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美尔的黄金朝代是哪个王朝
乌尔第三王朝是古代苏美尔人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也是苏美尔的黄金时代。乌尔成为当时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乌尔的港口停满了外国的商船,街道上挤满了印度、埃兰、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等地来的商人。乌尔纳姆修建的月神庙寺塔,底边长达200英尺,宽达140英尺,高达70英尺。它是当时亚洲最高、全世界第二高的建筑,仅次于埃及的金字塔。
② 苏美尔时期的金属混合制作工艺品有哪些体现
苏美尔人不仅擅长用单一金属打制物件,还会用几种金属混合制作工艺品。在乌尔王陵中,有许多精美的随葬品,如假发、金盔、天青石、贝壳和金、银制的公羊和树、柄部为青金石制的黄金短剑及剑鞘等。
③ 苏美尔人祖先是非洲人嘛
不是,他们是独立的民族,最早记录迁移到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展,但真正的起源不得而知。
苏美尔人(也译作苏默人),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已知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苏美尔人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为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这类记录在出版史学界也被称为泥板书,可以被定期约为公元前36世纪。
两河流域是指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因两河流域的定期泛滥,使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适于农耕的肥沃土壤,称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Mesopotamia,希腊文,意为“两河之间”,现伊拉克(Iraq)境内)。北接亚美尼亚高原,南临波斯湾,东与西伊朗山脉为界,西与叙利亚草原和阿拉伯沙漠接壤。
由于这一带在地图上好像一弯新月,所以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考古学家詹姆斯布雷斯特德(James Henry Breasted)把这一大片的土地称为“新月沃土”。新月沃土上有三条主要河流,约旦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包括今日的巴勒斯坦、约旦河、叙利亚及两河流域,共约40-50万平方公里。
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000 年代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 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
两河文明中最早的文明是苏美尔文明。创造这一文明的是被阿卡德人称其为“苏美尔人”。大约经过公元前4千纪近千年的文明积累,形成了许多个城邦国家,历史学家把从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间的苏美尔文明称作“早期高度文明”,这一时期的文化有乌鲁克文化与杰 姆代特奈斯尔文化。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
距今6000年前,阿拉伯半岛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南端的波斯湾口一带(今科威特及邻近地区),是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苏美尔文明的古苏美尔人,乌鲁克人,乌尔人,在拉格什,艾利都和苏萨,拉萨地方建立两河文明的地方。其中的乌尔第三王朝,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乌尔纳姆法典》。其后的阿摩利人建立的巴比伦文明,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在亚述之后,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印欧语系的赫梯文明也颁布了《卡迭石条约》。
“苏美尔人”的涵盖范围及早期历史:
约在公元前4500年和公元前4000年前后的两个时段,分别登陆波斯湾,进入两河流域的是两拨外来族群。两拨间隔约500余年。
