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的成员名单
政府机关人员:
1.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2. 陈文辉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3. 范文仲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际部主任
4. 方星海 中财办经济一组巡视员
5 管涛 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
6 纪志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
7. 贾康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
8. 李波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二司司长
9. 李伏安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局长
10. 刘春航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局局长
11. 廖岷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局长
12. 隆国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主任
13. 潘功胜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
14. 祁斌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15. 沈晓晖 国务院研究室国际司司长
16. 魏加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
17. 阎庆民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
18. 张健华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行长
19. 张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执行董事
20. 张育军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助理
研究机构人员:
21. 白重恩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
22. 丁志杰 对外经贸大学校长助理
23. 黄益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24. 李稻葵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
25. 陆磊 广东金融学院院长
26. 瞿强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
27. 魏尚进 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学教授
28. 巫和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29. 姚洋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30. 殷剑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31. 钟伟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商业机构人员:
32.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33. 哈继铭 高盛投资管理部中国副主席暨首席投资策略师
34. 黄海洲 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联席主管
35. 黄金老 华夏银行副行长
36. 连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37. 马骏 德意志银行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38. 孙明春 上海博道投资首席经济学家
39. 徐刚 中信证券董事总经理
40. 袁力 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
论坛特邀成员:
1. 郭濂 国开行金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2. 黄明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
3. 黄志强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所长
4. 何东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
5. 胡一帆 海通国际研究部主管兼首席经济学家
6. 金中夏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所所长
7. 李麟 浦发银行战略发展部总经理
8. 李迅雷 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9. 林采宜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10. 鲁政委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11. 马宁 高华证券公司副总经理、研究总监
12. 彭文生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
