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请列举一些中国金融事件,如3.27国债事件
唐万新隆德系事件
Ⅱ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金融事件
16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是历史上记录最早的一次经济泡沫,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春也上演过君子兰的疯狂。郁金香泡沫之后的英国南海股票事件,让当过皇家铸币厂厂长的大科学家牛顿也血本无归。华尔街上的金融泡沫更是多不胜数,20世纪初最有名的操盘手利文莫尔三起三落的经历就是见证。本质上泡沫都是资本的炒作。当社会上的流动资金超过实体经济的需要,利率又不足以让资金留在金融机构时,资金就会流入到某一领域寻找获利机会,并且推高该领域中商品的价格,并形成极具诱惑力的获利效应。越来越多的资金被吸引进来,形成“滚雪球”的效应,当这个商品的价格高到后续资金无法支撑,或者社会对这个商品的价格预期发生逆转的时候,泡沫就破灭了。就好比击鼓传花,没有人接下最后一棒,这个游戏就结束了。泡沫破灭的时候资金不断撤出,加快了价格的下跌,本身又加速了泡沫的瓦解。泡沫实际上是资本自发的传销,都要靠发展下线生存,一旦没有新鲜资金的注入,没有更多的人参与,泡沫就维持不下去了。
Ⅲ 求07年至今中国金融大事件和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际金融大事件
这些大事件有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亚投行发起及成立、人民币进入SDR等。
这些年的金融大事件很多,无法意义追溯,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事件。
1、国内金融大事件
2007年,股市大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中国投资公司成立,中行、工行上市创下多个中国及世界之最。
2008年,央行频繁降息,多家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巨大风险
2009年,国务院批准人民币跨境交易试点,创业板诞生
2010年,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收官,银行参股保险开始
2011年,第三方支付正式进入监管时代,银行业新监管标准形成
2012年,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提速,银行业国际化加快,国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2013年,同业业务泛滥、流动性紧张、影子银行爆发式增长,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
2014年,沪港通——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里程碑,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开业,首家互联网银行
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人民币加入SDR
2、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际金融大事件
2007年初见端倪,2008年美国正式承认的美国次贷危机。
从2009年12月起至今的欧债危机。
2009年至今国际金价先暴涨后暴跌
2015年,亚投行由中国发起成立,多个国家积极响应
Ⅳ 中行原石油事件是金融机构风险案例吗
中国银行的原油事件是典型的风险案件。
Ⅳ 9.11事件的详细内容
“9·11事件”(September 11 attacks),又称“911‘、“9·11恐怖袭击事件”,是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一起系列恐怖袭击事件。
2001年9月11日上午[2](美国东部时间),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事件发生后,全美各地的军队均进入最高戒备状态。虽然塔利班发表声明称恐怖事件与本·拉登无关,但美国政府仍然认定本·拉登是恐怖袭击事件头号嫌犯。2001年10月7日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宣布开始对阿富汗发动军事进攻。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
Ⅵ 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事件(重大事件,最好全一些)
四大国有专业银行:1979年3月13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得以恢复成立,集中办理农村信贷业务,领导农村信用社。紧接着,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也分别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离出来。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承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办理的金融经营业务。至此,4大专业银行业务严格划分,分别在工商企业流动资金、农村、外汇和基本建设四大领域占据垄断地位。
股份制商业银行:从1987年起,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出现了,今天一些具有很强竞争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都是在这一时期创立的。1987年至1988年的两年间,包括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一批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陆续创立。
