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发妻病逝,台湾首富郭台铭为续弦招亲,他为何没娶林志玲却娶了她
郭台铭是富士康的缔造者,台湾首富之一。他在今天也被人称为穷小子逆袭的典范,他与自己的结发妻子十分相爱,无奈,妻子因病离世。
他以前不过是个穷小子,但他创造如此大的财富,这还要从他的结发妻子说起。他家境贫寒,就连上学的学费都是靠自己打工挣来的。毕业后,他在一场家药厂打工,就在这期间他遇见了他的结发妻子李淑茹。
李淑茹当时是大学的校花,而且她的父亲也是香港丽新集团的创始人,可以说是一个妥妥的白富美,富二代。李淑茹他们一家在香港的娱乐圈影响力很大,当时她与郭台铭这一场门不当户不对的爱情,也引起了家里的反对。
郭台铭后来和曾馨莹结婚,他评论曾馨莹时说:“我在她的身上闻不到钱的味道。”后来两人结婚,生了一个女儿。起名郭晓如。据曾馨莹说:“为了纪念他的前妻。我的丈夫一直在怀念前妻,他是一个好男人”
小编在这里想说,郭台铭离开林志颖,娶了一个圈外人曾馨莹,主要是因为她不看重钱财,单纯习惯他这个人而已。
Ⅱ 香港富豪林伯欣发家史
一九四七年,林百欣和夫人在深水浦元洲街买下两间铺位,开设了“成福织造厂”,生产针织成衣,产品以外销东南亚为主。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香港的针织业并不发达,生产数量有限。产品除在东南亚有市场外,在世界其它地区并不知名。
如何打开世界市场,成为香港针织业的一个难题。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林百欣偶然接到一张来自东非的订单,要求做七百打衬衣,限时送到东非。当时做这种衬衣的布料是日本进口的人造纤维。每月只有一班船从日本运货到香港,然后再从香港装货去非洲。
要赶上东非货主要求的时间,必须在三、四天时间里,完成从该船接货到赶制衬衣,再送货上船等全套流程。林百欣组织全厂工人加班加点,通宵达旦地工作,在三天时间里完成了七百打衬衣的打样、上领、钉扣、整烫、包装等工序,按时将货送达非洲。
这一来,林百欣在非洲商人中赢得了良好的信誉,成功地打开了非洲市场。他被同行们称为“非洲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办起“丽新”制衣厂,开始边搞贸易边制衣。由于经营得体,丽新业务发展迅速。 一九五三年,林百欣更一鼓作气,将其产品打入英国市场,成为第一位将香港制造的商品销往英国的厂商。
五十年代,是林百欣在针织业中快速扩张的时代。他收购了“丽新制衣厂”,将其与“成福织造厂”合并,扩大了衬衣、衬裤的生产。
六十年代初,丽新制衣厂的产品又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一九六四年,美国开始对纺织品输入实行配额制度,不少新生厂商倍受打击。而林百欣由于是最早开拓美国成衣市场的厂商,因此获得相当多的配额,一跃而成香港针织业大户。
一九六六年,林百欣在青山道兴建了“百欣大厦”,成为丽新制衣的新厂址。在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林百欣注意到,没有品牌的服装卖不出好价钱。他积极与世界各著名服装商联系,获得多家世界名牌服装的代理权,生意越做越大了。
从六十年代后期起,林百欣开始涉足香港地产业。当时香港经济开始起飞,制造业兴旺,对工业楼字的需求旺盛,而大多地产商却偏重于发展商业与住宅楼宇。林百欣果断地把握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工业楼宇。
一九七二年,丽新制衣公司在香港股市热潮期时上市。丽新公司的上市,不仅使该公司由一间家族公司变为公众公司,更通过发行公众股,筹措到一大笔资金,加速了在房地产业方面的投资。
在整个七十年代,丽新集团兴建了大量工业楼宇。其中除一小部分自用外,大部分用于出租。到八十年代初,丽新集团仅出租的工业楼宇已达十多万平方米,年租金收益达七千余万港元。八十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开始。
一些人由于信心不足,纷纷移民海外,香港再现移民潮。香港的房地产业也随之陷入低迷。
林百欣此时展现了他超人的眼力,他果断地将公司从成衣制造、厂房出租和出口配额买卖方面赚来的钱全部投入地产业,购买了大批廉价的物业及地皮,为丽新集团向百亿元超级财团的发展奠下了良好的基础。地产业是林百欣发家的主要支柱。
