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看待当前人民币汇率波动
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是正常现象
从国际金融史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安排,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货币。尤其是汇率形成越市场化,汇率制度越灵活,汇率弹性就越大。战后,伴随着经济起飞,日元和马克均成为世界强势货币。
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日元和马克在长期升值趋势过程中都经历过起伏调整。
1994年汇率并轨之前,人民币是一种弱势货币,官方汇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螺旋式贬值至并轨前夕的5.80元人民币。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开始转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逐步确立了人民币新兴强势货币的国际地位。
1994年初并轨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3%,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即衡量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平均汇率水平的多边汇率),分别累计升值55%和81%。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分别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6%,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2%和42%,后两者分别排国际清算银行监测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位。过去二十年,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持续坚挺,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从2016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下跌了0.9%,境内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也仅分别下跌了1.4%和1.1%。这一调整幅度,与过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并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兴市场货币指数显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平均贬值了8.2%,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仍升值2.5%,也表明现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内外6个月期权市场反映的人民币汇率隐含波动率仅为2.5%左右,仍远低于同期24种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平均波动率为9.5%的水平。
一般认为,股指涨跌20%才能被称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双向波动就大惊小怪。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应该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上纲上线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改变。
B. 1994年至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分析其中原因
经过人民币较大幅度的升值,中国的对外贸易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首先看出口方面。从大类商品(根据SITC分类准则)来看,我国出口结构正朝着优化的方向发展。2000年以来,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增速一直快于初级产品,正因为如此,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例从2000年的90%增加到95%。
从小行业分类(HS准则)来看,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前四位的行业为机械电气(简称,HS分类十六类,以下同)、纺织(十一类)、贱金属(十五类)和车辆及其他运输设备行业(十七类),它们占2007年总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3.4%、13.6%、9.5%和4.5%,这四个行业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71%。
不难发现,贱金属行业出口增速具有大起大落的特征,而其他三个行业出口增速有缓慢回落趋势。这种现象也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第一,经过了连续快速增长,这三个行业出口基数较大;第二,毕竟人民币对美元到2007年底已累计升值13%。
2007年,增速最低的纺织行业出口增长也达20%。这种增速是相当可观的,它意味着,即使增速有所回落,2008年我国出口增速也有望保持在20%左右。
那么,是否存在某种可能性,即主要行业的出口增速较快下降呢?我们从行业的盈利情况寻找答案。按照正常预期,2008年人民币有7%-10%的升值幅度,这一升值幅度对行业出口的盈利会有多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现有的成本结构和成本控制水平不变,2008年四大行业的出口利润将被人民币升值所抵消,四大行业的出口将面临较大的成本压力。
我们认为,如果2008年人民币对外升值7%-10%,这种升值幅度对出口利润率的侵蚀将是实质性的,出口增速回落的可能性较大。这一判断基于以下假设:第一,本轮经济增长已到周期性顶点,行业增长不再享有周期性红利;第二,产品出口基于成本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第三,人民币对主要贸易结算货币,而不仅仅钉住美元升值;第四,中国的出口企业和外国企业面临相同的国际市场,国际需求处于一个稳定水平。
再看进口方面。我国进口产品结构也有所优化。根据SITC分类准则,2000年以来,初级产品的出口增速大部分时间内快于工业制成品,导致了工业制成品进口比重从79%下降到75%。出口结构和进口结构的变化表明,我国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已经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有所表现。根据权威判断,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我们预期这种趋势将延续。在具体行业上(HS分类准则),2007年我国进口金额排名前四的行业是机械电气、矿产品、贱金属和光学等仪器行业,它们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分别为40%、16.9%、8.1%和7.4%,合计占总进口的72.4%。
