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10各国外汇储备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包括香港及澳门)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欧盟
(欧盟欧元区所有国家,包括欧洲中央银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罗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华民国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韩国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尔及利亚 145,363 Apr 2009
12 德国 143,518 Feb 2009
13 泰国 140,000 Jan 2010
14 意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国 99,930 Feb 2009[1]
16 马来西亚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亚 79,000 Sep 2007
20 美国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国 64,332 Mar 2009[1]
23 波兰 63,847 Oct 2008
— 欧洲中央银行
(不被任何一个单独欧盟国家拥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麦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亚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尼日利亚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内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宾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罗马尼亚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特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鲁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亚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9,620 2007 est.
42 乌克兰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兰 26,630 Feb 2009[1]
45 哥伦比亚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门 20,000 Dec 2008
52 哈萨克斯坦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尔维亚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时 16,056 Feb 2009[1]
57 奥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亚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新西兰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罗地亚 10,852 Feb 2009[1]
64 博茨瓦纳 10,000 May 2008
65 阿塞拜疆 9,316 Apr 2008
66 约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斯 8,426 Feb 2009[1]
68 芬兰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维亚 7,717 Dec 2008
71 也门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乌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国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尔 6,500 Oct 2008
76 卡塔尔 6,368 2007 est.
77 塞浦路斯 6,176 2007 est.
78 叙利亚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乌兹别克斯坦 5,600 2007 est.
81 拉脱维亚 5,556 Feb 2009[1]
8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5,151 Jan 2008
83 危地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几内亚 3,928 2007 est.
86 哥斯达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库曼斯坦 3,644 2007 est.
88 爱沙尼亚 3,526 Mar 2009[1]
89 马耳他 3,522 2007 est.
90 缅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罗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腊 3,181 Feb 2009[1]
94 加纳 2,837 2007 est.
95 肯尼亚 2,615 Mar 2009
96 冰岛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兰卡 2,600 Oct 2008
99 多米尼加共和国 2,525 2007 est.
100 科特迪瓦 2,500 2007 est.
101 坦桑尼亚 2,441 2007 est.
102 喀麦隆 2,341 2007 est.
103 洪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萨尔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马其顿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亚新几内亚 2,193 Dec 2007
108 毛里求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尔巴尼亚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买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桑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蓬 1,459 2007 est.
114 摩尔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内加尔 1,350 2007 est.
116 格鲁吉亚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马 1,260 2007 est.
118 苏丹 1,245 2007 est.
119 津巴布韦 1,222 Mar 2008
120 亚美尼亚 1,141 Feb 2009[1]
121 赞比亚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文尼亚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尔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乍得 997 2007 est.
127 布基纳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莱索托 889 2007 est.
129 爱尔兰 854 Feb 2009[1]
130 埃塞俄比亚 840 2007 est.
131 贝宁 825 2007 est.
132 纳米比亚 750 2007 est.
133 马达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卢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巴多斯 620 2007 est
136 老挝 514 2007 est.
137 卢旺达 511 2007 est.
138 斯威士兰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佛得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斯坦 301 2007 est.
142 圭亚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伯利兹 150 Oct 2008
145 瓦努阿图 149 Dec 2007
146 马拉维 140 2007 est.
147 冈比亚 120 2007 est.
148 几内亚 119 2007 est.
149 布隆迪 118 2007 est.
150 塞舌尔 118 2007 est.
