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投资金融 >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什么

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25 05:15:05

Ⅰ 什么是农村金融体系

农村金融体系应当是指一切为农村经济服务的金融制度、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及金融活动的总称;它以农村货币流通与信用活动实现同一为其形成标志,又以二者的相互渗透及向证券信托、保险等新领域的不断延伸为其显著的发展特征;它的健康运行必须也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正常金融需求,必须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也能够维护国民经济的平稳、有序运转

Ⅱ 农村民间金融的筹资方式有哪些信用问题如何解决

农村民间金融的筹资方式有借贷、投资入股、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借款,信用问题可以找金融机构解决。

农村金融的作用主要集中在带动贫困户脱贫,方式上主要采取发放金融补贴及给贫困户发放种养补贴,如以牲畜幼崽的形式发放给贫困户,或者发放小额低息贷款。

金融筹资好处:

扩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责任,也是各级政府的现实义务。中小企业的融资结构随着中小企业生命成长周期的不同,呈现周期变化趋势。同时,中小企业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渠道多种多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也表现出阶段性特征。

Ⅲ 农村金融保险知识】

1.1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保险公司可以依靠现有的机构覆盖优势,通过建立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和支持地方金融组织创新,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作出贡献。一是健全农村保险服务网络。通过引导保险公司将机构延伸到乡镇地区、推广驻村保险服务员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保险中介服务渠道。同时可以探索成立地方性农业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组织等措施,进一步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解决农村保险市场主体较少、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二是通过加强与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联合成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场所,为农民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三是支持地方金融机构改革与创新。通过参股等方式积极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发挥保险在风险防范、人员培训、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支持村镇银行运作试点。
1.2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农村金融资源配置
保险公司可以进一步发挥自身的金融职能,着力解决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一是扩大业务范围,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创新大宗农产品、特色农产品、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等特色农业保险,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等提供风险管理与转移服务,为农产品出口提供信用保险的融资服务。二是完善农村金融产品体系与服务形式,满足农民保障与理财需求。开发面向“三农”的人身险、财产险等产品,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供可靠保障;稳步发展理财类保险,为农村闲置资金提供保值增值服务;发挥驻村保险营销员的作用;为农民提供金融咨询服务。保险业是体制机制改革和对外开放都比较早的金融行业,在市场营销、风险管理、投资理财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在优化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降低农村金融运行成本。推动农村金融资源的整合,探索建立保险与信贷等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交叉代理模式,以达到节约运行成本、提高金融机构收益的目的。二是合理引导民间资金流向。发挥正规金融机构的政策导向作用,引导民间资金向符合政策方向的领域流动;指导农民将闲散资金按照合理的比例,投向保险、储蓄、证券等金融渠道。
1.3加强农村金融风险控制,推动农村金融环境建设
保险公司可以通过推动农村信用、法制、政策和社会等环境建设,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一是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落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求,加大对涉农企业和农民的信用教育与宣传,提高其诚信意识。在保险公司内部逐步建立农村信用档案,及时记录相关企业和个人的骗保骗赔、违法犯罪等信息,条件成熟时可与银行信贷征信体系对接。区别涉农企业和农户的信用状况,给予不同的服务待遇。二是争取有利于金融发展的支持政策。加强与县、乡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提高政府机构对金融工作的认识,促成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协助解决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突出问题。三是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中的影响降低农村金融风险。加强保险机构与信贷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解决信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和不良贷款问题,促进农村小额贷款的安全发放。四是通过推广贷款人的人身保险业务、为贷款项目提供配套风险保障服务,以及与担保机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合作,适当发展农村信用保证保险业务,为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创造条件。
2金融发展理论最新进展及对保险在金融改革
