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从质上看,基础货币具有几个最基本的特征:
一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性负债,而不是中央银行资产或非货币性负债,是中央银行通过自身的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二是通过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和调节的变量对它的影响,达到调节和控制供给量的目的;
三是支撑商业银行负债的基础,商业银行不持有基础货币,就不能创造信用;
四是在实行准备金制度下,基础货币被整个银行体系运用的结果,能产生数倍于它自身的量,从来源上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供给出来的。 事实上,在外汇占款之前,再贷款一直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例如,上世纪90年代的部分年份,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占基础货币增量比重甚至曾超过八成。
随着外汇占款投放基础货币机制的确立,再贷款才逐渐退出。
“近年来,适应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再贷款所占基础货币的比重逐步下降,结构和投向发生重要变化。”张晓慧也称,新增再贷款主要用于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引导扩大县域和“三农”信贷投放。
新增外汇占款增长乏力,再贷款能否接替外汇占款,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
上述未透露姓名的分析师表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不太可能再走再贷款的路径,这不是当下的主流做法。再贷款也与实际经济活动较少直接联系,是一种纯信用性的合约,并带有一定的信贷分配色彩。
一般而言,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渠道主要有四条: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国债,这也是央行发行基础货币最常用的渠道;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包括向金融机构再贴现和向货币市场拆入资金;购买黄金(1602.20,-0.20,-0.01%)增加黄金储备;购买外汇,增加外汇储备。
一位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透露,在二级市场上买卖国债,可能成为央行今后投放基础货币的一个重要渠道。
而现行的《商业银行法》也规定,货币政策工具中,央行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其他政府债券和金融债券及外汇。
上述分析师还提醒,买卖国债吞吐基础货币,需要一个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国债二级市场,否则空间不够,大规模的购买国债将引发利率飙升,推高国债发行成本。 基础货币由现金和存款准备金两部分构成,其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权的变动。这是影响基础货币的最主要因素。一般来说,中央银行的这一债权增加,意味着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资产增加,同时也说明通过商业银行注入流通的基础货币增加,这必然引起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使货币供给量得以多倍扩张。相反,如果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债权减少,就会使货币供应量大幅收缩。通常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银行对这部分债权有较强的控制力。
(2)国外净资产数额。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其中外汇、黄金占款是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来收购的。一般情况下,若中央银行不把稳定汇率作为政策目标的话,则对通过该项资产业务投放的基础货币有较大的主动权;否则,中央银行就会因为要维持汇率的稳定而被动进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平抑汇率,这样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对中央银行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影响,造成通过该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3)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对政府债权净额增加通常由两条渠道形成:
一是直接认购政府债券;二是贷款给财政以弥补财政赤字。无论哪条渠道都意味着中央银行通过财政部门把基础货币注人了流通领域。例如,我国1995年的财政借款存量为1600多亿元,对近几年的基础货币量产生了一定影响。
(4)其他项目(净额)。这主要是指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款的增减变化。它们都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但是主要还是由于国际双顺差的不断扩大造成的巨额外汇占款以及央行对此采取的干预措施,导致了货币供应量的内生性扩张和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结构性失衡。正如上面所分析的,为了防止外汇外逃,央行公开收购外汇导致人民币货币政策失去主动性。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量严重超过了国民经济正常发展的所需,从而产生持续的通胀压力。
外汇占款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物价指数产生影响:
1、在商品市场中,市场中的交易货币量增加,导致通货膨胀。
2、在货币市场方面,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市场利率下降,鼓励了居民和企业将储蓄转为消费,引起物价上升,转向通货膨胀。
3、在资金市场上,由于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引起利率下降,证券价格随之上升,从而资金就会转向实物资产投资,则相应的劳动需求增加,工人工资增加,进而转化为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中国面对的通货膨胀问题是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后几年,这是因为外汇占款导致的通货膨胀是存在时滞应的,央行在外汇占款大量增加的年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出售国债的方法回笼一定量的通过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以达到控制货币供给量的目的,但随着国债到期日的来临,这种物价上涨的压力就会被释放出来,这就是外汇占款导致的通货膨胀的时滞效应。外汇占款对经济的影响却不止引起通货膨胀这么简单,还会导致货币政策的畸形和货币投放的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央行通过发行国债的公开市场操作来降低外汇占款对流动性的影响,会导致市场利率的上升和商业银行可贷资金的减少。商业银行面对有限的资源,都倾向于物流、贸易、来料加工等这些风险低资金回收周期短的行业。但是对于需要重点发展的机械重工业企业就会惜贷,由此造成货币投放的结构性失衡。
『贰』 外汇占款与通货膨胀间的关系
楼上说的有道理。外汇占款其实就是央行的被动货币投放,因为出口企业必须得结汇,央行向商业银行购回外汇的同时向商业银行增加了货币供给(主要是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有了钱当然有放贷的冲动,增加了金融体系的货币供给,所以就造成了通货膨胀。央行为了降低外汇占款增加造成被动货币投放,往往会提高法定准备金或者发行央票。
『叁』 请问外汇占款相当于投放基础货币,为什么还会形成资金缺口,
外资或者外貌企业把外汇汇入国内,存入银行换成人民币存款,银行又把外汇卖给央行换成人民币,央行需要印刷钞票支持这类兑换,否则人民币就会供不应求,这样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那么外资或者出口企业把换来的人民币都拿去投资,炒股炒房地产。 这就是外汇占款的由来,投机资本过多,只要前几年来中国游玩的外资商人,在中国吃喝玩乐,现在可以拿着同样多的美元回美国了。
『肆』 中国的基础货币来源和外汇收入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主要的关系式外汇占款
所谓外汇占款,就是比如张三出口一双袜子,1美元,
这个1美元赚到后,张三到中国银行结汇,拿到了6.5人民币
这个6.5人民币就是外汇占款。
就是说因为出口,产生了6.5元人民币基础货币的发行
目前,这个占款非常大,所以应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非常大
不懂得继续问我
『伍』 为什么说中国的基础货币主要通过外汇占款,形成
外资或者外貌企业把外汇汇入国内,存入银行换成人民币存款,银行又把外汇卖给央行换成人民币,央行需要印刷钞票支持这类兑换,否则人民币就会供不应求,这样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那么外资或者出口企业把换来的人民币都拿去投资,炒股炒房地产。
这就是外汇占款的由来,投机资本过多,只要前几年来中国游玩的外资商人,在中国吃喝玩乐,现在可以拿着同样多的美元回美国了。
『陆』 基础货币中黄金外汇占款
首先,货币基数_在我国是基础货币,包括流通中的现金,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它本质上是货币当局的负债部分(注意,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属于负债,你想啊,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居民提供了产品与服务,却只得到了一张只有名义价值的纸张-人民币,这相当于欠条.)
其次,中央银行注入了基础货币,收购了外汇黄金(表面看有点象要货币回笼)即居民让渡外汇与黄金得到了货币,居民的存款增加;同时基础货币投放增加中央银行的负债增加了,联系第一条可以知道可能会使现金投放增加.
参考一下了,嘎嘎.
『柒』 外汇占款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干扰”基础货币的投放
看见看见快乐
『捌』 基础货币的与央行关系
不兑现货币的应用,离不开早期使用商品货币习惯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不兑现货币是由可兑现货币发展而来的,而货币发行的垄断权为不兑现货币的实行铺好了道路。一国转向不兑现货币,一般是由中央政府赋予单个机构具有垄断发行货币的特权开始的。中央银行的负债如同黄金白银被广泛接受,并且成为其他银行的储备。然后,政府持久性地取消了中央银行负债的可赎回性,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也就成为不可兑现的货币。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虽然也将此列入负债,但在一般情况下,却是一种长期无需清偿的债务。当今,对货币发行人的要求权不可兑现。此不可兑现货币能够持续流通的首要 原因在于国家法律的强制规定,再者,人们已经熟悉它,并可用自己的物品去交换货币,再用所交换的货币购买自己想买的在购买能力范围内的任何东西。这样,继续接受它也就有了自我强化的性质。在纸币购买力不变至少是不减少的情况下,人们完全可不考虑它对外部货币的要求权,因为它本身可直接实现人们换得所需物品的最终目标,而不必将它换成外部货币从而间接换得自己的所需物品,是不现实的。纸币并不具有稳定的购买力,它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而贬值,这样人们对物的要求权可能无法实现,或实现得很少,也就满足不了人们的最终目标。而纸币购买力的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正是这种制度,使央行能按照政府意志随意操纵基础货币量,这是以损失大多数人的福利为代价的。