❷ 我国近几年的外汇储备变化情况怎样
1994年至今,我国外汇储备可分为三个阶段:
1.外汇储备较快增长阶段 (1994年-1997年)
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实施了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银行结售汇制、成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等举措,国家外汇储备获得了较快的增长。1994年-1997年,外汇储备年增长额分别为380.21美元、219.77亿美元、314.43亿美元、348.50亿美元。至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由1993年的211.99亿美元增长到1398.90亿美元,增加了5.6倍,国家外汇储备进入了较为宽松的时期。
2.外汇储备缓慢增长阶段(1998年-2000年)
1997年下牛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其影响下,从1998年起,我国外汇储备增量明显减缓。1998年-2000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仅为50.97亿美元、97.15亿美元、108.99亿美元,只相当于1997年外汇储备增加额的14.62%、27.87%、31.27%。尽管如此,至2000年末,外汇储备还是相当可观的,增加到1655.74亿美元,居世界各国前列。
3.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阶段(2001年至今)
从2001年起,我国外汇储备进入了大幅度增长阶段,且增长的速度十分惊人。2001年-2004年,国家外汇储备年增长额分别为465.91亿美元、742.42亿美元、1168.44亿美元和2066.81亿美元,相当于2000年国家外汇储备增加额的427.4%、681.18%、1072.06%和1896.33%,国家外汇储备余额达6099.32亿美元。(见下表)
1994年-2004年国外汇储备变化情况表
二、高额外汇储备的利弊分析
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有利之处主要有:
1.调节国际收支,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一是当国际市场出现变化导致出口锐减,或因季节性因素及突发性事件造成临时性国际收支逆差时,国家可动用充足的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无须采取压缩进口等影响国内经济正常运行的限制性措施。二是当国际收支发生结构性失衡,需要进行紧急的或长期调整时,国家可动用充裕的外汇储备进行调节,以缓和调整外部冲击,从而降低各种措施对国内供求均衡所带来的负效应,维持国内经济的正常运营和稳定发展,减轻因采取紧急措施而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
2.维护国际信誉,增强吸引外商投资和对外融资的能力
外汇储备雄厚,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使我国对外信誉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这将有利于吸引外商投资,有利于充分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信贷或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3.干预外汇市场,稳定人民币汇率
外汇储备充足,对外汇市场的干预能力大大增强,对稳定人民币汇率乃至稳定整个宏观金融环境和经济秩序,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4.增强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实力强大,已成为国际上的外汇大国,不仅有足够的外汇满足对外经济贸易的需要,而且能够应对国际经济金融风险,以及应对国内不测之需,极大地提高了国家抵抗各种经济风险的能力,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
5.有利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和人民币自由兑换
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实力雄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生态动力缺陷与改进思路厚,为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保持高额外汇储备的弊端则有以下几点:
1.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不利于对外贸易顺利开展
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表明国内外汇市场上外币供给大于外币需求,必然产生外币贬值的预期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又加大了外资流入和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进一步增强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样,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就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增加,逆差国就会利用世贸组织的规则,限制我国产品出口,保护本国产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是被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2.基础货币投放和外汇占款增大,制约了货币政策的运用和效应
外汇储备是由国家购买并持有的,其在外汇管理局账目上的对应反映就是外汇占款,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的供应量,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2003年-2004年9月,国家外汇储备累计增加3489.64亿美元,按现有比价,就有28883多亿元人民币的基础货币被投放。这不仅加剧了物价上升的压力,而且弱化了货币管理部门对货币供应量控制的能力及其效应。
3.高额外汇储备降低了资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外汇储备的结构与日本等国相比有很大差别,后者是自有储备为主,而我国则借入储备的比例比较大。事实上,过高的借人储备容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因为外汇储备是一种实际资源的象征,它的持有是有机会成本的。持有外汇储备的机会成本等于国内资本生产率减去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率。如果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并借人大量外债,就等于以低价将国内资金转到国外给外国人使用,同时还以高价从国外借人资金,其潜在的损失是显然的。此外,持有外汇储备表示暂时放弃一定量实际资源的使用,从而也就丧失了这些资源投入所引起的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借人储备比例过高时,过多的持有外汇储备既不经济,也将影响国内经济的增长。
4.提高了外汇储备成本,增大了储备风险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其成本也在相应增大。同时,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必然会增大储备的风险。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由于国际资本迅速大规模地流动,金融市场的利率与汇率波动十分激烈,因此,汇率风险增大。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美元所占的比例较大,每当美元贬值和美国国内出现通货膨胀时,我国外汇储备都会随之贬值,造成外汇储备的损失。2001年以来,美联储12次降息,美元对欧元贬值12%,如按我国外汇储备60%为美元储备计算,从2002年11月到2004年8月,我国美元的外汇储备对欧元贬值已造成达530多亿美元的损失。
5.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优惠贷款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规定,成员国发生外汇收支逆差时,可从“信托基金”中提取相当于本国所缴纳份额的低息贷款,如果成员国在生产、贸易方面发生结构性问题需要调整时,还可获取相当于本国份额160%的中长期贷款,利率也较优惠;反之,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这些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国家提供帮助。
❸ 近几年我国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你是怎么看的
转 陈炳才——关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几个问题
【正 文】
一、给商业银行的注资可以结汇吗?外汇储备是否可以扶贫?