林百欣在经营地产业时,有一重要原则是只租不卖。随着经济的发展,香港物业的价格飞涨。七十年代几百元一平方米的工业楼字,八十年代要卖到几千元一平方米,九十年代更升至上万元一平方米。如果当年卖掉了,仅能获小利,丽新集团也不至于发展得这么快。
这也是林百欣高人一等之处。
一九八七年是林百欣事业发展的又一高峰。这一年,林百欣对丽新集团进行了业务重组,将地产业务以“丽新发展”的名义单独上市。而原有的制衣业务则保留在新成立的集团控股公司“丽新制衣国际”。“丽新发展”上市后,社会上对其反映良好,林百欣顺利地套现了一大笔资金。
接着,他又以十三亿港元的巨资,一举收购了令他情有独钟多年的著名服装业上市公司——鳄鱼恤公司的百分之七十三点九的股权。
“鳄鱼”这个服装标志在香港已有多年历史。早在一九一零年,一位德国人开办的拉德克尔公司为从事香港、东南亚及中欧地区的贸易之需,到港府注册了“鳄鱼”商标,用于服装等商品。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德国的失败,英国人接管了这个著名的商标。后来几经周折,到了四十年代,这个商标辗转相传到了香港商人陈景辉手中。陈景辉并于一九五二年正式成立了“鳄鱼恤有限公司”,在香港开展鳄鱼牌服装的生产及零售业务。
至八十年代,该公司产品成功地销往世界各地,香港亦有多家零售门市部。以制衣起家的林百欣,当然早就对“鳄鱼”看在眼中,想在心里,只苦于没有实力能买下它。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林百欣自然是笑不拢口。
他又追加投资近十亿港元,大力扩充鳄鱼恤的生产规模。除建造了新厂房外,还引进了一流的设备,并建立了服饰设计研究情报分析中心。鳄鱼恤公司在林百欣的管理下,生意蒸蒸日上。
林百欣请来了欧美及亚洲一批一流的服装设计师,引进欧洲时装,结合东方人的穿着品味,设计出多种不同款式和品牌的服装。在服饰配套方面更是形成全套系列产品,如领带、皮带、皮包、皮鞋等,甚至还生产出鳄鱼宝宝婴儿护肤系列。
至九十年代中,“鳄鱼”产品已有六大类,款式品种达二千余个。该公司仅在香港就开了七十多家专卖店,并远销至欧、美、日、新加坡等地,产品销售额高达十亿港元。今日香港,几乎家家均有鳄鱼服装。
(2)香港丽新集团横琴扩展阅读:
林百欣是著名的纺织界大佬。他和李嘉诚不同,林百欣的幼年生活不错,父亲是银行家,家里的吃喝不愁,日子过得非常安稳。然而,林百欣并没有因为这样安逸的环境而怠惰,他对要求很高,从不花天酒地。
林百欣遵从父亲的教导,从一名银行学徒做起,一点一滴积累了不少商业经验。1947年,林百欣已经33岁,正值青年的他不甘心一直活在父亲的保护下。他决定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出来创业。
一个偶然间,林百欣发现了自己的商机。他发现家附近的成衣工头在收衣服,当时的服装制造业并不兴隆。林百欣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打起了加工衣服的算盘。林百欣也因此成为最初的一代“创业家”。
尽管林百欣的家底很丰厚,但创业初期的他并不希望借助自己父亲的资助。他几经辗转,拼凑了十三块钱,买了一匹棉布,开始做起了加工成衣的生意。单纯依靠手工业赚钱是赚不到大钱的,林百欣的手工作坊也只能勉强糊口。林百欣意识到了这一点。
幸而银行的工作经历帮助了他,他向那些在银行认识的朋友们求助,认识了许多外商友人,谈成了外贸的订单。
林百欣起初并不太懂英语,对英语零基础的他在做生意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林的意志非常坚定,零基础的英语并没有难倒他。他在谈生意的同时自学了英语,成衣加工的生意也越来越兴隆。后来,林百欣创建了丽新制衣厂,同时做成衣加工和服装贸易两个方面。
后来这个生意谈到了非洲和东南亚。五十年代,香港的纺织业已经完全属于林百欣,他也一跃成为纺织大佬。
在服装方面站稳脚跟后,林更是将目光放到了房地产。当时的香港经济发达,制造业很火爆,对房屋的需求量也突飞猛涨。林把握时机,盖了许多工业楼宇。每年收租的钱可以达到七千万港元。1988年,林百欣将地产业上市,获得了大量的资本,同时并购鳄鱼恤公司。
这一年,他还成为了亚洲电视的最大股东。尽管那时的林百欣已经七十多岁,但年龄仍然不能阻止他在商业上的前进。在林的带领下,丽新集团成为了一个价值百亿的商业集团。一般人也很难想到,这一切竟然是一个当初手里只有13元的人打拼而来的。
Ⅲ 丽新集团的介绍
