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管仲是如何调控粮食储备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发展经济,壮大军事,使齐桓公于春秋时代首先称霸,九匡诸侯,尊王攘夷,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诸侯。当然,在发展民生,提高国家战略储备方面,管仲也是颇有建树的,诸如调节米价。当时的齐国,粮食资源的分布并不均衡,大量的粮食囤积在大夫家里,甚至关在粮仓里都腐烂掉了,而与此同时,民间一些贫困家庭却得不到接济。齐桓公很是担忧,对管仲说:“大夫多并其财而不出,腐朽五谷而不散。”问管仲该咋办?管仲说:那请从城阳大夫入手,在他身上先立一个典范。齐桓公不解,问:“为什么先从他入手?”管仲说:城阳大夫此人,穿金戴银,夜夜笙歌,财产多得没法计算,甚至连饲养的鸭鹅吃的都是上等的米谷,“而同姓兄弟寒不得衣,饥不得食”。看来此人吝啬得厉害,连兄弟都不照顾,我们在召见的时候要狠狠批评他,剥夺他的官职,不准他出门交游,这样就可以震慑其他的大夫,“灭其位,杜其门而不出”。
齐桓公依计而行,果然其他大夫看到城阳大夫的遭遇,就纷纷将积存的粮食散发给自己的远近兄弟亲戚,并且还积极救济那些贫苦的齐国人,“功臣之家皆争发其积藏,以予其远近兄弟……国无饥民”。城阳大夫的事情,从反面起到警诫作用,也起到示范作用。 有一年,齐国米价下跌,齐桓公担忧贵族们借机囤积粮食,而老百姓到歉收的时候又会饱受米价上涨之苦,问管仲有什么主意?管仲认为要鼓励民间自己修谷仓储藏粮食,还是老办法——从典型入手。 管仲说,今天我经过国都的市场时,看见刚刚修好的两座谷仓,我都记下来了,我们可以用玉璧聘请百姓当官员,以鼓励他们自己积储粮食,“君请式璧而聘之”,其实也就是一个鼓励。齐桓公又依计而行,果然,齐国人听说有这样的好事,就纷纷自主建筑粮仓,将余粮储存起来,民间的粮储随之增多了。普通百姓,不以粮食为盈利工具,因此在没有商品意识的时候,也就缺乏危机意识,很容易受粮食生产形势的牵制,管仲以行政手段鼓励他们存粮,让他们觉得存粮有利可图,进而自觉地储粮,在无形当中加强了齐国的粮储,稳定了米价。
⑵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管仲做过类似期货的生意吗
有做过。看下面一段即可:
管仲是一个运用价格来调剂经济和增加朝廷收入的高手。他曾举例说,如果朝廷掌握了大量的布,即不必再征布税,而要征于原材料麻,麻价因课税涨十倍,布价就可能因此而上涨至五十倍;同样道理,如果朝廷掌握了大量的织帛,就可征课原材料丝的税,这样又可使织帛的价格上涨十倍。在国际贸易上,他主张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对待国际价格水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如果国际商品的质量高过本国,他主张提高该商品在本国的销售价格,这样就可以引导外货的输入。(“致天下之精材若何?管子曰,五而六之,九而十之,不可为数”)。如果要奖励出口,就要压低出售价格,“天下高而我下”。
管仲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似乎更乐于用商战的办法来削弱其他国家的势力。在《管子•轻重戍》中便记载了两则十分精彩的案例。
齐国旁边有两个小国,莒国和莱国,多年以来与齐摩擦不断。齐桓公即位后问计于管仲,“莒、莱两国又有农田,又特产紫草(一种染料作物),国力不弱,如何对付?”管仲说“这两个国家出产紫草,而我们却出产铜,您就派遣一些没有作战经验的士兵去采矿冶铜,铸成货币,再用它高价购买两国的紫草。”
莒、莱两国的国君听说齐国高价收购紫草,当然大喜过望,在他们看来,铜币是人们所珍重的,而紫草则是我国特产,用我们的特产换取齐国所有的铜币,这样一来,齐国终将被我们兼并。于是,两国民众在朝廷的号召下纷纷放弃了粮食生产,而去种植获利更高的紫草。第二年,管仲突然命令所有采矿冶铜的士兵全部回去种粮。然后,停止向莒、莱两国购买紫草。如此一来,两国粮价顿时大涨,每钟粮食竟高达370钱,而齐国的粮价只有每钟10钱,莒、莱之民纷纷投靠齐国。经此一役,两国国力大减,不得不归附齐国。
⑶ 管仲都用了什么
买鹿制楚。话说周武王分封天下时,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管仲使齐国在较短时间依靠一些策略而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
管仲相齐后把齐国治理得很好,征服了许多割据一方的诸侯国,辅助齐桓公称霸中原。可楚国不听齐国的号令,齐若不征服楚,华夏就仍不能统一。那么,如何征服楚国呢?
