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货币值
在明代,朱元璋学习元朝发行纸币,但是纸币没有准备金的支持,所以和废纸差不多,不计入此范围(上面印着1000两的纸币,不可能去国库提取1000两)
按照清代初年的描写,在明朝主要有以下几种货币:金、银、铜钱
一两金=十两银=一千文铜钱(根据不同时期,银换铜的比率不一定,但是基本稳定在1:1000左右)
(答案为转载,希望能帮到您)明朝因为开国的时候印刷发行纸钞,可是纸钞又没有等价物进行对比。属于泛滥,导致物价虚高,自然银两能买到的东西就少很多。所以购买力下降。
金属货币的症结就在于,金属在古代是可开发产品,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确定,银子开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购买力。而到了后期,因为产量已经明确,价值就更不稳定,因为它就丧失了价值对比的功能。
明朝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铜钱——
明初:洪武通宝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
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明中: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年间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
嘉靖通宝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
❷ 明代货币的明朝各阶段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监国朱以海在江浙铸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键据福州铸隆武,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又铸昭武通宝;其孙吴世璠即位后铸洪化通宝。
❸ 朱元璋时期实行什么钱币流通制度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后,为了在全国实行统一的铜钱流通制度,于1368年颁布洪武通宝钱制,规定除了京城宝源局外,各省均设宝泉局铸造洪武通宝。按照朱元璋的愿望,是准备从此行用铜钱的。
❹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物价
万历年)
生活用品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清时代的社会经济史研究表明,当时普通百姓五口之家每年如果有30两银子,日子已经可以过得不错了。
有学者曾推算过清代江南人的年生活费支出,大致情况如下:
1.每年每户(以一家五口计)日常生活所需口粮为15—18石(以常年米价1石值银1两为准,约需银15—18两)。
2.副食(包括油盐、肉荤、菜蔬之类),全年每户支出约银7两。
3.全年每家用布支出约银3两。
4.燃料每年支出约银3两。这样,全年生活费支出为银30两左
❺ 明朝货币详细介绍 明朝各阶段的货币有哪些
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开始制造,称“大明宝钞”,同时也在铸造了不少铜钱,大明所有的钱币统称“通宝”,当时交易金额大的用白银,因为白银可以保值,交易金额数量小用钞钱(钱和钞因为制作工艺和通货膨胀容易贬值)。
不同帝王在位时,合法的货比都是用当代帝王称号的通宝,不同帝王利用这种强制使用帝王称号的通宝实现对经济的控制明,朝通宝应为更换朝代,在民间可以根据铜币的成色来换当时帝王称号的通宝。
❻ 明朝时期货币是怎样的
发行纸币在货币史上虽是一个进步,但历代统治者无不利用它来剥削,掠夺人民而使纸币崩溃。如明朝初朱元璋就推行纸币政策,发行“大明宝钞”与铜钱并用。但大明宝钞不定发行限额,也没准备金,很快就导致通货膨胀,故明中叶嘉靖年后,宝钞已不能通行,民间主要用白银和铜钱。
如明朝“班匠”以银代役、雇工工资,富豪家产等都主要用银量了。银量被铸为一定标准的银锭从元朝开始,从元朝至元年间开始,银锭名“元宝”,这是我国称银锭为“元宝”的开始。同时民间流行铜制钱,质材由青铜转黄铜,铸行以年号为号的通宝钱。
❼ 朱元璋时期的钱币叫什么名字
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
❽ 明清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叫什么
白银
白银在明代成为了法定的流通货币,大额交易多用银,小交易用钞或钱。
明代共有十个皇帝铸过年号钱,因避讳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钱币统称“通宝”,忌用“元宝”。
大明宝钞
清朝主要以白银为主,小额交易往往用钱。清初铸钱沿袭两千多年前的传统,采用模具制钱,后期则仿效国外,用机器制钱。清末,太平天国攻进南京后,亦铸铜钱,其钱币受宗教影响较大,称为“圣宝”
中国黄金资源当时很匮乏,而纸币在明朝初期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制度,导致货币信誉差,在张居正改革后,实行一条鞭法,使得老百姓的赋税和官员军队的粮饷统一使用白银,而恰好欧洲在美洲说产的白银都通过海上贸易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了中国,使中国选用白银做流通货币成为了可能
❾ 求明朝时期的货币换算单位
明朝因为开国的时候印刷发行纸钞,可是纸钞又没有等价物进行对比。属于泛滥,导致物价虚高,自然银两能买到的东西就少很多。所以购买力下降。
金属货币的症结就在于,金属在古代是可开发产品,也就是说,它的价值不确定,银子开挖的越多,就越降低购买力。而到了后期,因为产量已经明确,价值就更不稳定,因为它就丧失了价值对比的功能。
明朝纸币——大明通行宝钞
明朝铜钱——
明初:洪武通宝
洪武通宝钱制沿续元末朱元璋所铸“大中通宝”的形制,分为五等,规定小平钱,每文重一钱,折二钱重二钱,当三钱重三钱,当五钱重五钱,当十钱重一两
洪武二十六年,改变钱制,重新铸五等钱,按洪武元年铸行规定,后又改铜钱每文重一钱两分。其它四等钱,依照小平钱之重递增
明中:弘治通宝
孝宗弘治年间铸行“弘治通宝”,此钱皆为小平钱。“弘治通宝”曾由原重一钱增加到一钱二分。
嘉靖通宝
明世宗嘉靖六年开铸“嘉靖通宝”,为光背小平钱,真书直读,但含有隶意,此钱存世较多。“嘉靖通宝”初定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千钱重七斤八两。到嘉靖四十三年时,改为每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千钱重八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