最近几年,由于外汇储备增加很快,规模也很大,外汇储备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对于如何使用外汇储备人们提出不少建议,但有些建议不合适。
比如说,2003年中央汇金公司给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各注入了200多亿美元的外汇资本金,2005年给中国工商银行注入外汇资金150亿美元。在人民币汇率升值或升值预期的情况下,以人民币资产衡量,外汇资本金的价值缩水了,将来还面临缩水的预期。因此,有看法提出,是否可以将注入的资金结汇成为人民币呢?很显然,这是不能结汇的。因为给两家银行的资金是中央银行的资产,这些资产本身已经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现金,如果再次结汇,这笔外汇就是两次结汇,投放了双倍的人民币现金,最后,外汇又回到了中央银行作为外汇储备。因此,所有从汇金公司出去的外汇资金,无论是注资给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等,这些资金都不能结汇使用。
再比如,有人提出,是否可以拿外汇储备去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或用于扶贫,或者把这些资金用来改善生态环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想法很好,但不是很正确。如果贫困问题解决所需要的物资、设备、技术的采购来自国内,工资的发放是人民币(如果发外币允许结汇,与发人民币是一回事),那么,运用外汇储备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减少外汇储备,不过是外汇储备在国内转了一圈,由被资助者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外汇最后又回到了中央银行。这样的外汇储备使用,仍然是双倍的基础货币投放。与其这样,还不如让中央银行直接发钞票进行扶贫,而这是不可能的。当然,如果解决上述问题是在境外采购,设备、资源在境内使用,这才是真正使用外汇储备,这确实可以减少储备。
外汇储备确实是国家可以支配和动用的战略资源,但凡是在国内使用的外汇储备,只要使用者要求结汇成为人民币使用,这样的使用都是不可行的。只有纯粹使用外汇的项目,才能动用外汇储备。比如石油战略储备,战略物资的进口储备等。
二、外汇储备可以给商业银行用吗?
这么多的外汇储备在国外投资和使用,国内不能使用,不是浪费吗?资金就是如此矛盾。企业、银行、个人都预期人民币升值,都不愿意持有外汇,但愿意使用,但银行没有足够的头寸。因此,已经有建议提出:是否可以建立外汇平准基金,借款给商业银行使用,这样,可以解决企业需要外汇贷款而银行缺乏资金的情况,解决商业银行的外汇头寸短缺;也有建议提出中央银行建立外汇再贷款机制,和人民币一样,这样,也可以解决商业银行的外汇资金短缺问题,或者允许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直接拆借外汇储备;还有建议提出,在境内发展外币债券市场,允许外币债券发行人向中央银行发行外币债券。应该说,这些建议是可以操作的,需要政策部门去研究。问题在于,如果这样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就完全由中央银行承担了。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要使企业和个人具有持有外汇的意愿。人民币升值预期会降低和减少个人持有外汇的意愿,但如果政策允许个人、企业进行外币投资,情况会好一些。这需要政策部门研究允许个人、企业到境外进行各种投资,包括证券投资等。这样,就会有需求和保留外汇的意愿。当然,国内发展外币债券市场,允许外币债券买卖,也可以增加投资渠道。如果没有这些政策,在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要实现“藏汇于民”很难。
三、外汇储备是多了还是少了?
