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关于蝗虫的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我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近几年来非洲几次大蝗灾也都与当地的严重干旱相联系。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蝗虫是一种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干旱的环境对它们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有许多益处。因为蝗虫将卵产在土壤中,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在10%~20%时最适合它们产卵。
干旱使蝗虫大量繁殖,迅速生长,酿成灾害的缘由有两方面。一方面,在干旱年份,由于水位下降,土壤变得比较坚实,含水量降低,且地面植被稀疏,蝗虫产卵数量大为增加,多的时候可达每平方米土中产卵4000~5000个卵块,每个卵块中有50~80粒卵,即每平方米有20万~40万粒卵。同时,在干旱年份,河、湖水面缩小,低洼地裸露,也为蝗虫提供了更多适合产卵的场所。另一方面,干旱环境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而且生殖力较高。
相反,多雨和阴湿环境对蝗虫的繁衍有许多不利影响。蝗虫取食的植物含水量高会延迟蝗虫生长和降低生殖力,多雨阴湿的环境还会使蝗虫流行疾病,而且雨雪还能直接杀灭蝗虫卵。另外,蛙类等天敌增加,也会增加蝗虫的死亡率。
蝗虫在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蝗虫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通常胆小、喜欢独居,危害有限。但它们有时候会改变习性,喜欢群聚生活,最终大量聚集、集体迁飞,形成令人生畏的蝗灾,对农业造成极大损害。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蝗虫身体的多个部位,以寻找是否有某些触觉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结果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它部位如触角、嘴部或腹部都不会有这种效果。
Ⅱ 蝗虫的介绍
蝗虫是一种直翅目昆虫。它们有一对发达的膜质内翅善于飞翔,后足发达,关于跳跃。由于新疆地域广阔,地形复杂,南北疆气候相差悬殊,植被类型多样,因此蝗虫的种类繁多,数量惊人。据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介绍,在新疆现已发现蝗虫160余种,其中主要分布在北疆的有128种,南疆也有52种。如此多的蝗虫,导致新疆地区蝗灾不断。
新疆蝗虫均属于蝗科,又分飞蝗亚科、笨蝗亚科、锥头蝗亚科、癞蝗亚科等。除了亚洲飞蝗和竹蝗外,还有12种不成群迁飞的土蝗。蝗虫是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的素食者。对农业造成危害的主要种类有:亚洲飞蝗、小垫尖翅蝗、意大利蝗等。对牧场有灾害的蝗虫有:西伯利亚蝗、牧草蝗、小车蝗等。
在植被丰富的北疆,蝗虫多为草栖性和林栖性。在这儿即使是刚打过药,蝗虫也遍地都是,若在草丛里任意走动,几乎每一步都有两三只蝗虫从脚下蹦起。在水草丰美之处如那拉提草原,蝗虫的体色多为黄褐色、绿色和黄色,高高的草丛掩护了蝗虫。在炎热的南疆,旷野多为光秃秃的,很少草木,却也能找到蝗虫,但是这里的蝗虫多为露地栖性,虽然没有了植物的掩护,蝗虫却以那岩石般的颜色与戈壁滩融为一体,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真是绝好的拟态保护,而且南疆蝗虫更加灵敏善飞,想捉到它们也不容易。
在新疆,人们主要用飞机大面积喷洒农药的方法灭蝗,杀虫剂还会在杀死蝗虫的同时杀死其他动物,其中某些可能是对人类有益的。这样,生态系统会遭到破坏,而生态系统的破坏很可能导致蝗虫的肆虐,这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杀虫剂还会对畜牧业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了防止牲畜中毒,在农药的有效期内,牲畜会被赶离这片草场,等有效期过了才能继续放牧。
