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们预期市场利率将上升时,将减少证券持有量,增加对货币现金的持有。对吗
这两个问题不矛盾,要把整个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总均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础。
第一,无论是资本市场(买卖证券)还是货币市场(存款获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能都满足一个相对的平衡,即他们之间的收益要基本是相等的。而当预期市场利率上升时,成为打破相对均衡的导火索,最直接的存款将获得更多的收益,那么将吸引证券市场的进行变现操作,增加对货币现金的持有,进而通过存款获得高收益。与此同时,证券市场由于资金大量的流出,用于购买证券产品的资金供给减少,供求原理下,最终收益也将逐步抬升,达到与市场利率收益的相均衡的水平。
第二,市场利率下降,这是完成时态的表述,说明当前银行利率已较低,存入银行可能收益不足,甚至有负利率的风险,所以理性人会纷纷从银行等机构把储蓄变现,进而伺机向更高收益的投资领域操作做足准备。
❷ 利率上升对中国资产市场有何影响
我给你一篇我曾经写的论文吧~希望有用~
利率市场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
中国在进行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同时,也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步伐,中国经济正曰益显示出开放的市场经济的特征。随着加入WTO、利率管制和汇率固定已成为协调本外币政策的障碍。促进利率市场化,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开放条件下的利率管制已成为协调本外币政策的障碍
1、利率管制影响了国内资金的充分利用,恶化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地位
目前外资银行享有超国民待遇,外资银行被允许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收费,但禁止中资银行收费。这实际上相当于外资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而中资银行的贷款利率却是管制的。国内商业银行无法根据项目风险的大小确定贷款利率,因此出现了所谓的“惜贷”现象,客观上也使贷款流向大中企业,流向国有企业,而中小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这样,对利率敏感的效益好的非国有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贷款而不能增加投资,削弱了利率政策的投资效应。国有银行因宏观紧缩吸引了大量储蓄存款,但却不贷给赢利高的非国有企业,迫使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利用外资,这就客观上导致一方面国内大量资金闲置,另一方面又有大量外资涌进。这是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际资本流入和国内储蓄过剩同时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利率的管制,国有银行有大量资金头寸却贷不出去,外资银行便从间业拆惜市场以较低成本将国有银行利用网点优势花大力气吸收的存款拆借过来,再贷给资金短缺的三资企业。加入WTO后,不推动利率市场化,必将束缚国有银行的手脚,使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无法发挥,国有银行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2。利率管制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发展,限制了货币政策效应的发挥
利率管制制约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使我国的信贷市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利率难以理顺。目前,我国远期市场仅限于中国银行实行的经常项目下、最长6个月的远期结售汇,从规模和时间上无法满足需要。由于远期外汇市场的价格是由利率的变动生成的,利率管制也使远期交易市场无法真正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在政府推动下逐步发展,但由于利率管制和债券利率没有与风险程度挂钩,各种债券为主导的资本市场利率和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利率为主导的货币市场利率没有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货币政策要通过金融市场传导,利率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结构受到管制,无法形成具有流动性的货币市场和灵活的利率体系,必然使货币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3、利率管制易使内外部经济失街
开放条件下,利率管制易使内部外部经济失衡。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即资本的国际流动对利率水平的国际差异非常敏感时,极小的利率差异也会引起极大的资本流动,完全的资本流动会使国内和国外的利率差异完全消除。这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就丧失了独立性。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如果我们假定某个国家想提高利率,它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率就上升了。很快,全世界的证券持有者会重新安排其财富以利用这一新的利率。随着巨额的资本流人,该国国际收支平衡呈现大量的盈余;外国力图购买该国的资产,这倾向于引起货币升值,并迫使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稳定。中央银行将购买外国货币,提供本国货币。这种干预引起本国货币存量增加,结果,最初的货币紧缩被抵消了。这一过程在国内利率被降低到最初水平时才告结束。因此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的国际流动是完全自由的,货币政策将失去独立性。利率无法摆脱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谋求独立货币政策的尝试都会引起资本流动和必然的干预。直到恢复到世界市场的利率水平。
尽管目前我国的资本项目还没有放开,但自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人民币经常项日下可以自由兑换以来,外资已可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渗透进我国。由于中央银行以人民币汇率稳定为政策目标,致使汇率对外汇供需的变化缺乏弹性。由于国内外利率差距较大,对国际短期资本吸引力很大,一些国际热钱开始采取非常的手段结汇,套取利差汇差。各种境外资金通过各种政策“灰色”地带或黑市渠道将资本汇入大陆,以合法的贸易结汇方式套息,这可从1994、1995、1996、1997年中国连年外贸结汇资金超过进口贸易幅度看出。而1998年以来,由于国内连续下调利率,而美元则连续上调利率,这种国内外利率差距,又引起了各种形式的资本流出。国际热钱除套利外,还扰乱我国的经济金融秩序。近年来,中国的假出口、骗退税,三资企业中的虚假投资和价格转移,房地产业中的炒地皮、外销房以及期货、股票市场的狂澜都有这些国际游资神出鬼没的踪迹。而正是由于我国管制利率,刻意追求稳定的汇率,没有利率、汇率风险,形成政府对利率和汇率的隐性和显性担保才使国际游资放心大胆地进入中国。