1.讨论合适规模的意义不大。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储备主要用途是:支付进口、偿还外债、干预汇率。因此,只要能够满足这三个需求,外汇储备的规模就足够了。进口和外债偿还需要的外汇储备,有国际计算标准,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创汇能力去准确预测,不需要特别大。最近,夏斌同志提出7000亿的外汇储备规模是合适的,计算依据是进口按6个月计算,外债按全部外债余额计算,这是明显偏高的计算(中国经济时报2006.4.11)。国际上进口用汇储备一般是按3个月计算,外债是根据短期外债(包括长期外债当年需要偿还的)规模来计算,最多再考虑未来1年的扩大趋势,考虑对外担保。但不需要如此大的口径。干预汇率的外汇投入一般是在汇率完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或特殊背景下才需要比较大,一般也不会很大。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非储备国家普遍认识到外汇储备不仅影响国家信誉和信用评级,也是预防货币危机的重要手段,是打击投机力量的最有力武器。因此,国家必须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来应对投机力量的冲击,保持货币的信誉和国家的信用评级。但到底需要多少储备来应对投机冲击和货币危机呢?这主要看投机力量的资金规模和投机期限。因此,这也是可以计算的。但我国现在没有人民币的离岸外汇交易,这个因素需要的外汇储备不需要很大。
国家汇率制度的改革以及开放的扩大等,也存在一定的风险,这也需要一定的外汇储备。当然,中国内地的外汇储备规模对维护香港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也很重要。我国目前没有人民币的离岸交易,将来有可能发展。因此,可以有部分储备考虑。
2.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出风险是否也需要外汇储备来应对?这需要具体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现金还是有形、无形资产,最后都要转化为机器、设备、厂房或技术、品牌、股权等。正常情况下的外商投资,是通过投资期限收回投资、得到利润流出的。外商直接投资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撤资制度是许可的,但这些设备、厂房已经在折旧中了。因此,将来只有净股权和净资产的转让,拍卖等,可以流出,其价值没有那么高。唯一存在的风险是外商直接投资应分配而未分配、已分配而未汇出的利润,这可以作为风险存在。外汇储备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但如果这些已经作为人民币再投资,情况就不同。更需要指出的是,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很大部分是国内企业从境外的返程投资。真正流出的风险不是那么大。考虑一年的规模即600亿美元就足够了。
3.外汇储备规模需要多大?即使将所有这些因素都考虑了,从需要和使用来说,目前中国外汇储备有5000亿美元就足够了。
但是,从供给和运用来说,现在讨论外汇储备的合适规模意义不大,因为储备本身已经成为政府可以动用的资源和力量,另外也在于它已经成为一种资产,可以进行投资、经营增加价值的资产,成为一种财富,不是单纯的货币概念。因此,纯粹讨论规模大小已经没有必要了。更多关心其他问题,考虑其所带来的其他金融、经济问题和矛盾更有意义。
4.人均外汇储备指标不可使用。在讨论外汇储备是多少的时候,有一种看法认为我国的人均规模不大。这样来说是不周全的。我国的人均外汇储备与日本或新加坡等比较确实不高,但不能这样简单比较。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是否可以拿美国、欧洲、英国等发达国家来比较呢?他们的人均外汇储备比中国还低。是否说明他们需要增加外汇储备呢?不能这样讲。因为从道理上说,不能以外币在国内计价和流通使用。
如果说我国的人均外汇储备不高,让人们理解起来就会觉得政策还在追求增加外汇储备。如果外汇储备个人可以使用,本国人均拥有的外币越多,说明本币的信誉和地位就越低。
因此,不能用人均来说明问题。外汇储备也不是被个人使用的,只有个人使用和占有的资源等才能以人均来比较,比如人均水资源、土地、房屋面积等,凡是不能被个人占有和使用的,都不应该以人均来衡量。
四、外汇储备的风险在哪里?