和发展中发挥作用的启示当前保险在农村金融改革中发挥的作用仍存在以下不足:①目前农村金融改革与市场化仍有一定差距;②保险对于促进经济主体贷款成功的作用仍较小,现有的农村金融市场中,贷款成功更多取决于资本、资历甚至关系;③政府对于保险在金融改革中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依据Schumpeter的创新理论,创新应成为新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核心变量。在“三农”领域,支持“三农”应明确界定为: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三农领域内的创新,方能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形成持续有效的支撑,如生产方式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等,这些又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支持和发展。保险公司依靠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尤其是企业家精神,在新农村建设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①保险是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的重要渠道。在后税费时代,农村基层组织与农民的直接联系相对减少,农村融资渠道转变为保险及银行机构。相较而言,保险公司的机构覆盖优势更明显,农村保险服务网络和支持地方金融组织创新,为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做出贡献。同时保险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信息收集和把握能力,更加懂得运用现有的农村有限资源创造更大的市场价值。②保险是保障调整产业结构的主导力量。保险公司拥有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处于外部市场与农业生产互动之节点上。他们头脑灵活,观念前卫,在之前农业保险产品设计中拥有大量农业数据,熟悉市场行情,对市场信息敏感,有一定的市场发展趋势的预见性,知道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与方式;同时,保险公司利用信息资源优势不断与市场磨合,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推出合理的保险产品,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带来的损失。以上分析说明,从现阶段中国的状况来看,如果农村金融发展着眼于向具有企业家精神并且在农业金融创新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保险公司提供支持,则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和促进中国农村金融结构的完善。
3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和企业家精神的理论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实践,并运用该理论框架实证检验了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对保险业发展的作用。本文研究发现,现有农村改革在不断推进的同时仍需改进,由于忽略了对农村金融市场核心功能的讨论,特别是放大了农村金融的功能而带来扭曲。基于最新的金融发展理论,我们提出应该在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中,重视对保险业企业家精神的发展,最终在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具体到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对保险业作用检验显示:近几年来的农村金融改革对保险业企业家精神发展的影响仍有限,保险公司的创新行为仍需得到更多的财政及金融支持,据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完善差异化补贴政策,发挥保险强农惠农富农作用
各级财政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保险的支持力度,推动建立适度多元化的农业保险体系。对于大宗农产品保险,要重点加大支持力度,健全大宗农产品风险保障体系,结合实际逐步提高保障水平,促进及时恢复再生产。对于特色农业保险,鼓励各地结合实际,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其发展,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中央财政将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财力状况和地方开展情况等,选择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符合国家战略、具备可行条件的险种,如渔业保险等,研究相关的支持政策并开展试点。
3.2保险公司要不断开拓创新,促进农业保险多元化服务
推进产品多样化,不仅要继续认真做好大宗农产品保险,还应加强产品创新,因地制宜地研发特色农业保险品种。探索保障多层次,结合农户需求与农业发展需要,通过附加险等多种方式,提供多层次的风险保障。开发符合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需求的保险条款。同时,推进农业保险条款的通俗化,以便于农户理解和工作开展。还应当加强金融协同性。拓展农业保险服务内涵和外延,积极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等农村金融手段的结合与创新,加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3.3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政策,推动农村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议有关部门结合农业保险实践和基层工作需要,落实中央强农惠农精神。同时,从财务管理角度,进一步规范基层服务体系的发展。二是研究推动农业保险法制化建设。考虑到基层服务体系制度、渔业互保协会法律定位等问题,均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农业保险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建议结合农业保险业务、政策等特殊性,进一步推动制定农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对农业保险的经营规则、政策支持、各方权责利关系等作出规定。
4结语
为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经济活动中给予政策支持,为农民企业家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鼓励德才兼备的农民企业家参与基层行政管理,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形成崇尚先进与进步的精英文化氛围,培育大批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Ⅳ 农村银行金融机构人工现金支付是什么