在可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必须以该国的黄金量为基础发行,如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即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若美元的发行超过了美国拥有的与其等价的黄金量,超过的美元也就不能换取黄金,这种制度将崩溃。实际上,当初这种体系的崩溃,很大程度上也就是因为美国陷于越战的泥潭不可自拔,财政赤字迅速增加从而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的。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由于中央银行不兑现其负债,基础货币量发行的多少对中央银行也就无约束作用。中央银行可通过操纵基础货币量的变化为政府融资、敛取铸币税并实施货币政策以实现政府的目标。 铸币税,是中央银行从发行货币中获得的净收入,它等于发行出来的货币的交换价值与制造货币和维护货币流通的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新旧货币没有差别,通过将新货币投入流通,则基础货币的扩张意味着现有货币的价值缩水,也就对货币持有人进行了课税。显然,铸币税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税收。而在征收铸币税时,往往伴随着货币供给的增长。
在金银铸币本位下,铸币税指封建主从铸币中所获得的收益,即铸币的面值与实际的金银含量、铸造货币的成本之差。即S=M-PQ-C,S为名义铸币税,M为该批铸币的面值,P为铸币厂为每单位金属支付的名义价格,Q是该批铸币所含金属的重量,C是铸造货币的成本。铸币厂常常通过减少铸币重量和贵金属含量、降低贵金属价格等手段增加每批铸币的铸币税。如果在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中,竞争将促使铸币面值等于其边际成本,铸币税S=0。但政府竭力在货币生产上推行垄断,希望赚取铸币税。
在不兑现货币制度下,基础货币的黄金含量为0,生产成本也几乎为0,假定Q=0和C=0,则M=S,在不考虑物价水平变化的情况下,每年的名义铸币税即为基础货币存量的变化。在现代金融体系下,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控制并发行的,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基础货币即可增加铸币税。由于中央银行与政府的特殊关系,铸币税大部分为政府获得。如果政府将获取的铸币税再投入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又能通过基础设施等的建设为公众谋福利,那么这部分铸币税对公众来说是乐意接受的。但是政府本来就有为其公民提供各种设施的义务,在通过制定十分复杂完备的税法向公民征收各种税收后,它就不应该再征收铸币税这种隐性税收,这样的重复征税牺牲了公民的福利。假如这部分铸币税用于清偿自己的债务或其他用途,那更是对公民福利的巨大牺牲。
中央银行在向市场注入基础货币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使市场的货币供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但作为政府的银行,在政府出现财政赤字时,有责任为政府筹措资金和提供信贷。如果中央银行简单地通过印刷纸币直接为政府偿债,因增加基础货币量而获取的铸币税有助于为政府弥补赤字,但却容易造成通货膨胀,所以很多国家从法律上对央行向政府的贷款加以限制。 虽然不同的国家,中央银行的组织形式不同,资本构成也不同。不过,从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资金来源大体由资本金、流通中货币、各种存款等构成。资本金包括中央银行实收资本(初始资本金)和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所得利润进行分配和上交财政税金后剩余的公积金。有些国有化的中央银行还包括财政增拨信贷基金。按照资本金所有的形式,中央银行可分为全部资本金国家所有、公私股份混合所有、全部股本私人所有、资本金没有等类型。
新建立的中央银行要么依靠国家的力量授权和没收某一或某几个私有银行而来,要么国家自己先建立银行再来没收和改造原来的私有银行,要么采用其他一些方式。中央银行不是银行业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外部力量强加的或者是政府偏好的结果。由于中央银行的发展路径有很多,初始资本金所采取的形态也较为复杂。
如果中央银行从私有银行转变而来,其私有银行原来的资本金构成是影响现有资本金构成的重要因素,不管它是否是因为国家授权或没收。而私有银行原来的初始资本金构成应该不是它自己所发行的银行券或货币,只可能是某种外部货币,如黄金、白银等,或者是先于它的银行所发行的、被普遍接受的内部货币,因为在它建立时还未发行自己的银行券或货币。如此类推,最早的银行的初始资本金构成只可能是外部货币。关键是,由于中央银行被赋予的强大力量和特殊地位,它一建立就能发行自己的新货币或统一发行原来的货币,而旧货币必然对新货币具有可赎回性,并且在新货币被广泛认可和流通时,旧货币也必须兑换成新货币。所以,中央银行是否拥有初始资本金的意义并不是很大。虽然为维护币值稳定,中央银行发行货币须具备一定的准备金,诸如以金、银、外汇、证券作发行准备的现金准备和以短期商业票据、财政短期库券、政府公债等为准备的保证准备。但是中央银行可更多地使用保证准备,如先用自己发行的纸币从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发行的公债,再以政府的公债作为准备发行纸币。
