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资产证券化是属于什么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指将一组流动性较差的贷款或是其他债务工具进行一系列的组合,将之包装,是改组资产在可预见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保持相对稳定,在此基础上配以相应的信用增级,提高其信用质量或评级后,将该组资产的预期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化为可以在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的技术和过程。具体来说,资产证券化就是发起人把持有的不能随时变现的、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分类整理为一批批资产组合转移给特殊目的载体(SPV),再由SPV以该资产作为担保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收回购买资金的一个技术和过程。
商业银行可以做资产证券化,投行也可以,而且国内已经有这方面的案例。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开始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代表性项目有1992年的海南三亚首先尝试房地产证券化运作,1997年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北美航运应收账款支撑票据证券化推出,2000年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的住房按揭贷款资产证券化设计方案,2003年的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132亿元不良资产处置信托证券化项目等,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从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首笔资产证券化的试点进入了发行的阶段开始,正式推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进程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B. 什么是资产证券化为什么说资产证券化对发行者,投资者,借款者和投资银行各方都是一种有益的融资方式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专式。对发起人而言属一是增强资产的流动性;二是获得低成本融资;三是减少风险资产;四是便于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对于投资者,一是可以提供了比政府担保债券更高的收益;二是使投资者达到投资多样化及分散、降低风险的目的;三是可以帮助投资者扩大投资规模;四是为投资者提供了多样化的投资品种。
C. 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是什么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是想问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什么吧?对于版商业权银行而言,资产证券化是其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区别于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企业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然后放到市场上卖。
相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大多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人民银行、银监会主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公司的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主管,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企业所拥有的收益权及债权资产。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往往通过各类通道业务相互配合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如果哪里不清楚欢迎再来咨询!
D. 应届生在银行的投行部做资产证券化有前途吗
说的好像在银行投行部能挣很多钱一样。。。。基本上是按照中收的比例计提奖励的,但是讲真!资产证券化手续费比例比较高,但是实话说,市场太小,和发债来比的话,所以 量变引起质变,还是做发债。最后说一句,你不可能在一个银行里面说,我只做发债不做资产证券化,所以,别想太多。
E. 投资银行业务的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指经过投资银行把某公司的一定资产作为担保而进行的证券发行,是一种与传统债券筹资十分不同的新型融资方式。进行资产转化的公司称为资产证券发起人。发起人将持有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出售给特定的交易组织,即金融资产的买方(主要是投资银行),再由特定的交易组织以买下的金融资产为担保发行证券支持资产,用于收回购买资金。这一系列过程就称为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的证券即资产证券为各类债务性债券,主要有商业票据、中期债券、信托凭证、优先股票等形式。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与持有人在证券到期时可获本金、利息的偿付。证券偿付资金来源于担保资产所创造的现金流量,即资产债务人偿还的到期本金与利息。如果担保资产违约拒付,资产证券的清偿也仅限于被证券化资产的数额,而金融资产的发起人或购买人无超过该资产限额的清偿义务。
F.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什么是资产证券化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你是想问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是什么吧?对于商业银专行而言属,资产证券化是其投行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区别于以利差收入为主的传统业务,商业银行可以将企业的各种流动性较差的金融资产,如住房抵押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等,分类整理为一批资产组合,然后放到市场上卖。
相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商业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大多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人民银行、银监会主管,在银行间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资产;证券公司的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主管,在交易所市场发行,基础资产为企业所拥有的收益权及债权资产。但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往往通过各类通道业务相互配合满足各类企业的需要。
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你满意,如果哪里不清楚欢迎再来咨询!
G. 资产证券化对我国投资银行发展的利与弊
资产证券化对投资银行的有利点:
分散风险和扩大资本规模是证券化对抵押贷款市场发展的最大贡献。通过证券化,抵押贷款的风险不再集中在贷款发放部门,而是分散到了愿意通过承担风险获得更高收益的各种投资者手中。这大大增加了贷款人的贷款意愿,由此导致来自资本市场的资金的增加。在抵押贷款市场发展的早期阶段,任何有一定规模的违约的增加都可能威胁抵押贷款机构的安全,使之面临破产,因为传统上,这些机构是用来自储蓄者的短期资金提供抵押贷款这样的长期债务。证券化不仅把抵押贷款的风险分散给了相当多的愿意接受这些风险的机构,也有助于资本市场更好地匹配抵押贷款的期限与用来为之提供资金的债券的期限。
资产证券化也推动了抵押贷款行业竞争,有利于市场效率的提高。在证券化的推动下,银行存款作为贷款资金来源的重要性不断下降,市场上逐渐出现了独立的抵押金融公司。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技术进步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门店的贷款发放体系,这些专业化的抵押贷款公司加快了整合的步伐,出现了全国性的独立抵押企业,它们与银行组织在全美抵押贷款市场上激烈竞争。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化的次级贷款机构也开始通过合并来提高竞争力和实现规模经济。结果,次级贷款市场的集中率大幅度上升。根据Joint Center(2004)的数据,最大的25家次级贷款机构在整个次级市场中所占的份额从1996年的47%上升为2002年的88%,同一时期,最大的5家次级贷款机构的市场份额从20%上升到了47%。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使更多的美国家庭、特别是少数族裔和低收入家庭成了房屋拥有者,住房拥有率从1995年的65%上升到了2006年的69%。拥有房屋也帮助许多家庭开始建立财富,而不断累积的住房权益成为家庭的金融储备,使它们更可能以低成本获得其他形式的信贷。当然,由于脆弱的信用历史和财务状况,次级借款人面临更高的成本,更可能违约,也更可能面临住房被收回或损失已累积的房屋权益的问题。不过,与19世纪80年代初的不稳定时期相比,风险不再集中在储蓄贷款机构和银行。
资产证券化的潜在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表明,证券化在提供风险分散功能的同时,也会通过激励机制的扭曲产生一系列潜在的风险。
首先,证券化降低了贷款人对借款人进行甄别的积极性,可能导致贷款标准的恶化。当抵押贷款的发起人把贷款和与之相关的权利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时,风险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转移给了贷款购买人。由于贷款发起人的收益与贷款数量紧密联系,这样的激励结构可能使增加贷款数量而不是保证贷款质量成为贷款人的首要目标。在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初期,贷款购买人有权利把那些“早违约贷款”——在启动后几个月内借款人就违约的贷款——退回给发起人,并通过某些合约条款对贷款过程实施影响,但由于发起人很少自有资本,在违约率大幅度上升时并不能承担回购的义务,加上贷款购买人能通过证券化把风险转移给华尔街的投资者,自然对贷款过程也就缺乏监督激励。此外,在低利率的环境中,由于投资者对高收益债券的需求强烈,一些贷款人明显放松了贷款发放标准,零首付的可调整利率贷款以及不需要收入证明文件的贷款被扩大到了很多风险性的借款人。这些很少信息资料的借款人可能夸大还款能力,也可能被贷款人误导,甚至可能根本就不理解他们签订的复杂的合同条款,借贷双方都只是期望高涨的房价会拯救这些不健康的贷款。由于财富少、收入不稳定,这些借款人对利率风险的承受力相当弱,一旦贷款利率上升且房价回落,违约率就大幅度上升。2006年,次级贷款中的可调整利率贷款的严重违约率——抵押物进入收回阶段或拖欠还款90天及以上的贷款所占的比率——上升到了11%,与2005年的最低点相比高了一倍。在2006年的第四季度,大约有31万起收回房屋的诉讼被启动,其中次级贷款占了一半以上。可以说,本次抵押贷款危机从根本上讲是资产支持证券背后的贷款资产质量出了问题。
其次,由于证券化加剧了信息不对称,抵押贷款提供链条上的各种专业服务提供者很容易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问题。在美国的住房贷款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通过代理机构发放的,代理公司只要发放出更多的贷款,收入就越多,这些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代理公司可能并不是为了贷款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在华尔街对次级抵押债券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代理机构甚至在客户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时,也给二次抵押贷款申请人发放贷款。同样,由于证券化,贷款资产的所有权与控制权发生了分离。一些负责证券打包和发售的公司在购买抵押贷款后往往再把贷款资产委托给专业公司进行管理,这些专业服务提供者通过管理包括问题贷款在内的整个贷款池获取佣金,其目的是最大化自己的收入,而不是最大化贷款资产所有者的利益。同样出现代理问题的还有债券评级机构,这些独立的机构在提供第三方信用风险评价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面对复杂的信用工具时,评级机构更是具有专业上的优势,但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激励机制却可能诱导它们过快地对复杂的结构性证券进行评级,有时甚至是欺骗性的评级。
再次,证券化使不同层次的信贷市场更紧密地相互依存,但当不确定性出现时,风险也更容易波及到优质市场。当市场环境开始逆转时,首先遭受损失的投资者会从一个市场转到另一个市场,通过“动态对冲”来防止未来的损失,从而加剧各层次市场价格的波动。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信贷衍生产品以及结构性的金融产品也日益复杂,风险转移市场的不透明性大大增加,没有人知道风险会在哪个市场层次结束。当不确定性出现,市场开始面临紧张压力时,构成复杂的、捆绑式的投资工具很难被正确定价。恐慌使投资者开始争相清算手中资产,这种羊群效应会很快触发一种或多种资产的市场流动性的蒸发,使个别资产的非流动性转化为系统性的流动性紧缩,即使是优质市场也会遭遇流动性不足的打击。2007年八月初,美国住房抵押公司——一家很少涉足次级抵押贷款的企业——宣布破产,这让人担忧危机可能已蔓延至高质量抵押市场。更严重的是,由于全球经济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恐慌也波及主要金融市场,致使全球金融系统的风险陡增。
最后,证券化只是提高了银行或储蓄贷款机构把风险转移出自己平衡表的能力,但并没有消除这些风险再回来的可能性。风险仍然存在于那些与银行有关的特别投资渠道和投资工具中,尽管这些渠道和特别投资工具在法律上与银行是分离的,因而是在“平衡表外”,但这些工具的所有者却可能以此为担保向银行融资,或者通过有约束的信贷额度与银行发生联系。因此,当不确定性增加、这些投资工具的市场流动性受阻时,银行和其他中介可能被迫为这些资产融资或直接购买这些资产。
H. 投资银行中为什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收益和风险期限分级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简而言之,就是“各取所需”一般来说 收益和风险是成正比的。投行把一大堆风险不同收益不同的资产进行各种“包装”处理,规格相近的(风险收益)放在一起,这样就人为将资产分为了不同的风险等级,对应不同收益。
或者说,分级就是一种把现金流按投资者(随市场变化)需求来拆分的方式,有些级别承受较大风险,相应期望回报也更高。有些级的现金流长度相对固定,有些相对承受现金流长短变化的风险。分级设计,就是设定一系列规则来按优先级分配利息或本金,或者两者皆有。
一般来说,资产证券化产品优先级风险低,优先兑付,这是对相对保守型投资者提供的“产品”,相应就有风险高,对付顺序靠后的“产品”但同时收益也高,所以说,投行这种做法就是“萝卜白菜,各取所爱”。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你,如果哪里有疑问欢迎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