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东汉末,三国时期的物价,金银物价,铜币是什么通宝
三国时期的货币以记重为单位,如直百五铢,大泉当千,两铢,四铢等等,其钱文于币重不相符,是一种名不服实的货币单位,唐代以前都是以记重为单位,通称“铢两货币”,24铢为一两。
张飞,关羽在酒楼的消费应该在五千铢左右。
三国吴钱,孙权嘉禾五年始铸,仿王莽大泉,面背有内外郭,一当铢五百,系高额虚值大钱,初铸径2.8--3CM,重7--10克,后铸较轻、小。背无纹饰,有合背钱。
大泉当千小平大样 150元 三国吴钱,孙权赤乌元年始铸,大泉当千径3.6CM,重14.5克,后铸轻小者径2.5CM,重3.5克,一当五铢钱千,此系高额虚值大钱。大泉二千径3.2CM,重11.5克,尚有大泉当五千者,径3.9CM,其数甚微,集时宜慎之。
大泉当千大样 600元
大泉当千折十特大型 10000元
大泉二千折二大样 1400元
大泉五千折五型 无定价
度量衡 三国时期
1石 = 4钧, 1钧 = 30斤,1斤 = 16两, 1两 = 24铢
1石 = 26400, 1钧 = 6600,1斤 = 220, 1两 = 13.8, 1铢 = 0.57 克
1斛 = 10斗, 1斗 = 10升, 1升 = 10合
1斛 =20450, 1斗 = 2045, 1升 = 204.5,1合 = 20.45 毫升
1丈 = 10尺, 1尺 = 10寸,1寸 = 10分
1丈 = 333, 1尺 = 33.3,1寸 = 3.33, 1分 = 0.333 厘米
楼主这就是当时的钱啊,总换比例也写出来了,当时的钱是“铢两货币” 这就是正确答案,不是楼主的说的“银子”和“金子”
②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什么
汉武帝时期统一使用的货币是五铢钱。
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也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在中原开始发行五铢钱,从此开启了汉五铢钱的先河。一直到东汉末年为止,除了中间有些小的变动之外,西汉、东汉上下四百年内,五铢钱一统天下。
五铢钱奠定了中国圆形方孔的传统。这种小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铸出五铢二字。
(2)东汉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汉武帝元狩年间,面对巨额的财政亏空,面对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须巨款赈贷,中央政府决定进行币制改革。
元狩四年初,采用了新的白金和皮币。所谓白金,实际上是银和锡的合金,皮币的原料是用皇家上林苑中养的白鹿的皮,长宽各一尺,上面有彩色的绘图,作钱40万。
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另铸重如其文的三铢钱,严禁私人铸钱。由于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较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
因此,西汉武帝元狩五年罢三铢钱、半两钱,首次行用五铢钱,因于元狩五年诏令郡国铸行,所以,将历史上这第一代五铢钱称为郡国五铢或 元狩五铢。
五铢钱的出现,是继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又一次重大货币改革,这种钱已趋向成熟,面、背均有外廓,穿孔背有廓面无廓,而在五铢钱尚未出现以前的三铢钱。
有些面背均无内外廓,因此容易被盗磨,即被人磨取铜屑另行铸钱谋利。而五铢钱的铸行则大大避免了这些弊端,这一先进的形制是经过长期的探索才逐步完善的。
③ 东汉时期的钱币,为何一个钱凿成两枚使用
有的人在吐槽自己很穷的时候,就会说自己想要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在今天的话这一句肯定是一句玩笑话了,因为如果把钱扳成两半的话是花不出去的,但是历史上有一个朝代却真的是这样做的,把铜钱扳成两个来花。
所以,官府的不作为,以及铸钱工艺不发达都是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在之后的王朝里,很多统治者都是很注重铸钱公益的发展的,就是害怕再次出现不利于市场秩序的乱象出现,对民间私自铸钱的乱象也是进行了打击的,违者更是重罚。
④ 汉朝的货币
西汉时期的货币
三铢钱:中国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短的货币。铸于汉武帝建元元年上有“三铢”二字故名。三铢钱重8铢,铢字金旁从王,背无轮廓。三铢钱刚铸一年,武帝又令停铸三铢,改铸五铢,钱背增加了轮廓,重5铢。
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四铢半两因顺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一直被沿用了四十年。
五铢钱:五铢钱轻重适中,合乎古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价格水平对货币单位的要求,因而在汉武帝以后的西汉、东汉、蜀、魏、晋、南齐、梁、陈、北魏、隋均有过铸造,历时长达739年,是我国历史上铸行数量最多、时间最长最为成功的长寿钱。
皮币: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行皮币,用宫苑中的白鹿皮制成。
白金币 :亦称白金三品”。西汉的银锡合金币。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铸造。当时以为天用莫如龙,地用莫如马,人用獒如龟,故用为白金币花纹。
