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普鲁士现位于
普鲁士
普鲁士 (德语:Preußen;古普鲁士语:Prūsa;波兰语:Prusy;立陶宛语:Prūsai;拉丁语:Borussia 或 Prutenia) 是欧洲历史地名,一般指17世纪至19世纪间的普鲁士王国。由于普鲁士在短短二百年内崛起并统一德国,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所以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的代名词。
早期历史
普鲁士地区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属波罗的海种族,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12世纪时,德国人的殖民运动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1224年该修道院被普鲁士人焚毁。1226年,波兰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普鲁士人袭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并迫使其信奉基督教、使用德语。16世纪后,普鲁士人消亡。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为了吸引定居者,条顿骑士团依据汉萨同盟法律,在其领土上兴建了一系列自由市。1379年条顿骑士团加入汉萨同盟。
1370年波兰王室绝嗣,1386年波兰国王的女儿海德维希嫁给立陶宛大公,波兰与立陶宛联合,此后对扼守其出海口的条顿骑士团发动了一连串的进攻。在1410年7月15日的坦能堡会战中,条顿骑士团败于波兰和立陶宛联军,被迫签订第一次托伦和约,除赔款600万格罗申外,还将但泽城置于波兰主权之下。1466年条顿骑士团再度战败,在第二次托伦和约中被迫割让包括但泽和马林堡在内的西普鲁士。这些地区被称为“王室普鲁士” (Royal Prussia) 。条顿骑士团保留普鲁士的残馀领土,但被迫效忠波兰国王,成为波兰的附庸国。
1512年,来自勃兰登堡的阿尔伯特当选为条顿骑士团总团长。1525年他宣布改信路德宗,从而切断了与骑士团名义宗主罗马梵蒂冈的联系,随后宣布将条顿骑士团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Ducal Prussia) ,阿尔伯特自任普鲁士公爵,成为臣服于波兰最高权力之下的世俗君主。
阿尔伯特之子阿尔伯特·腓特烈死后无子,普鲁士公国遂由其长女之夫、勃兰登堡选侯国的约翰·西吉斯蒙德(属霍亨索伦家族)继承,建立了勃兰登堡-普鲁士公国。此举为霍亨索伦王朝日后发展奠定了基??660年的瑞典-波兰战争中,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取消了波兰对普鲁士的宗主权,并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普鲁士王国
立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骄勇善战着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通过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 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先后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斯堡。1807年普鲁士和法国在涅曼河的提尔西特缔结和约,普鲁士割让16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普属波兰的绝大部分领土(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兰所得,以及第一次瓜分波兰所得领土的南半部),以及易北河以西的全部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
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此后普鲁士的爱国主义情绪高涨。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布吕歇尔和格奈森瑙指挥下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5年普军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自默麦尔河延至莱茵河,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除奥地利和汉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1848年欧洲革命期间,普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Friedrich Wilhelm IV) 宣布成立“自由烧
② 阿尔卑斯山脉沿岸新兴工业区
莱茵河(Rhine)为欧洲第三大河,全长1320公里,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脉,流经瑞士、列支敦士登、奥地利、德国、法国、荷兰等6个国家,在荷兰的鹿特丹附近入北海。流域面积22.4万平方公里,居住着4种不同语言的民族。莱茵河是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欧洲之河。 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西欧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流域内降雨丰沛,水量充足,而各河段高水位出现的时期不同,使河流水位比较稳定,为航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尽管后来出现了各种现代化运输方式,但莱茵河的运输量日益增长,现在莱茵河是世界航运最发达的国际河流。