什么才是灭蝗的良策呢?蝗虫专家陈永林先生说,灭蝗应以改变生态为主。所以应首先给蝗虫分类定种,划分蝗区,对其生活习性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寻求到多、快、好、省的灭蝗方法。经过几天的考察和思考,我头脑里产生了关于治蝗的想法:
第一,可从蝗虫的生态环境入手。已知蝗虫在产卵时会把卵产在含水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的地方,于是可以水边大量种植草木,使蝗虫没有地方产卵,从而达到灭蝗的目的。
第二,可用引进天敌的方法将蝗虫大量杀死。蝗虫的天敌基本上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的如粉红椋鸟,6月中旬至7月上旬是它的育雏期,每巢多为3-4中雏鸟,一只雏鸟平均每天可吃137只西伯利亚蝗,而一只成鸟一天可吃167只西伯利亚蝗。此外,寄生性的昆虫有斑芫菁、蜂虻、尼黑卵蜂的幼虫可寄生在蝗虫的卵囊中,在天山山系曾发现麻蝇寄生在一些蝗虫的幼虫或成虫的体内。但是,在用天敌灭蝗的过程中,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治理了蝗灾,却带来另一种灾害。
第三,农药的副作用太大,并且长期使用单一配方的农药会使蝗虫自身产生抗药性,使得治理蝗灾更加困难。我认为应该研究一些专门对蝗虫有效的杀虫剂或专门感染蝗虫的病菌或菌类。如现在在新疆使用的一种菌类,叫"绿将军",它只感染蝗虫,将其杀死。此外,由于蝗虫在发育成成虫时需要蜕皮,可以研制一种专门抑制蜕皮的杀虫剂,使蝗虫无法正常发育,以此起到抑制蝗灾的效果。
第四,在蝗虫的交配季节,可大量诱杀某一性别的蝗虫,降低其交配机率,间接控制繁殖。比如雌虫在交配时多以声音或散发气味来吸引雄虫,那么,我们可以模仿这种声音或气味来吸引雄虫,再在周围建一圈电网,将自投罗网的雄虫杀死。但杀死雄虫不如杀死雌虫有效,因为在有些雌虫身上发现了孤雌生殖现象--即雌虫不与雄虫交配,也能繁殖后代,而且后代都是雌性。
第五,光消灭蝗虫还不够,最好能变害为宝。现在在新疆,有人大量养殖鸡、鸭,鸡、鸭会以蝗虫为食物,这样蝗虫就成了鸡、鸭的饲料。在我国已有了蝗虫养殖业,新疆蝗虫种类多,数量大,不愁没有原料,若能养殖成功,便能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做点贡献。
第六,在历史进化过程中,蝗虫与其食物--植物间发生了协同进化,就是彼此相互适应对方变化的过程。植物会发展自身的防卫机制,防止自己作为食物被吃掉。蝗虫为了适应植物的变化,自身也在发展。
可见,一方面蝗虫促进了植物发展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植物也促进了蝗虫的多样性发展。蝗虫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对生态系统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植食性的蝗虫还能够分解草原生态系统中动物的粪便,使其更利于土壤吸收,转化为蛋白质随植物一起供植食性动物食用。鉴于此,治蝗该治到什么程度,得三思而后行。
如果你喜欢吃的话,这个一个非常好的菜谱:
http://www.esjlau.com/msj/caipu1.htm
Ⅲ 蝗虫在印度被灭是好事,为何会引起券商研究院吐槽
印度灭掉了蝗虫却遭吐槽,是因为这件事阻挡了券商研究院的财路。
01.印度声势浩大的蝗灾,一夜之间消失无踪
前几天频频上热搜的印度蝗灾引发了很多人的焦虑,大家都担心它们会从哪条路线来吃我们的粮食,不过显然现在大家不用担心了,因为蝗虫在印度就被劫杀了,这对于印度和我们都是好事。蝗虫的最爱就是我们的主食,就是我们日常吃的小麦啊玉米和大米之类的,如果把这些都吃完了它们还会来祸害我们的水果蔬菜,森林也挡不住这些饥饿的家伙,因为它们连树叶都吃,所以蝗虫被灭从哪个方面来看都是好事。
打工仔们加班加点写出来的各种分析方案和应对方案一夜之间成了废纸派不上任何用场,他们的发财梦也随之破裂了,所以有些人不开心就吐槽了一下,有网友还说这应该是他们带过最差的一届蝗虫了,也是很让人想笑。
Ⅳ 哪些股票中含有关杀蝗虫和蜱虫的概念
辽通化工
Ⅳ 关于蚂蚱的资料,越多越好
蚂蚱的生理特性及生活方式:
蚂蚱,昆虫,也叫蝗虫,种类很多,口器坚硬,前翅狭窄而坚韧,后翅宽大而柔软,善于飞行,后肢很发达,善于跳跃。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害虫。
蚂蚱善于保持其合群性,多为群居。雌蚂蚱产卵一般会选择土质坚硬,并含有相当湿度,有阳光直射的环境。往往大批地集中产卵。需要较高的体温,以促进和适应生理机能的活跃。
(一) 蝗虫的体表特征
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不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蜕皮。
