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型封闭经济中增加货币供给,在短期和长期分别带来什么影响
封闭条件下,国民收入包括私人消费、私人储蓄、政府税收。
当经济的开放性仅限于商品的跨国流动时,国民收入还需包括贸易账户余额。
当经济的开放性发展到资本、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时,国民收入被加以区分。
短期会使消费力降低,遏制通货膨胀,稳定物价,投资放缓,避免泡沫。
长期会出现通货紧缩,货物积压,物价下跌,企业倒闭,失业人口增加,货币升值,为了鼓励出口,货币贬值了,出口增加进口减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供参考。
⑵ 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后果
四楼的答案已经比较好了,我想补充一下。
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就是市场上的钱增加了,在国民总产出没有提高的情况下或者是国民总产出水平增长不如货币供应量增加的快的情况下,就会引起通货膨胀,这在现代社会中十分常见。
通货膨胀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物价飞涨,货币贬值。
同时,通货膨胀有一个收入分配效应,债权人的收入被潜在的转移到了债务人的身上(因为债务人还钱是根据票面金额还的,可是此时的钱的购买力已经下降了。)总之,通货膨胀使得每月获得固定名义收入的人变得贫穷了。
以上基本上各派经济学家都认同。
另外,如果你认同凯恩斯的价格刚性的理论的话,就如楼上的所说,由于“菜单成本”的存在,会使得厂商只有在改变价格获得的利润大于“菜单成本”时,才会提高价格(这里主要是指不完全竞争市场下,比如垄断厂商,他本来利润就很高),这样的话价格的上升也许没有那么快。
还有经济学家提出,通货膨胀给调节过高工资提供了一个手段,因为人们是极度厌恶调低工资的,因此要降低名义工资是困难的,而在通货膨胀时,只要不提高工资就实际上是降低工人实际工资了,这样做起来比较容易,因此这为调节过高工资提供了手段。
⑶ 假设GDP不变,持续增加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是
如果货币投放不能增加GDP,那一定会造成短期通胀。
随着商品供应加快,通胀就会慢慢降低,GDP也会增长。
⑷ 解释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与长期影响
短期效果,实际货币供给向下移动,贬值。长期效果,通胀增加,价格上升,由于价格水平随货版币供给等比例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向上移动回到最初水平。
⑸ 谁能根据这张图帮我完整解释一遍,货币供给增加对短期和长期的影响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就如你所说的,谁能根据这张图给我完整解释一遍货币供给增加对其的长期的影响,个人觉得有时候更新我的看法,快点,还说我花了那么多钱了,就是有真的如你所说的货币和短期中期的影响关系的,短期的影响是有好处的,但是长期就是弊大于利就是这样,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了,这个你可以上网查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了就这样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谢谢了。
⑹ 增加货币供给量的长期影响是()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长期来看,只会带来物价的上涨即通货膨胀,而不能带来国民收入的增加。
第一个
⑺ 急!!!!货币供给减少对名义利率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是什么呢
短期来讲,根据流动性偏好理论,货币供给减少将会导致可贷资金供给减少,可贷资金供给曲线S向左移动,利率升高,而短期借款具有刚性,企业不能及时调整,形象的说就是企业为了争夺更少的资金不惜以更高的利率去借款,进而导致短期社会利率水平提高。
长期来讲,货币供给减少会导致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减弱,而通过膨胀减弱会使得实际借款利率上涨(实际借款利率ir=名义借款利率in-通货膨胀率Inflation Rate),从而使得企业借款的实际成本上升,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下降,贷款需求曲线D向左移动,利率降低。
⑻ 试述长期和短期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经济增长强劲对货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银行就会创造出多倍存款(货币乘数),货币供应会伴随着货币需求而增长``货币具有泻后效应,在长时间的宽松货币下会造成通货膨胀! 在短期除了能够改变市场的预期外恐怕不能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 货币政策只有在实施后半年以上才能够看到效果,并且经济的增长靠的是生产要素(资本存量和劳动)和技术的进步,并不是靠货币政策,货币只是辅助性的东西!
⑼ 货币供应量增加对一国经济影响有什么
增加货币供给量,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产品,产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增加货币供给量,在短期内,企业获得资金更容易,可以增加投入,提高产量,从而GDP增加。
但是,如果在经济均衡时增加货币供给,会破坏经济均衡,会导致通胀,会导致房价上涨等,还会使产品市场产能过剩,企业意识到市场的真实需求后,会减产,裁员。经济会陷入萧条,GDP下降。
(9)短期货币供应量增加的长期影响扩展阅读:
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是基础货币,二是超额准备金,三是货币供应量。
在中央银行体制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为商业银行所持倍数放大效应商业银行扣除规定的存款准备金(法定准备)后,形成了超额准备金,通过其在整个商业银行系统中的反复使用便产生倍数放大效应。
使1 元的中央银行负债,经过商业银行系统的资产业务运用后,变成了几元的商业银行负债。在商业银行系统内放大了的银行负债,与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的部分现金一起,构成了整个货币供应量,提供给非银行经济部门。
以上分析看出,基础货币是货币供应量的前提条件。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把基础货币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额准备金的大小又是商业银行系统内信贷扩张能力的制约条件。而整个货币供应量又是基础货币与信贷扩张能力(即货币乘数)的乘积。
可见,在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中,“基础货币——超额准备及它的倍数放大效应——货币供应量”这三个基本因素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货币供应量增长18.07%。2008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3.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07%,增幅比上年末高1.33个百分点,比上月末高1.1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5.33万亿元,同比增长17.93%。
增幅比上年末低3.12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1.12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8%。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货币供应量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央行:5月份金融运行平稳 货币供应量增长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