第一拨被称为“欧贝德人”。将公元前4300-3500年间这一地区的文化称作“欧贝德文化”。在公元前5千纪,南部地区已经出现了金属器,已经有铜鱼叉等工具的出现。传说和考古发掘资料均表明,埃利都是这一带的最古老的居民点之一,是欧贝德文化的发源地。欧贝德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彩陶和神庙建筑。
世界著名苏美尔学家、美国学者S.N·克莱默教授《文明的摇篮》一书认为:欧贝德人是与苏美尔人完全不同的民族,他们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居民,在苏美尔人来到之前,他们已经在这里定居很久了。在公元前5000年时,两河流域平原上到处都有欧贝德人用泥砖建造的村落,甚至已有了规模宏伟、构造复杂的神庙。到公元前4000年时,他们的影响已不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而且遍及整个近东。他还发现在后来发现的苏美尔泥板文书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分另被称为伊迪格拉特和布朗农,而这两个词都不是苏美尔文,因此推断可能是欧贝德人的用语。另外,诸如埃利都、乌尔、拉格什、尼普尔和基什等,也被认为最早是欧贝德人建立的村镇,后来发展成为苏美尔人的城市。
克莱默的观点也不全对,这里将头一拨欧贝德人与后一拨苏美尔人作了一个区别。至少彩陶、土木结构建筑、神庙等皆由欧贝德人开始就有了。甚至农业也是如此。没有发现欧贝德人的文字,但不等于没有文字,语言上两者区别但也有相通的地方。后来的苏美尔人挤兑了欧贝德人的一些地盘。
后一拨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后进入两河流域。直到公元前3500年才显露出来,创造了最早的文化——乌鲁克文化(公元前3500-3100年)。这一时期,恰与关中地区的黄帝时代相对应。
这是西亚铜石并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伊拉克境内的古城乌鲁克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年代晚于欧贝德文化,约于前3100年为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所取代。主要遗址有乌鲁克遗址(12~4层)、埃利都遗址和尼普尔城址等。除石器外,金属制品的盛行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主要为矛、棍棒头等铜制武器及金银制容器等。石斧、石刀等石制生产工具和陶镰仍继续使用。流行轮制的红色或灰色磨光陶器,有的饰以简单刻纹,器形以高柄长嘴的钟形罐为主。居民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已知有人工灌溉。手工业、特别是制陶和采石日益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这一文化的雪花石膏雕像也十分精致。冶铜业的发展不但扩大了手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分工,也促进了与周边地欧早已存在的商品交换的发展,商业的开始活跃,这一点尤其值得关注。
晚期,社会出现严重的贫富分化,氏族制开始瓦解,并逐步向阶级社会过渡。乌鲁克文化最典型的文物是圆筒印章。印章上有屠杀俘虏或将俘虏送给权贵人物的图案,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分化与对立。这一时期苏美尔人把分散的小村庄发展为成镇,出现了大规模的神庙和宫殿建筑,以其为中心形成庞大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神殿建筑较欧贝德文化的规模更大,以神庙为中心,出现了大规模的聚落,并向城市发展,奠定了苏美尔时代城市的基础。这种聚落址以乌鲁克为最著名。其第6层时的城区面积不小于0.81平方公里。其中官方建筑物、园地墓地和民房各占三分之一。神庙建筑物集中在伊安纳塔庙和天神安努塔庙区。前者的代表性建筑是石庙、红庙、迷宫和镶嵌厅。镶嵌厅筑于台基之上,大厅的柱廊由两排直径达2.62米的柱子拱立,围墙以红、白、黑色的圆锥形镶嵌物装饰。这些建筑物的宏伟的规模和高超的镶嵌装饰技术,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尤其是这一时期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象形文字。在基什城址附近的奥海米尔岗发现一小块石板,其两面以直线刻画出表示各种事物的图画符号,其中可以辨识的有人的头、手、脚等,年代约为前3500年,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目前已发现乌鲁克文化的象形文字共有2000多个,大多书写在泥板上。
