论者则认为,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的外贸依存度提高,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笔者认为,新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或新的生产方式,它既不像人们在美国经济泡沫增大时吹嘘得那么与日升天,也不像人们目前在美国经济下滑时把它打入冷宫。尽管新经济发展不成熟,但它将对美国经济产生长远的影响。

2.如何评价美国经济短期下滑与长期增长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将在2001年年出现大幅度下滑,主要集中在第二和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将会缓慢的稳步上升,这种走势会持续到2002年。2001年美国经济的增长率是1.6%,大大低于上年的修正数字4%,2002年的增长率将会是2.6%,2003年是3.6%。电信部门的恢复要比整个美国经济的恢复慢一些,估计要等2—3年的时间才能恢复正常增长。美国经济正处于信息技术革命的中途,其应用带来的生产率的增长估计还会持续衣一二十年的时间[②]。美国经济顾问委员会预测,2000—2008年,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3%,1973—1990年为1.4%,1990—2000年为2.2%。2000—2010年,GDP增长率为3.4%,失业率为5%。

9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增长是“结构性”的,还是与需求迅速提高相关的暂时性改进?许多人认为,结构性的增长与大量投资相联系。但是,投资尽管很高,却难以支撑目前的发展。过热的投资拉动了劳动力的生产率,却损害了资本的生产率。然而,还不清楚,90年代后期的劳动力效用是否过度扩张,在目前经济下滑的期间是否把它拉回来。

从美国经济长期走势看,90年代末以来,美国经济的生产率与2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1995-1999年的5年间,美国经济生产率年均增长4.8%,这个增长率近一半的贡献来自劳动力资本投入的增加,这是劳动力资本的一个自然增长率,而且它还得益于美国90年代初失业率的下降。另外一半多一些的贡献(2.1%)来自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个时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25年前的2倍[③]。这些数字表明了一些基本事实,但是如何解释这个事实仍然存在争议。

美国西北大学的Robert Gordon认为,美国经济生产率的提高只是暂时的。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美国经济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而且这一趋势至少还将持续二三十年的时间。格林斯潘就属于后者。美国的货币政策在过去的5-6年中非常成功。鉴于美国经济90年代末的加速增长,失业率持续下降,从1992年的7%强逐渐下降到目前的3.8%,一些持有传统经济理念的人开始警觉。格林斯潘则认为,目前还看不到通货膨胀的迹象,最好暂时不要采取过激的行动。

2001年初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放慢,但恐怕要等到9—18个月之后才能看出上述两种流派的观点谁更为有力。2001年美国经济的生产率增长会大幅度下降,在经济增长全面放慢之后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结果,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一个较长时期的现象[④]。

3.如何评价美联储的货币政策[⑤]。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的货币政策通过三个渠道影响美国经济:一是降低借款利率,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二是低估美元,从而刺激净出口;三是增加资产价值(通过Tobin’s q, 即q = 公司市场价值/公司资产配置成本),从而刺激消费和投资。如果联邦基金率每提高1%,1年后的GDP提高0.6%,2年后提高1.7%[⑥]。照此推理,2001年9次降低联邦基金率利率4.0%,1年后的GDP将提高2.4% ,美元将贬值5%以上,长期债券利率提高0.75%以上。目前降息效果不明显,可能要在2002年秋季见效。在降息问题上,美国国内存在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主张限制放松银根。持此观点者认为:2001年下半年,公司存货和预期销售都会被消化,美国经济重返原来升势。尽管资本市场问题很多,但都会一一解决。他们主张,应该大大限制进一步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二是主张继续降息。持此观点者认为:建立在存货和固定资本基础之上的商业支出还有一段路可走。消费者需求举步维艰是因为就业状况不好,股票市场财富缩减。因此,为刺激经济,美联储还应该下调利率1—2个百分点。三是极度悲观观点。持此观点者认为,美国泡沫经济带来巨大的经济失衡,经济萧条和衰退的时间不是几个季度而是几年。因此,要进一步加大降息政策的力度。目前的经济形势可能会让美联储更多考虑资产价格问题,格林斯潘在股票市场的泡沫面前显得太胆小,这将使经济波动更加复杂化。

4、如何评价强势美元和经常项目逆差的矛盾。2000年,除美国之外的世界储蓄额超过5万亿美元,其中,22%的储蓄流入美国。美国4000亿美元的逆差相当于世界储蓄总额的8%。外国投资者将继续拿出其年储蓄的8%向美国投资。毕竟,美国1999年吸纳了全球产品的28%,美国的证券市场交易占全球交易总额的一半。1999年美国国民储蓄总额的44%流向国外。2001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将达到4500亿美元以上,占GDP的4.4%(1999年为3.6%)。