各国外汇储备的管理和经营一般都遵循三个原则: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因此,正常情况下,外汇储备的管理和经营不把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安全性是第一目标,流动性是第二或者说与第一目标并列重要。
从外汇储备的用途来说,当外汇储备有限的时候,干预汇率的储备力量不足以抵御投机资本的力量,用外汇储备去干预汇率几乎都是白白浪费,墨西哥、泰国都曾经有过这方面的教训。但是,当储备充足的时候,为保持汇率稳定的被迫投放就是值得的,投机资本将付出代价。1998年的香港货币保卫战就是很好的经验。因此,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汇率几乎是白扔外汇储备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当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真的很多,它的风险是什么呢?那就是外币的风险。外币在本国没有清算通道,也没有外币市场,因此,账户都要开在国外。但外币本身因为种种原因贬值的时候,持有的外汇储备将遭遇损失。但这不是主要的,因为正常的汇率波动损失或风险是可以采取风险防范的,最大的经济损失是外币本身发生通货膨胀,币值严重贬值或实行币制改革。
外汇储备最根本的风险是主权风险,本国的外币储备资产被外国冻结、强制没收。“过多的外汇储备也可能被美国扣为人质”(参考消息,2006.4.6)。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发生,但特殊情况下会发生,如两国政治关系恶化乃至交战。当然,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会采取对应的措施。
五、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自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消失以后,以2001年为分界线,我国的外汇储备又进入了危机以前的高增长率状态,2003年以后进入超常增长状态,每年增加2000亿美元以上。如果把对商业银行的注资也计算进去,外汇储备增加的规模更大。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复杂,但比较历史发展过程可以肯定,储备高额增长的机制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就已经存在,1994-1997年上半年,国内关于外汇储备规模是否过大的争论也反映了储备超常增长机制的存在,只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使人们觉悟到当时我国的外汇储备并不大,在危机期间,政策部门是期望增加储备。1997-2000年的4年期间,外汇储备增加300亿美元不到,政策部门曾经把2000亿美元作为目标。没有预料到的是危机以后,外汇储备出现了超常增长,因此,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不是没有规律,而是确实存在着高增长的机制。这个机制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行的诸多涉外经济政策,包括我们的直接投资、外债、境外上市和贸易政策都是鼓励资金流入的,地方政府则是把这些工作作为第一要务。再加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优惠政策及其导致的高利润回报和利率差距,对各种外资利益的保护和补贴,必然导致境外资金大量流入出现持久顺差。
可以肯定,如果这种机制和制度下的政策还不做大幅度的调整,2006年9-12月之间将突破10000亿美元,2008年将达到12000亿美元。
我们真的需要如此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吗?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真的需要继续目前的各种外资、外债、境外上市和外贸政策吗?各个部门的答案是肯定的。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是部门政策的必然,已经成为无奈的结果,外汇局自身对此无能为力。需要各个部门真正把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与国内政策协调起来。
六、外汇储备增加带来的问题和矛盾是什么?
应该说,长期的国际收支顺差大大提高了我国涉外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也提高了我国经济和金融的抗风险和抗危机能力,使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在短短的20多年时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但是,也要看到,国际收支持续较大顺差与逆差一样,是一国经济对外失衡的表现,带来诸多问题,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造成货币升值压力。近年来,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一个重要依据就是我国较长时间的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迅速增加。持续大规模的国际收支顺差通常会强化市场升值预期,对国际游资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货币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失衡的时间越长,涌入的游资就会越多,对经济稳定的冲击就越大。
2.导致基础货币过量投放,加剧资金过剩。2001年到2005年,外汇储备增加6533.5亿美元,基础货币投放增加27089.8亿元,为防止基础货币过量投放导致的通货膨胀,央行每年不得不发行大量票据对冲外汇占款,2004年底,对冲累计金额(央行票据留存余额)达到11707亿元。2001-2005年,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额占同期人民币过剩资金增加额(存款和贷款差增加额31859.08亿元)的85.03%.