先后进入两河流域这两拨人,谁是苏美尔人?一种观点认为前一拨欧贝德人不是苏美尔人,只有乌鲁克文化创造者这后一拨才是苏美尔人,他们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后,征服了欧贝德人。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欧贝德人也是苏美尔人,因为从欧贝德时期到苏美尔早王朝时期的美索不达米亚史没有实质性的缺环。
来自参考文献-苏美尔人的来源及历史文化背景_华夏史略-西安卢长信著-的观点,这两拨人均可称为苏美尔人。因为一是这两拨人时间上相差约五百多年,但在文化上差异不大。二是后一拨并非对前一拨完全性的征服,实质上是挤兑。在这两拨人没来之前,这里是巴比(伯)人的地盘,第一拨挤占了巴比(伯)人的地盘,使一部分巴比(伯)人西迁,后来在北非形成柏柏(巴伯)尔人。第二拨到来后,又挤占了第一拨一部分地盘,第一拨人还存在于此,共同创造着后续的苏美尔文明。因此,所谓“苏美尔人”,应是这两拨人的统称。
约于公元前3100年取代乌鲁克文化而兴起的是杰姆代特奈斯尔文化,因发现于巴比伦城址西北的杰姆代特奈斯尔而得名。到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早王朝建立时结束。主要分布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
该文化农业在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生产工具多半仍为石器,如镰、锄、刀等,也有匕首、斧头、鱼钩等铜制工具和武器,但使用还不普遍。乌鲁克文化期出现的神庙建筑这时有了进一步发展。最典型的是乌鲁克的白庙。它建造在天神安努的塔庙上,面积约378平方米,为土坯拱墙结构,外表以石灰粉饰,白庙因而得名。该文化以彩陶、印章、泥板文书和石雕像著称。彩陶多用红、黑色绘几何形和动植物图案。印章为圆柱形,或塑成人和动物形象,常雕刻狩猎、宗教崇拜场面。泥板文书上刻写的是象形文字,已发现的主要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记载和词汇表。雕刻技术臻于成熟,发现不少优秀的作品,如贵妇人头像、刻有男子与狮子搏斗场面的石碑等。在一件石制水壶上,刻有一圈交替的狮子和公牛图像,逼真而富有动感。此外,还发现有车及各种质料的装饰品、金属制品、玩具等,反映了这一文化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普遍使用文字,出现泥板文书,灌溉设施、土木工程、金属加工等技术都有明显进步,有人推测以神殿为中心的城市国家此时已经形成。
关于苏美尔人来自何方,原籍何在,只能说苏美尔人并非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居民。关于苏美尔人从哪里来,有诸多猜测。有说来源于北部,由中亚或高加索或亚美尼亚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后延河而下;有说来源于东部小亚细亚山地,每个苏美尔城市都有名为兹古纳的梯形塔,寓为一座山;有说来源于埃及或南部的波斯湾,据苏美尔人的传说,他们最早的祖先住在第尔蒙岛上,此岛可能位于南部波斯湾中;有说来自蒙古,因为他们的语言中含有许多蒙古语音。众说纷纭难以统一。
(部分参考来自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39f59660102eh4p.html)
④ 波斯人是如何发扬苏美尔人开创的金工设计风格
苏美尔人所开创的金工设计风格,在后世的波斯人手中得以发扬光大。无论是在功能的设计上、形制的丰富上,还是装饰的运用上、制作的技艺上,波斯各时期的金属工艺设计都可以说是后来居上。早在波斯建国之前的埃兰古国和米底亚王朝时期,今日伊朗高原的居民即已能设计、制作相当优秀的金工器皿了。
⑤ 苏美尔文明的工艺品有什么特点
苏美尔工艺以苏撒、萨马拉等地的制陶工艺最为出色,陶器呈浅象牙色,用土红色作出方格、垂苏、绞丝形几何花边,再间以经过变形的动物,十分调和,巴黎卢佛尔宫所藏的一件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陶钵,可为代表。上面的狐狸、羚羊和鹳鸟的图案,是以极其高超的几何化手法画成的。在金属工艺方面,从乌尔的古墓出土的金山羊足以证明其技艺的高明,它表现一头后腿直立,把两只前脚扶在象征丰收的开花的树上的公羊,羊头、羊腿和树,均为木胎贴金,羊身是贝壳嵌贴成的。
⑥ 车轮是苏美尔人发明的吗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人是一个神奇的民族,它的许多发明创造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苏美尔人的任何一项发明都无法与他们发明的轮子相提并论。现在社会的每一角落,几乎所有的产品和工具或多或少要靠轮子才能产生作用。正是有了轮子,才彻底改变了人类的运输方式,进而为以后的机械时代奠定了基础。
