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为什么说鲁肃具有大智慧
鲁肃确实拥有大智慧。初事孙权之时,就献上了鼎足江东的计策:汉朝复兴无望,曹操也不能旦夕消灭,孙将军不如趁天下纷乱(主要指北方),灭黄祖,伐刘表,全据长江以争天下。刘表去世时,鲁肃敏锐地感觉到荆州形势变化的趋势,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御曹操。孙刘联盟的建立,鲁肃是第一谋臣,展现了过人的才干。这两件事,奠定了东吴政权长期的外交政策:1.不站队,不当头,左右逢迎,从中渔利。2.全据长江,争夺天下。3.三分鼎足,联刘抗曹。这种务实的外交政策,对东吴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东吴政权。 赤壁之战之前,在孙权身边令孙权下定决心联刘抗曹的,仍然是鲁肃。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鲁肃是周瑜的参谋,赤壁战功有鲁肃的一半。赤壁之战后,孙刘之间一触即发的军事冲突也因鲁肃灵活的手腕而得以化解。“单刀赴会”的明星是鲁肃,关羽武不能敌甘宁,文不能辩鲁肃,找碴都没机会。 说鲁肃就不能不提周瑜。萧何为刘备追回一个韩信,周瑜为孙权留住一个鲁肃。孙权说:没有周公瑾,我不能当帝王!这话一半赞的周公瑾,一半赞的鲁子敬。
⑵ 鲁子敬:东吴一代谋臣,他在历史上有多厉害
一提到鲁子敬,三国里所有人对他的印象大概都是谦谦君子,性情豪爽,高瞻远瞩,富有韬略,大气,有远见,最主要的是这个人很真 。他很有中国传统的中庸气质,胸怀宽广。很少人能让周公瑾敬佩,而子敬就是那个公瑾跟孙权心目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子敬是文,公瑾是武,文武观点不统一时,文武必是敌,但他们俩仍然是朋友知己,子敬自然以貂裘换酒来招待公瑾。
鲁子敬一人,影响了中国历史几千年,鲁子敬,在小编认为,这个人有文无华,祸祸了东吴的将来,也影响了大汉的承袭,如果没有鲁子敬,历史的车轮会更加通畅,我们虽然无法预知未来,却可以料想现在 。
其实他是一个是个大政治家,外交家,战略家。整个三国中,他的英雄形象被低估了。厚道,大气,有战略眼光,爱交友,是个豪杰。而且毫不夸张的说,鲁肃是东吴之最大功臣之一。一直觉得在三国演义里他被改编成了一个陪衬人物,他的存在衬托了关羽诸葛亮,也是蒙蔽了世人那么多年了。
⑶ 鲁肃的原名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
⑷ 鲁肃!急!!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⑸ 鲁子敬怎么死的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他是孙权手下主要的谋士与将领,为东吴势力策划天下大势,在周瑜去世后接掌前线军事,力主与刘备势力联合对抗曹操。
鲁肃出身于富豪家族,但祖辈无人出仕为官。他出生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由祖母抚养长大。董卓之乱时,卖掉土地,以财赈济宗族乡亲和结交朋友。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鲁肃仕职袁术。同年与周瑜的相识,是从后者借粮开始的。当周瑜告贷时,鲁肃送给了他储粮的一半。遂二人结成挚友。周瑜劝说鲁肃和他一起离开离袁术,投奔孙策。但鲁肃到达江东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受到孙策的重视,很不得志。