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个国家外汇储备的多少跟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什么关系
这个也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关系,不过一般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外国资本就会流入这个国家,就能促使这国外汇储备增长,但外汇储备也与这国的外汇制度有很大关系,我们国家外汇储备增长快,与国家以前实行的强制结汇制度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这样,那外汇储备则不会有这么大,会有相当部分的外汇留在企业手中,而不是体现在国家的外汇储备中
② 我国外汇储备对经济发展的利弊怎么降低外汇储备
在计划经济时代,外汇储备有稳定我国货币的作用,到了改革开放时代,外汇储备可以为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到如今,外汇储备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负担。好了,言归正传,外汇储备在经济发展中的好处:一、有助我国企业境外投资;二、有助我国企业进口国内紧缺物资;第三、有助稳定我国货币;第四、有助我国抵御金融风险;第五、有助我国抗击国际金融风暴。外汇储备太高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增加与贸易国之间的摩擦;二、使本国货币市场中的外汇占款比例上升,从而导致境内通货膨胀;三、加剧本币对外币升值压力,进而压缩本国出口行业生存空间;四、增加就业难度;五、持续增长的外汇储备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负资产。降低外汇储备的办法很多,减低使用本国资源,转而购买境外资源例如石油、矿产、粮食等;增加境外投资途径;鼓励国民走出去。
③ 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外汇储备增加的原因
1.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双顺差
自1994年至今,我国国际收支中,虽然每年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各自变动幅度较大甚至出现逆差,但总体一直保持“双顺差”的态势,尤其两者合计更是呈高额顺差,2005年高达2237.6亿美元。2006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249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00亿美元。
促成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为值得关注的有两点:第一,拥有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的我国商品具有较强的
,1994年汇率并轨导致的人民币贬值更刺激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使我国国际贸易保持顺差。第二,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潜能,以及我国对外资在收税、产业政策、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各种超国民待遇使外国对华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而我国的企业没有“走出去”,造成了资金流入大于流出,金融与资本账户顺差扩大。
2.强制结售汇制度
1994年汇率并轨后,在对金融项目实行严格管制的同时,对经常项目实施强制的结售汇制度。该制度规定,除了允许部分外商投资企业开设外汇现汇账户外,企业和个人手中的外汇都必须卖给外汇指定银行,外汇指定银行则必须把高于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头寸额度之外的外汇在市场上卖出。而央行一般作为市场上的接盘者,买入外汇以积累国家的外汇储备,从而导致其规模迅猛增长。2005年和2006年,随着我国强制结售汇制度向着意愿结售汇制的改革,结售汇制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逐渐减轻,但其仍是造成外汇储备增长的直接制度性原因。
3.汇率的弹性不足
虽然我国对外宣称的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在外汇市场上,美元兑换人民币多呈窄幅波动。汇改前实行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兑换比价挂钩,允许汇率浮动的幅度极为有限。2005年7月汇率改革后采取了放弃了钉住美元而改为钉住一篮子货币的策略,并立即升值2.1%。今年以来,又升值3.2%,但汇率弹性还是有限。政府一直将维持汇率稳定作为宏观经济目标之一,因此,为了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中国人民银行成为了外汇市场上最终的市场出清者。在美元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央行被迫在市场上吸引对外贸易和外国投资增长所带来的美元以保持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平衡,这导致外汇储备的被动增加。同时,稳定的汇率消除了汇率风险,促进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增加了国际贸易顺差;并由于可稳定预期投资收益而促使外资大量涌入,增加了资本项目顺差。
4.人民币的升值预期
自2002年2月起,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开始贬值,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贸易与财政的双赤字。人民盯住美元,对其他货币贬值,造成币值低估,人民币升值压力上升,最终促成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改革。此外,近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外汇储备的快速增加,尤其是自美国日本等国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以来,市场上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逐渐增强。升值预期刺激了国际资本向我国流动。
④ 外汇储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 外汇储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⑤ 我国外汇储备和通货膨胀的关系
本国,通胀率上涨,物价上涨,出口商品数量变少,进口商品变多了,外汇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跌,本币上涨。外汇储备会贬值啊。理论上是这样的。
⑥ 中国外汇储备与经济增长关系
大致上说,经济增长,外汇储备会增加,外汇储备会增加也会促进经济增长
⑦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利弊
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利弊:
外汇储备作为一个国家经济金融实力的标志,它是弥补本国国际收支逆差,稳定本国汇率以及维持本国国际信誉的物质基础。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往往要持有高于常规水平的外汇储备。但是,外汇储备并非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急剧扩大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1、损害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流入代表着相应规模的实物资源的流出,这种状况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增长。如果我国外汇储备的超常增长持续下去,将损害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2、带来了较大的利差损失。
据保守估计,以投资利润率和外汇储备收益率的差额的2%来看,若拥有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年损失高达100多亿美元。如果考虑到汇率变动的风险,这一潜在损失会更大。另外,很多国家外汇储备构成中绝大部分是美元资产,若美元贬值,则该国的储备资产也将严重缩水。
3、存在着高额的机会成本损失。
我国每年要引进大约500亿美元的外商投资,为此国家要提供大量的税收优惠;同时,我国又持有大约一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闲置不用。这样,一方面是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另一方面老百姓省吃俭用借钱给外国人花,其潜在的机会成本不可忽视。
4、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
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因此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不仅从总量上制约了2004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效力,还从结构上削弱宏观调控的效果,并进一步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央行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
