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货币汇率是怎么确立的
简单地说,汇率就是两国货币折算的比率。这个比率的由来,有复杂的经济背景和历史沿革。二战之前,各国实行的是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两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是以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之比(通称铸币平价)为基准。市场实际汇率则以外汇供求变动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二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3国的经济陷于崩溃,英国和法国的经济也遭到严重破坏,惟有美国在战争中发了财,经济得到空前发展。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60%,其黄金储备相当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3/4。在这种形势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运而生。
1943年7月,在英国、美国的组织下,召开了有44个国家参加的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协定规定:参加基金组织的成员国的货币金平价应以黄金和美元来表示。根据当时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纯金,确定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其他各国的货币则按其含金量与美元定出比价。为使这个体系顺利运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还规定:各国货币含金量不得随便变更;成员国的货币汇率只能在上下1%的限度内波动,超过这个限度,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进行干预,这就是所谓的固定汇率制。
此后,西欧、日本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美国的经济地位开始下降,在这种情况下,美元与黄金脱钩,不少西方国家的货币不再钉住美元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
2. 请问汇率最初是怎么产生的 汇率的产生总会有个最初的时候,那刚开始的时候通过什么来规定一元人民币和
货币汇率是根据消费水平决定的!!比如,相同的东西在美国用美元买是1元,在中国用人民币却需要六元!!这样就决定了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
3. 汇率是怎么确定的,由谁确定的
汇率不是谁确定的,是实在存在的一个东西。
两个岛,互相分隔,永不见面。A岛发行货币,1块钱买1个鸡蛋。B岛也发行货币,1块钱买2个鸡蛋。有一天,科技突然发达了,可以通船了,然后他们互相知道了对方的存在,然后就去贸易啊(换东西嘛,总有土特产的)。
但发现各自有各自的货币,不通用啊,怎么办?然后发现两个岛上都产鸡蛋,就以鸡蛋为标准。发现这个汇率确定为2:1最合适,谁也不吃亏。
至于汇率为什么会变呢,因为有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情况啊。你想嘛,如果A岛的人想歪招,拼命印不值钱的钞票,然后去买B岛辛辛苦苦生产的鸡蛋,B岛不就吃大亏了?所以啊,汇率是浮动的。如果A岛乱印钞票,这个汇率可能就会变成10:1,或者100:1,或者更高。这样,才可以保证公平啊。
(3)汇率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影响因素
(1)国际收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为顺差,则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外汇储备增加,该国对于外汇的供给大于对于外汇的需求,同时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则该国外汇汇率下降,本币对外升值;如果为逆差,反之。
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的巨额贸易逆差不断增加,但美元却保持长期的强势,这是很特殊的情况,也是许多专业人士正在研讨的课题。
(2)通货膨胀率。任何一个国家都有通货膨胀,如果本国通货膨胀率相对于外国高,则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外汇汇率上升。
(3)利率。利率水平对于外汇汇率的影响是通过不同国家的利率水平的不同,促使短期资金流动导致外汇需求变动。如果一国利率提高,外国对于该国货币需求增加,该国货币升值,则其汇率下降。当然利率影响的资本流动是需要考虑远期汇率的影响,只有当利率变动抵消未来汇率不利变动仍有足够的好处,资本才能在国际间流动。[8]
(4)经济增长率。如果一国为高经济增长率,则该国货币汇率高。
(5)财政赤字。如果一国的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则其货币汇率将下降。
(6)外汇储备。如果一国外汇储备高,则该国货币汇率将升高。
(7) 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汇兑心理学认为外汇汇率是外汇供求双方对货币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评价高,信心强,则货币升值。这一理论在解释无数短线或极短线的汇率波动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各国汇率政策的影响。
经济影响
(一)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上升(直接标价法),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外汇汇率上涨,本币汇率下跌)
(二)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1、对无形贸易收支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外币购买力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低廉。本币购买力降低,国外商品和劳务变贵,有利于该国旅游与其他劳务收支状况改善。