由于人民币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央行被迫买进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扩大了人民币的投放。这就削弱了1994年以来我国一直坚持实施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力度,影响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另外,稳定的汇率也吸引了投机资本。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双顺差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外资即可能是以套利套汇为目的的短期“游资”,这对我国的经济稳定有很大破坏性。同时,央行对外资流入进行对冲干预的力度也是有限的,而若采用对冲措施则要牺牲国内经济增长。维持这种扭曲汇率,在我国出口仍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可见,在汇率缺乏弹性的情况下,国内外利率不一致将引起资本流动,导致内外部失衡。而且在人民币汇率僵化、利率管制条件下,为确保内外部平衡,中央银行被迫进行冲销操作。中央银行的这种过多的单一方向干预对货币政策冲击越来越大,甚至难以抵消,即冲销操作的难度越来越大,效用越来越小。
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协调本外币政策的对策
1、我国现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模式可概括为:“市场形成利率,央行调控利率”。为确保利率形成市场化,必须坚持放松对金融机构的利率管制与推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并举。只有促进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形成,才可能形成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
2、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配合其他市场体制的改革,首要的改革是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只有在微观基础具有硬预算约束条件下,利率才能对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产生影响,以利率调控制机制为基础的宏观调控的作用才是有效的。
3、利率的市场化必须配合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利率和汇率杠杆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目前我国汇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主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是决定人民币汇率的基础,但还有一部分外汇供求关系无法在外汇市场上实现。可以说当前人民币汇率最主要的变化,还停留在商品市场层次上,利率变化对汇率的影响是通过商品市场实现的,利率平价在中国无法起作用。只有利率的市场化配合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才能最终促进内外部经济均衡。
❸ 一般来讲,银行预期长期利率将上升时,银行应更多的持有长期证券,减少短期证券的投资。
债券的期限越长对利率越敏感,如果利率上升,长期债券的价格将下跌等多,短期债券受的影响要小很多。所以银行预期长期利率将上升时,应该减少持有长期债券,更多持有短期债券。这句话是错误的。
❹ 利息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有哪些影响
如果把利率调整得过高,也会打击到股市的正常发挥的作用的,过高的利率调整,把钱都吸引去了银行,然后,在股市流动的钱少了,自然就会对我们的股市造成了一定的滞后,也会有严重的低估了公司的价值,对于公司未来的融资会有决定性的影响,但是,这样的情况不是很常见。又会对股票造成一种危险的时候,就是会有恶意收购的行为,对于股票的影响也是很不利的。 所以,过高的利率调整和过低的利率调整也会影响股市的作用,对于股票的影响是局部的,但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❺ 利率越高,有价证券的价格越低人们越倾向于购买和持有证券
利率越高,储蓄倾向增强,投资倾向减弱(流向证券市场的资金减少),人们不倾向于购买和持有证券,证券市场价格下降.
利率越高,企业经营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也影响证券(如股票) 的价格.
❻ 为什么说债券利率上升,则手中持有的证券价格就会下跌
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简单讲,存款利率提高,资金流向存款,债券价格下跌;存款利率降低,存款收益率降低,资金流向债市。债券的未来收益率是固定的,发行时已经确定了预期收益率和到期日已经确定了。债券的价格是该债券预期收益的贴现值,预期收益是固定的,若贴现率即当前银行存款利率上升,债券的贴现值越小,则现在债券的价格越低。
债券的收益计算方法,您可以参考网络的“债券”词条,其中“债券的收益率计算”一段我觉得阐述的比较明晰。
❼ 一般来讲,银行预期长期利率将上升时,银行应更多的持有长期证券,减少短期证券的投资。
如果利率升高,人们会放弃持有证券,转而去货币市场吃利息(或者,通过借钱来购买长期证券的人会减少),因此利率,反映的是持有证券的机会成本。
预期长期利率将上升,持有长期证券的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所以肯定应该减少长期证券的持仓量,增加短期证券投资,以便届时能及时变现。
❽ 如何理解市场利率上升,债券持有人变现债券的市场交易价格会下降
比如,现在一年期国债利息为1%,价格为100元,同期银行利息2%。同样是100元,买国债一年后本息合计101元;存银行一年后本息合计102元。债券持有人最合理的动作是以100元卖掉债券,存入银行。卖的人多了债券价格就逐渐下跌,直至跌到99.02元。这样,投资者用99.02元一年后能获得2%的收益,本息合计101元。
债券价格从100元下降到99.02元。收益率从1%上升到2%。
❾ 根据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为什么当利率上升时,人们就会抛售债券持有货币
是预期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会抛售债券,不是利率上升的时候人们抛售债券。
举个例子:比如原来利率1%,债券利率5%,一部分人就会因为债券利率高而选择持有债券,而当利率升到4%时,债券的5%就没那么有吸引力了,很多人由于流动性原因(债券一般期限较长)就会更加倾向于持有货币来获得利息收入。
换句话说,利率上升相当于货币的收益率提高了,因此债券相对而言吸引力就下降了,所以人们会抛售债券持有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