(二) 蝗虫的身体分部
蝗虫的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胸部又分为前胸、中胸、后胸3部分,腹部共有11节。
蝗虫的形态结构
1.头部—感觉和摄食中心:头部的主要结构有触角、眼和口器
蝗虫的头部
触角:1对,丝状、分节,是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作用。眼:蝗虫具有1对复眼和3只单眼。
复眼:位于头部上部,左右两侧各1只,较大,是由很多小眼组成,是主要的视觉器官。
单眼:位于复眼和触角中间各1只,还有1只位于头部前方中央偏上,与另两只单眼呈倒等腰三角形。单眼仅能感光。
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由5部分组成,包括上唇、下唇各1片,上颚、下颚各2片,舌1片。上颚十分坚硬,适于咀嚼,是切断、嚼碎植物茎叶的主要结构。
2.胸部——运动中心: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在蝗虫的前、中、后胸各生有1对足,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后足。足是分节的,后足发达,适于跳跃,叫跳跃足。在蝗虫的中胸和后胸上各生有1对翅:前翅和后翅。前翅狭长、革质,覆盖于后翅上,起保护作用;后翅宽大、膜质、柔软,常折叠在前翅之下,飞行时展开,是适于飞翔的器官。 3.腹部:蝗虫的腹部由11个体节构成。 ①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各有1个半月形的薄膜,这是蝗虫的听觉器官。 ② 在蝗虫中胸、后胸和腹部第一节到第八节两侧相对应的位置上各有1个小孔,这小孔叫气门,共有10对。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气体交换是通过气管与组织细胞完成的。
Ⅵ 国外发生蝗虫灾害利好哪些股票
国外太远了,要去查询有哪些公司在当地有相关的业务,杀蝗虫的农药生产企业,会有利好影响等。自己仔细去找找,祝投资顺利
Ⅶ 蝗虫股什么意思
蝗虫股就是与东非蝗虫灾害有关系关联的个股。比如粮食股、农药股、牧业股、兽药股等等。
Ⅷ 蝗虫对中国农业股有影响吗
其实蝗虫并非只会对农业生产造成破坏,可以说他能对所有植物造成破坏。这种昆虫繁殖力特别强,只要是气候等环境条件适宜,有良好的食物供应和憩息地,那么它就能大量繁殖,
Ⅸ 关于蚂蝗虫
蚂蝗,其实就是水蛭(蚂蟥),“蝗”是“蟥”的错别字。
所谓蚂蟥会复活,这是因为蚂蟥多以血液为食,给人一种恐怖的感觉,才会遥传得这么神乎其神,但这是完全没有科学依据的。
蚂蟥是环节动物门、有环带亚门蛭纲动物的俗称。全世界有500多种,我国共有2目、8科、33属、也有近100种。这类动物与蚯蚓或沙蚕等其它环节动物不同,多数营暂时性的体外寄生生活。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数为海水或咸淡水种类,还有一些陆生或两栖的,多在温湿的地区。大小在4-200毫米之间。蚂蟥有环带,雌雄同体。所以,一般认为它是由一类适应外寄生的寡毛类祖先演化而来的。
许多种蚂蟥以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生。有的或多或少是固定生活于一个动物的个体上,接近于体外寄生虫;有的只是一时性的侵袭一下寄主,吸饱血液后掉下来;但也有属于普通的掠食性或腐蚀性的。
水蛭为了取食、生殖和自身的防御必须不断地通过光、水波、化学物质及物理刺激来接受周围环境的信息, 对每种信息又有相应的感觉结构。在身体中部体节有由两极细胞构成的皮肤感受器, 这种感受器对微弱的水扰动和光刺激都非常敏感,可以发现和传导这些微弱刺激。所有的皮肤感受器都是通过神经系统的传导,使身体作出相关行为的反应。
蚂蟥在生长过程中,只是偶尔才有机会吸血。每次的吸血量很大,是它的一项重要的适应性,体内的食物贮存是蛭类生长发育的关键。
蚂蟥对周围的环境非常敏感,蚂蟥的化学感觉器是很发达的,能对水中的化学物质起强、弱、急、缓等不同的反应,实验证明,医蛭对甲酸、丙酸、异丁酸、柠檬酸、盐酸、酚、氨的反应都很强烈,在200毫升水中加入1或2滴药品,蛭类即产生强烈的震颤反映,并急速离开水体。对醋酸的反映较弱,在同样体积的水中加入两滴,过5分钟,蚂蟥的前吸盘开始离开水体。由此推测,蚂蟥的化学感觉器仅限于头部,所以头部离开水面后,蚂蟥不再感受到有毒物质的刺激。蚂蟥对同样数量的糖类、甲醇、乙醇、甘油和樟脑不发生反应。
同时蚂蟥的生命也是非常脆弱的,只要蚂蟥体表起保护身体的黏液被破坏,引起脱水,蚂蟥就会死亡,和所有有生命的动物一样,死亡的蚂蟥是不可能再复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