当时,齐国有好几位大将军纷纷向齐桓公请战,要求率重兵去打楚国,以兵威震慑楚国称臣。但相国管仲连连摇头,说:“齐楚交战,旗鼓相当,够一阵拼杀的。一则我们得把辛辛苦苦积蓄下来的粮草用光,再有齐楚两国万人的生灵将成为尸骨。”
一番话把大将军们说得哑口无言。
管仲说完,带大将军们看炼铜去了。他们不知道管仲有何妙计征服楚国。
一天,管仲派100多名商人到楚国去购鹿。当时的鹿是较稀少的动物,仅楚国才有,但人们只把鹿作为一般的可食动物,二枚铜币就可买一头。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国到处扬言:“齐桓公好鹿,不惜重金。”
楚国商人见有利可图,纷纷加紧购鹿,起初三枚铜币一头,过了十几天 ,加价为五枚铜币一头。
楚成王和楚国大臣闻知后,颇为兴奋。他们认为繁荣昌盛的齐国即将遭殃,因为10年前卫懿公好鹤而把国亡了,齐桓公好鹿是蹈其覆辙。他们在宫殿里大吃大喝,等待齐国大伤元气,他们好坐得天下。管仲却把鹿价又提高到40 枚铜币一头。
楚人见一头鹿的价钱与数千斤粮食相同,于是纷纷放下农具,做猎具奔往深山去捕鹿;连楚国官兵也停止训练,陆续将兵器换成猎具,偷偷上山了。
一年间,楚地大荒,铜币却堆积成山。
楚人欲用铜币去买粮食,却无处买。管仲已发出号令,禁止各诸侯国与楚通商买卖粮食。
这样一来,楚军人黄马瘦,大丧战斗力。管仲见时机已到,即集合八路诸侯之军,浩浩荡荡,开往楚境,大有席卷之势。楚成王内外交困,无可奈何,忙派大臣求和,同意不再割据一方,欺凌小国,保证接受齐国的号令。这样管仲不动一刀不杀一人,就制服了本来很强大的楚国。
这叫“买鹿制楚”,管仲同样的方式还有“服帛降鲁梁”、“买狐皮降代国”、“买柴薪降莱、莒两国”、“狂购衡山国兵器而衡山国亡”。
望采纳,谢谢
⑷ 管仲是怎样用一只乌龟,换回了5个月的军粮
在古代战争也是会时常发生,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战火更是频繁,民不聊生,王朝的更新换代的背后必然是无数将士的牺牲。在古时候那个不那么太平的年代,两军交锋随时可能发生。正所谓兵不先动粮草先动,可见粮草对于古代打仗多么重要。没有了粮草,还有什么力气去打仗,士兵的士气肯定也很低落,这场战争未打先败了。所以,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有足够的粮草。
这时候齐恒公把这只乌龟赐给了当地一个富户丁家,为了对齐恒公的赏赐表示感谢,大家纷纷贡献出自己的粮食。就这样,管仲凭借一只乌龟得到了五个月的军粮。不得不感叹管仲这招是真的高明,通过对乌龟包装,来进行营销。即使是现在,这则故事还是很有教育意义。
⑸ 锦帛灭梁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大兴种粮,用粮食换梁国和鲁国的锦
出自《管子》里记载的一篇文章《轻重戊》,见于《管子》第八十四篇。
故事真实性不明。
原文
桓公曰:“鲁粱之于齐也,千榖也,蜂螫也,齿之有唇也。今吾欲下鲁梁,何行而可?”管子对曰:“鲁粱之民俗为绨。公服绨,令左右服之,民从而眼之。公因令齐勿敢为,必仰于鲁梁,则是鲁梁释其农事而作绨矣。”桓公曰:“诺。”即为服于泰山之阳,十日而服之。管子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什至而金三千斤。”则是鲁梁不赋于民,财用足也。鲁梁之君闻之,则教其民为绨。十三月,而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郭中之民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绁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管子曰:“鲁梁可下矣。”公曰,“奈何?”管子对曰:“公宜服帛,率民去绨。闭关,毋与鲁粱通使。”公曰:“诺。”后十月,管子令人之鲁梁,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应声之正无以给上。鲁梁之君即令其民去绨修农。谷不可以三月而得,鲁梁之人籴十百,齐粜十钱。二十四月,鲁梁之民归齐者十分之六;三年,鲁梁之君请服。
【译文】