2、对单方转移收入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如果国内价格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对该国单方转移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3、对资本流出入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4、对官方储备的影响:
①本国货币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②储备货币汇率下跌,使保持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储备国家因货币贬值减少债务负担,从中获利。
4. 最初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是怎么出来的
二战后期,有40多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开了一个金融会议。会议的一项核心决议就是确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解决的就是汇率问题。
该体系确定了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国库每存在1盎司黄金,才可发行35美元货币),而其他成员国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比率,在最初是由各国财长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而约定的。
19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疲软而解体,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西方发达国家转而选择了浮动汇率机制:汇率会根据双方经济状况动态变化。当一国经济较强时,汇率走高;而经济遇到麻烦或停滞,则会主动贬值。
5. 汇率是如何决定的
人民币汇率是由外汇市场、相对价格水平、关税和限额、对本国商品相对于外国商品的偏好以及生产率决定的。
“汇率”亦称“外汇行市”或“汇价”,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由于世界各国(各地区)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种货币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从短期来看,一国(或地区)的汇率由对该国(或地区)货币兑换外币的需求和供给所决定。外国人购买本国商品、在本国投资以及利用本国货币进行投资会影响本国货币的需求。本国居民想购买外国产品、向外国投资以及外汇投机影响本国货币供给。
各国货币之所以可以进行对比,能够形成相互之间的比价关系,原因在于它们都代表着一定的价值量,这是汇率的决定基础。
在金本位制度下,黄金为本位货币。两个实行金本位制度的国家的货币单位可以根据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多少来确定他们之间的比价,即汇率。
如在实行金币本位制度时,英国规定1英镑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22K金,即含金量113.0016格令纯金;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千分之九百,即含金量23.22格令纯金。根据两种货币的含金量对比,1英镑=4.8665美元,汇率就以此为基础上下波动。
6. 最开始各国汇率是怎么产生的
答:
最开始一个国家的货币(纸币)的相对价值是由这个国家的黄金储备量来决定的,我们称为金本位体制。
二战以后,美元和黄金强制挂钩,其它货币也和美元挂钩(实际上都是和黄金挂钩了),这形成了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主体的全球货币体系。
1970年代以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崩溃,浮动汇率取代了固定汇率体制,一开始一个国家的货币的汇率是根据国际贸易的需求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价格上变动的。后来大家认为这样也不符合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于是采用购买力平价来确定货币的汇率,当然购买力平价理论只能从理论上来阐述货币应有的汇率,市场汇率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期以后购买力平价理论被新古典贸易理论所代替(贸易、利率差、央行票据量综合评判)所代替。
7. 汇率是怎样形成的
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具体是指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或比价,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指的是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汇率变动对一国进出口贸易有着直接的调节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使本国货币对外贬值,即让汇率上升,会起到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作用;反之,本国货币对外升值,即汇率下降,则起到限制出口、增加进口的作用。
(7)汇率如何开始的扩展阅读
经济影响:
(一)对贸易收支的影响:汇率对进出口的影响:汇率上升(直接标价法),能起到促进出口、抑制进口的作用。(外汇汇率上涨,本币汇率下跌)
(二)对非贸易收支的影响
1、对无形贸易收支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外币购买力提高,本国商品和劳务低廉。本币购买力降低,国外商品和劳务变贵,有利于该国旅游与其他劳务收支状况改善。
