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稳健货币政策是什么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明年的货币政策明确定调。会议指出,稳健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此次会议将稳健中性货币政策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两大任务相挂钩,货币政策在明年难言放松。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Ⅱ 财政货币政策有了什么新内涵
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1日会议要求,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财政部副部长刘伟在7月2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说,积极财政政策,主要着力点一是在减税降费,二是保持支出强度,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民生的投入强调发挥支出效益。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降低企业成本;确保工资、教育、社保等基本民生支出。坚定做好去杠杆工作,把握好力度和节奏。
Ⅲ 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应该是名义利率还是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
货币政策宽松意味着国内经济不够景气,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具体的政策由增加市场货币的供应量,降低准备金率、贷款利率,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相对于货币政策,未来财政政策的用武之地将大大增加。此次会议明确,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变调,保持公共支出力度。
(3)货币供给总闸门的金融机构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形成合力。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保持广义货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国内生产总值名义增速相匹配,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
下大力气疏通货币政策传导,坚持用市场化改革办法促进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促进国民经济整体良性循环。
Ⅳ 中央银行是怎样通过最后贷款人制度履行金融调控职能的
中央银行的职能是宏观调控、保障金融安全与稳定和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它集中保管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
人民银行的贷款,在整个银行贷款中处于总闸门的地位,因为人民银行贷款投入的是基础货币,它形成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初始资金(或原始存款)的来源,一旦进入流通,就会按照固有的规律派生出更多的存款,并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所以调控人民银行贷款的数量、投向,可以直接引导、调节整个银行贷款的规模和结构。
中国人民银行贷款,是我国目前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种间接调控手段,人民银行贷款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可以灵活自如地调整人民银行贷款的数量和投向,具有伸缩性大,适应性强的特点,人民银行贷款,既可以调节需求、又可以调节供给。通过人民银行贷款的调控,不仅能控制贷款总量,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增长,还能在不增加贷款总量的条件上,以调整增量的投向或调整存量的结构,促进增加有效供给,为稳定货币,实现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创造物质基础。
供参考。
Ⅳ 科鲁兹黄色扳手灯亮!!!
1、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
2、确保对重点领域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压缩一般性支出,切实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3、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4、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5、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
Ⅵ 企业面对金融风险该怎么防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今后3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做好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
“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指的是要求金融回归本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与房地产的良性循环,则应是要求重塑金融与房地产之间的关系,金融不但要配合房地产调控,防范房地产泡沫引发金融风险,同时也要服务于房地产长效机制的建立,以资金和服务创新支持廉租房建设和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则是要继续减少资金空转,禁止过度期限错配、严禁监管套利等,继续深入整治市场乱象,减少由此产生的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金融风险,促进脱实向虚的资金进一步回归本源,更多投向实体经济。”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说。
降低宏观杠杆率,防范重点领域风险
12月13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和建行、中国人寿签署《中船集团降杠杆暨市场化债转股投资协议》,合力推进市场化债转股业务。中船集团与建行签订240亿元意向性投资额的债转股框架协议,再由三方共同出资设立中船降本增效私募投资基金,首期规模75亿元,由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国寿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共同负责管理运作。三方运营所获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存量债务,降低企业杠杆率。
高杠杆是金融脆弱性的总根源。曾刚分析说,宏观杠杆率高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一是货币信贷增长超过实体经济需要,容易导致金融脱实向虚和资产泡沫,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泡沫;二是部分经济主体的债务负担过高,如地方政府过度负债,不仅存在潜在的偿付危机,还扭曲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2017年,通过强监管治理金融脱实向虚,同时积极推动企业部门,尤其是国有企业降杠杆,我国宏观杠杆率呈现稳中趋降的态势,债务风险趋于下降。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最新数据,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总体杠杆率为239%,较一季度累计微升1.5个百分点,总体态势趋稳。而企业杠杆率则开始下降,2017年三季度末我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为154.8%,连续3个季度环比下降或持平,较一季度末累计下降2.9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杠杆率下降趋势进一步确立,宏观高杠杆的风险正在有序消解过程中。