孙策死后,由周瑜重新引见,鲁肃终于得到孙权器重。第一次见面时,孙权对十分赞赏鲁肃,辞退其他宾客后,孙权留下鲁肃,不拘礼仪地合坐在一张床上,边喝酒边谈议国家大事。鲁肃提出的对策是:割据江东,利用曹操无暇南下的机会,攻刘表以占荆州,之后称帝,史称“二分天下之计”。鲁肃的榻上策和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天下之计)在许多观点上相吻合,就三国史实上多数时间为“吴蜀同盟抗曹”,便知此二计本为一计。
在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中,鲁肃起了决定性作用。建安十三年(208年),当时荆州的情况是,刘表新亡,政权内部分裂。为了防止早已对荆州虎视眈眈的曹操抢先,鲁肃向孙权提议联合刘荆抗曹。孙权了同意这个建议。但当鲁肃赶到时,刘表儿子刘琮已降曹。于是鲁肃在当阳找到逃窜中的刘备,并结识了刘备的谋士诸葛亮。亮也主张孙刘联盟,遂二人同去柴桑(今江西九江)会见孙权,商谈联盟大事。时曹操声言要与孙权决一死战,孙权本来就想“拥军在柴桑,坐观成败”,而对抗曹缺乏信心。但在鲁肃坚决反对降曹下,孙权终于树立了决心。这样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大捷后,鲁肃认为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等于为曹操树立一个敌人。他的分析说服了孙权。于是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
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病逝。孙权任命鲁肃为奋武校尉,接管原属周瑜的军队。
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占据益州后拒绝归还荆州。孙权一面命令吕蒙强行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一面命令鲁肃守巴丘(今湖南岳阳),防备关羽增援。吕蒙陷三郡后,关羽果然南下,被鲁肃堵住。鲁肃以大局为重,为了说服关羽以维持联盟,邀请关羽到约定地点会谈。会谈时,双方各把兵马安排在百步以外,与会者包括关羽与鲁肃,都只佩挂了一把单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单刀赴会”。后来,由于刘备探知曹操欲攻汉中,慌忙遣使求和,而孙权也感到取胜把握不大,便同意讲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病故,时年45岁。
⑹ 写出 三国演义) 中这些人的名字鲁子敬
哪些人???
丁 仪(正礼) 丁 奉(承渊) 丁 原(建阳) 丁 谧(彦靖)
丁 廙(敬礼) 于 禁(文则) 士孙瑞(君荣) 山 涛(巨源)
卫 瓘(伯玉) 马 磾(翁叔) 马 良(季常) 马 忠(德信)
马 超(孟起) 马 谡(幼常) 马 腾(寿成) 王 允(子师)
王 双(子全) 王 平(子均) 王 匡(公节) 王 戎(睿冲)
王 观(伟台) 王 甫(国山) 王 连(文仪) 王 沈(处道)
王 肃(子雍) 王 修(叔治) 王 浑(玄冲) 王 路(文舒)
王 颀(孔硕) 王 祥(休徵) 王 朗(景兴) 王 基(伯舆)
王 谋(元泰) 王 粲(仲宣) 王 睿(土治) 韦 康(元将)
太史慈(子义) 毛 玠(孝先) 公孙度(升济) 公孙瓒(伯圭)
文 钦(仲若) 文 聘(仲业) 尹 奉(次曾) 邓 艾(土载)
邓 芝(伯苗) 邓止飏(玄茂) 孔 伷(公绪) 孔 昱(世元)