政策性银行:1994年,国家出台政策,把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政策性业务正式剥离出来,同时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进出口银行3大政策性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1995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组建城市合作银行的通知》,决定自1995年起,在撤并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在35个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组建由城市企业、居民和地方财政投资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质的城市合作银行。之后,组建范围又扩大到35个大中城市以外的地级城市。
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1979年,我国一些地区和部门开始设立和筹建信托投资机构。我国邮政储蓄作为邮政企业办理金融业务,最早开办于1919年,之后几经停办,其自1986年恢复开办以来,各项业务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07年末,邮政储蓄银行资产总额17687.5亿元,税后利润6.5亿元。
银监会成立:2003年4月28日,北京复兴门央行大楼后,成方街33号的三座白色建筑的门口正式挂上了“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牌子。同年,云南银监局成立。
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与上市:2003年开始,工行、中行、建行、交行等银行全面启动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在公司治理、发展战略、经营绩效等方面不断与国际先进银行缩小差距,国有商业银行从5年前技术上濒临破产蜕变为具有一定国际认知度的大型商业银行。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率先在香港公开发行股票,之后,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相继实现公开上市,中国农业银行目前也在为公开上市做积极准备。至此,4大国有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原载于东方财富网 )
Ⅶ 请问,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因后果,
一、亚洲金融风暴与香港汇股震荡
1、亚洲金融风暴的演进与特点
从今年7月泰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受冲击的亚洲各国或地区出现汇市和股市大幅波动(参见表一、表二),并引发全球性股市动荡。目前亚洲金融风暴已持续近6个月,其间大致经历了较为明显的三个阶段【注1】。
表一 金融风暴下的亚洲汇市波动[略]
表二 金融风暴下的亚洲股市波动[略]
资料来源:引自香港《信报财经月刊》各期
【注1】除非特别指明,本报告所引资料来自:《香港经济日报》、香港《信报》各期;李罗力主编《金融风暴:东南亚金融危机透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第一阶段:泰铢危机爆发并波及整个东南亚,各国汇率屡创历史新低,股市持续下跌。 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取代泰铢对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泰铢危机爆发,当天泰铢汇率下跌20%。一场以泰铢危机开始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其他东南亚各国。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实行汇率自由浮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等国货币相继与美元脱钩。在汇率制度变动下,东南亚货币汇率屡创历史新低,同时受货币汇率下跌影响,东南亚各国股市狂泻不止。
第二阶段:台湾和香港汇市再次受冲击,香港股市暴跌引致世界股市巨幅震荡。10月17日,在东南亚金融风暴中坚守了近四个月后,台湾放弃与美元挂钩,宣布自由浮动,导致台湾汇市和台湾股市重挫。随后国际金融投机家第四次狙击仍坚持联系汇率制的港元,香港特区政府被迫动用外汇储备基金维持联系汇率制。在港币流量受控,利率大幅上升,各大银行相继提高拆放贷利率和短期同业拆借息口后,港元汇率迅速平稳下来。但这次港元保卫战付出的代价十分沉重。10月20日至10月28日,香港恒生指数就从13601点跌破1万点大关,跌幅达33.4%。其中仅10月21日--24日港股市值损失高达8000亿港元。10月28日后,香港股市大跌导致纽约、伦敦、东京股市震荡,反过来又带动香港股市剧烈震荡。
第三阶段: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韩国和日本。进入11月份以来,韩元加速贬值,韩元危机爆发。到11月20日,韩元汇率跌至1139兑1美元,跌幅达两成有余,以美元表示的国际购买力减少五分之一。接着日本山一证券因1065亿日元的外汇亏损和1583亿日元的证券交易亏损,于11月24日宣布倒闭,东京股市大幅下跌,随即带动纽约、伦敦股市的连锁下跌,亚洲金融风暴蔓延至日本。12月8日,东京外汇市场上日元对美元的汇率跌破130日元兑1美元的水平,创1992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
从上述演进历程来分析,本次亚洲金融风暴带有两个十分显著的特点:
(1)以区内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为序,按多米诺效应方式,由弱到强依次受到冲击。7月泰铢首先与美元脱钩,随后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相继宣布与美元脱钩,东亚美元区汇市和股市双双受到冲击。10月,台湾放弃与美元挂沟而自由浮动,台币与台股遭受重挫,同时香港在确保港元汇率稳定的同时,出现股市大幅震荡。11月以来,韩元加速贬值,韩元危机爆发。随后日本股市因山一证券倒闭而出现波动,日元兑美元也大幅下降。从本币贬值和股市跌幅来看,受金融风暴冲击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注2】。其中经济实力相对弱小的东盟国家,币值和股市损失明显高于“四小龙”及日本。