莱茵河通过多条运河与多瑙河、塞纳河、罗纳河、易北河等河流相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上航运网,覆盖了西欧最重要的工商业地区。 莱茵河从河源到瑞士的巴塞尔为上游。莱茵河有2个源头,分别被称为前莱茵河和后莱茵河,两河交会之后自南向北奔流,流入西欧最大的淡水湖博登湖(Bodensee),再向西流出后,有阿勒河汇入,流到瑞士西北边境城市巴塞尔。巴塞尔是莱茵河上重要的港口,是瑞士这个内陆国唯一的海运港口。莱茵河上游穿行于山地高原之间,地形崎岖,坡陡谷深,水流湍急,瀑布众多,水力资源丰富,干支流河水主要靠山地冰川融雪补给。沙夫豪森小城(Schaffhausen)附近的莱茵瀑布(Rheinfall),宽150米,落差高达23米,在洪水季节,每秒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景象甚是壮观。莱茵河上游沿岸风景如画,遍布高山、雪峰、草场、森林,建有许多风景区。 从巴塞尔到德国的波恩(Bonn)为中游。根据水文特点和流域状况,中游又可以分为上莱茵低地和莱茵河谷两段。 巴塞尔到德国的宾根,是闻名的上莱茵低地,水流在宽广的阶状谷地穿行,河道弯曲,有内卡河(Neckar)和美因河(Main)等支流汇入。从宾根到波恩之间,称为莱茵河谷,两岸山峦重迭,河道曲折狭窄,流速增加,左岸有莱茵河最大的支流摩泽尔河(Mosel)汇入。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尤以葡萄种植业闻名。 中游地区从美因兹(Mainz)到波恩之间的190公里的河段,是莱茵河风光最美的河段,也是德国葡萄酒最有名的产区。莱茵河两岸种植葡萄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的时期,是罗马人把葡萄种植和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带到了莱茵河两岸。 在这一河段中,从吕德斯海姆(Rüdesheim)到科布伦茨(Koblenz)50多公里的河段最能代表莱茵河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这里几乎在每一处山坡、高地上都能看到一座座傲然屹立的古城堡。在中世纪的德国,贵族豪强、教会主教群雄割据。为了向莱茵河上的船只征收巨额税金,各派力量蜂拥而至,占据险要并建造城堡。于是就有了今天俯瞰莱茵河的古堡建筑群。当年过往船只不得不一路交税。 值得一提的是高尔郝善(St. Goarshausen)附近的罗雷莱巨岩(Loreley)。相传美丽的女妖罗雷莱夜里常坐在这块莱茵河畔的巨岩上,梳理着她长长的金发,并用动听的歌声迷惑过往的船夫,引得船夫忘记驾船,最后触礁而船毁人亡。当年确实有许多船只在这里失事,当然并不是因为女妖。海涅的诗歌“不知缘何我竟如此悲伤,古老传说始终萦绕心上……”更增添了女妖传说的神秘色彩和悲剧美的力量。 莱茵河从波恩至入海口为下游。河水流经北德平原和比荷低地,地势低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进入荷兰境内之后,与马斯河、斯凯尔河共同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干流分为几个支流,在鹿特丹(Rotterdam)和阿姆斯特丹(Amsterdam)之间流入北海。莱茵河也换了称号,其中两条主要支流分别为瓦尔河和勒克河。 莱茵河下游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是经济重心地带,当年欧洲大陆最著名的工业区几乎都建在了这里。地跨莱茵河右岸支流鲁尔河(Ruhr)两岸的鲁尔区,曾是德国的工业中心,也是西欧重要工业区之一,被称为“欧洲的引擎”。鲁尔河在杜伊斯堡(Duisburg)附近流入莱茵河,交汇地区已经建成了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莱茵河下游地区还有比利时的沙城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工业区等,这些大工业区都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莱茵河三角洲是欧洲海运最繁忙的水域,在边上是世界第一大海港鹿特丹,鹿特丹作为莱茵河的门户,实际上是欧洲对外的港口。但三角洲地区却是一派田园景象,花田连绵,草场如茵,奶牛成群,风车林立,河渠纵横。莱茵 莱茵河下游沿岸有两座文化名城值得一提。波恩是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诞生地,二战后是西德的首都。科隆拥有百万人口,举世闻名的科隆大教堂就矗立在莱茵河畔。莱茵博客 莱茵河作为一条大河的地位非同一般,但在人类文明史中更有着光耀而显赫的地位。莱茵河同世界上孕育了人类文明的大河一样,是成就欧洲文明乃至整个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有人说,是莱茵河塑造了欧洲的两个伟大民族,德意志和法兰西。法国文豪雨果曾经这样写道:“我最爱的河流是莱茵河。这条河,映照着整个欧洲的历史。 德国 1、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2、地形与农业——南北差异 3、发达的工业——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1)主要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 (2)发展条件:煤炭、钾盐;水陆运输;科技力量 (3)莱茵-鲁尔工业区 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巨大的消费市场 污染与治理: (4)新兴工业——向南发展:慕尼黑 4、黄金水道——莱茵河 5、城市建设和发展——柏林、汉堡、法兰克福 追问: 选出关键的ok? 回答: 莱茵河自古以来就是西欧的南北交通大动脉,流域内降雨丰沛,水量充足,为航运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莱茵河通过多条运河与多瑙河、塞纳河、罗纳河、易北河等河流相通,形成四通八达的水上航运网,覆盖了西欧最重要的工商业地区。