桓公说:“鲁国、梁国对于我们齐国,就象田边上的庄稼,蜂身上的尾螫,牙外面的嘴唇一样。现在我想攻占鲁梁两国,怎样进行才好?”管仲回答说:“鲁、梁两国的百姓,从来以织绨为业。您就带头穿绵绨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会跟着穿。您还要下令齐国不准织绨,必须仰给于鲁、梁二国。这样,鲁梁二国就将放弃农业而去织绨了。”桓公说:“可以。”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绨服。十天做好就穿上了。管仲还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正,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正,给三千斤。”这样,鲁、梁二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财用也充足了。鲁、梁二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十三个月以后,管仲派人到鲁、梁探听。两国城市人口之多使路上尘土飞扬,十步内都互相看不清楚,走路的足不举睡,坐车的车轮相碰,骑马的列队而行。管仲说:“可以拿下鲁、梁二国了。”桓公说:“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应当改穿帛料衣服。带领百姓不再穿绨。还要封闭关卡,与鲁、梁断绝经济往来。”桓公说:“可以。”十个月后,管仲又派人探听,看到鲁梁的百姓都在不断地陷于饥饿,连朝廷‘一说即得’的正常赋税都交不起。两国国君命令百姓停止织绨而务农,但粮食却不能仅在三个月内就生产出来,鲁、梁的百姓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齐国粮价才每石十钱。两年后,鲁、梁的百姓有十分之六投奔齐国。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也都归顺齐国了。
⑹ 寻找一个历史故事,有关粮食战略
服帛降鲁梁:齐国本是一个海边的小国,姜太公初封时地不过方圆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适合粮食生长的盐碱地,粮食产量和人口都不多。齐国之所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发展成为东方的强国,与管仲的粮食战略有很大关系。
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经”,棉线做“纬”织成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穿绨料衣服,并下令大臣们都服绨。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一时间全都穿绨料衣服。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收入大涨。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时机成熟以后,管仲又劝齐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也不让百姓再穿绨,并“闭关,毋与鲁、梁通使”,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⑺ 管仲用了什么方法使齐国变成经济强大的国家
(2011·咸宁)得人才者昌。齐桓公任用贤才管仲为相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⑻ 管仲到底用了什么计谋使鲁国元气大伤
鲁国商人来齐贩一千匹绨可得三百金;一万匹得三千金。绨价疯长,鲁国百姓农民纷纷不在务农,拼命织“绨”。一年不到,齐桓公不在穿“绨”做的衣服。而鲁国却粮田荒芜,粮食紧缺。同样的封锁粮道,禁止交易,鲁国不得不表示愿意听从齐桓公的号令。
管仲通过“货币战争”“抬高物价”等手段控制敌国,是“以经济手段解决矛盾、和平称霸”的典范。这是因为管仲了解,粮食是解决国民的基本生存条件,而且他物品则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当齐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农业基础的时候,经济战不过是管仲的制裁手段。
在管仲的经济战作用下,春秋各国纷纷听从齐国号令。齐国将天下大半财富收入囊中,使得齐国都城临淄人口突破30万,而当时欧洲最大城市雅典才有5万人口,可见其繁荣程度。
也可能是由于管仲的经济战太过强大,使得中国后来的朝代都及其重视农业,“重农抑商”。
⑼ 管仲提出的粮食问题有什么作用
这个管仲的话,想在说点是比较厉害的任务,他在那个出现也有一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