孔 融(文举) 母丘甸(子邦) 母丘俭(仲恭) 甘 宁(兴霸)
左 慈(元放) 卢 植(子干) 申 耽(义举) 田 丰(元皓)
田 畴(子泰) 田 豫(国让) 史 涣(公刘) 乐 进(文谦)
冯 习(休元) 司马师(子元) 司马防(建公) 司马炎(安世)
司马昭(子尚) 司马儁(元异) 司马朗(伯达) 司马望(子初)
司马徽(德操) 司马懿(仲达) 边 让(文礼) 吉 穆(思然)
吉 邈(文然) 毕 轨(昭先) 吕 布(奉先) 吕 范(子衡)
吕 凯(季平) 吕 岱(定公) 吕 虔(子恪) 吕 据(世议)
吕 蒙(子明) 朱 隽(公伟) 朱 然(义封) 伍 孚(德瑜)
伍 琼(德瑜) 任 峻(伯达) 华 陀(元化) 华 歆(子鱼)
华 核(永先) 伊 籍(机伯) 向 朗(巨达) 全 琮(子璜)
刘 巴(子初) 刘 永(公寿) 刘 协(伯和) 刘 先(始宗)
刘 邠(令元) 刘 劭(孔才) 刘 表(景升) 刘 岱(公山)
刘 备(玄德) 刘 放(子弃) 刘 宠(祖荣) 刘 勋(子台)
刘 晔(子扬) 刘 陶(子奇) 刘 理(奉孝) 刘 焉(君郎)
刘 琰(威硕) 刘 禅(公嗣) 刘 虞(伯安) 刘 廙(恭嗣)
刘 璋(季玉) 刘 繇(正礼) 刘 瑢(文衡) 刘 馥(元颖)
羊 祜(叔子) 关 羽(云长) 许 允(土宗) 许 攸(子远)
许 劭(子将) 许 靖(文休) 许 褚(仲康) 许 慈(仁笃)
孙 礼(德达) 孙 匡(季佐) 孙 权(仲谋) 孙 休(子烈)
孙 观(仲台) 孙 坚(文台) 孙 和(子孝) 孙 河(伯海)
孙 亮(子明) 孙 桓(叔武) 孙 峻(子远) 孙 资(彦龙)
孙 乾(公祜) 孙 皓(亢宗) 孙 皎(叔明) 孙 翊(叔弼)
孙 綝(子通) 孙 策(伯符) 孙 登(子高) 孙 瑜(仲异)
刘 静(幼台) 孙 韶(公礼) 邯郸淳(子叔) 严 畯(曼才)
社 预(元凯) 社 袭(子绪) 杜 琼(伯瑜) 杜 微(国辅)
杨 仪(威公) 唐 阜(义山) 杨 修(德祖) 杨 洪(季休)
杨 彪(文先) 杨 暨(休先) 李 严(正方) 李 典(曼成)
李 胜(公昭) 李 恢(德昂) 孝 通(文达) 李 福(孙德)
李 撰(钦仲) 吾 粲(孔休) 邴 原(根矩) 来 敏(敬达)
步 骘(子山) 吴 质(季重) 岑 晊(公孝) 何 进(遂高)
何 宗(彦英) 何 晏(平叔) 何 曾(颖老) 何 颙(伯求)
应 劭(仲远) 辛 毗(佐治) 辛 敞(泰雍) 宋 忠(仲子)
张 飞(翼德) 张 辽(文选) 张 休(叔嗣) 张 华(茂先)
张 纮(子纲) 张 茂(彦林) 张 松(永年) 张 郃(隽乂)
张 承(仲嗣) 张 南(文进) 张 昭(子布) 张 津(子云)
张 特(子产) 张 悌(巨先) 张 既(德容) 张 鲁(公祺)
张 温(惠恕) 张 缉(敬仲) 张 裔(君嗣) 张 嶷(伯歧)
张 邈(孟卓) 张 翼(伯恭) 陆 纡(叔盘) 陆 抗(幼节)
陆 凯(敬风) 陆 逊(伯言) 陆 骏(季才) 陆 康(季宁)
陆 绩(公纪) 陈 武(子烈) 陈 宫(公台) 陈 泰(玄伯)
陈 矫(季弼) 陈 琳(孔璋) 陈 翔(仲麟) 陈 登(元龙)
陈 骞(休渊) 陈 群(长文) 陈 震(孝起) 邵 悌(元伯)
苑 康(仲真) 范 滂(孟溥) 和 洽(阳土) 金 尚(元休)
金 袆(德伟) 金 旋(元机) 周 奂(文明) 周 昕(大明)
周 毖(仲远) 周 泰(幼平) 周 鲂(子鱼) 周 瑜(公瑾)
周 群(仲直) 庞 统(土元) 庞 德(令明) 庞德公(山民)
郑 泰(公业) 郑 袤(林叔) 法 正(孝直) 宗 预(德艳)
审 配(正南) 孟 达(子度) 孟 光(孝裕) 孟 宗(恭武)
孟 建(公威) 赵 云(子龙) 赵 歧(邠卿) 赵 昂(伟章)
赵 咨(德度) 荀 攸(公达) 荀 恽(长倩) 荀 彧(文若)