(2)金融风暴在区内多次吹袭、反复震荡、相互影响,同时强度逐渐加大,进而波及全球,由此产生较大的破坏性。与九十年代后出现的几次国际金融动荡【注3】,如1992年的欧洲金融市场动荡、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6年日美英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银行破产兼并和倒闭危机所造成的破坏相比(参见图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但波及面广,持续时间长,而且危机的强度和破坏力更大。可以预期,经此金融风暴的冲击, 虽不至于达到使“东亚奇迹”破灭的程度,但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将会明显放慢,并为该地区的长期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2、亚洲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
从东南亚开始并波及到东北亚的亚洲金融风暴,是在九十年代以来全球金
融自由化步伐加快、金融动荡加剧的背景下,由于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一些经济
结构和经济发展问题,同时受国际投机资本的外部持续冲击而产生的。因此我们认为,今次亚洲金融风暴既有九十年代后全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共同原因,同时又有由自身经济问题决定的特殊原因。
【注2】参见综合开发研究院课题组:《东南亚金融危机:理论与政策分析》(唐杰、冯苏宝、龙隆执笔),《开放导报》1997年第11期。
【注3】世界银行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70年代至90年代90个国家出现的100多起银行破产中,23个国家的直接损失占GDP比重超过3%,最高(阿根廷)达50%以上。参见《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年度会议》,1996年,华盛顿。转引自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10月。
图一 金融危机的直接损失[略]
资料来源:转引自世界银行:《2020年的中国》第35页,中国财经出版社,1997年。
(1)亚洲金融风暴反映了九十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动荡加剧的趋势,而导致全球金融危机频繁爆发的因素则构成本次亚洲金融风暴的背景原因。
第一,随着全球金融自由化步伐加快,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扩大,一体化趋势日益发展,同时出现资金活动日趋国际化、自由化,由此导致巨额国际游资、国际清算资金和国际储备资金在全球范围内频繁调动,从而间接为国际金融动荡提供了可能。一方面国际资本总额不断增加,目前已超过1万亿美元,其中1996年西方主要国家跨国股票和债券累计额占其GDP的比重超过100%,美国高达10万亿美元。另一方面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加快,跨国外汇交易急剧增加,从1986年的1880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1.2万亿美元。1996年流入东亚的资金总量达到1087亿美元【注4】。结果客观上导致九十年代后国际金融市场剧烈波动,
(日本)Takuma Takahashi:《金融危机与产业政策》,转引自《开放导报》1997年第11期。
主要表现为外汇和利率波动。1993年--1996年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波动幅度达到3个百分点,1991年--1997年3月日元汇率变动幅度高达70%,美元、德国马克、加拿大元也达20-30%。当国际资本为赚取利率和汇率差价而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频繁进出时,经济基础和金融体系存在问题的国家出现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
第二,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经营品种也不断多样化。目前金融衍生工具已达1200多种,金融衍生交易额也不断提高。金融衍生工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发展对资金和投资保值的巨大需求,但另一方面也为过度投机创造了条件。随着金融衍生工具这一现代交易手段的推广,九十年以来以金融诈骗、银行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特别是在信息时代的现代操作条件下,具有较大投机性的国际游资利用衍生工具,可在瞬间完成全球不同市场上的大笔投机性交易,实现巨额资金在不同地区的快速转移,从而为引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创造了条件。
第三,在国际金融动荡不断加剧的趋势面前,由国际金融市场、本国金融调控和金融机构监管三个层次构成的金融监管却出现失控和乏力,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性的金融动荡与危机【注5】。
(2)亚洲金融风暴是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各种经济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些国家或地区普遍存在的经济基础及金融体系方面的缺陷,便成为本次亚洲金融风暴的内在原因。