净资本流入导致经常项目逆差。为什么外国资本大量流入美国市场,原因在于:(1)美国经济强大,占全球经济的1/4以上。(2)50%以上的国外客户是为了寻求较高的利差(高于日本和欧洲)。(3)处于资本安全考虑,世界其他地区,如发生金融危机的地区的利率大大高于美国,但是由于政治和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难以与美国争夺资金。(4)美国证券资本的回报率也大大高于日本欧洲,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5)美国资本市场交易成本低。其流动性大大高于世界其他资本市场。(6)美国公开资本市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市场更加注重保护创新和中小投资者,反对内部交易。(7)美国经济比较稳定,又有活力,不像欧洲和日本那样死气沉沉。因此,大量外国资本涌入美国市场推动美元走强,结果使外国产品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导致美国大量的经常项目逆差。

外国投资有利于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创新,外国投资在美国获得10—15%的回报,美国也可从中获得5—10%的回报,大家都获利,何乐不为。美国1999年商业投资占GDP的12.9%,达到近几年的最高水平。1993—1994年的商业投资在11%以下。80年代,大量外国资本购买美国政府债券,资助了美国的预算赤字。1998年以后,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现预算盈余。外国投资对美国的贡献,不仅增加了商业投资,解决了头疼的预算赤字,而且还降低了居民的储蓄率。同时,美国公司面临外国产品的激烈竞争,产生政治压力,要求实行保护主义以及滥用美国贸易的反倾销法 [⑦]。

如果强势美元与经常项目逆差持续下去,将有损于制造业部门复苏;如果大幅度贬值,又会引起金融市场混乱。许多企业和经济学家认为,为解决逆差问题,美元应该贬值,使外国进口商品变贵,从而提高美国出口产品竞争力,同时吸引更多的外国新资本流入。在一片要求美元贬值的呼声中,布什政府首席经济顾问林德赛撰文提出,布什政府将继续推行“美元强势政策”,其理由在于:

第一,美国从外国投资者持有美元以及持有美元资产中大获其利。外国投资通过扩大资金供给扩大美国的资本市场,降低美国借款者的净成本,使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美国境外流动的美元占全部美元现钞价值的70%以上。美国资本市场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数万亿美元资产的投资机会。70年代,全球对美元信心下降是因为美元的购买力变弱。80年代,美国选择强势美元的政策,从而导致世界对美元信心持续20多年的增长,而且外国投资者愿意持有美元资产,包括持有不能增值的美元现钞以及非现金支付工具。美元主宰了世界金融市场,这种主宰作用还在不断加强。

第二,有利于继续推行无通货膨胀的货币政策,保持美元的购买力以及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强势美元”政策使投资者认为美国是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安全的投资场所。布什政府实行的预算盈余和减税政策,扩大劳动力和资本供给,鼓励创新,这些都需要“强势美元”政策支持。

第三,有利于推行自由贸易政策,维持美元信心。其好处在于:(1)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美元坚挺有利于国际支付;(2)非美国居民持有美联储4000亿美元有价证券,每年平均支付的利率近200亿美元,仅占5%。(3)大量的国外投资不仅扩大了美国资本市场规模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加速了资本的流动性,使美国公司筹集到其竞争对手难以获得的资金,从而降低融资成本。例如,在冷战的80年代,美国政府利用“强势美元”信誉而大量借钱,重新建造国防,拖垮了原苏联。在和平的90年代,巨量的国外投资使美国在通讯基础设施和计算机领域取得技术领先优势[⑧] 。

5.如何评价劳动力市场继续紧缩和通货膨胀问题。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经济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年来劳动力市场太紧,紧缩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危险,导火索之一是石油价格的大幅波动。实际上,即使能源价格和汇率不出问题,对付通货膨胀问题的政策比目前采取的政策显得更为重要。在生产率大大低于90年代后半期的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不得不放开。

美联储的对应措施是从1999年中期开始将联邦基金储蓄率从1999年6月的4.75%提高到2000年5月的6.5%。因此,一些人把经济滑坡归罪于美联储的紧缩政策。2001年美联储开始调整了货币政策,9次降息使联邦基金率降回到2.5%。实际上,长期利率从2000年上半年就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在美联储实行放松货币政策之前,房地产业的成本就已经大幅度下降。