有意思的是,机械电气行业和贱金属行业的出口也名列前茅,光学等仪器行业也是2007年第六大出口行业,这显然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内分工发展的结果。我们预期,虽然前两个行业的进口增速平缓,光学等仪器行业的进口增速波幅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人民币升值,至少在中短期内,这三个行业的进口增速有望继续保持。矿产品行业进口是由我国的资源禀赋和工业化进程所决定,该行业进口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因此,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的工业化背景下,随着人民币升值,进口至少可以保持原有的较快增长速度。
外贸的产品结构分析表明,出口增速很有可能回落,而进口增速至少将继续保持,因此我们预期,最近出现的进出口增速的剪刀差有望延续。
在进出口的主要行业中,我们观察纺织业出口增速缓慢回落,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行业,人民币现有的升值幅度已经对其出口有了实质性的负面影响。
但在其他行业,仍然看不出人民币升值的显著影响。我们认为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虚假贸易,即高报出口和低报进口现象,在自处理设备的进出口中,我们估计出口高报6%,进口低报10%。进出口增速差虚增16%的幅度是惊人的。第二,人民币只对美元较大幅度升值,对美元汇率的关注使我们忽略了人民币升值的全貌,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升值幅度并不大。这使得我们有必要分析进出口的币种(区域)结构,考察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不同升值幅度对进出口的影响。
进出口因人民币对不同货币升幅不同而各异
我们选取美国、日本、欧盟和香港作为贸易区域结构分析的对象。选取这些经济体的理由是:与中国经济关系紧密、贸易额大、主要国际货币的发行国(区)。2007年,这些经济体都是我国排名前五的贸易伙伴。
进出口的剪刀差只是在2008年1-2月才出现,以如此短期的数据推断中长期趋势,需要更多方面的理由。而且,其中还有春节和雪灾等临时性因素,这种趋势的持续性就更值得推敲。既然人民币对不同货币有不同的升值幅度,那么中国与不同货币发行国(区)的贸易增长变化情况如何?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对2008年的进口、出口和贸易顺差的预测就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民币对美元和港币的持续升值,中国出口美国和香港的增速也持续下降,2008年2月中国出口美国增速甚至接近0。但中国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从2006年开始就处于缓慢上升过程中,这是因为,2006年以来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实际上有所贬值,而不是升值。也就是说,我国出口总体上快速增长是因为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幅不大。对于不同货币,人民币升值则出口增速下降(如美国和香港),没有升值甚至贬值的,出口则有上升趋势(如日本和欧盟)。
在对香港和美国的出口中,2008年2月的雪灾加速了出口的下降趋势,而在对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中,临时性的雪灾改变了出口的缓慢增长趋势。汇率变动和出口增速变化有一定的正相关,我们认为雪灾只是临时性地缩小了出口规模,不会改变受汇率变动影响的出口增速的基本趋势。
理论上,进口增长与本币升值负相关。在人民币与美元和港币的显著升值过程中,这一规律得到了验证。2005年以来,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明显大幅增加。这个趋势也可以从日本和欧盟的进口中得到体现,只是增速的上升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没有明显升值。如果考虑雪灾对经济规模的紧缩性影响,进口增速上升的趋势应该更明显。
通过对进出口的区域结构分析,我们发现两个值得注意的结论:
第一,人民币的汇率变动确实对中国的进出口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影响。这表现在,当人民币对某一货币明显升值时,中国与该货币发行国(区)的出口增速就明显下降,而进口增速明显上升,这主要发生在美国和香港方面。而对日本和欧盟,由于人民币对日元和欧元汇率变化不大,中国与日本的进口和出口增速都缓慢上升。这主要是由中国工业化加速、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所决定的。
第二,综合看来,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进口增速将继续上升,我国贸易顺差快速增长的趋势难以延续。这主要基于上面分析到的理由:首先,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中国对美国和香港出口增速将继续下降,对日本和欧盟的出口增速即使上升也较为缓慢;其次,中国从美国和香港的进口增速将继续快速上升,从欧盟和日本的进口也将不会下降;最后,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日益加深,外部需求下降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008年贸易顺差将下降
按汇率变化的常规估计,2008年顺差将达2500亿美元,同比减少超过4%。预测2008年的贸易顺差关键在于判断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但2008年全球经济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国际主要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可能会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我们按照一种保守的情形,即人民币只对美元和港币常规性升值8%,对欧元和日元汇率维持2007年走势。我们估计:我国2008年对四个经济体的出口将增长14.9%,进口增长20.2%,而2007年的增速分别为20.9%和18.5%。其中,对美贸易出现逆差,对日贸易逆差扩大,对欧盟和香港的贸易顺差增长35%和14%。如果2008年我国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20.2%,则我国2008年的贸易顺差为2506亿美元,同比减少4.4%。