数字人民币是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运营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具有优势,与农村地区以现金交易为主的支付需求非常匹配,既能推进农村数字支付体系建设,又能提高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本文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支付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的优势,提出数字人民币的推广应立足于农村场景、财政支持和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加快在城市和农村共同试点推进。
数字货币的诞生推动了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变革。为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潮流,我国主动开发了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数字人民币,不仅有利于优化国内金融体系和信用机制,也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维护我国金融主权。数字人民币是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实物人民币等价,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与私人发行的数字货币相比,央行数字货币在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等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为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我国采取了分批试点推行的策略。从2019年至今,数字人民币试点逐步形成了上海、海南等十地和北京冬奥会场“10+1”格局,覆盖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多个地区,涉及场景包括公用事业、餐饮服务、交通出行、零售商超、证券交易及政府服务等。但数字人民币试点主要从城市铺开,较少触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而相比于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地区的结算需求以小额现金为主,与数字人民币零售型货币的特点更加匹配,在乡村振兴战略及数字乡村建设大背景下,在农村地区推广数字人民币试点更为迫切。
农村地区支付结算数字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金融支付业务主要由现金支付、卡基支付和移动支付三类方式组成。为解决偏远地区农民小额取现、现金交易不便等难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有关部署要求,近年来持续推动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强化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移动支付便民工程向县域下沉,建立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支付服务体系。
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依托央行支付清算系统开展跨行、跨区域资金清算结算业务,加快了农村地区资金流转。截至2020年末,央行支付清算系统接入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49675家。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综合前置子系统对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机构可在线上办理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解决了客户在柜台办理业务耗时长、效率低的问题。截至2020年末,在人民银行开户的3823家农村金融机构中,3440家已接入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综合前置子系统,线上业务办理占比达89.98%。
农村特色支付服务不断巩固,支付产品不断创新升级。近年来,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不断巩固。截至2020年末,农村地区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达89.33万个,覆盖了98%以上的村级行政区,其中20.08万个服务点已加载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功能。围绕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支付服务附加功能增加,支付结算与财政奖补、农产品销售等相结合,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多样性。
移动支付便民工程持续推进。近年来,为缓解农村支付服务“数字鸿沟”“金融排斥”等问题,人民银行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切入点,选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产业特色强的地区进行试点,大力推广移动支付服务,以期提升农村地区支付便利化水平。据《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披露,截至2020年末,人民银行共开展了249项县域及农村生活场景和236 项涉农生产场景建设工作,全国县域地区云闪付App累计注册用户达1.37亿户。
农村金融支付领域面临的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支付体系的发育速度明显比城市缓慢,城乡金融服务因此呈现二元化特征。随着商业银行支付结算业务和第三方支付业务不断推广,农村地区的支付效率近年来有了一定提升,但其便利性、普惠性、安全性和隐私性较城市地区仍有较大差距。
便捷性和普惠性有待提高。一方面,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基础设施、人员配备及风控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农村支付结算业务的便捷性有待提高。尤其是部分县级以下金融机构在进行跨行汇划时,首先需要将资金通过行业系统汇划至县级以上金融机构,然后再进行跨行汇划,不能实现资金跨行汇划一步到位。另外,一些金融机构,如内蒙古某市邮储乡镇52家代理网点,因尚未加入央行支付系统无法开展跨行业务。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支付服务成本较高,普惠性有待提高。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资金规模小、频次高,导致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支付结算终端硬件运维成本较高。以贵州农村为例,2019年一台助农取款POS机的年平均运营成本超过400元,一台故障机具的年平均维护成本超过600元。这一维护成本还将随着设施的老化进一步增加,并最终会转嫁给用户,造成支付服务的普惠性大打折扣。
农村居民的信息、资金安全和隐私难以保障。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超量收集客户信息。例如,支付宝初期仅要求客户提供姓名和身份认证信息,后来要求客户提供个人辅助认证和工作生活信息。虽然名义上是为了验证客户信息,以保证支付系客户本人操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和立体的服务,但实际上,其收集的信息已远远超过正常支付结算业务所必需的信息。