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农业发达,尤以葡萄种植业闻名。 莱茵河从波恩至入海口为下游。河水流经北德平原和比荷低地,地势低平,河面宽阔,水流平缓。与马斯河、斯凯尔河共同形成了广阔的三角洲。, 莱茵河下游地区,人口众多,城市密集,拥有现代化的工业和农业,是经济重心地带,当年欧洲大陆最著名的工业区几乎都建在了这里。地跨莱茵河右岸支流鲁尔河(Ruhr)两岸的鲁尔区,曾是德国的工业中心,也是西欧重要工业区之一,被称为“欧洲的引擎”。鲁尔河在杜伊斯堡(Duisburg)附近流入莱茵河,交汇地区已经建成了欧洲最大的内陆港口。莱茵河下游地区还有比利时的沙城工业区、法国的洛林工业区等,这些大工业区都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德国 1、欧洲大陆的“十字路口”——水陆交通便利 2、地形与农业——南北差异 3、发达的工业——欧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 (1)主要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 (2)发展条件:煤炭、钾盐;水陆运输;科技力量 (3)莱茵-鲁尔工业区 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巨大的消费市场 污染与治理: (4)新兴工业——向南发展:慕尼黑 4、黄金水道——莱茵河 5、城市建设和发展——柏林、汉堡、法兰克福 追问: 莱茵-鲁尔工业区 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水陆交通;巨大的消费市场 这段有用,谢谢了~
③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霍尔兹明登-哥廷根应用科学大学是什么东东好不好
就是HAWK - Hochschule Hildesheim/Holzminden/Göttingen
德国下萨克森州的一所公立大学
1971年建校( Hildesheim 校区),随后开了Holzminden校区,1974年有了哥廷根分校区
没什么特别的。
④ 鲁道夫老师出生年月
鲁道夫·范·科伊伦(Ludolph van Ceulen,1540年1月28日—1610年12月31日),荷兰数学家,生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后移居荷兰执教击剑和数学。1580年在荷兰代尔夫特(Ddlft)成为数学教师[1] 。1594年,他在莱顿开办了一家击剑学校。1600年,他被莱顿大学聘认为第一位数学教授[1] 。后在莱顿去世。
中文名
鲁道夫·范·科伊伦
外文名
Ludolph van Ceulen
别 名
柯伦
国 籍
荷兰
出生地
德国希尔德斯海姆
出生日期
1540年1月28日
逝世日期
1610年12月31日
职 业
数学家
主要成就
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35位
⑤ 吕德斯海姆的介绍
德国吕德斯海姆(德文写作:RUDESHEIM),建于十二世纪,位于莱茵河的吕德斯海姆已是通往莱茵河中流山谷的大门。有“酒城”之称的吕德斯海姆是莱茵河上的乐园,这里是莱茵区的中心区,也称葡萄酒区,年产2700万瓶葡萄酒。
⑥ 德语中斯海姆什么意思
你说的应该是德国的“Schloss
Schleißheim(苏蕾斯海姆宫殿)”和“Schloss
Lustheim(鲁斯特海姆宫殿)”
中文:苏蕾斯海姆宫殿
德语:Schloss
Schleißheim
英语:Schleissheim
Palace
中文:鲁斯特海姆宫殿
德语:Schloss
Lustheim
英语:Lustheim
Palace
苏蕾斯海姆→Schleißheim
鲁斯特海姆→Lustheim
含义分析(不能保证完全准确):
Schleißheim
→schei-ß-heim
→slei-z-heim
→sliu-s-heim
→丁鱥之乡
我查阅了资料之后发现
Schleißheim这个地区的地名经过了如下变化(最后一次改名是在1972年):
Sliusheim→Sleizheim→Schleißheim→Oberschleißheim
Schleißheim这个地区中最著名的建筑是“Schloss
Schleißheim(苏蕾斯海姆宫殿
即‘丁鱥之乡的宫殿’)”
这个地名是从古地名慢慢演变而来的
不能使用现代德语对其进行分析
即使是拼写完全一样的单词其含义也会发生改变
现代语言和古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箭头前后的单词同时也是同源词):
scheie/schlei(现代德语)→sliw/sliu(古语言)
heim(现代德语)→heim(古语言)
现代语言:
die
Schleie(德语
定指形式
名词
单数
阴性
主格)→丁鱥;丁桂鱼
der
Schlei(德语
定指形式
名词
单数
阳性
主格)→丁鱥;丁桂鱼
das
Heim(德语
定指形式
名词
单数
中性
主格)→家
-heim(德语
派生后缀
名词性
单数
中性
主格
构成地名)
-s-(日耳曼语族
连接用辅音
德语中为-s-
古英语中为-es-)
古语言:
sliu(中世纪早期部分日耳曼语族语言
名词
单数
阳性
主格)→丁鱥;丁桂鱼
sliu(中世纪早期德国南部方言
名词
单数
阳性
主格)→丁鱥;丁桂鱼
sliw/sliu(古英语
名词-强变化
单数
阳性
主格)→丁鱥;丁桂鱼
heim(古高地德语
名词
单数
中性
主格)→村落,镇;乡村;区域;地方
如果把Sliusheim改成古英语来拼写的话就是Sliweshām
当然
这个单词是我用同源词拼出的
并不存在
这里的ß最初可能是个连接用中缀
该中缀起在复合词起中合并两个词根的作用
等同于现代日耳曼语族语言中的中缀-s-
然后异变为z
最后异变为ß
如果我对Schleißheim这个地名的含义的分析是正确的
则:该地区在古时候盛产丁桂鱼
而Lustheim这个地名的含义比较好分析
它建成年代较晚
构词分析相对简单:
Lustheim
→lust-heim
→愉悦之地
Lustheim指的就是“Schloss
Lustheim(鲁斯特海姆宫殿)”
该宫殿就位于苏蕾斯海姆宫殿的附近
die
Lust(德语
定指形式
名词
单数
阴性
主格)→愉快;高兴;欢乐