13. 沈建光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经济学家
14. 盛松成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
15. 孙国峰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
16. 王志浩 渣打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
17. 吴高连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8. 武剑 中国光大银行专职董事
19. 谢多 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党委书记
20. 熊志国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主任
21. 许宪春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22. 徐忠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副司长
23. 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24. 张霄岭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银行监管三部副主任
25. 郑京平 国家统计局总工程师
26. 诸建芳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7. 朱宁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
28. 周道许 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贵州省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29. 邹加怡 财政部国际司司长
论坛特邀研究员:
1. 程漫江 中银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研究部主管
2. 王信 中国人民银行南昌中心支行行长
3. 向松祚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4. 张斌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全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
5.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
6. 周诚君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
7. 祝丹涛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处长、副研究员
Ⅱ 证券公司有几个
证券公司有117家。(截止2015年11月3日)
具体是:
A-G
安信证券、财通证券、长城证券、东兴证券、国通证券、国泰君安、国信证券、国元证券、东莞证券、北京证券、渤海证券、财达证券、财富证券、国都证券、国海证券、国联证券、国盛证券、东方证券、长财证券、北方证券、长江证券、长沙证券、广东证券、广发证券、广州证券、光大证券、东北证券、国金证券、诚浩证券、川财证券、大鹏证券、东海证券、东吴证券、方正证券、富成证券、第一证券、大同证券、大通证券、德邦证券、德恒证券。
H-J
和兴证券、海通证券、恒泰证券、恒信证券、恒远证券、金新证券、巨田证券、汉唐证券、航空证券、河北证券、宏源证券、华安证券、华创证券、久联证券、金元证券、华西证券、华鑫证券、红塔证券、华弘证券、华林证券、华泰证券、华龙证券、江信证券、金通证券、金信证券、华福证券、华融证劵。
K-S
世纪证券、申银万国、首创证券、上海证券、平安证券、联合证券、联讯证券、齐鲁证券、汕头证券、山西证券、民生证券、民族证券、闽发证券、南方证券、辽宁证券。
T-Z
中信建投证券、中投证券、泰阳证券、中航证券、中富证券、中关村证券中信证券、中山证券、中天证券、中信证券、中银国际、天风证券、天同证券、天一证券、天源证券、天元证券、万联证券、一德证券、银河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中原证券、万通证券、蔚深证券、西北证券、西部证券、信泰证券、兴安证券、兴业证券、亚洲证券、新疆证券、新时代证券、西南证券、湘财证券、厦门证券、众成证券。
Ⅲ 证券的发展史
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观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的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证券产生的历史,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国家向大户的举贷和王侯给平民的放债,形成了最早的债券。汉唐以后,国家因军事需要临时向富商举借巨款的事已不再是偶然现象。随着商业的发展,飞钱、会票、当票等商业票据出现,证券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后清前,在一些投资大、收益高且又具有一定风险的行业,如上海沙船业,四川井盐业,云南、广东矿冶业和山西金融业,已经较多地采用"招商集资、合股经营"的经营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明显地具有资本主义的股份制特征,而"集资合股"的参与者之间签订的载明权利责任的契约,则是中国最早的股票雏形。