一些支付机构违规使用客户信息。在利益的驱动下,在未经客户同意或以隐晦手段“征求客户同意”的情况下,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客户交易信息进行商业性分析,并据此与其他企业开展商务合作实施精准营销。对客户信息进行二次分析和利用,实质上侵犯了客户的合法权益。农村居民受教育水平低、知识结构不完备,其合法权益尤其容易受到侵害。
一些支付机构违规使用客户备付金。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客户将现金留存在“虚拟钱包”中,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备付金规模因此越来越大。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违法挪用备付金“赚取利差”。例如,2019年深圳瑞银信科技和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因挪用备付金违法获利530万元,被监管部门查处。
现金交易不利于保障农村居民财产安全。一是假币流通严重危害农村居民财产安全。农村居民识别假币的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多数农村老年人不具备识别假币的经验和能力,极易受到侵害。部分居民即使能识别假币也可能心存侥幸不会自觉上缴,致使假币再次进入流通,将损失转嫁给其他人。二是火烧、虫咬和霉变等自然灾害也容易造成农村居民重大损失。由于很多农村的人口结构失衡,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为农村人口的主体。老年人习惯于在家存放现金以满足日常货币需求,其现金存在被火烧、虫咬、霉变的可能。《中国人民银行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规定,残损币票面剩余面积超过3/4的按全额兑换,剩余1/2以上3/4以下的按半额兑换、剩余1/2以下的不予兑换。2020年,山东省菏泽市特残币兑换客户中,93%是农村客户,兑换原值230万元,兑换比例为72%,损失金额达64.4万元。
农村地区数字金融试点推进缓慢。截至2022年3月末,我国已在深圳、上海等十个城市和北京冬奥会场进行数字人民币试点,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则仅有安新县老河头镇、容城县和长沙县三地。与城市相比,县域数字人民币试点推进时间晚、过程慢。
数字人民币在农村支付领域的应用优势
有助于提高农村支付结算便捷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16〕261号)规定,银行和支付机构不得为入网不满90日,或者入网后连续正常交易不满30日的特约商户提供“T+0”资金结算服务。农村地区支付结算频率与农忙季节性高度重合,农闲时节,部分农村地区的商户可能无法通过银行POS机或第三方支付工具收付款。数字人民币具有“支付即结算”的特性,支持离线交易,与农村商户小规模、高频次的支付结算需求高度匹配,有助于提升其资金周转效率。
有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降低交易成本。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有助于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21年末,我国已有98%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光纤、通4G,其中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达到99%。但偏远地区仍然存在网络信号差、智能手机普及率低等问题,难以支撑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体系和第三方支付体系。数字人民币的离线支付技术在没有网络实时覆盖的偏远地区仍能有效满足居民的支付需求。同时,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有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从商业银行(指定运营机构)角度看,数字人民币与实物人民币管理方式一致,人民银行不向商业银行收取兑换流通服务费;从客户角度看,商业银行也不向个人客户收取兑出、兑回服务费,数字人民币还节省了实物现金的损耗,可有效降低客户的使用成本。
有助于保障农村居民信息安全和财产安全。数字人民币是以国家科技能力为基础、以国家信用作背书,是安全等级最高的货币,具有无限法偿性。数字人民币综合使用数字证书体系、数字签名、安全加密存储等技术,实现不可重复花费、不可非法复制伪造、交易不可篡改及抗抵赖等特性(中国人民银行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组,2021),央行对数字人民币全生命周期管理,可以避免农村客户信息泄露和假币流通,从而保障农村居民的信息和财产安全。
政策建议
数字人民币试点应坚持农村发达地区与偏远地区同步推广。为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金融服务的均等化,数字人民币在农村地区的试点应用需要加快推进,要坚持在农村发达地区和相对贫困的地区同步推广。在相对发达的农村地区可选择示范村进行试点。例如,已具备一定规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拥有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村落,这些区域具有较高的非现金支付和数字支付使用需求,便于集中推广应用,可依托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带头示范效应。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应同步开展小规模试点。可以将数字货币试点纳入信用村评价体系,提高相对贫困试点区域对数字货币的关注和接受程度。
坚持以“农业补贴+日常消费”场景为基础。应用场景是推广数字人民币的重要基础。与农村居民有资金往来的主体主要是政府部门和农村商户,因此可以围绕“政府+农户”“农村商户+农户”搭建“农业补贴+日常消费”应用场景。一方面,以地方财政部门为核心,围绕“政府+农户”搭建农业补贴场景。鼓励地方财政部门通过数字人民币进行涉农补贴资金发放,既有利于财政部门精准管理补贴资金,也有利于农户提高对数字人民币的认可度。另一方面,以农村商户为核心,围绕“农村商户+农户”搭建日常消费场景。农村的现金支付主要集中在农户用于购买农资或日常生活用品的小额日常消费,农村商户不仅要承担处理破损人民币、假币的成本,还要承担防止细菌传播的健康卫生成本,因此对于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更有动力。
发挥基层人民银行主导地位。基层人民银行的职能及其在农村支付领域的主导地位,决定其能够成为推广数字人民币的核心节点。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要做好数字货币在农村的宣传普及,在农村地区持续开展支付知识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将央行数字货币相关知识及时纳入防假币、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金融知识普及宣传工作中,加快培育农村居民数字货币使用习惯。另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要精准定位试点主体。年轻的返乡创业“新农人”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农村商户则是农村经济社会人员流动的重要节点,因此数字货币试点工作要重点瞄准青年创业群体和农村商户群体。
发挥财政的激励作用。推行数字人民币是国家战略,不是某一个部门的事情。针对央行数字货币试点可能存在的困难,有必要发挥财政激励措施。一方面,与数字人民币推广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财政补贴。建议试点期间由商业银行为农村商户升级智能POS机等支付终端、为相关农户提供指纹IC卡或手环等数字货币支付介质,费用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摊,以调动商业银行、农村商户和农户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试点对于通过数字人民币渠道使用信贷资金的农村商户和农户,由财政给予部分贴息,在严格防范道德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农村地区推广使用数字人民币