荀 爽(慈明) 荀 勖(公曾) 荀 谌(友若) 荀 顗(景倩)
胡 奋(玄威) 胡 质(文德) 胡 济(伟度) 胡 烈(玄武)
胡 渊(世元) 胡 邈(敬才) 种 会(士季) 钟 毓(稚叔)
钟 繇(元常) 种 劭(申甫) 钟 拂(颖伯) 皇甫嵩(义真)
郗 虑(鸿豫) 郤 正(令先) 姜 叙(伯奕) 姜 维(伯约)
娄 圭(子伯) 祖 茂(大荣) 祢 衡(正平) 费 观(宾伯)
费 祎(文伟) 骆 统(公绪) 秦 宓(子敕) 秦 朗(元明)
袁 术(公路) 袁 尚(显甫) 袁 绍(本初) 袁 逢(周扬)
袁 隗(次阳) 袁 遗(伯业) 袁 熙(显奕) 袁 谭(显思)
耿 纪(季行) 桓 阶(伯绪) 桓 范(元则) 桥 玄(公祖)
贾 充(公闾) 贾 诩(文和) 贾 逵(梁道) 夏侯玄(大初)
夏侯尚(伯仁) 夏侯和(义权) 夏侯威(季权) 夏侯敦(元让)
夏侯渊(妙才) 夏侯惠(稚权) 夏侯琳(子林) 夏侯霸(仲权)
顾 雍(元叹) 徐 晃(公明) 徐 盛(文向) 徐 庶(元直)
徐 璆(孟玉) 脂 习(元升) 留 赞(正明) 凌 统(公绩)
高 干(元才) 高 柔(文惠) 郭攸之(演长) 郭 奕(伯益)
郭 恩(义博) 郭 淮(伯济) 郭 嘉(奉孝) 诸葛诞(公休)
诸葛亮(孔明) 诸葛恪(元逊) 诸葛珪(子贡) 诸葛原(景春)
诸葛靓(仲思) 诸葛瑾(子瑜) 诸葛瞻(思远) 陶 谦(恭祖)
黄 权(公衡) 黄 忠(汉升) 黄 盖(公覆) 曹 仁(子孝)
曹 丕(子桓) 曹 休(文烈) 曹 宇(彭祖) 曹 芳(兰卿)
曹 奂(景明) 曹 纯(子和) 曹 昂(子修) 曹 洪(子廉)
曹 真(子丹) 曹 爽(昭伯) 曹 植(子建) 曹 嵩(巨高)
曹 髦(彦士) 曹 睿(元仲) 曹 彰(子文) 曹 操(孟德)
眭 固(白兔) 崔 琰(季珪) 淳于琼(仲简) 彭 羕(永年)
董 允(休昭) 董 卓(仲颖) 董 和(幼宰) 董 昭(公仁)
董 袭(元代) 董 厥(龚袭) 蒋 干(子翼) 蒋 钦(公奕)
蒋 济(子通) 蒋 琬(公琰) 韩 当(义公) 韩 珩(子佩)
韩 浩(元嗣) 韩 遂(文约) 韩 嵩(德高) 韩 暨(公至)
韩 馥(文节) 程 秉(德枢) 程 昱(仲德) 程 普(德谋)
程 畿(季然) 傅 干(彦材) 傅 巽(公悌) 傅 嘏(兰石)
鲁 肃(子敬) 蒯 良(子柔) 蒯 越(异度) 楼 玄(承先)
虞 翻(仲翔) 路 粹(文蔚) 简 雍(宪和) 满 宠(伯宁)
蔡 邕(伯喈) 蔡 琰(文姬) 臧 霸(宣高) 裴 秀(季彦)
管 宁(幼安) 管 恪(公明) 廖 化(元俭) 廖 立(公渊)
谯 周(允南) 樊 建(长元) 滕 胤(承嗣) 圆 泽(德润)
潘 璋(文圭) 潘 浚(承明) 薛 悌(孝威) 薛 综(敬文)
霍 峻(仲邈) 檀 敷(文友) 魏 延(文长) 糜 芳(子方)
糜 竺(子仲) 濮阳兴(子元)
⑺ 鲁肃其人如何蒋干呢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
蒋干此人,出于《三国志-周瑜传》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此书说,蒋干是九江人,“有仪容,以才辩见称”。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曾遣蒋干到东吴劝周瑜归顺。周瑜一见便知蒋干来意,于是请他观看营中的仓库器仗,室中的服饰珍玩,然后对他说:“我所遇的是知己之主,情同骨肉,言听计从,祸福共之。便是苏秦、张仪再生,也说不动我,何况你这个小书生呢!”蒋干没趣,只得走了。在赤壁之战中,他没有再出现过。