丽新集团(英文:Lai Sun Group)是香港一家综合企业集团,由已故制衣及地产商人林百欣及其家族于1947年创办。早年为成衣制造商,1972年在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经过多年发展,现时集团主要业务为物业发展、物业投资、中国物业、酒店业、电讯、传媒及娱乐等,旗下多间公司皆于香港交易所上市,与主要子公司常被合称为“丽新系”。丽新集团的总部设在中环干诺道中一号友邦金融中心十九楼。丽新集团成员公司包括:丽新制衣国际有限公司 (港交所:0191)、丽新发展有限公司 (港交所:0488)、丰德丽控股有限公司 (港交所:0571)、丽丰控股有限公司 (港交所:1125)、寰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港交所:8075)
Ⅳ 丽新集团的历史
丽新制衣在战前己设立,当时仅是一间规模细小的制衣工场,1950年开始由林百欣接办。林百欣原籍广东潮阳,1914年出生,早年曾在一家汕头银行任职,1945年移居香港,初期做成衣推销员,稍后在深水涉元洲街开设成福织造厂,1950年接办丽新制衣厂。丽新制衣在深水涉基隆街仅得两间铺位,主要制造恤衫,销往东南亚各国。五十年代,丽新制衣积极拓展新市场,当时,丽新接到一份东非订单,订制700打恤衫,要求限期送货,其时香港每月仅有一班轮船从日本经香港驶往非洲,在香港仅停留三、四天,丽新即从日本订购人造纤维布料,争取在停泊香港期间完工并及时送贷。林百欣忆述:“船到后,我们到码头收货,一定要在船离港直航非洲之前把制成的恤衫落货,如果不能用同一班船运往东非,信用必然过期,结果,全厂通宵开裁,翌早外发车缝,再回厂上领,钉钮…至包装,一切工序,在三天之内完成,及时将货送上船,打破一切纪录。”林氏还表示:“当时全靠上上下下齐心拼劲,能人所不能,假如是今日的分科流水作业生产方式,根本做不到。”林百欣这番话,形象生动地反映香港制造商当年艰苦创业情景及其高效率,结果,林百欣成功开辟非洲市场,并被同业冠以“非洲王”称号。
1959年,丽新在香港注册为有限公司,并成功将产品打入英美市场。1964年,丽新制衣 迁入青山道一幢自置的3层厂厦,生意愈做愈大。当时,因为要从台湾购买呢绒、灯蕊绒布等布料,为确保布料来源,丽新收购了台湾上市公司民与纱厂大部分股权,该厂拥有2万枚纱锭,规模颇具。到六十年代后期,丽新制衣的产品已远销英、美、德和加拿大,成为香港主要的成衣制造商之一。
1972年,林百欣趁香港股市高潮将丽新制衣在香港上市,并将上市所筹得的资金用于更新设备,购量先进制衣机器,扩建厂房。当时,丽新制衣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纺织品配额持有人之一。七十年代,林百欣凭多年办厂经验,看到投资地产的潜力,遂将公司剩余资金用于购地兴建厂房,用作收租。1980年,丽新旗下投资厂房面积己逾100万方呎,每年提供的租金收人达7,000港元。地产收益已逐渐成为丽新的重要收益来源。1983年,香港地产低潮,当时大部份地产商或受之前地产狂潮所累,或对香港前景抱观望态度,丽新却将从制衣及配额赚取的资金,悉数投入地产,最初吸纳的主要是九龙塘至窝打老道一带的贵重住宅用地,1985年地产复苏时,丽新的实力已不同凡向了。
1987年,林百欣在赴美留学归来的次子林建岳协助下大展拳脚,同年9月,林氏透过丽新制衣斥资7.92亿港元向陈俊家族购入上市公司鳄鱼恤60%股权。鳄鱼恤在香港可说早已家喻户晓,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叶,1910年一家德国公司在香港注册“鳄鱼恤”商标,从事出口业务,五十年代初这盘生意辗转传至陈氏家族。鳄鱼恤于1961年注册为有限公司,1971年在香港上市,到八十年代中期已发展为外销与本销并重的制衣集团,在港九各区拥有逾30间鳄鱼恤零售店,并在中区拥有鳄鱼恤大厦作为集团总部。
1987年,陈俊家族因对香港前途信心不足,准备移民加拿大,遂将鳄鱼恤控制权出售,但仍持有10%股权。
丽新收购鳄鱼恤后,于同年10月重组集团架构,成立丽新制衣国际有限公司,作为集团控股公司,向丽新制衣购入包括鳄鱼恤在内的全部制衣业务,同年12月在香港上市。丽新制衣则改名为丽新发展有限公司,专责地产发展业务。丽新发展分拆后在地产发展方面更加进取,先后兴建铜锣湾广场、长沙湾商业广场,丽新广场等,成为香港股市中的中型地产集团。1988年,丽新发展和林氏家族再展开收购行动,先后收购经营北美洲酒店业务的景耀国际逾六成股权及亚洲电视逾四成股权。这时,林氏家族透过丽新国际,控制上市公司已增加到4家,跻身香港华资大财团之列。