Ⅳ 农村金融有哪些特点

农村金融的特点是:存款类金额小,活期较多。贷款类金额小,但抵押物较少,以联保方式较多。理财产品基本不涉及。ATM机使用率较少

Ⅵ 怎样才能增加农村的金融机构

有以下几种途径可以增加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

1. 政府引导和推动

政陆闹答府可以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鼓励各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开展招标、招商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速进入农村,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2. 激励和支持机构创新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方式激励金融机早慧构进入农村市场。政府部门也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创新型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开展业务,鼓励发展更加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产品。

3. 加强金融人才培养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能离开优秀的金融人才。政府可以通过投入资金、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提高农村金融人才的素质和数量。同时,政府可以扶持农村金融协会等组织,增强金融从业人员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提高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4. 加大金融服务普及力度

政府可以通过开展普及金融知识、推广金融服务等活动,提高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加大弯伏金融宣传力度,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增强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信任和支持,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

Ⅶ 什么是农村政策性金融、农村商业性金融和农村合作性金融各有何特征

农业政策性金融,就是在国家和政府支持下,以国家信用为基础,运用各种特殊的融资手段和优惠的存贷利率,严格按照国家政策的界定,以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职责,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国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支持和扶持政策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行为。

商业性金融是指在国家 产业政策 指导下,运用市场法则, 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和 货币资金 合理流动等经济行为而产生的一系列货 币商业性金融活动的总称。

农村合作金融是人们在农村经济与社会活动中,为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获取融资服务,按照自愿人股、民主管理、互助互利的原则组织起来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

拓展资料:

农业政策性金融包括政府所有性质、半官半民性质、民间合作性质和商业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

(1)纯政府所有的政策性金融。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这类金融机构被政府严格控制,政策性浓厚,一般不吸收存款,从政府获得较多资金,主要发放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贷款。

(2)政府官办和民间协作相结合的政策性金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即是一个典型例子。它的中央机构国家农业信贷银行是国家金融机构,资金由法兰西银行提供和国家预算拨款获得。而省级农业互助信贷银行和地方农业互助信贷合作社均为合作性质,实行自治,有自己的管理审理机构和专门的权力机构,不是国家农业信贷银行在各级的执行机构。美国农业合作金融体系最初也是这种模式。

(3)民间合作性质的政策性金融。这类金融具有群众性、非盈利性、贴近农区、了解农民需要和经营情况,适应农业生产和农业资金运动的特点。起初该类机构资金基本上是靠农民自身筹措,由于难以满足需要,所以后来各国政府都给予资助。因此合作金融机构实际上已成为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工具和提供低息贷款的窗口,具有了政策性金融的性质。如日本农林中央金库是日本农林协同组织从事信贷活动的中央机构,以它为首的农业合作金融机构依靠政府的保护、资助,本着互助原则,对农业部门融通资金。

(4)商业金融中的政策性金融。该类政策性金融业务通过商业金融机构经营,政府通过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给与实施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支持。