另一种观点认为,目前美国失业率太高,达4.9%。但持异议者认为,4.9%的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尽管没有准确定义,但一般教科书认为在5—6%),同时,美国普遍认为,问题不在于失业率高,而在于高质量的劳动力奇缺。

四、美国经济发展趋势

为了说明美国经济的今后发展趋势,笔者用表5列示美国从1991年到2002年的经济发展趋势,并对今后的发展做出预测。

表5 1999—2001年美国经济走势

⑥ 某国,一些国家的服务出口额比上年的增长率如下。美国-3.4%,德国-0.9%,英国-5.3%中国2

日本最低,因为它的增长率是负的,而且最大。单独比较数就可以了,-7.3最小。

在谈判的初期,发展中国家坚持认为服务贸易仅仅指越境服务贸易,即不涉及消费者和生产者物理接近才能发生的服务贸易。发展中国家之所以持这种观点。

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在服务贸易尤其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上处于劣势地位,担心如果服务贸易和范围过宽会增加本国贸易自由化的负担,给国内经济和政治造成不利影响。

(6)美国金融服务贸易数据扩展阅读:

中国服务贸易处在较快增长区间。产业洞察网统计资料《中国知识型服务贸易研究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

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同比提升0.5个百分点。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4191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19.3%。

服务贸易结构渐趋优化。部分高附加值服务进出口增速迅猛。与上年同比,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快速增长,其中咨询服务增长17.8%,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增长18.2%,广告宣传增长18.6%,金融服务增长122.5%,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增长40.1%。

⑦ wto怎么查服务贸易数据

你可以上商务部的网站 www.mofcom.gov.cn/
也可以上中国知网查找那几本有名的杂志,像人大复印资料的《国专际贸易研属究》还有《财经研究》等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的文章,可以按照服务贸易这样的关键词来搜,这些文章一般都是数据分析类的实证研究文章,数据比较多,可以拿来用,也比较全。
另外,你要是在大学里的话,可以去查海关月度统计,这些都是比较贵的资料不知道学校能不能定,但数据准确权威并且新,希望能帮上你。

⑧ 谁能给我提供2000--2009年世界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数据啊。我查了WTO,UNCTAD数据库都找不到。就要写论文了

(金额单位:亿美元,中国海关统计)

年份 总额 我出口 我进口 中方逆差
2000 31.4(↑.4%) 14.6(↑6.2%) 16.8(↑84.8%) -2.2
2001 35.7(↑13.5%) 16.2(↑10.6%) 19.5(↑16%) -3.3
2002 52.6(↑47.5%) 20.4(↑26%) 32.2(↑65.4%) -11.8
2003 94(↑78.7%) 30.9(↑51.5%) 63.1(↑96%) -32.2
2004 133.3(↑41.8%) 42.7(↑38%) 90.6(↑43.6%) -47.9
2005 175.6(↑31.7%) 46.9(↑9.8%) 128.7(↑42.1%) -81.8
2006 234.1(↑33.3%) 57.4(↑22.4%) 176.7(↑37.3%) -119.3
2007 306.2(↑30.8%) 75(↑30.7%) 231.2(↑30.8%) -156.2
2008 285.8(↓6.7%) 90.8(↑21.1%) 195(↓15.6%) -104.2
2009 205.3(↓28.3%) 85.8(↓6%) 119.5(↓38.8%) -33.7

这是非礼宾和 我国的 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

⑨ 请问国内外的金融理财服务,证券融资以及保险业的相关服务贸易的数据从哪里找呀

国外的数据不好找。国内的只能从各金融公司网站去获取。

阅读全文

与美国金融服务贸易数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思念水饺股票 浏览:789
腾讯理财通绑定基金 浏览:537
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杠杆 浏览:917
支付宝中高收益的理财 浏览:494
保险经纪人佣金税费计算 浏览:168
山东科技融资担保公司 浏览:825
余额理财产品剩余额度不足 浏览:921
edda科技融资 浏览:713
2017年区块链融资额 浏览:926
热门股票股东 浏览:710
股票增持推荐 浏览:251
电大信托与租赁形成性单选 浏览:378
金融公司新媒体宣传 浏览:435
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保险公司 浏览:89
农商银行6月份理财产品价格 浏览:347
铁矿石价格期货吧 浏览:560
9月8日人民币汇率 浏览:346
为什么b份额的杠杆要加a份额 浏览:241
p2p理财收益排行 浏览:409
bar指数期货 浏览: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