第一,经济增长方式未能根据形势及时调整和转换,是东南亚国家普遍爆发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东南亚国家普遍选择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道路,创造并延续了“东亚经济奇迹”。但在基本实现工业化发展目标后,先行的“四小龙”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初步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而后来的东盟国家大多仍然依靠粗放型发展战略,未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和完成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即使对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也存在过于迎合外资流向,不但与周边国家产业结构趋同,
【注5】胡进、张才进:“全球金融动荡加剧的四大成因”, 《港澳经济》,1997年第3期。
而且过分集中于简单加工业。结果在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冲击下,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东南亚国家出口扩张势头放缓,带动经济增长下降,从而导致经常项目赤字、外汇储备减少,进而对固定汇率产生压力,最终使金融风暴在区内广泛爆发。相比之下,在金融风暴中“四小龙”的损失之所以低于东盟国家,从根本上看就是因为其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快于后者。
第二,东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外贸逆差递增、经常项目赤字高企、外汇储备递减、外资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是构成本次金融危机的直接隐患。以金融风暴发源地的泰国为例来分析【注6】,其危机的隐患早在90年代初期就已经埋下。从1990年起,泰国的外贸逆差逐年递增、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外汇储备每年只减不增,分别从1990年的74.94亿美元、72.82亿美元和32.3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92.68亿美元、82.22亿美元和41.75亿美元。另一方面,泰国的外债从90年代开始也急剧膨胀,从1990年的280亿美元,膨胀到1996年的900亿美元,仅1998年即将到期的短期外债就达400多亿美元,超过其全部外汇储备。
第三,东南亚国家金融体系存在根本缺陷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东南亚国家在金融体系上的根本缺陷,一是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长期债券市场不发达,短期贷款高于长期贷款,非生产性贷款(特别是房地产和消费性贷款)高于生产性贷款,外资大多以短期资本形式进入国内。结果客观上导致泡沫经济大量出现。二是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产增加普遍高于中央银行,结果使得中央银行的调控能力下降,金融动荡得以在东南亚各国普遍出现。三是银行资产质量不高,金融风险加剧,导致金融危机在区内广泛产生。
第四,在金融制度不健全的基础上实行金融盲目自由化,直接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进程。金融自由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
----------------------------
【注6】参见陈晓军:“泰国经济金融危机的演变及其初步启示”, 《信报财经月刊》,1997年第11期;余永定:“泰国的货币危机及其启示”,《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9-10期;李量、伍达枝:《泰国货币危机:教训及其启示》,见《开放导报》1997年第11期。
域一体化的客观要求。但是在国内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场设施不完备,监管措施和监管机构不完善的条件下,东南亚国家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必然会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这一点以泰国为例可以看得更为清楚。90年代以来,泰国为吸引外资,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1990年4月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义务,取消了经常项目国际支付的限制。1991年,开始减少对资本项目交易的外汇限制。1992年又对外资开放,允许国内投资者直接通过银行获得低息的外国资金,导致肆意借贷低息资金。1994年又进一步放松这方面的限制,比如放宽出入境时可携带的外币限额,允许持有泰国离岸银行执照的外国银行在泰国各城市设立分支机构等等。但是,在实行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却未能完善金融管理体系,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使外汇投机的渠道增加,从而加剧了投机者对泰国金融稳定性的冲击。此外,日本和韩国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第五,政策失误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从泰国的情况看【注7】,政策失误主要表现为,一是长期实行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汇率政策,无法与
利用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有效配合;二是宏观政策没能协调国内经济平衡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关系,从而产生经常帐户赤字;三是在外汇管理制度上没能处理好开产资本帐户与保护本币安全的相互关系。
第六,政府不当干预在引发投资者信心危机的同时也加剧了金融风暴。这次东南亚金融风暴发生后,东南亚许多国家一方面采取紧缩银根、提高利率等经济杠杆来调节。如印尼在印尼盾兑美元的比率跌破3000的水平以后,为了收紧资金流动,中央银行把利率上调2倍。另一方面甚至采取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市场,如马来西亚一度采取措施,限制投资人卖空一百种重要股票;印尼也宣布类似做法,限制外国人进行外汇交易。结果事与愿违,马来西亚宣布限制后,投资人因无法自由买卖而信心大失,资金大规模移出,导致当日吉隆坡股市下挫,并带动整个东南亚地区股市下跌。印尼的情况也类似,显示出以限制市场运作的这种短期做法根本无效。