Ⅷ 县域金融怎样服务三农,服务农村

提高农村金融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到党的各项农村工作方针政策能否得到有效落实。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
1.农村信用社正在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市场,而农村信用社依靠其网点多人员多的优势,不断强化为“三农”服务的宗旨,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增强服务效能,存贷款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社会影响逐步扩大,支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日益显现。
2.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仍是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内容。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广泛吸收农民的闲散资金,大力开展组织资金工作,各项存款增长很快。同时农信社还加大了贷款投放,办理了助学贷款、扶贫贷款、农户小额贷款、联保贷款等,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农民的增收。
3.农民金融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的金融意识明显增强。逐渐明白了“借鸡生蛋”、“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的道理,农民金融意识的提高也反映出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制约因素
1.服务主体缺位。国有商业银行大幅度地撤并农村营业机构,向大中城市集中,致使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作用弱化;作为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重任的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狭窄,仅仅围绕粮棉油收购做文章,成为“粮食银行”,难以体现政策性金融机构在农业发展中的支持作用;此外,农村保险机构缺乏;邮储只吸存不贷款,资金分流现象严重。农村市场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提供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明显缺位。
2.服务品种单一。银行票据承兑、代理收费等中间业务在农村没有开展;各种金融产品及服务项目例如理财和网上银行、银行卡业务鲜有办理;保险在农村开办的品种也不多,致使投保率低和人均保险金额少。农信社除了提供信贷资金外,金融服务品种不多,难以满足农村经济多层次的需求。
3.服务总量不足。最重要的农业信贷投入相对不足,一是农信社资金通过拆借和购买有价证券方式转移;二是邮政吸收的储蓄上存转移了资金;三是国有商业银行乡镇分支机构的存款上存,而使农村资金向其他行业转移和分流,导致了农村信贷资金来源不足,农业信贷总量投入不足,信贷投入增长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增长。
4.服务机制不顺。首先,农村经济分散化经营同农村金融集约化发展之间存在着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农户为单位分散经营,农户贷款的发放额小、面广、量大,而农村金融在向商业化转轨的进程中实行集约化发展战略,这使农业发展中的经营分散化与金融服务集约化目标产生冲突。其次,农业产业化与农村金融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步调不一致。在市场的导向下,各地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农业产业化趋向,而农村金融机构却不能提供相配套的信贷、进出口结算等专业化服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再次,当前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日益扩大及多元化的趋势,但农村金融服务不论是在体制设计,还是在产品、服务的需求满足程度上都存在着缺陷。
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扩大其业务范围,增加农业开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中长期信贷业务。二是加快农信社改革,建立规范化的合作金融体制,完善服务功能,为“三农”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三是放开管制,允许设立民营银行,增加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
2.创新金融产品。尽快开办通存通兑、异地存取款、办理代缴费等业务;尽快开发一些低费率、广覆盖的保险服务产品,特别是要推出进城务工民工的保险险种。
3.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一是扩大农村信用社存款利率浮动幅度,增强其组织资金的能力;二是中央银行加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支持力度;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机制;四是规定商业银行每年新增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到农业或涉农领域。
4.拓宽支农领域。开发创业贷款、劳务输出贷款等产品。要把信贷与科技开发结合起来,支持科技研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把信贷与农村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切实提高素质,使其成为新时代知识农业的主力军。通过科学合理地确定信贷投向,拓宽支农领域,提升信贷服务的层次。
5.改进支农方式。针对农户贷款额小、面广、量大的特点,农村信用社要继续增加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的投放,完善小额信贷机制,开展现场放贷,设立“贷款专柜”,简化手续,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

Ⅸ 6、请说出长沙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站站点本身可以为村民提供哪些服务,请说出三种

农村金融服务站是金融服务向农村拓展延伸的平台和载体,更是打通农内村金融服务“最后容一公里”的有效途径。

在这里,村民可以享受小额取款、转账、现金汇款、定活互转、余额查询、社保缴费等服务。

服务站同时还是政府财政性资金收支拨付、支取流转的重要窗口,所有涉及政府财政性资金,包括对村级集体和村民个人的各种资金、补贴,都可以通过金融服务站来发放,村民的医保、社保、粮食直补、农机直补等,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来收取支付。

Ⅹ 农村金融有哪些作用

(1)调剂资金。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出现资金短缺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可以帮助农民办理联户担保贷款、小额社员信用贷款,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

(2)组织理财。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参加理财储蓄,合理调剂生产和生活,防止闲置资金的浪费和流失。

(3)提供服务。在农民生产交易的过程中,农村金融部门可以为其提供快捷的结算方式,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村金融部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为其提供各种经济、生产信息,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收益。

(4)保护权益。在现实的商品交易和经济往来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讲信用,侵犯对方经济利益的行为。农村金融部门处于信用中介地位,具有监督信用行为的职能,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定,帮助农民挽回或减少损失。

阅读全文

与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有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建行贵金属计算 浏览:141
10万银行理财产品年收益是多少钱 浏览:774
三江集团红阳牌汽车 浏览:29
美豹金融vs老虎证券 浏览:529
黄金杠杆收利息吗 浏览:685
三层信托关系 浏览:622
机构理财公司 浏览:854
管控外汇敞口 浏览:50
中国银行外汇率牌价 浏览:366
黄金证券手续费是多少 浏览:917
深圳云点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401
浙江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 浏览:259
深圳市一典金融有限公司 浏览:995
佰恒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221
金融服务质量提升 浏览:274
股票由涨跌 浏览:680
中信建投证券登录失败 浏览:122
未精炼铜价格结算系数 浏览:444
江苏向日葵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浏览:75
融资次数越多越好吗 浏览: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