当然,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证券的出现,在中国则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的事。1840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相继对外开埠通商,有价证券及其交易,就跟着第一批最先进入所开商埠的外国洋行在中国出现。外资在华设立的各类股份制公司企业,把西方国家已普遍采用的股份制公司的生产经营形式和集股筹资的方法带到了中国。
中国仿效西方,采用股份制发行证券组织近代企业公司的活动始于19世纪70年代。与此同时,清政府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起,举办旨在"自强"的军事工业。由于清政府财政困难,经费难以为继,70年代后,为借重民间私人资本,解决国家财力不足,洋务派仿效西方股份制,采用"官督商办"和"商办"等形式,兴建了一批旨在"求富"的中国近代民用企业。1872年,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上海商人朱其昂、朱其诏筹建上海轮船招商局。随着该局的成立和第一期股本的认定和筹集,中国第一家近代意义的股份制企业和中国人自己发行的第一张股票诞生。继航运业后,股份制公司形式又在保险业、矿业、纺织业和通讯电报业等方面得到普遍运用,于是又有一批华商股票应运而生。如仁和保险、济和保险、开平煤矿、上海机器织布局、上海电报局等都是中国近代最早出现的华商股票。原先附股于外资企业公司的中国人,此时也纷纷移资或投资洋务民用企业,或自立门户举办近代工矿企业公司。到19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创办的新式工矿企业就有十五六家,这些矿业公司都发行了股票。至此,华商证券的发行已小有气候。
证券一经产生,证券交易不久也随之出现。据史料记载,1861年以前,上海等地就已有证券买卖交易活动,但仅局限在外商之间,买卖并不兴隆。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上海殖民经济的初步"繁荣",外商证券交易在上海非常活跃。60年代中期,由于世界棉业投机热潮席卷上海,在华外资银行获得丰厚利润,其股票普遍大幅升水。如1864年利华银行面值10英镑的股票,市价曾高达25英镑;(注:《字林西报》,1866年7月5日。)此外,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外资航运公司获利也很丰厚,航运公司股票成为银行股票以外的另一买卖热点,以致市场上证券交易额"日以百万计,投机交易有时延至深夜"。
有了外商企业股票的交易,也就有了从事股票买卖的证券公司。1869年上海四川路二洋泾桥北,出现了中国第一家专营有价证券的英商长利公司,后来又有几家这样的公司相继设立。"店多成市,该业始发达"。(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之略史》,载《银行周报》第3卷总第116期,1919年9月16日。)到19世纪80年代前后,外资又开始进入租界公用事业和其他实业,市面上又出现了上海自来水公司、上海电灯公司等十几种新股票。西商各证券掮客为谋本业前途的发展,于1891年联络同业,组织上海证券掮客公会即上海股份公所,以买卖外商在华所设各事业公司的股票。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初步形成。
至于中国华商进行的证券交易,若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华商附股外资企业公司的证券活动除外,至少在70年代初就零散出现。五六十年代由于上海小刀会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社会资金大量聚集上海租界;另一方面,又由于中国新办的近代企业不久便获厚利,加上个别企业发放优厚股息的刺激,各色商人在地产、银洋买卖投机之外,又热衷于对新式企业的股票、债券的追逐。
1882年前后,先前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等近代厂矿企业经营成功,获利很高,股票价格成倍增长,如轮船招商局面值100两的股票,1882年却涨到了200两以上;(注:《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下册,第31页。)1881年年底,开平煤矿正式投产前夕,其面值100两的股票在上海市场上的价格就涨至150两左右,到1882年6月,竟还有人愿以每股237两的价格收进。(注:《申报》1882年6月13日。)受此影响,人们争相购买荆门煤铁矿、长乐铜矿及鹤峰铜矿等十几种刚上市不久的矿业股票,这些股票的价格很快超过其面值。如长乐铜矿和鹤峰铜矿的股票面值均为100两,1882年最高价分别达到220余两和170余两。(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当时的《上海新报》和《申报》等华文报纸,对此都有专门报道。这些矿业股票筹集的股金就有白银300万两,其市场交易额估计在1000万两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十分可观的资金。
受矿业股票上涨行情影响,其他上市的洋务企业股票价格也随之全线上涨。如上海电报局100两面额的股票,1882年曾突破了200两大关;而上海机器织布局的股票价格也溢出原价15%左右。(注:《平淮公司各股份市价》,见《申报》1882年各期。)
华商证券交易,起初既没有固定的场所,又没有相应的交易规则,证券转让、买卖一般在亲朋好友、熟人中"以亲带友、以友及友"进行。成交的价格却视外商证券行情和证券本身的市场供求而定。后来,随着证券发行量的扩大,持有证券的人增多,手中持有证券的品种和数量也越大,证券买卖变成了经常的需要。于是"为各项公司通路径而固藩篱"(注:《申报》1882年9月27日。)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于1882年9月成立。该公司内部组织分明,还订有章程,为股票交易提供了便利。它的设立首开中国有组织的证券市场的先河,成为中国自设证券交易所的权舆。