-----------------------
【注7】参见谢多:“泰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调与货币危机”, 《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9-10期。
3、对香港金融风暴的基本评价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反复冲击下, 香港不但未能幸免,反而一度成为金融风暴的主战场。港元数度遭到国际炒家的强烈狙击,但均被香港特区政府击退,确保了港元汇率的稳定。与此同时,特区政府提高利率也导致香港股市大幅波动,从而引发以股市和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为保证港元汇率稳定付出了重大代价。
香港金融危机的产生,既有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出现金融风暴相近的共同背景,又存在不同经济基础和金融制度上的特殊原因。第一,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相似,在经济高度开放条件下,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各种背景性因素均会对香港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大致相似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产业结构和投资趋向引发的经济泡沫现象,以及长期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则决定了金融危机的本质特征。第二,与东南亚国家不同的是,香港并不存在新兴市场化和经济转型国家或地区普遍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如过分依赖外资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国内金融体系、金融市场设施和金融监管条件还不成熟时盲目对外开放和实行金融自由化,长期资本市场不发达,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和银行资产质量不高等。与这些国家相比,香港经济体系和金融制度更为完善,这就使得香港具备了确保港元汇率稳定的可靠基础。第三,受东南亚金融风暴波及而产生的香港金融危机,主要表现为冲击联系汇率制和香港股市大幅下降。我们认为,港股下跌决不仅仅是由于为稳定港元汇率而提高利率所致。实际上,对包括“中国概念股”在内的过度投机性炒作,使股市风险不断积聚,才是这次香港股市大幅下挫的根本原因。为确保联系汇率制而调高利率,不过是这种长期积累投机风险的释放诱因而已。
对于本次香港金融危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第一、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是唯一保持汇率稳定、继续与美元挂钩的地区。这表明与区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相比,香港具有更为稳定、健康的金融制度、监管体系和经济基础,抵抗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动荡的能力更为强大。
与东南亚国家相比,香港能够成功地抵抗外部冲击和国际金融动荡、进而确保港元汇率稳定的原因在于:(1)与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经济基础稳健,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前景良好,尽管还存在一些内部隐患,但仍能从总体上为稳定汇率提供一个可靠的经济基础。(2)联系汇率制度是实现港元汇率稳定的内在机制,同时香港特区政府坚持联系汇率制度的一系列应对操作,客观上给投资者以极大的信心支持,使港元汇率稳定成为可能。(3)香港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总量在全世界排名第三(888亿美元),人均则为全球第二(13660美元),同时财政盈余和储备十分可观,此外还得到外汇率储备量达1340亿美元的中国政府大力支持。这与金融风暴中大多数国家财政赤字和外汇储备有限的现状相比,香港自然具有稳定港元汇率的重要条件。(4)香港金融体系和金融管理体系较为完善,特别是近年来实行了诸如修改银行条例、实施“会计安排”、“流动资金调节”、“即时结算制”等系列改革【注8】,增加了香港银行体系的安全度以及对金融体系的监管力度,从而避免了大多数东南亚国家在金融制度和监管体系方面的缺陷,为稳定港元汇率提供了金融制度上的保障。
第二,捍卫联系汇率制度十分必要,但仅靠提高利率来稳定港元汇率代价沉重。大量事实表明,联系汇率制度是香港金融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政治制度的“稳定器”,在本次金融风暴中香港特区政府成功地捍卫联系汇率制度,确保香港金融制度和整体经济基础的稳定与健全,从而为香港未来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可靠保证。从1983年港府推出联系汇率制度以来,先后成功地渡过了多次政经事件冲击和港元风潮。实施十多年来,港元兑美元汇价最为低时为7.95:1,最高为7.714:1,港元汇率波幅从未超过2%,充分显示了该制度在金融危机时期稳定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以及维护金融秩序和市场信心的有效性。因此,从香港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捍卫联系汇率制度十分必要。当然也应看到,在现行操作条件下,香港为保持港元汇率稳定也付出了以股市和楼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的沉重代价。
第三,香港为稳定港元汇率而付出的重大代价,客观上有利于香港未来长期发展。本次金融风暴表明,以金融和地产为核心内容的服务型经济容易形成泡沫经济。对香港而言,伴随经济转型而在香港实行多年的高地价高房价政策,以