2、对单方转移收入影响: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如果国内价格不变或上涨相对缓慢,对该国单方转移收支产生不利影响。
3、对资本流出入影响:汇率对长期资本流动影响较小。从短期来看,汇率贬值,资本流出;汇率升值,有利于资本流入。
4、对官方储备的影响:
①本国货币变动通过资本转移和进口贸易额的增减,直接影响本国外汇储备的增加或减少。
②储备货币汇率下跌,使保持储备货币国家的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遭受损失储备国家因货币贬值减少债务负担,从中获利。
8. 最初的汇率是怎么定下来的
二战后期,有四十几个国家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公园』开了一个金融会议。会议的一项核心决议就是确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刚好解决了楼主的疑问。 该体系确定了固定汇率制度: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国库每存在1盎司黄金,才可发行35美元货币),而其他成员国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你会问那这个1:35,以及其他货币与美元的比率还是没有说清楚啊。在最初是由各国财长根据本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水平而约定的。(汇率过高不利于出口,反之同理。) 因为战时各国都大量增发钞票,导致本国货币一再贬值;而战后的二十多年全球经济繁荣期得益于这种固定汇率机制,各国间的联系和合作因此更加紧密。 1970‘ 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随着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疲软而解体,西方发达国家转而选择了浮动汇率机制:汇率会根据双方经济状况动态变化。当一国经济较强时,汇率走高;而经济遇到麻烦或停滞,则会主动贬值。所以美国现在可以为救市而昼夜不停地印钞票。所以今天美元兑人民币为1:6.36。
人民币自诞生至改革开放前,一直属于非自由兑换货币:一美元兑换多少人民币咱们自己说了算,别人管不着。改革开放后,人民币汇率逐渐放开,直至 2005 年人民币汇改,我国终于投入到了浮动汇率制的怀抱。 2005年7月22日,当时在纳斯达克挂牌的中国公司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集体升值2%,这些以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公司跟着祖国赚了一把——因为央行在一天前宣布人民币在此次改革中一次性升值2%。最后送大家个段子,说人民币兑美元在八几年一直是2:1的状态,有个哥们要去美国留学,准备换点美金。因为头天有点事儿,到银行人家已经关门了。结果当晚央行宣布汇率放开,人民币兑美元调整为8:1。那哥们晚上没看新闻联播,第二天在银行里傻眼了。 其实这就真是个段子,人民币汇率放开是分布进行的。一下子降到8:1,美国人民也不答应。
9. 汇率形成的基本过程
汇率是各国为了进行贸易而形成的货币兑换率,这是因为各国货币不同,代表的价值不同其形成过程是伴随着金属货币逐渐被纸币代替而形成的。
汇率形成的经济学解释
对于汇率的形成经济学家们给出了很多的解释。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从生产率上来解释的,比如甲国只生产小麦,乙国只生产棉花,若生产小麦的生产率是棉花的两倍,那么可以用两个单位的小麦换一个单位的棉花,再假若一个单位的甲元换一个单位小麦,一个单位的乙元换以单位的棉花,那么甲元和乙元的汇率就是两个甲元换一个乙元。当然现实中就不会这么简单了,它会是两国之间一些列产品的综合反映,而且现实生活中也不会有那么容易的自由商品兑换。比如在甲国,只生产苹果和梨子,苹果是一甲元一个,梨子是三甲元一个,在乙国梨子是一乙元一个,苹果是两乙元一个。那么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折合4甲元,折合3乙元,那么甲元和乙元的汇率就是4:3。当有更多的商品的时候,可以以此类推。当然甲乙两国之间的苹果和梨子的价格是基于各国各自在这两种商品的生产率上决定的。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汇率是一国贸易品和非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最典型的就是巴拉萨—萨
缪尔森假说,它把“实际汇率”定义为可贸易品价格与非贸易品价格之比,具体内容可用如下公式来说明:
Q(实际汇率)=E(名义汇率)P*/P
(P*为国外的价格,P为国内价格)…………(1)
按购买力平价:E(名义汇率)=Pt/Pt*
……………………………………(2)
P(总价格)=αPt+(1-α)Pn
(α为贸易品比重,Pt为非贸易品价格,Pn为贸易品价格)………(3)
P*=αPt*+(1-α)Pn*………………………………………………………(4)
将(2)(3)(4)式带入(1)式得:
Q(实际汇率)=[α+(1-α)Pn*/Pt*]/[α+(1-α)Pn/Pt]………………(5)
从最后得出的公式(5)可看出这个基于购买力平价得出的理论表明汇率是同时由国内和国外的可贸易品于不可贸易品的比价关系来定的。另外还有很多的方法在这里就不一一解释。
可是在现实中几乎没有人(除了经济学家)会从这一面来解释汇率的形成机制。首先来举一个例子以说明第一个原因,比如拿香蕉向别人换梨子的时候先去考虑香蕉和梨子的生产率差别从而决定兑换的比例吗,当让不是,肯定是先考虑二者各自的价格,然后根据二者的价格来决定兑换比例,那香蕉和梨子各自的价格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是市场,人们通过市场来喊价,最后决定商品的价格。同样货币也是如此,各个交易商通过在外汇交易市场上来喊价,最后决定各个货币之间的比价。但这并不是在此否定传统经济学的解释是错误的,一个维护经济学理论的意淫方式就是我们可以认为这种喊价方式是基于生产率来进行的,因为不可能在香蕉生产率很高,也就是产量很大的时候还把他的价格定的很高。其二,在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为因素的影响,现实世界里有交易费用,购买力平价并不成立,再加上贸易保护,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都使得严格的经济学理论仅仅是理论,它可以作为一种超现实的思考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