东汉时期的货币
铁钱:公元30年,公孙述在四川铸造铁钱,历史上第一次用铁作币材。
五铢钱:公元40年,光武帝从马援建议恢复五铢钱 。
(4)东汉时期货币扩展阅读:
汉初铸造的铜币比较轻,重三株,后来越来越轻。文帝时期,三铢钱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于是文帝下令使用四株钱,重四分之一两,可是币值标的却是半两。汉朝的货币危机其实源自于朝廷放任民间私自铸钱的政策,原本意欲加速货币流通,好改善财政收入。
可是这项政策的弊端远远超过利处,钱本来用铜铸造,但铸币者掺杂了价值低的铅和铁之类的金属,货币渐渐的贬值,民间的经济逐渐紊乱。许多人趁此机会铸造货币发财,如文帝的宠臣邓通依靠铸铜币家产超过王侯。
另外诸侯们都开挖矿山铸造铜币,吴王刘濞凭借铜矿铸币富比天子,他也因此有发动“七王之乱”的底气。汉武帝由于对匈奴的连年征战耗资巨大,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也逐渐用完,财政危机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建元年间开始,武帝开始对货币动手,期间把四株钱改成三铢钱,后来又改回来。来回一改相当于没变,问题自然没解决。元狩四年,一次规模较大的货币改革出现。汉朝发行了白鹿币和白金货币。下令严令禁止民间私自铸造钱币,违者死罪。
元狩五年,武帝下令铸造五铢钱,铸币技术上也有了改进,有效防止私铸造货币的发生。此后经历一些探索之后武帝决定一劳永逸的解决,下令严禁各个诸侯国私自铸造货币,把货币铸造权收归中央政府所有,此项政策一直沿用至今。
⑤ 三国时期流通的货币,魏蜀吴分别有着哪样的改变
货币是经济流通中的重要一环。货币发行量大于商品的流通量,会发生通货膨胀,反之会发生通货紧缩。在古代的乱世中,由于生产力的锐减和统治者敛财的需要,货币非常容易出现不稳定,就比如说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发行的货币都不相同。曹魏坚持用五铢钱,而蜀汉和东吴都发行过虚币大钱,用这个手段来敛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除了史料中记载的大泉五百与大泉当千以外,根据考古发现,还存在大泉两千与大泉五千两种大钱,一般认为是东吴所铸造的大钱。
虽然小编无法确定东吴的虚币大钱的发行量,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东吴大钱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激起内部强烈的反对和流通上的阻力。
于是在东吴赤乌九年(即公元246年),孙权不得不废掉大钱,收回这些大钱重新铸造成铜器,持有这些大钱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东吴大钱只流通了十年时间。
《江表传》:"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小结
在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中,曹魏坚持使用五铢钱,没有发行过减重、增值的货币,相对于其他政权来说更加稳定;蜀汉一直使用直百钱,货币也有持续减重的现象;东吴发行的货币面值超过蜀汉,甚至达到一比五千的程度,不过最后还是废掉这些大钱,与蜀汉坚持使用直百钱不同。
而归根结底,这些货币政策与各自的国力有紧密的关系。
从曹魏、蜀汉、东吴的货币政策来看,它们各自的国力强弱对比与经济稳定程度也可见一斑了。
⑥ 要关于汉元帝和桓帝时期的货币资料
五铢币
⑦ 东汉时期的五珠钱币价值多少!有好大的收藏价值
东汉的五铢钱虽然年代久远,但是铸造量巨大,出土也很多,所以普通的五铢钱市场价也仅1到2元一枚,如果有特殊的版式,如传形(左读)、五五、铢铢等,那价格就高不少了。
⑧ 三国时期不同阵营的货币是什么样的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货币是经济流通中的重要一环。货币发行量大于商品的流通量,会发生通货膨胀,反之会发生通货紧缩。在古代的乱世中,由于生产力的锐减和统治者敛财的需要,货币非常容易出现不稳定,就比如说三国时期。在三国时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发行的货币都不相同。曹魏坚持用五铢钱,而蜀汉和东吴都发行过虚币大钱,用这个手段来敛财。下面小编就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货币政策。
除了史料中记载的大泉五百与大泉当千以外,根据考古发现,还存在大泉两千与大泉五千两种大钱,一般认为是东吴所铸造的大钱。虽然小编无法确定东吴的虚币大钱的发行量,但是主流观点还是认为东吴大钱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激起内部强烈的反对和流通上的阻力。于是在东吴赤乌九年(即公元246年),孙权不得不废掉大钱,收回这些大钱重新铸造成铜器,持有这些大钱的人也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东吴大钱只流通了十年时间。
⑨ 东汉末年用的是什么货币
1、东汉末年用的货币是五铢。
2、五铢:中国古代货币。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
3、五铢钱自西汉武帝元狩五年至唐武德四年,铸造历史长达七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货币品种。其流通地域之广,影响之深,在中国货币史乃至世界货币史上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