由于对矿业股票的过分投机,加之买办商人胡光墉投机丝业失败和中法关系趋紧等其他原因,引发了1883年10月的倒账金融风潮。矿业股票连同其他华商股票即行下跌。低价出售也无人承接,连平时素有信誉的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股票的价格也低到无以复加的地步,矿业股票更是无人问津,几乎形同废纸。介入股票投机和承做股票质押的钱庄受累倒闭,破产者不计其数。一度空前兴盛的股票市场低落至极点,直至10年之后,一般商人仍"视集股为畏途",(注:《论商务以公司为最善》,见《申报》1891年8月13日。)"公司"二字"为人所厌闻",(注:《矿务档》第七册,第4358页,台湾近代史研究所编,1960年版:《洋务运动》(七)第316页,中国史学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可见这次风潮对证券投资者心理打击很重。
若把1895年前的中国早期证券和证券交易视作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的话,那么,1895年以后至清末,中国证券市场就进入了初步形成阶段。
随着国外资本投资的银行、工矿企业和铁路公司在华的设立,以及铁路借款、矿业借款与政府借款的签订,外国在华发行的外资证券规模迅速扩大。
与此同时,甲午战争的惨败使"振兴工商、实业救国"的呼声再一次引发了中国第二次设厂办公司的高潮。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法规,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鼓励兴办各式银行、企业。1897年中国通商银行的创立率先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序幕。1901~1911年间,中国先后创办新式厂矿企业386家,资本额达8.8亿多元,华商在机械制造、电力、采矿、棉纺和其他工业方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华商股票的发行量也随之大幅度的增加。
公债制度也在1894年前后移入中国。1894年清政府为筹措甲午军费,仿效西方,向国内发行公债,"息借商款"。此后,又发行了"昭信股票"和"爱国公债"两次公债。在此之前。1853年上海苏松太道吴健彰为镇压上海小刀会起义,向外国洋行赊账雇募船炮,首开中国近代举借外债先河。随后海防借款、军需借款、抵御外侮借款、赔款借款、实业借款、铁路借款、矿业借款,甚至行政经费借款,一发不可收。清晚期共借外债208笔,债务总数为白银13亿多两。(注:《清代外债史论》,第672页,许毅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版。)
在证券交易市场方面,外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也有了迅速的发展,最显著的表现是上海众业公所的设立与发展。原先设立的西商上海股份公所1895年以后因俄法借款、英德借款和英德续借款等金币公债,以及怡和、老公茂、瑞记、鸿源等大纱厂新股票的面市,业务发展出现了较大转机。1898年,该所修订了章程,但仍无固定交易场所,证券的交易买卖,多在旧西商总会内或在汇丰银行门前阶沿进行。到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入侵的混乱之际,攫取了中国的开平煤矿,由于这一产权的中外转移,原持有该矿股份的华人纷纷将股票出售或转让,给原来不甚景气的股票交易市场带来了新的刺激。同年,上海股份公所在旧西商总会租定了部分房屋作为固定的所址。1903年,上海股份公所酝酿改组为上海证券交易所,1904年,按香港《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在香港注册,定名为上海众业公所。该所采取会员制,只有会员才能参与证券交易,公所成立不久,会员即扩充为100人,其中西商会员87名,华商会员13名。交易买卖的证券有中国和远东各地的外商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南洋各地的橡皮股票以及中国政府金币公债,(注:《民国经济史》,第153页,上海银行学会编,1948年版。)后来又增加市政公债。当时进入这个市场开拍的股票先后有:公和祥码头、椰松船厂、公益纱厂和其他一些橡皮股票。1909年又迁址上海外滩1号。
由于西商在华组织的证券市场除为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在华筹集资金服务外,还是少数洋商投机劫利的工具,完全不顾中国社会经济和投资者的利益,1910年爆发的橡皮股票风潮就是最好的例证。1903年,英国投机商人麦边在中国成立蓝格志拓殖公司,开业后的头几年并没有多少业务,1909年国际市场橡胶涨价,国外经营橡胶园种植业和投资橡胶工业的人获利丰厚。麦边便借此机会,于1910年初大造舆论,宣扬经营橡胶行业可获巨利,并谎称其公司在澳大利亚拥有大片的橡胶园。为了诱骗人们购买其公司股票,他编造该公司的经营发展计划,奢言年分红可达45%左右。人们不明真相,竞相购买。"仅仅十先令之股票,未及标卖,已有以七十两之巨价承购者"。(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中掀抬股价,橡皮股票价格暴涨。麦加利、汇丰和花旗等外商银行见有利可图,便与麦边勾结,承做橡皮股票的抵押放款。此举又造成了该公司信誉可靠、实力雄厚、盈利可观的假象。争购者于是更加踊跃,连许多钱庄也都转入其中。1910年3月末,橡皮股票的价格上升到其面值的二十七八倍,(注:《上海西商证券交易所史略》,载《银行周报》,第116号。)麦边暗地里趁高脱手,卷款潜逃。其他外商亦步麦边后尘,纷纷抛售手中的橡皮股票。这时,外资银行宣布停办此项股票的押款,(注:《上海钱庄史料》,第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骗局败露,人们又争相抛售橡皮股票,但无人购进,橡皮股票价格一落千丈,最后成为废纸。持票者纷纷破产,钱庄也因此倒闭了二十多家,市面极度恐慌,酿成了一场金融风潮。更为严重的是这次风潮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遭受沉重打击,中国股票市场自此进入低谷。