中央银行既然自己能发行货币,并且其货币即负债被社会公众和各商业银行作为资产和财富储备广泛接受,这样,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对自己而言也就是资产和财富的代名词。它的收益和公积金也采用了自己发行的货币形式。这样,它发行的基础货币即自己无须清偿的负债成为其资产的来源。它的资产业务也就是通过基础货币对商业银行办理再贴现和再贷款、收购黄金和白银、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证券等。通过将基础货币投放到各领域,带动各种资产业务的发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资产,中央银行就可以调整自己的资本构成。随着基础货币总额的增加,中央银行资产总额也跟着增加。 基础货币是银行体系存款扩张、货币创造的基础,是中央银行各政策措施与最终目标之间关系的重要中介指标之一。在现代银行体系中,中央银行对经济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控制基础货币的数量来实现的。而中央银行在使用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和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时,都是通过影响基础货币中的准备金而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它们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可动用的基础货币量相应减少,信贷规模减少,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减少了货币供应量,造成通货紧缩,抑制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若在公开市场上从商业银行或公众手中买进证券,便向市场投放了基础货币,虽然各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将增加,但可动用的基础货币较之增加更大,信贷规模增大,从而通过乘数效应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促进投资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并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外汇储备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象征,它具有调节国际收支、稳定币值和汇率、应付政治经济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功能。所以,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渠道除了对商业银行进行再贷款和购入公债外,还要购入外汇。我国外汇储备是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购买并持有的。从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的角度看,我国外汇储备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表现为对外债权的快速上升,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急剧增长,央行外汇占款比重日益增加。外汇储备并不是越多越好,外汇储备越多,投放在此领域的基础货币也就越多,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便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并可能诱导通货膨胀。
『玖』 外汇占款和基础货币的概念和关系
外汇占款(Funds outstanding for foreign exchange)是指受资国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相应投放的本国货币。由于人民币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外资引入后需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入流通使用,国家为了外资换汇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要国家用本国货币购买外汇,因此增加了“货币供给”,从而形成了外汇占款。
狭义的外汇指的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为各国普遍接受的,可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它必须具备三个特点:可支付性(必须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可获得性(必须是在国外能够得到补偿的债权)和可换性(必须是可以自由兑换为其他支付手段的外币资产)。
广义的外汇指的是一国拥有的一切以外币表示的资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此的定义 是:“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中央银行、货币管理机构、外汇平准基金及财政部)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说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来钱的总量。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在我国,银行收入和支出外汇都是通过与央行的结算来完成的。也就是说收入和支出外汇的是商业银行但这些外汇通过商业银行与央行的结算变为国家的外汇储备。好比一家银行今天收入1000美圆,支出美圆500美圆,那么当天与央行结算时商业银行把500美圆给央行,而央行要支付给商业银行8.21*500的人民币。由于目前我国外汇管理采取宽进严出的原则,各商业银行都是收的多,支的少,那么在与央行的结算中,央行不得不为这些外汇支付大量的基础货币,每增加1美圆的外汇储备就要支付8.21倍的人民币,而央行发出的货币不等同于咱们手中的1块钱,央行发出的基础货币相当于4倍左右的人民币,而这些货币并不是商品市场流通所需要的货币,只是为了兑换外汇而投入市场的货币,因此是被外汇所占用的人民币,而这么大量的多余的货币投放到市场后势必将引起通货膨胀。
『拾』 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
我国采用的是结汇售汇制,即企业获得的外汇必须卖给外汇结算银行(如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外汇结算银行取得的多余的外汇头寸卖给中央银行(中国人民币银行),即形成了中国的国家外汇储备,中央银行取得外汇是用人民币向商业银行购买的。也就是通过发行人民币取得储备外汇,这样发的人民币也就是外汇占款,引起基础货币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