Ⅳ 东亚唱片公司的联系方式
东亚唱片官方网页
http://www.amusic.com.hk/
东亚唱片, 即A Music, 全名为东亚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是香港本地大型唱片公司之一, 於2004年7月由黎明与商人林建岳合作成立,现为丰德丽控股有限公司(丽新集团成员)之全资附属机构。
公司动向
2004年9月16日,香港唱作天后何韵诗正式加盟,其与EMI唱片公司合约早於2004年7月约满。
2005年6月11日,香港乐坛天后郑秀文正式加盟,其与华纳唱片公司合约早於2004年10月约满。
2005年12月17日,香港男歌手许志安从正东唱片转投,传闻身价高达1500万。
2005年12月20日推出一张圣诞杂锦唱片,共有12首歌曲。歌手包括有黎明、应昌佑、杜汶泽、卫兰(Janice)及其妹卫诗(Jill)。为了令歌迷认识Jill,唱片封套以她的相片最大,亦为公司2006年力捧对象。此外,黎明更为杜汶泽的R&B风格歌曲《开心到震》负责和音部份。
2006年5月,香港新晋唱作女歌手方皓玟从新艺宝唱片转投,亦为公司2006年力捧对象。
2006年12月,香港乐坛天后杨千嬅正式加盟,其与金牌娱乐公司合约早於2006年12月15日约满。
现时旗下艺人
东亚唱片(集团)
何韵诗/刘浩龙 /郑秀文 /许志安 /何超仪 /方皓玟/郑融 /董敏莉 /刘日曦/王浩信 /Soler /刘若英 (香港区) /余宪忠 (香港区) /杨乃文 (香港区)
东亚唱片制作
黎明/杨千嬅 /卫兰(Janice)/卫诗(Jill)/应昌佑 /光良/杜汶泽/江美琪/吴克群
东亚唱片亦代理发行由映艺音乐(刘德华所属的制作公司,由他自己创立)、宝号娱乐(由陈少宝创立,旗下歌手陈苑淇)、BoomBeat Music(旗下歌手官恩娜、梁雨恩、恭硕良)制作的唱片。
Ⅵ 华融琴海湾的开发区
先行先试,高起点,多资源,占领港珠澳桥头堡。
2009年8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横琴总体发展规划》,根据《规划》,横琴定位于“一国两制”下探索粤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范区;深化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先行区和促进珠江口西岸地区产业升级的新平台。
2009年12月16日,横琴新区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第三个国家级新区。
横琴新区作为唯一与港澳陆路相连、“一岛两制”的国家级战略新区,面向港澳、背靠GDP总量及人口总量均位居内地首位的经济大省——广东省,处于中国和东南亚最活跃经济区的中心,是内地开放度最高、体制宽松度最大、创新空间最广的地区,是中国最生态环保、最宜居宜业的“黄金宝岛”。
粤港澳形成的大珠三角区域产业实力雄厚、优质人力资源充沛、市场活力充足,是中国经济规模最大、开放程度最高的经济实体,正在崛起成为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而横琴新区,处于“一国两制”交汇点、“内外辐射”结合部,区位不可再生、功能不可替代、优势不可复制。 比特区更特,税收、通关、产业、金融优惠政策优势全面落地
作为一个新兴的国家级新区,横琴新区的各项政策正在逐步完善中;已经从战略蓝图落实到如火如荼的实际行动。横琴新区已经显示出“比特区还特”的政策优势——横琴新区成为类似于香港的“自由贸易区”,以及扩大版的澳门特区:
●通关管理制度方面,国家批准在横琴新区采取“一线放宽、二线管住、人货分离、分类管理”的新模式,同时提出对澳门居民进出横琴新区实行更加便利的通关措施。“分线管理”的创新通关模式,即横琴新区与澳门之间的口岸将实行“一线管理”,横琴新区与内地之间实行“二线管理”;从境外经一线进入横琴新区的货物将实行备案管理,给予免税或保税政策,内地货物经二线进入横琴新区视同出口,实行报关报检制,按规定退税,横琴新区内企业货物交易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来讲尚属首次。