美国经济疲软将使中国整体出口下降2%左右。美国是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增收的首要引擎。美国经济增长的变动对世界出口将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经济增速的涨落对美国消费和进口有着明显的拉动作用,从而与世界贸易的增长变化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利用1990-2007年来的年度数据进行回归,我们发现,如果美国经济增速降低1个百分点,美国消费增速将降低0.77个百分点,进口增速降低3.41个百分点,世界市场需求增速将降低1.36个百分点。
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已经把美国经济拉近衰退的边缘。2月20日,美联储再次调低美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至1.3%-2%。相对于官方预期,市场人士更为悲观,许多分析家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步入衰退。而且,无论在官方还是民间,这种预期恶化的趋势还在延续。
美国2007年的GDP增长率为2.2%,保守估计,2008年美国GDP增速将减少1-2个百分点。这样,2008年美国消费增速减少0.8-1.6个百分点,进口增速减少3.4-6.8个百分点,世界需求将减少1.4-2.8个百分点。因此,合理估计,美国的次贷危机将在2008年使中国出口降低1.4-2.8个百分点。即使中国进口增速不再上升,这也将进一步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
C. 如何正确看待人民币汇率波动
人民币汇率有涨有跌是正常现象
从国际金融史上看,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汇率制度安排,都没有只涨不跌的货币。尤其是汇率形成越市场化,汇率制度越灵活,汇率弹性就越大。战后,伴随着经济起飞,日元和马克均成为世界强势货币。
19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日元和马克在长期升值趋势过程中都经历过起伏调整。
1994年汇率并轨之前,人民币是一种弱势货币,官方汇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1美元兑1.58元人民币,螺旋式贬值至并轨前夕的5.80元人民币。并轨后,人民币汇率开始转强,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逐步确立了人民币新兴强势货币的国际地位。
1994年初并轨到2013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43%,国际清算银行编制的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即衡量人民币相对主要贸易伙伴货币平均汇率水平的多边汇率),分别累计升值55%和81%。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61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幅分别排第四和第八位。其中,2005年7月份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累计升值36%,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2%和42%,后两者分别排国际清算银行监测货币的第一和第二位。过去二十年,人民币双边和多边汇率持续坚挺,逐渐形成并强化了市场关于人民币汇率长期升值不可避免的印象。
从2016年2月中旬以来,人民币汇率开始有所走低。但是,一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仅下跌了0.9%,境内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Y)下跌了2.6%,境外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即CNH)下跌了2.2%。同期,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也仅分别下跌了1.4%和1.1%。这一调整幅度,与过去二十年的升幅相比,并不算多。另外,JP摩根新兴市场货币指数显示,2013年初到2014年3月末,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平均贬值了8.2%,同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仍升值2.5%,也表明现在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有限。3月末,境内外6个月期权市场反映的人民币汇率隐含波动率仅为2.5%左右,仍远低于同期24种主要发达和新兴市场货币平均波动率为9.5%的水平。
一般认为,股指涨跌20%才能被称作牛市或者熊市,不能对人民币汇率有一点双向波动就大惊小怪。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短期波动不应该过度解读,更不应该上纲上线为中国汇率政策的改变。
D. 中国从2005年进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如何
2006年人民币升值历程
2006年1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以8.0702起步,人民币汇率经历了从缓步上行到快跑,再到“加速跑”的过程。按照12月29日的汇率中间价7.8087计算,人民币在这一年中升值了2615个基点。
2006年1月4日的报价与上年最后一个交易日完全相同。从这一天开始,询价交易这一国际主流交易机制被引进中国,揭示了外汇交易方式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重大改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被赋予了更为市场化的形成方式。人民币汇率注定在这一年里以更富弹性的方式运行。
5月15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1美元对8元人民币。在此后的2个月内,人民币汇率始终围绕着这个重要关口上下波动。7月20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次“破8”后一路向下,从此告别了这个关键的位置。
8月30日破7.96,9月28日破7.90,10月30日人民币汇率突破7.88。此后的一个月间,人民币汇率相继突破7.87、7.86、7.85、11月29日突破7.84关口,12月4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再破7.83关口,以7.8240再创汇改以来新高。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超过3.65%。12月14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举行的当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首度突破了7.82关口。第二天,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又以7.8185再创汇改后的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汇改之后人民币已累计升值超过3.72%。12月29日,人民币汇率再创汇改以来的新高,并首次突破7.81关口达到7.8074。
2007年:
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7.80关口告破,同时贵过港币;
3月8日保尔森访华,人民币突破7.73关口;
5月8日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人民币突破7.70关口;
7月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突破7.60关口;
10月24日G7财长会议举行后,人民币突破7.50关口;
11月23日中国10月份贸易顺差以270.5亿美元创出新高,人民币突破7.40关口;
11月27日第十次中欧领导人峰会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从11.007一路上涨至10.5434;
12月12日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后,人民币对美元连续5日上涨,连破3关破;
12月20日中国央行意外加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加速,连续6个交易日上涨;
200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上呈现单边升值状态。其中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在振荡中不断改写汇改以来历史新高。美元兑人民币中间价最终以7.3046收,较2006年末的7.8087,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6.5%。这一升值幅度较年初市场普遍的年内5%左右升值预期高出很多
除美元外,人民币相对于其它主要货币,如英镑、日元等在2007年也呈现一定程度的升值;只是相对欧元表现为贬值。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中间价破7.0大关 。
E. 2014.9月到2015.9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中间价:2014年9月30日6.1525
2015年9月30日6.3613
下降了3.28%(1-6.1525/6.3613)
F. 造成2016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较大幅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016年下半年汇率波动比较大一些,有多种因素。其中,2016年下半年,中国对外投资和其他方面的外部花销比较猛一些,每年下半年这个季节都会多一些,去年多得明显一些,也包括有一些企业在外面收购的热情比较高。第二,美国大选,特朗普当选,之后出现了很多和一般人预期不太符合的变化,因此导致美元指数上升比较猛。在这种情况下,汇率波动比较大。
从外部来看,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经济周期和经济政策分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冲击是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重要原因。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新规则——“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表明,人民币汇率走势更多关注与一篮子货币相关联。2016年以来,上述国家的汇率均呈现明显波动,美元指数最高接近100,最低值不到92。而且,由于美国经济数据的摇摆、英国退欧黑天鹅等事件,汇率市场波动剧烈。
从内部来看,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和灵活性上升也是汇率正在更多由市场因素驱动的表现。伴随着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汇市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预期也更为多元化和分散,主体的多元化和行为的变化可能会在短期内加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2016年以来,受企业外币负债去杠杆以及海外兼并收购意愿不断升温等因素影响,中国外汇市场呈现阶段性的外汇供小于求的局面,人民币对美元收盘汇率阶段性地呈现较中间价贬值的走势。
市场对汇率形成机制的变化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离岸和在岸汇差阶段性较大的问题也需要一个过程来逐步化解。2016年2月13日周小川行长接受专访,首次就汇改与市场进行全面系统的政策沟通,是这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注重政策沟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之后,央行不断强化与市场的沟通,在汇率引导上也更加市场化,干预频次在减少,但在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时积极干预,有助于预期的稳定。
G. 2014.9月到2015.9月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你指的是美元对人民币汇率吧? 09年重启汇改以来走势是这样的:如下图
以上参考央行公布的人民币中间价:http://www.pbc.gov.cn/rmyh/108976/109428/index.html
央行网址:http://www.pbc.gov.cn/
H. 2014年1月到十月份人民币与美元,人民币与欧元的汇率变动状况
2014年1到10月,人民币对美元走出了前跌后涨的走势。在1月份至2月中旬,人民币对美元横盘维持强势,基本保持在6.05附近波动。自2月18日开始,在央行的强势干预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逆势大幅下跌,一直至4月底跌至本轮下跌以来的低点,在低位维持一个月后,在央行放弃对人民币汇率干预的背景下,人民币自6月份对美元开始升值。7月份以来,美元指数大幅上涨,但在这一段时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继续逆势升值,成为市场中的货币之王。人民币在下半年对美元升值,主要原因是在当前人民币汇率仍处于管制的背景下,人民币对美元仍存在低估,前期央行打压人民币汇率更加加剧了市场的扭曲,人民币对一揽子货币存在大幅升值的压力。7月以来,人民币通过对美元出现升值,从而实现了对一揽子货币出现大幅升值,减少了汇率的扭曲程度,人民币汇率变得相对比较均衡。
人民币对欧元的走势,业务前低后高。今年上半年,美元保持弱势,而欧元汇率呈强,人民币逆势大跌,更是扩大了对欧元的跌幅。而自5月份开始,欧元汇率对美元出现持续下跌,而此时人民币汇率对美元开始持稳,并在6月份开始人民币汇率对美元上涨,在这种背景下,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走出了持续下跌的行情。欧元汇率的下跌主要和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有关。欧洲经济不景气,欧元区出现通缩态势,欧洲央行为刺激经济,继续降低欧元利息,同时采用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欧元汇率的大幅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