及近期证券市场上的过度投机性炒作,从长期来看不但增加了香港总体运行成
-----------------------------
【注8】饶余庆:“东南亚货币危机的影响与教训”,《信报财经月刊》,1997年第10期。
本,而且更使香港经济的泡沫成分不断加大,对香港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客观上要求对此进行调整。我们认为,在本次金融危机中,以证券和地产为代表的资产紧缩以及由此产生的巨大损失,实际上就是对香港前期发展模式的被动式过度调整。而在此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客观上表明进行这种调整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香港如果能够利用金融危机付出的重大代价,来换取对服务型经济主导条件下的发展路向进行必要的调整,那么对香港未来长期发展来说,这种代价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就近期而言,以证券和地产为代表的资产紧缩,至少可以使香港降低经济运行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香港的国际竞争力。
第四、港股近期走势不会大幅回升,同时港元可能再度被狙击。港股经历了10月下旬的股灾后,其泡沫成分被挤了出来,但目前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使得港股近期难以大幅走好:(1)东南亚股市尤其是香港的股灾引起了纽约、伦敦、东京股市的震荡,并反过来影响东南亚及香港股市持续波动。这种相互联动局面一但形成,由于受惯性影响,一般不会马上停止。(2)目前亚洲金融风暴仍未有停息的迹象,特别是韩国与日本受冲击后,有可能进一步向世界更大范围蔓延。在此背景下,香港股市仍有可能动荡。(3)在东南亚国家纷纷放弃原来的固定汇率制度,并导致本国货币主动或被动贬值后,香港作为区内唯一保持汇率稳定且仍然实行原来联系汇率制度不变的地区,相对升值的港元受到国际投机资本冲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强,进而引发香港股市震荡。
二、金融风暴表明香港经济仍潜存隐患
1、缺乏弹性的联系汇率制度有待完善
香港于1983年开始实行的联系汇率制,本质上是一种货币局制度(Currency Board),在银行同业港钞的固定汇率和公开外汇市场的浮动汇率之间,通过银行套戥机制,实现港币兑美元的汇率稳定【注9】。实行十多年来,基本取得了预期效果,确保了香港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稳定(参见图二)。但从今
-----------------------------
【注9】参见饶余庆:《走向未来的香港金融》,香港三联书店,1993年;刘志强、沙振林:《九十年代香港金融改革与发展》, 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吕汝汉:《香港金融体系》,香港商务印书馆,1991年9月
次金融风暴来看,联系汇率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香港未来的发展。
图二 港元汇率走势(1982年1月--1996年12月)[略]
资料来源:香港金管局,转引自刘志强等:《九十年代香港金融改革与发展》第14页,香港三联书店,1997年。
(1)联系汇率制存在内部问题,给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虽然套戥机制使得港币兑美元保持稳定,但由于这种稳定是在银行同业港钞的固定汇率与公开外汇市场的浮动汇率之间实现的,因此产生以下两大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一,港元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如果存在高估或低估,特别是在两国经济水平有所差异的条件下,两种货币的市值无法反映其国际竞争力与经常项目收支,从而创造出
http://..com/question/7347252.html?fr=qrl3
Ⅷ 拿83吨假黄金骗11家顶级金融机构200亿是什么事件
拿83吨假黄金骗11家顶级机构的是21家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贾志宏,背景强大的他却拿黄铜合金的“黄金”骗了11家的机构,毋庸置疑,这无疑就是一件故意诈骗事件,是什么目的让他能有胆量做出这么胆大包天的事情?这背后是否存在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难道是就像电视剧中的坏人一样对钱的魅力无穷尽吗?
回归到这件事情上,83吨黄金不是小数目,贾志宏没有完善了自己的事情还把11家机构拉下水,这个大型故意诈骗事件后续最终会怎么解决,还是要看贾志宏这个主要责任人怎么处理。
Ⅸ 求06年中国发生的重大金融事件
06年中港台十大财经新闻
06年中港台十大财经新闻
刘旭明
2006年,我们与大智慧失之交臂抑或是欣喜相逢?
早在年初,有人在憧憬人民币汇率改革美好前景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06年期待着大智慧。到了年底,除人民币之外,中港台发生了许许多多人们意想不到的重大财经事件,留下了难忘的一页。尤其是中国大陆这一年的改革浪潮,不仅再次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平衡、也使得世界资本和金融市场的各种力量重新洗牌。
一、人民币汇改牵动全球神经
05年底,以美国为代表的力量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在此背后,是中美双方之间巨大的贸易不平衡,中国开始时态度暧昧,不过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余永定意味深长地一句话在当时广为传播:“我们自己要做好准备,特别是给企业和金融机构发出正确的信号,逐渐进行调整。”
自05年7月中国将人民币汇率与美元脱钩以后,06年再接再励循序渐进地推出交易循价制度,增大了人民币变动的弹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年初的8.0702元,升值到7.8元的关口,全年升幅达3%,这个趋势符合一些经济学家的预期,问题是,07年央行是否会继续扩大人民币的单日波幅?