5、影响对国际优惠贷款的运用。
外汇储备过多会使我国失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优惠贷款。按照IMF的规定,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不但不能享受该组织的优惠低息贷款,还必须在必要时对国际收支发生困难的其他成员国提供帮助。这对我国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6、贸易顺差的加大导致贸易摩擦加剧。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关系的日益加深,矛盾也日益突出,贸易摩擦频频发生,已经进入贸易摩擦多发期。据商务部统计,欧盟去年对我国反倾销调查势头较猛,涉案金额已达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贸易救济调查总涉案金额的60%。其次,尽管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调查数量有所减少,但对我国进行知识产权调查的案件却日益增多,而且还通过修改反倾销规则等手段加紧在制度层面对我国实施贸易限制。再次,印度、土耳其、南非、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与我国不断出现摩擦新热点。遭受贸易摩擦导致的产品出口受阻往往会使过剩的产能转向国内市场,必然使国内市场价格受到冲击,进一步缩小原本已经比较微薄的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这些企业陷入生存危机;同时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冲击对就业等方面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7、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扭曲了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系。
对于持有近万亿美元资产的货币当局来说,外汇储备并非天上掉馅饼。货币当局为了维护国内物价水平稳定,不得不通过公开市场发行票据的手段从市场上回收货币。因此增加了新的债务——央行票据。所以,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不仅降低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使得货币政策的操作效应大打折扣,并扭曲了中国的金融市场。由于货币当局发行的票据是要支付利息的,也就意味着支付发行成本,这使得货币当局与财政部门之间的矛盾压力加大。
8、大量外资涌入导致国民福利的流失。
⑧ 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这个问题应该是“中国的外汇储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
我国的经济改革起步于发展出口导向的经济,出发点是利用廉价劳动力发展制造业,以低价商品竞争国际市场。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资源和人工均呈上升趋势,成本压力要求出口产品涨价,但又不具备国际议价能力,那只能通过低估人民币价值,保持出口商品外币标价不变。
问题是出口发展了,收汇增加了,谁来消化外汇?人民币这么“贱”,就显得进口货贵,国内外汇市场呈卖多买少市况,没人认这个价,只能中央银行买,中央银行用基础货币买外汇,使人民币多了一个投放通道(过去主要通过信贷)。
买外汇(国家增加了外汇储备)使国内人民币量增加,出口商品使国内商品减少,就此形成国内通货膨胀的现实基础。
⑨ 外汇储备与中国经济的关系
外汇储备是指一国货币当局所持有的、可以用于对外支付的国外可兑换货币。并非所有国家的货币都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只有那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能自由兑换其他储备资产的货币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在对外贸易与国际结算中经常使用的外汇储备主要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 一定的外汇储备是一国进行经济调节、实现内外平衡的重要手段。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动用外汇储备可以促进国际收支的平衡;当国内宏观经济不平衡,出现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动用外汇组织进口,从而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促进宏观经济的平衡。同时当汇率出现波动时,可以利用外汇储备干预汇率,使之趋于稳定。因此,外汇储备是实现经济均衡稳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一国经济更易于受到其他国家经济影响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一般说来,外汇储备的增加不仅可以增强宏观调控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和企业在国际上的信誉,有助于拓展国际贸易、吸引外国投资、降低国内企业融资成本、防范和化解国际金融风险。当然这并不是说外汇储备越多越好,因为持有外汇储备是要付出代价的。 第一,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并非投入国内生产使用。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问题,就是如果货币当局不持有储备,就可以把这些储备资产用来进口商品和劳务,增加生产的实际资源,从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而持有储备则放弃了这种利益。因此,持有外汇储备,要考虑机会成本问题。 第二,外汇储备的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外汇储备过大,就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加货币政策的难度。此外,持有过多外汇储备,还可能因外币汇率贬值而遭受损失。因此,外汇储备应保持在适度水平上。 适度外汇储备水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如进出口状况、外债规模、实际利用外资等。应根据持有外汇储备的收益、成本比较和这些方面的状况把外汇储备保持在适度的水平上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以美元资产为主有以下几方面历史和国际金融理论原因: 1、储备货币发行国的经济活动要以国内经济为主,虽然美国占国际贸易的比例很大,但是与美国庞大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仍然比例很低,远远低于日本、德国、瑞士的相应指标,后者三国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外向型的,其货币价值容易受到国际资本流动的干扰而大幅波动,不利于保值; 2、除美国外,日本、德国、瑞士的央行拒绝其货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3、美元是历史形成的国际支付手段、交易中介、价值储藏手段; 4、国际贸易中2/3以美元结算; 5、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批发交易绝大多数以美元交易,各国央行的金融操作也是主要采用美元; 6、各大国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资产; 7、国际银团贷款和国际债券市场的绝大多数交易都是美元或美元债券 由于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中美元资产较多,在2000年之后的美元大跌过程中,中国外汇储备在账面上贬值严重。有观点认为,200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账面损失约200亿美元,2004年上半年账面损失约400亿 “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特别强调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决定了外汇储备主要投资于国际市场上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中国的外汇不是拿着一些外国的现钞放在那里,而是买了外国的一些高收益、低风险、非常安全的债券”。然而约占60%比例、高达数千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以美国国债和债券形式存在,使得外汇储备的流动性不足,受到中美关系、美国国债市场规模的威胁。 有观点认为,实行浮动汇率制的国家外汇储备以GDP的10%左右为好,中国目前的外汇储备水平明显偏高。亚太区国家的外汇储备额占GDP的比例平均上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出很多,这个现象并非中国所独有,而且高外汇储备对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是有帮助的。有些观点认为,考虑到中国的银行坏账情况比较严重,适当的增加外汇储备不但是必要的,而且现在的储备水平还太低。 人民币汇率曾经采用盯住美元的做法,在人民币/美元购买力平价失衡、全球预期人民币将会相对美元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美元热钱涌入中国换取人民币,以求收买廉价资源并获得汇率波动收益。中国央行为了维持固定汇率,不得不大量买入美元,加剧了中国外汇储备问题,导致了通货膨胀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