表11993年以来我国外汇占款简表单位:亿元人民币 项目外汇占款 占央行总资产% 占M0% 占M1% 占M2%年份
1993 1431.80 0.11 0.24 0.09 0.04
1994 4503.90 0.26 0.62 0.22 0.10
1995 6774.50 0.33 0.86 0.28 0.11
1996 9578.70 0.36 1.09 0.34 0.13
1997 13467.20 0.43 1.32 0.39 0.15
1998 13728.30 0.44 1.23 0.35 0.13
1999 14061.40 0.40 1.05 0.31 0.12
2000 14814.52 0.38 1.01 0.28 0.11
2001 18850.19 0.44 1.20 0.31 0.12
2002 22107.39 0.43 1.28 0.31 0.12
2003 29841.80 0.48 1.51 0.35 0.13
2004 45939.99 0.58 2.14 0.48 0.18
2005.9 58904.42 0.60 2.64 0.58 0.20
3.导致利率政策不能发挥作用,削弱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基础货币投放过多,货币供应量过大,在货币政策的操作上应该调高利率。但调高利率,扩大本外币利差,会形成更大的资本流入,结汇后形成更大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发行巨额票据对冲外汇占款,也面临提高票据利息的压力,而这与国债市场和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的利率走向往往会形成矛盾。
基础货币投放会有巨大的乘数效应,据计算,我国M2的乘数为4.78,这意味着我国每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2.6-3.2万亿元人民币,基本上是由外汇储备因素所产生的(由于货币乘数没有时间概念,因此,基础货币投放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货币供应量的过量扩张,会导致信贷扩张和投资过热,而这反过来要求提高利率,但目前经济发展和物价状况不允许过高提高利率。
可见,储备过量增加会使利率政策不能发挥作用,货币政策受制于国际收支,独立性受到影响。目前,外汇占款占M2的比重已高达20%. 4.容易引发金融资产、产业和不动产泡沫。由于国际收支持续大规模顺差,导致货币供应过快增长,流动性充裕,容易产生信贷扩张。过剩的资金,一有机会,便会涌向有暴利的产业和行业。流入股市,容易引发股市泡沫;进入房地产市场,容易产生房地产泡沫;涌入金融行业,会产生金融泡沫。而金融资产、不动产和产业泡沫的产生,会引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一旦泡沫破灭,容易引发金融危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❹ 近20年各国外汇储备资产数据或列表哪里可以找到尤其是1990-2007年滴~这段时间的很难找到啊
各国央行网站有,自己去找吧~~~
❺ 世界各国外汇储备
— 世界全球(所有国家的总和) 7,471,093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不包括香港及澳门) 2,847,300 Dec 2010
2 日本 1,101,000 Nov 2010
- 欧盟
(欧盟欧元区所有国家,包括欧洲中央银行) 530,666 Feb 2009
3 俄罗斯 484,600 Nov 2010
4 中华民国 379,300 Nov 2010
5 印度 294,000 Nov 2010
6 韩国 290,200 Nov 2010
7 巴西 284,900 Oct 2010
8 瑞士 266,400 Oct 2010
9 香港 273,200 Jan 2011
10 新加坡 221,400 Oct 2010
11 阿尔及利亚 145,363 Apr 2009
12 德国 143,518 Feb 2009
13 泰国 140,000 Jan 2010
14 意大利 110,811 Feb 2009[1]
15 法国 99,930 Feb 2009[1]
16 马来西亚 87,700 Apr 2009
17 墨西哥 82,100 Feb 2009
18 伊朗 81,000 May 2008
19 利比亚 79,000 Sep 2007
20 美国 75,654 Apr 2009[1]
21 土耳其 66,746 May 2009
22 英国 64,332 Mar 2009[1]
23 波兰 63,847 Oct 2008
— 欧洲中央银行
(不被任何一个单独欧盟国家拥有) 62,921 Feb 2008 [1]
24 丹麦 62,400 May 2009
25 印度尼西亚 56,600 May 2009
26 伊拉克 48,779 Jan 2009[2]
27 阿根廷 47,024 Feb 2009 [1]
28 以色列 45,076 Apr 2009
29 尼日利亚 45,000 Apr 2009
30 加拿大 43,524 Mar 2009[1]
31 委内瑞拉 42,628 Dec 2008
32 挪威 42,364 Nov 2008
33 菲律宾 39,319 May 2009
34 捷克 36,854 Mar 2009[1]
35 罗马尼亚 35,910 Feb 2009[1]
36 南非 33,418 Apr 2009
37 沙特阿拉伯 31,320 Oct 2007
38 埃及 31,189 Apr 2009
39 秘鲁 30,930 Mar 2009
40 澳大利亚 30,692 Nov 2008
41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29,620 2007 est.