二、股市改革雷厉风行
对于大陆股民来说,06年的股改是其经济生活中的重中之重,股改为他们带来财富。这一年,中国股市收入丰盈,深沪股指一年来涨幅超过一倍。06年底沪市股指收报只是1161点,封关时,沪市股指升至2675.47点。
股权分置改革接近完成,投资者和小股民首次看到“股份全流通”的市场价值和深远意义,外资接踵而来,投资者踊跃入市,“航空母舰”中国工商银行上市带领其他新股进入股票大军,中国股市与中国经济表现开始同进同退。
三、金融市场大开绿灯外国银行06年终于可以全面挺进中国金融市场,12月11日,即中国加入世贸(WTO)五周年的日子,中国遵照承诺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市场。
6月和7月,中国银行分别在大陆和香港上市,此后工商银行于10月份在两地同时上市,这两家银行以及另外23家中国商业银行均与外资“联姻”,就在几天前,星展银行等9家外资银行被批准在大陆设立法人银行。
四、房价屡控屡涨
06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可圈可点,在一些学者和发展商激烈对立言辞愈演愈烈的时候,中国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但收效甚微,深圳北京等地房价继续上涨,目前看来未来前景仍不明朗。
中国对房地产市场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了国外投资及消费者,7月11日中国公布《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意见》。规定外国公民只能购买一定面积的自需用房。不过这种做法引起了争议。
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则撰文指出,中国房地产调控总体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地产市场是不稳定的,过热势头仍然存在,随时可能向非预期方向发展。
五、内外税合并指日可待
12月,中国立法机关首次审议企业所得税法草案。审议重点包括内外资统一税率、调整税前扣除专案、调整税收优惠、增强反避税措施等。专家预计,并轨后的企业所得税率大约在24%到26%之间。
六、香港消费税无功而返
去年令香港消费者感到宽慰的一件大事,是港府推出消费税的政策铩羽而归,年中,香港政府公布商品和销售税(消费税)的咨询文件,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却由于推行消费税而名望大跌,已经习惯低税率生活环境的香港市民强烈反对实行消费税,港府计划终于流产。港府财政收支不平衡的困境今后如何出局,让人拭目以待。
七、恒生指数如日中天
由于经济表现佳,加上大陆资金流入香港股市,以及在大陆A股市场一片牛气冲天的刺激下,香港恒生指数及国企指数(H股)均在年尾创下新高。
恒生指数在上周四突破2万点关口。H股指数则已经突破1万点大关。远远高于其年初时的5600点左右。人们以市况发狂的说法来形容香港股市。
有人预测,由于缺乏一些如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这类巨无霸新股,2007年香港新股集资规模将会减少,唱主角的将是中国地方性企业以及民企。
八、电讯盈科股权之争
香港最富有戏剧性的一件财经大事,莫过于香港电讯盈科的股权争夺战。香港富豪李嘉诚的儿子,电盈主席李泽楷决定出售电盈股份,6月,澳洲麦格理银行和美国TPG/新桥提出收购,遭到电盈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的反对,政治因素浮上台面。此后新买家梁伯韬介入,背后有李嘉诚的影子,李泽楷事后表示不满并取消脱售电盈计划,梁伯韬财团的收购也因为盈科亚洲拓展小股东的反对而告吹。
九、日月光出走步履坎坷
去年底,美国凯雷集团收购日月光的事件震惊台湾政府和企业界。凯雷集团提出用1791亿元新台币(85亿新元)收购全球最大封装测试厂日月光,台湾政府担心由此引发台湾大型重量级企业下市走向境外,可能加速掏空台湾产业和资本市场。特别是日月光此举有西进中国大陆之嫌疑,违反台湾企业投资大陆的规定。
不过,台湾政府日前还是通过了茂德、力晶、日月光三大半导体制造厂赴大陆投资案的审查。十、辜仲谅有家难归
也许,中信金控副董事长辜仲谅已经知道,他最终要成为台湾的通缉犯。
中信金控是台湾最大的金融集团之一。辜仲谅是该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辜濂松的长子。由于涉及中信金控并购兆丰金的弊案遭到起诉,辜仲谅在海外以请假为由不到案,现在,辜仲谅如果坚持不回台湾接受调查,因通缉令有效期为25年,67岁之前他将不能回到台湾。
Ⅹ 什么是金融狙击手
国际金融市场上每天都上演狙击反狙击的的“战役”,一般都是大金融机构之间的战役比较多,机构之间对行情的走势看法不同产生多头和空头。多空双方会在关键的价位上激战。
,金融机构是以赚钱为目的的,所作的一切都只为了丰厚的利益而且要很好的机会才会出手。
金融机构对主权国家进行金融狙击不多见,
我们知道的影响比较大的有两件,
1.索罗斯狙击英镑
2.东南亚狙击泰铢
这两起事件媒体报道的和事实的真面目出入比较大,这里不细说了。
简单地说 就是拥有或者可以带动大量资金 打击市场从中获利的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