此期的华商证券交易市场较1883年前,交易规模总体上有所后退,但也不乏市场新热点。一方面,随着1895年后中国近代化第二次高潮的出现,尤其是银行的创办和商办铁路公司的出现,证券交易又渐有起色。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债券成为交易买卖的新热点。1897年在上海成立中国通商银行后,清政府又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设立了户部银行(1908年改称大清银行)和交通银行。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省银行和私营商业银行也在此期设立。这些新兴的银行发行了大量的股票,这些银行股票在市场上十分受人青睐。1903年,清政府开放铁路,"寓商于路",提倡商人设立铁路公司,集股筹资承办铁路。于是,1903-1907年,全国15个省份先后成立了18个"官商合办"和"商办"的铁路公司,发行了大量的铁路股票。这类股票一经发行,便成为市场亮点。在银行股票和铁路股票以及其他工矿企业股票发行与交易的带动下,中国近代证券市场初步形成。而这时的政府公债由于发行量小,加之政府仍视购买公债为对朝廷的报效和捐助,故当时购入者,也不敢在市场上出售,所以还未形成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证券市场组织形式也有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自上海平准股票公司倒闭后,虽先有1904年梁启超提出了组织"股份懋迁公司"(即证券交易所)的倡议,后在1907年又有上海买办商人袁子壮、周舜卿、周金箴等提出仿日本取引所组织公司的要求,但清政府未予重视和采纳。华商证券交易一直处于无组织的状态中。光绪末年,上海买办商人王一享、郁屏翰等在南市关桥开设了专营证券的"公平易"公司,不久,买办商人孙静山在上海九江路渭水坊又开设了另一家专营证券的"信通公司",但规模和功能远不能与原先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相比。除上述专营的证券公司外,许多茶商、钱商、皮货商、古董商和杂货商以及买办也兼做股票买卖。这些股票掮客经常出入茶馆,在经营本业的同时,还洽谈股票生意。约在1910年前后,股票交易买卖活动便固定在上海福州路的惠芳茶楼,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茶会"时期。
总之,中国证券和证券市场自19世纪40年代产生后,经历了40多年的萌芽阶段,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步形成。中国最早出现的证券是外国在华企业公司发行的外资证券,最早的证券交易也是外商之间的外资证券买卖,稍后才出现华商证券和华商证券交易。中国证券市场一开始便存在华洋两个不同体系的市场,这正是旧中国社会性质的写照。尽管如此,中国证券市场仍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为后期的证券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
Ⅳ 朱南松在担任上海证大总裁之前是做什么的,听说获得很多荣誉奖项
朱南松。 中国人民大学学士学位;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经济学硕士学位;复旦大学哲学系 哲学博士。1992年开始从事证券投资工作,曾负责筹建长城证券(原汇通信托)上海证券业务部。1994年至今,参与创建上海证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任董事、 总裁;1999年至今,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理事;2001年至今,任苏州新区高新技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同时,兼任上海苏豪舜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江苏苏豪国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2002年--2005年任上海证大(HK0755)上市公司董事。历任多家上市及非上市公司董事。朱南松先生最早发现中国资本市场双轨制下法人股的投资机会,并于2001年出版了书籍《战略投资法人股》,被《价值》杂志评为十大“华人杰出投资者”之一。
Ⅳ 中国最具声望的100名证券分析师。。
有声望 不一定会给你带来赚钱的机会 找个有能力的就OK了
Ⅵ “朱大户”真的终身不得炒股了吗
“朱大户”由于利用违规交易手段大肆敛财,已经具有了相当的经济实力,并且参股了原新华证券公司,他利用自己在这家证券公司中掌握的权力,大量挪用客户保证金,最终导致这家原本盈利不错的证券公司被关闭。再者,以“朱大户”的经济实力,组建几家投资机构不在话下,从而有条件利用不同机构的不同账户进行对倒交易,事实上他操纵凯诺科技就是这样做的。在被判市场禁入后,他已经丧失了参股证券公司的资格,也丧失了组建以证券交易为业务的投资机构的资格。因此,把“朱大户”这样的害群之马的真面目揭露出来,限制他在证券市场中的活动范围,决不是没有意义的。
Ⅶ 中国证监会2015年保荐代表人名单
保荐人也就是那些证券公司,目前中国只有有证券经营资格的券商,才能做保荐人。
Ⅷ 几年前炒股如今忘记哪家证券公司了怎么办钱拿不出来了吗
你就进行银证转帐就能转出来! 如果你连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都忘记的话,你可以去随意一家证券公司说是要转户到这家证券公司,但是忘记了原来是哪家开户的了,这样,有的证券公司能够给你看看你的开户营业部。 如果再不行,你拿着自己的身份证到当地的证券监管机构去咨询, 在全国,一个身份证号码只有一个证券账户,这个好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