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副主任董希淼分析:“监管部门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强监管’将持续推进,比如,银行体系的同业业务和资管业务,而非持牌金融机构从事的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将会被清理,现在风险主要集中在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领域。下一步,应继续抓好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活动不放松,进一步弥补在监管协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监管短板,从源头把控、过程严管、事后追责等方面采取更有力措施,构建针对互联网金融和民间金融的监管闭环,切实防范和化解突出风险,维护好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好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建立强监管长效机制
未来金融监管将怎么走?曾刚说,在防控金融风险方面,基本延续了今年7月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几个方向。2017年,金融监管部门专项整治市场乱象,弥补制度短板,下一步则是要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建立防控风险的长效机制,把短期治理乱象的成效通过更完善的制度建设巩固起来。防风险、强监管并不是短期内抑制资产泡沫,而是会延续之前的政策,在长期内“将防风险进行到底”。
“一直以来,政策就是在稳增长和防风险目标之间寻求平衡点。前几年,更多强调稳增长。现在把防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意味着明年的货币政策、监管政策会保持定力,不会因为经济增速放缓而放松金融强监管的趋势。”曾刚说。
“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充分体现了中央高层为经济稳增长、配合去杠杆营造合适货币金融环境的初衷。”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这意味着明年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仍是主要目标,强调“中性”意味着不会进一步收紧,特别是考虑到强监管、严规范下金融部门会有收紧的实际效果,“中性”政策要求更加灵活地运用多重工具平抑市场波动,化解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潜在流动性风险,以保持宏观流动性总体适度和利率水平相对稳定。
连平说,预计未来一个时期金融去杠杆进一步深化推进,金融强监管力度不减,一系列类似资管新规的监管新政还将陆续出台。从主要领域来看,预计银行表外业务、互联网金融、“僵尸企业”处置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等将被重点监管。
做好每一步,决策就是正确。
Ⅶ 央行将怎样力保资金流动性合理充裕
央行6月28日发布公告称,为稳定半年末资金面,人民银行于2018年6月28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8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55%。鉴于当日有1800亿元到期,据此,央行实现净回笼资金为1000亿元,为连续第4日净回笼。
货币政策灵活性显著增强
央行28日发布公告称,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8年第二季度(总第81次)例会于6月2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继续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走势,加强形势预判和前瞻性预调微调。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中性,要松紧适度,管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按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主动有序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增强金融业发展活力和韧性。
对此,市场普遍认为当前货币政策边际放松特征明显。在陈冀看来,货币政策边际放松有其必要性。因为当前企业部门的信用风险上升,主要原因是之前的金融去杠杆造成的,很多企业在表外融资资金成本比较高,但现在表外的渠道无法融资,企业过去表外的融资到期,但在表内信贷由于资信等级不够,而借不到相应的贷款,就会出现信用风险。另外,包括之前很多企业发债,到兑付的时候,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兑付,也会出现流动性风险。
陈冀表示,为了防止企业部门信用风险的扩大化,现在央行强调定向放松,保证释放的流动性尽量流向企业部门,来缓解企业当前面临的信用风险问题。
王青表示,从资金面来看,当前货币政策向偏松方向有所微调,但这主要是为了控制流动性风险,同时支持新动能培育和保就业、促转型,并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全面宽松。近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持续下行、迭创历史新低,M2增速也处于历史低附近。这些数据表明,前期多种政策工具的运用并未改变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主基调。
今年以来,央行先后使用CRA(临时准备金动用安排)、PSL、定向降准(置换MLF)、MLF抵押品扩容等货币政策工具,市场人士认为,目前货币政策总基调仍保持中性稳健,但灵活性有所增强是最为显著的变化。
鄂志寰认为,今年以来,央行使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反映出央行的货币政策更具针对性和灵活度。货币政策的灵活度体现在央行对不同领域运用不同的货币工具,例如为增加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央行实施定向降准;为支持绿色金融,央行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MLF担保品范围。由于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针对特定领域,因此这并非代表货币政策的转向,其目的在于通过差异化货币政策调整市场的流动性结构。相信未来货币政策仍然是延续稳定中性的基调。
陈冀表示,当前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央行的调控方向,即结构性的调整,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和搭配,来引导流动性向实体经济去做好金融的支持,而不是将增量资金流向资本市场,或者是流向目前调控的房地产市场,体现了脱虚向实的策略。
王青表示,上半年以来,伴随着金融严监管不断加码,主要金融数据持续下行,债券市场违约事件引发广泛关注。近期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总需求偏弱,国内消费和投资增速均创多年新低,GDP增速下行压力增大。为此,监管层在推进资管新规落地,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同时,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宽松,体现出了较为明显的政策灵活性,呈现出“严监管、紧信用、稳货币”的特征。
Ⅷ 未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有什么变化
近日消息,随着2017年金融去杠杆的不断推进,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银行理财收益率一直持续上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今年节后国内外市场利率仍然较高,是推动节后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高企的重要因素。
展望更长的时间周期,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春节前夕发布的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来看,央行强调“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2018年货币政策难有宽松空间。央行在2017年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明确指出,将“实施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稳定,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从流动性“基本稳定”到“合理稳定”,从“调节好货币闸门”到“管住货币供给总闸门”,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难以放松。从全年来看,考虑到3月份美联储很可能再次加息,且2018年全球主要央行货币政策“紧”声渐起,我国公开市场利率仍有跟随上调的压力,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大幅度下降的概率不大,稳中有升是最可能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