(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把蒋干游说周瑜这件事放在建安十四年科,即赤壁之战后的一年,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时周瑜已立下大功,成为东吴的第一号人物,决不是曹操一个说客能够打动的,曹操也不至于在赤壁大败之后向周瑜劝说投降。果真如此,曹操便真是个大傻瓜了。)平话小说的作者却把蒋干放到赤壁之战的关键时刻出现,让他一再中了周瑜之计,成为反面角色;再加上舞台上的渲染,于是这个鼻子上搽着白粉的方巾丑,便活灵活现地变成烘托周瑜的可笑人物。
四十年前,黄裳写过一篇《论蒋干》的“旧戏新谈”,文字甚妙,且抄一节:蒋干是《群英会》中的要角。其性多疑。如果没有了他,这一出戏势必不能成功。在京剧中,此角属于所谓方巾丑。曩曾见袁寒云演之,妙不可言。为什么,因为这必须带点“书卷气”才行。
蒋干最可以代表中国过去的读书人,有小聪明、好逞才华,好玩花样,然而时时落于拙劣,“疑”字是他的这种行动的骨干,如果换一个新名词,即是“神经衰弱”。然而平时又并不表现如此糊涂,所以像曹孟德那样的聪明人也还要收之于幕府。坏也就坏在这儿,这终于使曹操吃了大亏,真糟糕!
《三国演义》的蒋干是经过小说家精心加工的,比起《三国志平话》来,情
合理得多,人物形象也生动得多了。《平话》说蒋干是“仙长”,曹操一见便“拜蒋干为师”,这都不合情理。《演义》删了这些,回头引用了《江表传》的材料,又把《平话》里蒋干如何中了周瑜之计那部份去粗存精,仔细修饰一番,于是周瑜之智,蒋干之愚,恍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好看得很。历史上的蒋干虽然也是丢了丑,毕竟只是无功而返,没有吃什么亏。
⑻ 鲁肃是什么身份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第二位,文武全才。鲁肃少年看出世道将乱,便苦练箭术。其后周瑜带了几百人从鲁肃门前过,向鲁肃借粮。鲁肃当时前里有两囤米,鲁肃当时就借了一囤米给周瑜。周瑜十分感谢鲁肃,后来向孙权推荐了鲁肃。鲁肃见了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这就是著名的《塌上策》。孙权非常敬重鲁肃,与他日夜交谈。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为主战主和两派。鲁肃立主一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使孙权看到了刘备联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赤壁之战后,鲁肃立主将荆州借给刘备,这一招使得曹操正在写字的笔吓得掉到了地上。210年,周瑜病逝,临死前向孙权推荐鲁肃继任都督。鲁肃任都督后不久,刘备取西川成功,于是鲁肃开始和关羽就荆州问题展开了斗争。刘备大军杀至公安,孙权也主张让吕蒙迎敌。鲁肃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与关羽谈判,要求以湘水为界,归还三郡。这就是著名的单刀会。这件事的真正英雄并非关羽,而是鲁肃。在单刀会上,鲁肃义正言辞,蜀方无言以对,只得割让三郡。217年,鲁肃病逝,年仅46岁,诸葛亮在成都为鲁肃挂孝。孙权称帝时感慨的说道:“昔日鲁子敬就说过会有这一天,看来子敬真是有远见呀!”
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功劳了,完全成了诸葛亮的陪衬,对这位文武全才来说,实在是太不公平了。可以说在《三国演义》中和历史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