42 乌克兰 27,800 May 2009
43 瑞典 27,719 Feb 2009
44 荷兰 26,630 Feb 2009[1]
45 哥伦比亚 23,800 Mar 2009
46 智利 22,895 Feb 2009[1]
47 匈牙利 22,712 Sep 2008
48 摩洛哥 22,009 Feb 2009[1]
49 西班牙 20,886 Feb 2009[1]
50 越南 20,700 Jun 2008
51 澳门 20,000 Dec 2008
52 哈萨克斯坦 19,658 Feb 2009[1]
52 科威特 19,630 2007 est.
53 黎巴嫩 19,400 2007 est.
54 斯洛伐克 18,504 Sep 2008
55 塞尔维亚 17,490 Nov 2008
56 比利时 16,056 Feb 2009[1]
57 奥地利 15,871 Nov 2008
58 保加利亚 15,189 Feb 2009[1]
59 葡萄牙 12,770 Feb 2009[1]
60 新西兰 12,470 Feb 2009[1]
61 安哥拉 12,290 2007 est.
62 巴基斯坦 11,190 May 2009
63 克罗地亚 10,852 Feb 2009[1]
64 博茨瓦纳 10,000 May 2008
65 阿塞拜疆 9,316 Apr 2008
66 约旦 9,172 Jan 2009[1]
67 突尼斯 8,426 Feb 2009[1]
68 芬兰 8,327 Feb 2009[1]
69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8,100 2008 est.
70 玻利维亚 7,717 Dec 2008
71 也门 7,400 Mar 2009
72 阿曼 7,004 2007 est.
73 乌拉圭 6,672 Feb 2009
74 孟加拉国 6,500 Apr 2009
75 厄瓜多尔 6,500 Oct 2008
76 卡塔尔 6,368 2007 est.
77 塞浦路斯 6,176 2007 est.
78 叙利亚 6,039 2007 est.
79 立陶宛 5,704 Mar 2009[1]
80 乌兹别克斯坦 5,600 2007 est.
81 拉脱维亚 5,556 Feb 2009[1]
82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波黑]] 5,151 Jan 2008
83 危地马拉 4,559 2007 est.
84 古巴 4,247 2007 est.
85 赤道几内亚 3,928 2007 est.
86 哥斯达黎加 3,915 2007 est.
87 土库曼斯坦 3,644 2007 est.
88 爱沙尼亚 3,526 Mar 2009[1]
89 马耳他 3,522 2007 est.
90 缅甸 3,500 Aug 2008
91 巴林 3,474 2007 est.
92 白俄罗斯 3,326 Feb 2009[1]
93 希腊 3,181 Feb 2009[1]
94 加纳 2,837 2007 est.
95 肯尼亚 2,615 Mar 2009
96 冰岛 2,792 Feb 2008
97 巴拉圭 2,743 Nov 2008
98 斯里兰卡 2,600 Oct 2008
99 多米尼加共和国 2,525 2007 est.
100 科特迪瓦 2,500 2007 est.
101 坦桑尼亚 2,441 2007 est.
102 喀麦隆 2,341 2007 est.
103 洪都拉斯 2,336 Oct 2008
104 萨尔瓦多 2,417 Feb 2009[1]
105 马其顿 2,243 Nov 2007
106 巴布亚新几内亚 2,193 Dec 2007
108 毛里求斯 1,772 2007 est.
109 阿尔巴尼亚 1,615 Dec 2007
110 柬埔寨 1,600 Dec 2007
111 牙买加 1,490 Dec 2007
112 莫桑比克 1,470 Nov 2007
113 加蓬 1,459 2007 est.
114 摩尔多瓦 1,365 Feb 2009[1]
115 塞内加尔 1,350 2007 est.
116 格鲁吉亚 1,300 2008 est.
117 巴拿马 1,260 2007 est.
118 苏丹 1,245 2007 est.
119 津巴布韦 1,222 Mar 2008
120 亚美尼亚 1,141 Feb 2009[1]
121 赞比亚 1,100 2007 est.
122 斯洛文尼亚 1,076 Jan 2008
123 尼加拉瓜 1,075 2007 est.