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开始用木材和石料制成轮子,用于制陶。最初用于陶器生产的轮子是个厚重扁平的圆盘,盘底的中心凹入,装在地面上的石制或木制的圆顶座上,一个制陶的工作台就做成了。在制陶过程中,由于轮子的转动,工作变得轻松方便,而且有助于陶器的形成。很快,这一技术就在两河流域普及开来。在乌尔遗址里,就发现不少陶轮的碎片。
大约在公元前3300年,苏美尔人把轮动原理应用到运输工具上,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辆四轮车,由四头驴牵拉。起先只是供国王乘坐或祭祀之用,后来用作战车。在乌尔出土的“军旗”上,就绘有多辆战车和全副武装的士兵。那时的战车车轮是用两块木料拼成,中间用横木条固定。这一结构很容易让人想起汉字的“车”字,但这种车十分笨重。
改变了人类生活的轮子,取自乌尔军旗局部大约在公元前2400年,辐条式车轮取代辐板式车轮,金属轴代替木轴,再加上人类驯服了野马,以前笨重的牛车或驴车终于变成了快捷而轻便的战车。赫梯和亚述的军队就是靠其威力无比的铁骑战车横扫世界。公元前1270年,赫梯军队在叙利亚与埃及法老拉姆西斯二世率领的20000名士兵对阵,赫梯拥有2500辆双马战车,每车乘2人,还有步兵共计17000人。结果是赫梯军队大获全胜。
当然,现在有些人认为车轮并不是由苏美尔人发明的,而是由中亚干旱草原的游牧部落发明的。理由是,广阔平坦的干旱草原,比美索不达米亚的沙地,更适合车子的行驶。不幸的是,这些游牧部落不曾建立城市,考古学家无法对其遗址进行发掘。不过,到目前为止,所有出土文物和史料记载都证明苏美尔人发明车轮的可能性最大。
⑦ 苏美尔人来自哪里为何他们被称作是本不该出现的文明
很多人认为有关苏美尔的传说就是一部神话,但是人们在一九一九年的时候确实发现了有关苏美尔人的生活痕迹,很多学者验证后都一致认为,有关苏美尔人生活痕迹的古老村庄的遗址就是苏美尔文明的第一阶段,经过一系列考古工作,在这个村庄遗址中发掘出了黏土砖,铜制的战斧,甚至还发现了一个疑似女人用的眼影。
有文献记载,苏美尔人早在三千多千年前就已经学会利用石油来帮助提冶炼金属,并且还用在化工业上面。
高超的医学技术不只在生产发展领域,苏美尔人在医学方面的高超技艺,主要体现在外科手术方面。有记载说,早起的法律规定,手术做成功了,就必须要支付相应的费用,但是一旦失败,医生就要接受惩罚,失去一只手。
⑧ 创造这些文明的苏美尔人到底是来自哪里呢
当时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以及他们从右向左的书写顺序,并没有因为苏美尔人的消亡而停止,而成为一直影响着后来西方希腊字母的产生。
虽然,苏美尔人带给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这么大的文明,但是苏美尔人却并不是就是真正的美索亚人,从们的长相以及所用到的语言、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来看,与当时的有着很大的不同。如果单从苏美尔人的建筑来看,他们很有可能在最初的时候居住在山林之中。只不过是到了后来,他们为了拥有肥沃的土地以及舒适的生活,而选择到了平原。但是,他们却仍然保留着建造水山一样的矮丘。
不过,在苏美尔人居住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圆柱形印章,并且大多数都是由非常贵重的金属或者玉石求同存异,在其上面还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以及文字。这也说明苏美尔文明与印度可文明也存在着一些联系。但是,苏美尔人的使用的语言与汉语又有着相似之处,并且在他们使用的语言中,有大量的汉语语音,因此,苏美尔人也有可能来自远东。
然而,还有一些考古学家根据考古发现的物品推断,苏美尔人有可能来自中亚或者高加索抑或亚美尼亚。
总之,苏美尔人并非是美索为达亚平原的民族。也许,考古学家再对其做一些发掘,就可以得知苏美尔人到底属于哪个民族,来自哪个地方。
⑨ 苏美尔人遗留了哪些精致的金属雕刻
苏美尔人是古代杰出的工艺美术师,他们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小铜像、黄金短剑及剑鞘、金杯、金碗、金头盔、乐器等。苏美尔人不仅擅长用单一金属打制物件,还会用几种金属混合制作工艺品。在乌尔王陵中,有许多精美的随葬品,如假发、金盔、天青石、贝壳和金、银制的公羊和树、柄部为青金石制的黄金短剑及剑鞘等。金器匠师们刻划动物的技艺,达到极高水平,从制作得非常精巧的公牛头上,就可以看出这一种情况。牛头采用镶嵌方法:眼睛、垂肉以及前额的兽毛,用天青石制成,眼睛里的白眼球则镶上了贝壳。亚述人也是金属制造能手。亚述的金工雕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青铜片上的浮雕构图,是亚述金工雕刻的出色范例。牙雕在两河流域很早就被知道。到亚述时期,象牙被广泛使用,用来装饰椅子、宝座、床榻、屏风等,也做成许多制品,如饰针、梳子、匙等。尼姆鲁德出土的象牙雕刻“窗前妇女”,被誉为“尼姆鲁德的蒙娜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