●企业税收政策方面,国家明确横琴岛内企业比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税收政策执行,并提出在制定产业准入及优惠目录的基础上,对横琴新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优惠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这是2007年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颁布、全国统一实施25%企业所得税率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一个享受税收优惠的特殊区域。
●个税政策方面,对工作生活在横琴新区的港澳居民个人所得税,由广东省政府按内地与港澳的税负差额给予补贴。
●产业政策方面,支持横琴新区中医药产业园内企业开展中医药创新研究,将药品监管机制改革的相关措施在广东省先行先试,授权广东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部分药品注册等事项的审批。
●其他政策方面,横琴新区志在创造和提供一个与港澳法制条件类似、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环境,如,横琴居民当天来回澳门可以免签证;澳门方面,向在澳就读粤籍学生提供奖学金、扩大护照学生规模、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资源相互开放;子女高考报考澳门大学可以加55分;效仿澳门,居民住所可做商用等等。 珠港澳全面融合,直通港澳,无缝对接前沿生活模式。
●港澳交通方面,横琴新区东与澳门一桥相连;港珠澳大桥2015年建成通车后,横琴新区北接港珠澳大桥30分钟快速通达香港;
●高速路网方面,直抵横琴新区的太澳高速广珠西线联通珠三角七纵八横高速公路网,总里程2116公里,密度达7.37公里/百平方公里,仅次于纽约都市圈,高于东京、巴黎、伦敦等都市圈。
●轨道交通方面,广珠城际轨道在横琴口岸枢纽站与澳门轻轨进行零距离换乘,并通往珠海机场。
●海运通航方面,全球80家国际船务公司和排名前20位班轮公司在珠三角港口群开通直达航线,覆盖全球各地集装箱港口,每月国际国内船运航次超过4500个。 多个项目齐头并进,横琴开发进入实施阶段,初现规模,进入全新经济增长级。
整个横琴新区目前已有多个龙头项目进驻,总投资已逾1500亿:
●横琴新家园,居民回迁用房,总投资7.7亿;
●市政基础设施,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及其管网工程和堤岸工程及环境景观工程,总投资126亿;
●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首期投资12亿元人民币;
●横琴总部大厦,总投资44亿元人民币;
●世茂集团城市综合体,总投资200亿元人民币;
●丽新星艺文创天地,总投资180亿;
●横琴国贸大厦,总投资15亿;
●中国华融大厦,总投资10亿;
●梧桐树大厦,总投资9.8亿;
●洲际航运中心,总投资5亿;
●富盈酒店,总投资30亿;
●多联供燃气能源站,总投资120亿;
作为一个用人民币(3000亿)填出来的“人工岛”,业界一致看好横琴未来:
●未来5年内,横琴新区的投资规模将达到2000亿,成为资金角逐的热土,甚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引擎;
●未来10年内,将有10万澳门人居住在横琴新区;
●未来10到15年,横琴新区将建设成为连通港澳、区域共建的“开放岛”,经济繁荣、宜居宜业的“活力岛”,知识密集、信息发达的“智能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岛”。
Ⅶ 丽新制衣国际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丽新制衣国际有限公司(港交所:00191)于1987年9月29日在香港注册成立,并于1987年12月3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本公司隶属于丽新集团,其他集团成员有:丽新发展有限公司 (港交所:00488)、丰德丽控股有限公司 (港交所:00571)、丽丰控股有限公司 (港交所:01125)、寰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港交所:08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