124 吉尔吉斯斯坦 1,029 Feb 2009[1]
125 蒙古 1,000 Jul 2007
126 乍得 997 2007 est.
127 布基纳法索 897 2007 est.
128 莱索托 889 2007 est.
129 爱尔兰 854 Feb 2009[1]
130 埃塞俄比亚 840 2007 est.
131 贝宁 825 2007 est.
132 纳米比亚 750 2007 est.
133 马达加斯加 745 2007 est.
134 卢森堡 713 Sep 2008
135 巴巴多斯 620 2007 est
136 老挝 514 2007 est.
137 卢旺达 511 2007 est.
138 斯威士兰 395 2007 est.
139 多哥 363 2007 est.
140 佛得角 344 2007 est.
141 塔吉克斯坦 301 2007 est.
142 圭亚那 292 2007 est.
143 海地 221 2007 est.
144 伯利兹 150 Oct 2008
145 瓦努阿图 149 Dec 2007
146 马拉维 140 2007 est.
147 冈比亚 120 2007 est.
148 几内亚 119 2007 est.
149 布隆迪 118 2007 est.
150 塞舌尔 118 2007 est.
❻ 寻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排行榜
香港外汇抄储备为1243亿美元,居全球第七位。中国为7690亿美元,仅次于第一位的日本8433亿美元。
台湾至去年12月底外汇储备为2533亿美元,仍维持全球第三。
韩国以2104亿美元紧追在后。有分析人士称,亚洲各地区目前的外汇储备持有量已大幅超过最佳水平,并可能引发经济上的风险。
日本2005年11月底外汇储备为8433亿美元,中国2005年9月底为7690亿美元,二者已日益接近。如将香港计算在内,则超过日本。
经济复苏的俄罗斯及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的印度,至2005年底的外汇储备分别为1740亿美元及1372亿美元,分居第五、第六名。
❼ 目前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排行
根据2006年1月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
香港外汇储备为1243亿美元,居全球第七位。中国为专7690亿美元,仅次于第一位属的日本8433亿美元。
台湾至去年12月底外汇储备为2533亿美元,仍维持全球第三。
韩国以2104亿美元紧追在后。有分析人士称,亚洲各地区目前的外汇储备持有量已大幅超过最佳水平,并可能引发经济上的风险。
日本2005年11月底外汇储备为8433亿美元,中国2005年9月底为7690亿美元,二者已日益接近。如将香港计算在内,则超过日本。
经济复苏的俄罗斯及经济增长率达两位数的印度,至2005年底的外汇储备分别为1740亿美元及1372亿美元,分居第五、第六名。
❽ 世界外汇储备排名
目前外汇储备中国第一,日本第二。储备的是美元,所以美国的外汇储备不是第一。
❾ 中国外汇储备连续13年世界第一,我国近年外汇储备比重结构有哪些变化
我国的外汇储备比重结构是属于国家的金融机密,是不会对外公布的。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元几乎占到了六至七成左右,而且这个是依据来自于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路透社报道以及中国外贸收支中各币种的比例推算而成的。
而在我国的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比例过大其实是非常有风险的。比如汇率风险。在我国目前外汇储备总额一超过3万亿美元,美元所占比重当首屈一指,美元的汇率风险也成了我国外汇储备的首要风险。近年来美元大幅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遭受严重损失。还有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中国每年对美国证券投资了大量的资金,带来了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❿ 全球外汇储备排行榜
排行 国家和地区 外汇储备(单位:百万美元) 数据截至日期
1 中国大陆 1,756,600 2008年4月
2 日本 1,003,836 2008年4月
3 俄罗斯 548,100 2008年5月
4 印度 316,200 2008年5月
5 中国台湾 286,860 2008年3月
6 韩国 260,500 2008年4月
7 巴西 197,209 2008年5月
8 新加坡 177,629 2008年3月
9 香港 160,700 2008年3月
10 德国 143,942 2008年4月
12 法国 125,311 2008年2月
15 意大利 106,843 2008年2月
16 英国 99,956 2008年3月
23 美国 75,850 2008年3月
28 加拿大 43,057 2008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